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读书网 > 阅读 > 外国名著 > 战争论

第十六章 山地防御(续)

作者: 字数:7643 更新时间:2016/07/28

第十六章 山地防御(续)

 

 
一、山地作为战场
二、山地对其他地域的影响
三、山地作为战略之屏障
四、山地对军队给养的影响
  现在,我们来研究前一章所谈的那些战术上的结论在战略上如何应用的问题。
  这个问题我们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山地作为战场;
  (2)占领山地对其他地区的影响;
  (3)山地作为战略屏障所带来的效果;
  (4)给养方面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山地作为战场
  这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必须分别来谈:
  (1)作为进行主力会战的战场;
  (2)作为从属性战斗的战场。
  我们在前一章已经描述了,山地在决定性的会战中对防御者多么不利,因而对进攻者又是多么有利。这种看法是同一般人的见解背道而驰的。要知道一般人把很多事情都搞乱了,他们很少把极不相同的事情区分开来。他们看到次要的小部队在山地具有非常强大的抵抗力,便认为一切山地防御都是强大无比的。当有人认为防御中的主要行动,即防御会战在山地展开时不是这样强有力时,他们就感到诧异。而另一方面,他们总是把山地防御中每次会战的失败归结为单线式防御的缺点所引起的(其实他们并不真懂得单线式防御的缺点),而看不到事物的性质在其中所不可避免地发生的作用。我们不怕提出与一般人有所不同的看法,而且还要指出,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有一位著作家持有与我们相同的观点。这位著作家在许多方面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他就是卡尔大公。他是在论述1796年和1797年战局的著作中提出这种见解的,他是一位优秀的历史著作家、评论家,更是一位优秀的统帅。
  如果一个兵力较弱的防御者,千辛万苦集结了他所有的军队,企图在决定性的会战中向进攻者显示自己的爱国之情,显示自己奔放的热情和沉着机智,并且又受到了人们焦急、殷切的瞩目,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他竟把军队配置在一个迷障重重、昏暗得象黑夜一般的山地,使自己的一切行动都受到地形的制约,以致处于一种可能遭到敌人千百次优势兵力的袭击的险境之中,那么,我们就不能不说这种处境是十分可悲的。这时他只能在一个方面充分利用他的才智,那就是尽最大的可能利用各种地形屏障,这又会招致他采取有害的单线式防御,而这本应是他该竭力避免的。因此,我们认为进行决定性会战,山地不是防御者的避难所,我们诚恳地奉劝统帅尽量避开山地。
  当然,有时的确不可能完全避得开。但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会战必然同在平原上进行的会战有明显不同的特点,这时阵地的正面要宽阔得多,在大多数场合是在平原的一两倍,军队的抵抗要被动得多,还击也无力得多。这是山地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影响。但是,尽管如此,仍然不应该把这种会战中的防御变为单纯的山地防御,这种会战中防御的主要特点应该是使军队在山地集中配置,也就是说,所有的部队在一个统帅的直接指挥下进行一个战斗,并保持充裕的预备队,以便使会战成为一次决战而不是单纯的抵御,变成只是在敌人面前举起盾牌。这是山地防御会战必不可缺的条件,但是人们很难达到这一点。这种防御很容易转成单纯的山地防御,以致司空见惯而不以之为怪。但这是极为危险的,因此,理论应该竭力提示人们不要令防御会战中的防御转成单纯的山地防御。
  关于主力部队在山地进行决定性会战的问题就谈这些。
  同以上所谈的情况相反,山地对从属性的和次要的战斗却极为有利,因为在这种战斗中不会实行绝对抵抗,而且也不会造成任何有决定意义的结果,我们只需把进行这种抵抗的目的一一列举,就可以更清晰地理解这个问题了:
  (1)单纯为了赢取时间。这一目的是极常见的,每当我们为了及时了解敌人的情形而设置警戒时,就常会有这个目的;此外,凡是等待援军的情形,也都有这个目的。
  (2)为了防御敌人的单纯的佯动或小规模的次要行动。如果一个地区有山地掩护,山地又有驻军防守,那么不论这种防御多么薄弱,总是足以阻抗敌人的袭扰及为掠夺而进行的其他小规模行动。如果没有山地,这样薄弱的防线便无济于事。
  (3)为了自己进行佯动,要人们对山地的作用都有正确的认知还需一段较长的时间,在人们还不能正确认知山地的作用以前,总有些敌人惧怕山地,不敢在山地作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也可利用主力进行山地防御。在战争的威力及运动不大的战争中,常常是可以这样的,但是,这样做永远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既不打算在这一山地阵地上接受主力会战,也不可能被迫进行这样的会战。
  (4)一般说来,山地适于配置那些不准备行使主力会战的部队,因为各个小部队比较强而有力,只是整个军队作为整体来看是比较弱的,此外,军队处在山地不大容易受到奇袭,也不太容易被迫面对决定性的战斗。
  (5)最后,山地是真正适于民众武装活动的区域。但民众武装必须常受到正规军小部队的支援,反而可能对民众武装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支援民众武装这个道理通常不能成为派大部队进入山地的原因。
  关于山地作为从属性的战斗的战场问题就谈这些。
 
