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江河防御
作者:
字数:14401
更新时间:2016/07/28
第十八章 江河防御
从防御角度来看,大江河与中等江河象山地一样,也成为战略屏障之一。但江河与山地有两点不同,第一点表现在相对防御上,第二点表现在绝对防御上。
江河和山地一样都能增强相对抵抗的能力,但是江河象脆硬材料制成的工具,其特点是,要么能坚强地抵抗住任何攻击,要么完全失去功能,而使防御失败。如果江河很大,而且其他条件有利于防御者,那么进攻者要想渡河是绝对办不到的。不过,任何江河防御只要有一点被突破,整个防御就会随之瓦解。除非江河本身就处在山地,防御者就不能象在山地那样进行持久的抵抗。
从战斗的角度来看,江河的另一特点是,它可以使那些为进行决定性会战而采取的部署在某些情况下变得非常有利。通常情况下也比在山地有利。
但是,江河和山地又有共同之处,即它们都是危险的、诱人的东西,常常引人采取错误的决定,陷于危险的境地,我们在深人研究江河防御时将提醒人们注意这些问题。
尽管战史上江河防御的成功例子非常少,证明江河并不象利用一切有利的地形条件增强绝对防御体系那个时期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是强有力的屏障,但是,江河对战斗和对国土防御的有利作用.一般说是不容置疑的。
为了系统地全面地了解事物,我们先把研究江河防御时作为依据的各个着眼点列举出来。
首先,我们必须把设防的江河所产生的战略效果与未设防的江河对国土防御所产生的影响区别开来。
其次,防御根据它本身的意义可以分为以下二种:
(1)用主力施行的绝对抵抗;
(2)纯粹的假抵抗;
(3)用次要的兵力,如前哨、掩护部队、及其他次要的部队等进行的相对抵抗。
最后,我们还必须就江河防御的形式把江河防御区分为以下三种:
(1)直接之防御,即阻止敌人渡河;
(2)比较间接的防御,即只把江河与河谷作为进行更为有利的会战的手段;
(3)完全直接的进行防御,即于对岸固守坚不可摧的阵地。
我们就按这三种江河防御分别进行考察。我们准备先研究各种江河防御与第一种抵抗,也是最重要的抵抗的关系,然后再谈谈它们与其他两种抵抗的关系。现在我们首先研究直接防御,即阻止敌军渡河的防御。
只有很大的江河,也即水量充足的江河,才能用来进行这种防御。
空间、时间与兵力的配合是这种防御在理论上产生的基本问题,这种配合促使江河防御变得相当的复杂,以致很难得到一种固定的论点。不过,经过进一步的思索以后,任何人都会得出以下的结论。
根据敌人架桥所需要的时间可以确定出防御江河的各部队间隔的距离。用这个距离除防线的整个长度,就可以得出需要几支部队的数字。用这个数目去除全军的总数,就得到各支部队的兵力。如果将这些部队的兵力与敌人在架桥期间能够利用其他方法渡河的兵力相比较一下,就可判断出自己是否能够进行一次有效的抵抗。因为,只有当防御者于敌人的桥梁架成以前有可能以极大优势的兵力,也就是以一倍左右的兵力来进攻已渡河的敌军时,才可以认为敌军的强渡是不可能实现的。举例说明如下:
如果敌人架桥需要的时间是一昼夜二十四小时,而在这段时间内能够利用其他方法渡河的军队不超过两万人,而防御者在十二小时左右能把两万人调到任何地点,那么强渡就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在进攻者的两万人刚渡过近半数时,防御者就能够及时赶到。在十二小时内,除了通报情况及传达命令所占的时间以外,人们可以行军四普里,所以每隔八普里需要有两万人,而防御长达二十四普里的河段就需要六万人。防御者以这样的兵力,他可以向任何地点调集两万人,即使敌人在两处渡河也同样如此,如果敌人只滞留在一处渡河,他甚至可以调去四万人。
