分节阅读_14
分节阅读_14
大佬,不如把这钱直接通过减税、补贴的形式分给他们得
了,可能投入产出更划算。而且,以美国的霸权主义地位,通过联合国搞一个协议,说取消
制裁的条件就是打开市场不就行了?美国政府又不是没跟萨达姆合作过,“第二次握手”有什
么不可以?为什么非要打仗?正给石油制裁给折腾得焦头烂额的萨达姆没准求之不得呢,用
我们中国,或者印度,或者很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眼光来看,不就是个
“引进外资”吗,越多越
好啊。
那么,控制伊拉克石油的出口量和出口方向呢?比如,
“强迫”伊拉克多往美国出口石油,少
往美国的经济、政治对手出口,从而一方面保证自己的经济发动机能量,一方面牵制对手。
这个说法同样可疑。和平年代石油卖给谁不卖给谁几乎都是靠各个国家的购买力决定,很难
想象伊拉克出台一个政策说“我只卖油给那谁谁谁,就不卖给那谁谁谁”,行动上也没有这个
迹象。更重要的是,美国对伊拉克石油的依赖性并不强,就拿
2005年
11月来说,美国的
进口石油里面,只有
16.3%来自于中东,而伊拉克在其中又只占
26%。现在国际石油出
产国很多元化,就算伊拉克完全停止对美国石油的出口,这个缺口也可以通过其他国家补回
来。难道美国非要为这百分之四左右的石油进口量打一仗?比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那些举
着“No blood for oil”的人当中,很多一方面严厉斥责政府为了“拥有石油”而打仗,另一方
面却享受着“石油文明”带来的各种好处不肯放弃,该买
SUV买
SUV,该
24小时开空调
24
小时开空调,其状态犹如左右手互博。
控制伊拉克石油的产量,从而达到左右石油价格的目的,这还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说法。美国
如果要控制伊拉克的石油产量以操控价格,你说是要让它涨价还是跌价呢?有的人可能会说:
涨价!这样美国政府所服务的石油大佬渔利啊。有的人可能会说:跌价!这样有利于执政党
争取选民。反正无论涨价跌价,都可以用倒推法说成是美国政府的叵测居心。再说了,美国
怎么“控制”伊拉克石油的产量呢?打电话给
Exxon或者
Shell让它们减产?人家可不是对
政府言听计从的国企。拿枪比着石油部下达指示?人家伊拉克也好歹有一个民选政府和议会。
当然了,危机时刻美国拿枪比着伊拉克让它增产或者减产,也不是没有可能。更重要的是,
伊拉克一国的石油产量对国际油价的长期影响力有限,它少生产点其他国家可以多生产点,
市场的总体供求关系未必会因为伊拉克而改变。
照你这么说,你可能会说,美国打伊拉克跟石油没有关系了。当然不是这样。美国打伊拉克
显然跟维护它在国际政治中的
“老大”地位有关:敌对的政治势力与巨大的石油收入相结合,
容易形成对美国的挑战。现在委内瑞拉、伊朗、甚至俄罗斯为什么敢于动不动跟美国叫板?
滚滚而来的石油收入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这些“威胁者”中,拿伊拉克开刀显然最顺手。
其次,在中东安插一个亲美政权,也有利于维持石油体系长远的稳定与开放――可以牵制
OPEC不随便发“小姐脾气”,增进国际石油安全。你可能会说,你看,还是回到了石油不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389f6f0100fpwn.html
美
国不还是为了石油去打的仗?我想提醒大家的是,石油安全不仅仅是美国人的石油安全,也
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石油安全。虽然美国自身可能是最大的受益者,但如果石油价格失控,
刚刚起飞的中国也就被斩断了翅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389f6f0100fpwn.html
敌人的权利
以前上大学的时候,我有个老师说:检验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其实不是看多数人,而是看
少数人,比如残疾人,同性恋,外来移民,他们的权利有没有得到保护。要我说,还有一个
更过硬的标准,就是看这个国家的“敌人”落到它的手里之后,权利有没有得到保护。
对目前的美国来说,它的敌人最集中的地方,莫过于关塔那摩监狱了。那里先后关押着
911
以来美军抓获的
700来个“恐怖分子嫌疑人”。莫罕默德·卡塔米,可能是其中最出名的一个。
卡塔米,据说是
911事件中的“第
20个劫机犯”。2001年
8月
4日,卡塔米从阿联酋飞
往美国,在佛罗里达的奥兰多机场降落。当时,911事件的一个主要劫机犯阿塔就在机场
门口接机等他。但是,由于卡塔米不会英文,只有单程机票,而且对自己到美国来干嘛支支
吾吾,海关人员把他当作非法移民遣送回了阿联酋。在一个被截取的恐怖分子电话中,911
袭击的组织者之一也称卡塔米是“最后那个人”。据说,911行动中,其它三个飞机都有
5
个劫机犯,只有飞往白宫的那架飞机是
4个劫机犯,其中缺席的那个人,就是卡塔米。