二、山地对其他地域的影响
  正如我们在前面谈到的那样,一些兵力不充分的部队,在便于通行的地区或许无法立足,会不断遭受危险,而在山地却十分容易确保广大地区的安全;此外,当山地处在敌人手里时,在山地的任何推进都将比在平原缓慢得多,也就是说不可能以平原上同样的速度前进。正由于这两个原因,山地为谁占有比同样大小的其他地区归属谁占有的问题要重要得多。在平原,地区被谁占有可能天天都在变化;我们只须用强大的部队向前推进,就可以迫使敌人出让我们所需要的地区。但在山地,情况就非如此。在山地敌人兵力即使不大,也能出色的进行抵抗,所以,如果我们要占领一片山区时,常须采取为此目的而专门计划的行动,常要消耗巨大的兵力及很多时间才能达此目的。因此,既然山地是进行主要军事行动的场所,那么我们就不会象在比较便于通行的地区那般,而用主要的军事行动来占领这些地方,不必将取得和占领山地看作是我们前进的必然结果。
  如此可知,山地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对山地的占有显然是比较稳定的,很少会出现变化。如果再看到山地就其自然条件来说,可以令人们从山地之边缘很好地俯视开阔地,而山地本身却始终似隐藏在漆黑的夜里一般,那么人们就可以理解,任何一处山地对没有占领它、但却处于它附近的一方来讲,永远是不断出现不利影响的源泉,可以看成是隐蔽敌人的场所。如果山地不仅为敌人所占有,而且处于敌国的领土上,那么这种情况就将更为明显。一股一股人数不大的勇敢的游击队在遭到追击时,可以躲入山地逃避,之后又平安无事地从另一地点出现。另外极大的纵队也能凭借山地隐蔽地推进。我方的部队,如果不想进入受山地瞰制地区,不想进行一切不利的战斗——遭受敌人的袭击和打击而无从还击,那么就始终必须同山地保持较长的距离。
  每一山地对一定距离内的较低地区就是这样地发生一定影响。至于这种影响是立即在一次会战中产生作用(例如1796年莱茵河畔的马耳希会战),还是要经过一段较长时间才对交通线产生作用,这要视这个地区的地形状况,而这种影响能否被山谷或平原发生的有决定性意义的行动所抵销,则取决于双方兵力对比情况。
  拿破仑在1805年和1809年并未曾对提罗耳山区考虑周全就向维也纳进军了;但是,莫罗在1796年,所以不得不离开施瓦本,主要是由于他未能控制地势较高的地区,而要监视整个地区又不得不使用很多兵力。在双方势均力敌而形成拉锯的战局中,我们应该摆脱开敌人占据的山地不断使我们出现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设法占据并坚守为保障我们进攻的主要路线而必需占领且固守的一些山地。在此情况下,山地通常会成为敌我双方相互发动小规模战斗的主要战场。但人们也不应该过高估计山地对附近地区的影响,不应该在任意场合都把这种山地看成是解决全部问题的关键以及把占领山地看成是主要的问题。当一切取决于胜利时,胜利则是主要事情。一旦胜利在握,胜者就能够根据自己主要的需要来安排其余的一切了。
 