在这里有三个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1)江河的宽度;(2)渡河使用的器材;这两个因素不仅决定了架桥需要的时间,而且也同样决定架桥期间能够渡河的部队数量;(3)防御方的兵力。至于对方军队总的兵力,这时可以暂不加以考虑,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可以说,使敌人的渡河成为不可能,甚至使任何优势的敌人的渡河成为不可能,是能够做到的。
这就是直接的江河防御的简单理论,即在一昼夜内阻止敌人完成架桥和渡河的江河防御的简单理论(我们这里没有将渡河一方对能采用的行动的效果考虑在内)。下面我们想考察一下这种防御的详细情况和必要的措施。
首先,如果抛开地理上的一些具体情况不谈,那么需要指出的只有,上述理论比所规定的各个部队应该紧靠江河而分别集中配置。所以一定要紧贴江河,是因为任何远离江河的配置部队都会加长路程,这既不是必须的,也是没有一点好处的。江河充足的水量可以保障部队不遭到敌军的重大威胁,因此没有必要象国土防御中的预备队那样将部队控制在后面。其次,沿河的道路通常比从后面到河川任何方式的斜行路更便于通行,最后,这样的配置将比纯粹的防哨线无疑能对江河施行更好的监视,主要的原因是这时指挥官都在附近。这样配置的部队必须实行分别集中,如果不是这样,整个计算就不一样了。凡是知道军队集中要消耗多少时间的人都会理解,防御的最大好处恰恰就是来自这种集中的配置。利用一些防哨使敌人不可能漕渡,乍一看起来当然非常吸引人,但是,除了在少数例外的、特别便于渡河的地点以外,采取这种措施是极为不利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敌人从对岸以优势兵力就可以个击退这种防哨中的部队,即使不考虑这一点,通常也是白白浪费力量,也就是说,这种防哨除了能促使敌人另择渡河点之外,什么目的也实现不了。可见,只要不是兵力强大到可以把河流当作要塞的外壕来防守(在这种情况下也就不需要任何规则了),这种真正的河岸防御就一定达不到目的。除了这些一般配置的原则以外,还应该考虑到:第一、江河的具体特点,第二,清除渡河器材,第三、沿岸要塞的作用。
作为防线的江河,上下两端都必须有所依托(例如海洋或中立区),或者有其他条件能使敌人无法从防线两端以外渡河。但是,只有江河防线很长的时候,才可能有这种依托点和这样的条件。由此可见,江河防线通常需要较长的防御,所以在现实中人们不可能把大量军队配置在相对短的河段上,而我们通常应该作为依据的,却正是现实情况。我们所说的相对短的河段,是指河段的长度比军队不在江河附近配置时的正面只稍大一些。我们认为,这样的情况现实中不存在,而且任何江河的直接防御,永远是单线式防御,至少就其防御上面的宽度来说是这样。在这种防御中,集中配置时自然会采取的那些对付迂回的方法就根本不可用了。因此,江河的直接防御,不管它在其他方面有多么大的优势,只要可能遭到敌人的迂回,就总是一种极为危险的措施。
就整个江河而言,不言而喻,并不是所有地点都同样适于渡河的。至于什么样的地点不适于渡河,可以作进一步详细的一般说明,但不能作严格的规定,因为有些极为微小的地形特点也往往比书本上认为重要的东西更有决定性的意义。而且,作这种严格的规定根本就没有用处,因为只要观察一下江河,从当地居民那里了解些情况,就差不多可以明确地知道哪里适于渡河了,因而没有必要去考虑书本上的东西。
为了更详尽地说明问题,我们可以指出,通往江河的道路、江河的支流、沿岸的大城镇,特别是江河中的洲岛等对渡河都很有用。反之,书本上往往认为作用很大的河岸上的制高点、渡河点附近的曲折河道等等,却极少发生作用。原因是它们的作用是以绝对河岸防御这个狭隘观念为基础的。而在大江河,却很少甚至根本不可能进行绝对的河岸防御。
凡使江河上某些地点便于渡越的一切情况,不论它是什么样的情况,都会对军队的配置产生影响,并且会多少改变一般的几何法则。但是,过分轻视这种法则,过分依赖某些给渡河造成困难的地点也是不适宜的,这是因为,敌人如果认为在那些从天然条件看来不利于渡河的地点同我们遭遇的可能性最小,他恰好就会在那里渡河。
