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读书网 > 阅读 > 中国文学 > 激荡三十年

第三部分:激进与梦想(1993—1997)(1)

作者: 字数:1548 更新时间:2016/07/26

第三部分:激进与梦想(1993—1997)(1)

 〖铁腕治乱,清债分税救国企〗

 
  
 
    1993年8月,德国斯图加特体育场一片沸腾,中国运动员一举囊括了第四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1500米金牌,3000米金、银、铜牌和10000米金牌,并打破两项世锦赛纪录。直到多年后,很多人还清晰地记得被誉为“东方神鹿”的王军霞身披国旗满场飞奔的镜头。
 
    这无疑又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开始。同样具有象征意义的是,在2月北京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代表们就餐第一次不再需要缴纳粮票。5月10日,北京市政府正式宣布从这一天起取消粮票。从1955年开始,全国居民购买粮食都需要这种定额分配的票证。此后,各种带有明显计划经济色彩的票据一一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了。
 
    在邓小平的力荐下,从1991年起,具有丰富的经济管理经验的上海市委书记朱镕基赴京出任主管经济的副总理,在此后的12年中,他一直主导着中国经济的改革走向,这意味着一个新权威主义时代的到来。
 
    擅长治理的朱镕基先是以清理“三角债”树立了自己的权威。由于“价格闯关”的失败,加之随后而来的宏观调控导致生产不景气,企业之间互相拖欠资金已司空见惯,在很多地方,“讨债学习班”成为最受欢迎的课程。尽管国家有关部门想方设法,但到1991年,“三角债”已累计达3 000亿多元,其中80%是全国800多家大型国有企业拖欠。为清理“三角债”,朱镕基赶赴债务纠结最深的东三省,亲自坐镇,现场清欠。他提出注入资金、压货挂钩、结构调整、扼住源头、连环清欠等一整套铁拳式的解决措施,只用了26天,清理拖欠款125亿元,东北问题基本解决。在此后的半年多里,朱镕基限时清欠,令出必行,让各地官员无从躲避。到1992年5月,全国总计共清理固定资产项目4 283个,收到了注入1元资金清理3.5元欠款的效果,困扰了中央和各地政府、企业数年的“三角债铁链”终于被解开。
 
    从某种意义上,朱镕基的出现是一种必然。一方面,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中国经济再度如脱缰野马,势不可挡。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91年全国在建工程约9 000亿元,到1992年扩大到2.2万亿元,而到1993年前五个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又在上年基础上增长了69%,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数字。中央银行多发了500亿元,而各地仍然叫嚷缺钱。另一方面,供求继续失衡,金融秩序混乱,国有企业改革仍无实质性进展。英国的《经济学人》在1992年底警告说:“1993年的某一个时候,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将会出现危险的过热势头,上一次在1988年,中国几乎着了火。”1993年上半年,全国生产资料价格总指数上涨44.7%,地下钱庄格外活跃,民间的资金拆借利率越来越高,官方利率形同虚设,那些有门道的人如果能以9%的利率从银行贷到钱,转手就能以20%甚至30%的利率倒手出去。

  • 书页
    返回书页
  • 目录
    目录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