三、山地作为战略之屏障
  在这里,我们必须分别谈一谈下面两种情形。
  第一种情况又同决定性会战相关,人们可以将山脉看成象江河一般,是一种带有有限的通道的屏障。这种屏障将前进中的敌人军队分隔开,使它们只可能在某几条道路上行进,我们由此能够用集中配置在山后的部队分别袭击敌人军队的各个部分,这样,这种屏障就给我们构成了取得胜利的机会。进攻者处在山地前进时,即使没有其它任何顾虑,也不可能成一支纵队,因为这样做可能会陷入极大的危险,会处于只有一条退路的情况下进行决定性会战。因此,这种山地防御是以敌军分散前进这个十分重要的状态为前提的。但是,由于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山地与山地通路,在采用这种山地的防御手段时全部取决于地形情况,由于这种手段也只能认可是可能采取的一种手段,而且还应记住,采用这种手段还有两个不利之处:第一,敌人在遭到打击时,可以很快在山地寻到掩护;第二,敌人占据较高的地势对防御者说来虽然不是什么重大的不利,但毕竟总是个不利。
  除了1796年对阿耳文齐的会战之外,我们还未曾见过采用这种手段来进行的会战。但是,拿破仑在1800年翻越阿尔卑斯山的行动清楚地说明了,对方是可以采取这种手段的,当时,梅拉斯本来是能够而且应该在拿破仑的每个纵队集中起来以前就用全力去对他实施袭击的。
  第二种情形是,当山地切割敌人的交通线时,山地成为屏障能产生哪些作用。在山地,不单是设置处在通路上的堡垒与民众武装可能发挥作用,而且不良的山路处于气候恶劣的季节中能够将敌人的军队陷入绝望,敌人由于山路崎岖被弄得筋疲力竭以后,往往会不得不退却。如果这时又出现了游击队的频繁的袭扰,甚至开展了人民战争,那么敌人只能出动大量的部队来应付这种局面,最后还不得不在山地设置一些强有力的防哨,于是敌人便陷入进攻战中可能处于最不利的环境。
 