以尽可能强的兵力防守江河中的洲岛,这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推荐的办法,因为敌人如果对洲岛进行真正的攻击,就会完全暴露他的渡河点。
配置在江河附近的各个部队根据情况的需要必须向上游和下游行进,因此,如果没有同江河平行的大路,那么修整紧靠河岸的平行的小路或在短距离内铺修新路都是防御中至关重要的准备工作。
我们要论述的第二点,是清除渡河器材的问题。在江河的主流上清除渡河器材本来已很不容易了,因为至少要用相当多的时间,而要在敌岸的支流上清除渡河器材,就更是难上加难,因为这些支流通常被敌人控制着。在这种情况下,利用要塞封锁这些支流的河口是十分重要的。
敌人携带的渡河器材,即架桥用的桥脚舟,在大江河上渡河时一般情况下是不够用的。因此,问题主要是能否从江河主流、各支流和他自己岸上的各大城镇中找到器材,以及江河附近是否有可以用来制造船只和木筏的树木等等。在这方面有时可给敌人带来困难,以致几乎不可能渡河。
位于江河两岸或者敌岸的要塞,不仅是防止敌人从要塞附近的各个地点渡河的盾牌,也是封锁各支流和迅速收集那里的渡河器材的手段。
关于水量充足的江河的直接防御我们就先谈这些。陡峭的深谷或者沼泽较多的河岸,虽然会增加渡河的困难而有益于防御,但是它们毕竟不能代替水量充足的江河,因为仅仅是它们还不能构成绝对断绝的地形,而绝对断绝的地形是直接防御的必要条件。
如果要问这种江河的直接防御在战局的战略计划中占据什么地位,那么人们只能说,这种防御决不可能赢得决定性的胜利,这一方面是因为它的目的仅仅是阻止敌人渡河,消灭最先渡河的敌军,另一方面是因为江河妨碍防御者通过有力的出击把已取得的利益扩大到决定性的胜利。
不过这种江河防御常常能够赢得不少时间,而这对防御者来说通常是非常重要的。进攻者为了筹集渡河器材往往花费很多时间,如果进攻者几次试渡都失败了,那么防御者就能赢得更多的时间。如果敌人因渡河不成而改变了他的前进方向,那么防御者也许还会得到其他一些利益。最后,在进攻者不是认真地进攻的一切场合,江河就会迫使他停止运动,这时,江河就成了保卫国土的永久性的屏障。
因此,当江河和条件有利时,江河的直接防御可以作为主力对主力的一种非常好的防御手段,但却产生现在人们很少重视的那种结果(这里的很少重视,是因为人们只注意了那些因为力量不足而失败的江河防御)。如果人们重视上述这些前提条件下(这在多瑙河和莱茵河这样一些江河上确实是容易找到的),就能够用六万人在二十四普里长的地段上对拥有显著优势兵力的敌人进行一次成功的防御,那么当然可以说,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结果。
现在我们就来谈谈对拥有显著优势兵力的敌人的防御这个问题。根据我们已经得出的理论,只要企图渡河的兵力不小于进行江河防御的兵力,一切就都取决于渡河器材,而不取决于企图渡河的兵力了。这种说法看起来似乎令人很难相信,但事实却确实是这样的。我们不应该忘记,大多数江河防御,或者说,一切江河防御,都没有绝对的依托点,也就是说都可能遭到敌人的迂回,而敌人的兵力优势越大,这种迂回就越容易进行。
这种江河的直接防御,即使被敌人突破了,也不会决定全局,因为这不同于一次失利的会战,它很少能导致彻底的失败,因为我们投入战斗的只是一部分军队,敌人只能通过一道桥梁慢慢渡河,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受桥的限制而不能立刻过桥扩大胜利。如果人们看到这点,就不会过分轻视这种防御手段了。
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情来说,问题全在于处理得是否恰当,在进行江河防御时也是一样,各种情况判断得正确与否,结果迥然不同。一个看来不很重要的情况很可能使事情发生重大变化,一个在那里看来是极其合理而又有效的措施,在这里却也能变成有害的举动。正确地判断各种情况,不能把江河只简单地看作是一条江河,这在江河防御中也许比在其他场合更难做到。因此,我们一定要特别提防错误地运用和理解江河防御这一措施的危险。但是,作了这样的分析之后,我们不能不坦率地指出,有些人的叫嚷是根本不值得重视的,他们根据模模糊糊的感觉和含混不定的概念,把一切都寄托在进攻和运动上,把骑兵挥舞马刀向前奔腾看作是战争的全部景象。