后来,2001年
12月,美国在攻打阿富汗时俘获了卡塔米,并把他押送到了美军的关塔那
摩监狱审讯。之后的几年,他被关押在关塔那摩监狱里,接受讯问。
2006年
3月
3日,《时代》周刊公布了从
2002年底到
2003年初的卡塔米审讯记录,
其中曝光了审讯过程中的种种
“虐行”,其中包括:让他扮狗羞辱他、长时间审讯不让睡觉、
用一个非常不舒服的姿态长时间拷住、强迫喂食、降低房间温度并不断向他泼冷水、在他耳
边长时间放特别吵的音乐……据称,卡塔米的待遇在关塔那摩是一个普遍现象。无独有偶,
2003年底
2004年初,伊拉克阿布格莱布监狱美军虐待战俘的照片、文件曝光于各大媒体,
举世轰动,可以说让美国的国际声誉沾上了难以洗刷的污点。
无论是阿布监狱的照片,还是关塔那摩的记录,都表明“敌人”落入美国手里之后,人权受到
了严重侵害,但是,是不是就可以得出结论,说美国的
“人权”概念根本经不起推敲,不过是
一个用来敲打它国的大棒呢?如果得出这个结论,只能说观察者只关注了“美军虐俘”这个现
象,却没有关注在虐俘现象曝光之后,美国社会及政界对这个现象的反应。
我们都知道,对于一辆长期在路上的车来说,遇上或大或小的交通险况,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交通险况是否最终会酿成人命关天的悲剧,还要取决于车里的很多危机应对设置,比
如,刹车是否灵敏,车内乘客是否系安全带,车内的充气口袋会否及时弹开,等等等等。阿
布监狱和关塔那摩的虐俘行为,可以说是美国这辆“自由号街车”遇到的“险情”,这个
“险情”
的出现,说明美国的人权状况还存在严重的缺陷。但是,从美国社会各界对反应和行动来看,
这辆汽车的刹车、安全带、充气口袋系统又是非常可靠,在汽车从“自由线路”滑向“野蛮线
路”之前来了个紧急刹车,及时避免了更大的危险。
媒体、民间社团的力量,可以说是“刹车”系统,立法系统的制约,可以说安全带装置,而独
立的司法力量,则是充气装置。所有这些避险机制及时启动,最后的结果是,虽然布什政府
这个“司机”开错路线几乎翻车,车里的美国人民受到惊吓,最后还是有惊无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389f6f0100fpwn.html
美国的媒体在报道政府的这些“丑闻”时,可以说是争先恐后。04年初阿布监狱丑闻最先的
报道者中,有美国
CBS电视台的“新闻
60分”节目,《纽约客》杂志也进行了长篇报道。
之后美国各个媒体掀起了声讨美国政府的热潮,04年起,《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
等详细报道了监狱里的审讯技术以及关押犯的悲惨状态,并呼吁政府尽早关闭关塔那摩监狱。
《时代》周刊干脆发表了几十页的卡塔米审讯日志。
与此同时,各个民间的人权组织也开始积极行动,捍卫“敌人的权利”。其中最著名的是纽约
的“人权观察”,它对关塔那摩的囚犯状况做长期的跟踪调查,推出了系统的调查报告。“宪
法权利中心”这个组织不但给卡塔米这样的人提供律师帮助,而且协助受害者积极参与对美
国政府相关人员的起诉。与关塔那摩相关的书籍、音乐、话剧、电视片、游行示威纷纷出现,
高校、教会、电台、电视台对关塔那摩的讨论层出不穷,批评的声音占绝对优势。
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立法机关开始有了反应。“反虐俘”最著名的代表,是共和党参议员约
翰·麦克凯。他说,“为了赢得这场反恐战争,我们不仅仅需要军事上的胜利,而且需要价值
观念上的胜利,虐俘让我们在价值观念上损失重大”。2005年
10月,参议院以压倒优势通
过反对虐俘的法案,“禁止对战俘使用残酷的、不人道的和污辱性的审讯手段”。压力之下,
布什政府于
12月签署同意了这个法案,以示“美国政府反对虐待,尊重国际法规”。
司法的力量同样不可忽视。从
03年开始,美国最高法院就开始接手相关诉讼。04年判决
关塔那摩在押犯有权通过程序挑战他们的被关押状态。2006年
6月,最高法院判决关塔那
摩在押犯确系日内瓦协议的保护范围,同时还判决,政府不能另设行政军事委员会来审判犯
人,审判必须通过常规法庭或者军事法庭,再次限制了行政力量对司法力量的干涉。
其实,即使是布什政府,也从来没有公开提倡过“虐俘”。要知道最早开始启动调查阿布监狱
虐俘行为的,是军方自己,而不是来自外界的压力。对某些温和的“刑讯逼供”,布什政府可
能曾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后来,随着各种社会压力的增强,他们不得不一再站出
来表态反对“虐俘”。事实上,布什政府也的确有为难之处。一方面要从准恐怖分子嘴里“榨”
出有用信息,另一方面还要对他们
“和颜悦色”。如果另一次
911发生,需要负责的可不是
《纽约时报》或者“人权观察”,而是美国政府。可能令某些官员想不通的是,对卡塔米这样
的“准恐怖分子”大声放音乐都被指责为“虐俘”,与此同时,某些伊斯兰极端组织正在砍下象
博格这样无辜美国人的头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