四、山地对军队给养的影响
  这是一个很简单很容易理解的问题。当进攻者被迫停留在山地,或者至少不得不把山地留在自己背后时,山地在给养方面给进攻者造成的困难对防御者来说会提供很大的好处。
  关于山地防御的这一些考察,也是从另一个角度对山地进攻所作的必要的说明,所以这实际上是对整体山地战的考察。我们不能因为无法变山地为平原,也无法变平原为山地,也不能由于战场的选定是由许多其他因素决定的,对战场好象没有多大的选择余地,便认为这些考察是不正确的,或者是不切实际的。如果进行的是较大范围的行动,我们会发现,对战场选择的余地并不十分小。如果指的是主力的部署和活动,而且是处于决定性会战时主力的部署与活动,那么,军队向前或向后多走几日的行程,就可摆脱山地而进入平原,果断地将主力集中在平原上就能使附近的山地不起作用。
  现在,我们还想将上面分别论述的各点归纳为一个明确的观念。
  我们认为已经证明:山地无论在战术范围或是在战略范围一般说对作战防御都是不利的,当然我们对这里所指的防御是指具有决定意义的、其结果影响到国土的得失的防御。山地令防御者无法观测敌情,又妨碍向各个方向的运动;山地将迫使防御者陷入被动,而不得不将兵把守每一条通路,这样一来,这种防御总是或多或少地变成为单线式防御。所以,人们应该尽力使主力避开山地,把主力配置在山地的一侧,或配置在山前或山后。
  但是,从另一方面我们又认为,对于完成次要目的和次要任务的部队来说,山地却成为一种增强力量的因素,当我们说,山地对于弱者,即对于不敢再寻找绝对的决战的部队来说,是真正的避难地,这与我们上面的论点并不十分矛盾,完成次要任务的部队可以利用山地得到利益就再一次说明了不应当把主力用于山地。
  但所有这一切的考察都很难改变人们直接得到的印象。不仅是所有没有战争经验的人,而且连那些习惯于运用拙劣的作战方式的人,在具体场合都会强烈地感觉到,山地似一种密度大、粘性强的介质,会给进攻者的一切运动带来许多困难,由此很难令他们不认为我们的见解是最为奇怪的谬论。那些对上一世纪运用独特的作战方式进行的战争做过泛泛考察的人,象上述抱有直接印象的人一样,他们决不可能相信,比如说,奥地利在保卫它的各城邦时,在意大利方向上并不比在莱茵河方向上抵抗敌人更为容易些。可是,在勇猛而果敢的统帅的指挥下作战达二十年之久、对自己勇猛及果敢的行动所取得的胜利一直记忆犹新的法国军队,以后处于山地战斗中还会象在其他场合一样,长期地在运用熟练而准确的判断力方面出现差误。
  这样一说,就好象开阔地比较容易掩护一个国家,西班牙如果没有比利牛斯山将会更有力量,伦巴第没有阿尔卑斯山将更难接近,而平原国家(例如北德意志)比山地国家(例如匈牙利)就更难征服了。这样的结论当然也是错误的,针对这一点我们应作最后一点说明。
  我们并不认为,西班牙由于没有比利牛斯山会比有比利牛斯山更加有力量,我们的意思是说,如果西班牙军队感到自己很强大,能够实施决定性会战,那么它集中配置在埃布罗河后边,将比分兵去把守比利牛斯山的十五个隘口会更好,而比利牛斯山也决不会因此失去它对作产生战的影响。我们这种观点对意大利军队来说也同样是适用的。如果将意大利军队分割配置到高耸入云的阿尔卑斯山上,那么它就有可能被任何一支果敢的部队所击败,它甚至会根本没有可能进行决定胜负的决战机会,相反,如果它配置在都灵的平原上,那么它就会象任何其他军队一样具有获得胜利的机会。但是,人们也决不会由此就认为,对进攻者来说,越过象阿尔卑斯山这样的大山脉并把它留在背后,会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此外,在平原实施主力会战并不排斥使用次要部队实行暂时的山地防御的可能,在阿尔卑斯山及比利牛斯山这样的山地进行这种防御是很合适的。最后,我们决不认为,征服一个平原的国家将比征服一个多山的国家容易,除非经历一次胜利即可完全解除敌人的武装。征服者在这一胜利后就进入防御的态势,这时山地也正如过去对原来的防御者极易成为不利一样,对征服者也必然同样是不利的甚至会更为不利。如果战争继续下去,防御者外来的援军纷纷来到,民众也拿起了武器,那么,山地就将增强这一切抵抗的力量。
  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就似在折光镜前观察物体一样,当物体向一定方向移动时,物体的影象会越来越清晰,但不能依旧地移动下去,只可到焦点为止,一超过焦点,就将适得其反了。
  既然在山地的防御比较弱,那么这就可能使进攻者特别将山地作为他进攻的方向。不过,这种情况也很少发生,因为给养与交通的困难,以及无法确定敌人是否恰恰准备在山地接受主力会战及是否将主力配置于山地,这一切都抵销了上述那种可能得到的利益。

  • 书页
    返回书页
  • 目录
    目录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