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 责任与理性(2003—2008)(5)
作者:
字数:1569
更新时间:2016/07/26
第五部分 责任与理性(2003—2008)(5)
〖十字路口,中国道路待探索〗
历史如同罗马神话里的“双面神” 雅努斯(Janus)一样有着两副面孔,一副回望过去,一副凝视未来。
回首1978年,那时的中国孤独地行走在世界的边缘。长期的政治斗争让人们对未来感到心灰意冷,个人的力量被严重窒息。开放之初,从领导者到普通百姓都显得有些茫然无助——外援无望,内资困乏,僵硬的体制捆住了所有人的手脚。
但在其后30年的时间里,在一个拥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日渐瓦解,一群不甘于自身命运的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它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和世界转轨,民众为追求自身的民主与幸福拥入历史的洪流,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中国的改革是一场民众基于自由的改革。”从历史的角度说,1978年到2008年的中国是最不可能重复的。
30年来,人们不止一次为“姓社还是姓资”而争论得面红耳赤,很多冒险者为之付出了代价,但在今天看来,正是这种信奉实践、追求真理的精神推动了中国的崛起。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变革不同,中国选择了一条极其特殊的渐进式改革之路,虽然其间不乏曲折与冲突,但事实证明,这无疑是一条通往未来的康庄大道。
直到今天,在这场精彩而多变的历史进程中,人们根本观察不到经济学家津津乐道的“客观规律”。在某种意义上,30年的中国经济奇迹是一种无比务实的经验主义价值观的胜利。全体国民及政府的求富渴望、对贫穷现状的坚决告别和对现代化的强烈追求,成为所有人从未动摇过的价值取向,人们可以“摸着石头过河”,也不管你是白猫黑猫,只要能够抓住老鼠就是好猫,道理有千条万条,发展是最硬的一条。正是在这种整体共识下,任何曲折与反复最终都被一一克服。
2008年的中国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上。偌大的中国何去何从,未来我们又将遭遇怎样的挫折,又将迎来怎样的辉煌,或许只有历史才能给出答案。2008北京奥运会的圣火已经点燃,随后中国将迎来建国60周年以及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现在还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条充满了无尽想象空间的繁华路径可能被打断。但同时,通货膨胀压力不减,中国制造面临转型,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政治改革如何推进,如何真正实现和谐社会的理想,关于下一步改革的方向仍然存在争议。
或许对于历尽世事沧桑的中国来说,无论遇到何种困难与复杂的局面,都不过是一种暂时的考验。但此时此刻,人们更需要思考的是,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民族复兴中,我们作好了应对商业隆起的心理和道德准备了吗?我们会不会陷入自我崇拜的热焰呢?我们学会扮演一个大国的角色了吗?世界性的光荣与同样庞大的危机,似乎一对孪生兄弟般潜伏在中国经济前行的远方。对一个辽阔而莫测的未来世界,临事而惧,保持必要的敬畏,不是一种怯弱,而恰恰是一种成熟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