指挥官即使能够持久地保持这种观念和感觉,也是不足以解决问题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提起1759年齐利晓会战中显赫一时的独裁官韦德耳就够了。而更糟糕的是这种概念和感觉很少能够持久,当牵涉面很广的重大而复杂的情况纷纷向指挥官涌来时,这种概念和感觉就会在最后的一瞬间在指挥官身上完全消失。
因此我们认为,当防御者只满足于阻止敌人渡河这一目的时,如果部队强大和条件有利,进行江河的直接防御是可以产生良好的效果的,但对小的部队来说,就不是这样了。如果说六万人在一定长度的河段上能够阻止十万乃至十万以上的敌军渡河,那么一万人在这样长的河段上也许不能挡着一万人,甚至五千人渡河(只要这五千人不怕与这样优势的敌人在一个河岸上相遇)。这是很清楚的,因为渡河器材同样多。
直到现在我们还很少谈到佯渡在江河的直接防御中很少起大的作用。这是因为这种防御的主要问题不在于把军队集中在一点,而在于各部队各自防守一个河段,即使具备了上述渡河的前提条件,进行佯渡也是非常困难的。如果进攻者的渡河器材本来就少,即现有的器材还不足以保障渡河的需要,那么进攻者就不可能而且也不愿意把大部分器材用在佯渡上。不管怎样,进攻者都会在真的渡河点上可以漕渡的兵力会因进行佯渡而减少,这样,防御者能够重新赢得本来因敌情不明而可能丧失的时间。
这种江河的直接防御一般说仅仅适用于欧洲主要江河的中下游。
第二种江河防御适用于中等江河甚至深谷中的小江河,这种防御要求在离江河较远的地方占领阵地,阵地到汀河的距离应该保障安全:当敌军同时在几个地点渡河时,防御者要能够迎击分散在各处的敌军,当敌人在某一点渡过河时,防御者能够把它限制在江河附近或者一座桥梁和一条道路上进攻者被迫背靠江河或深谷,并在只有一条退路的情况下会战,这是一种非常不利的态势。防御者在中等江河和深谷进行的防御的意义就在于利用进攻者的这种不利因素。
我们认为,把整个军队分为几支大部队紧靠江河配置,是进行直接防御时的最有利的部署。不过,这种部署要以敌人不能突然大批渡河为前提,否则,就有被分割和被各个击破的可能。如果防御者进行江河防御的条件并非十分有利,或者敌人已拥有足够的渡河器材,如果江河中有很多洲岛,甚至浅滩,或者河面不宽,如果防御者兵力不大等等,那么,防御者就不能进行江河的直接防御了。在这种情况下,防御的各个部队为了保证相互之间的联系,必须离开江河一段距离,而且唯一可以采取的办法是,在敌人渡河时我们能尽快地向这里集中兵力,趁敌人还没有扩大占领地区和利用几个渡口的时候就向他攻击。在这种场合,应该用前哨对江河或者河谷进行监视并稍作抵抗,而把整个军队则分为几支大部队部署在离江河一定距离(通常几小时的行程)的适当地点。
在这里,防御者主要是利用江河和河谷构成的谷地。在这里起重要作用的不仅是水量,而是河谷的整个情况,谷岸陡峭的谷地通常比宽大的江河起的作用更大。大部队通过陡峭的深谷要遇到很多困难,要比事先想到的大得多。通过深谷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当进攻者通过深谷时,防御者随时可能占领周围的高地,这就会使敌人陷入困境。如果进攻者的先头部队前进得太远,就会过早地同对方遭遇,就有被优势敌人打败的危险,如果滞留在渡河点附近,就要在极不利的态势下作战。因此,只有在兵力上占有很大优势和在指挥上有绝对把握时,才能通过深谷到江河对岸去同敌人较量,否则就是冒险的行动。
当然,这种防御的防线不能象大江大河的直接防御那样长,这一方面是因为防御者需要集中全部兵力作战,另一方面是因为进攻者的渡河即使很困难,也毕竟不会象大江大河那样难。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进攻者要进行迂回就比较容易。不过进行迂回时必须避开原来的方向(我们假定河谷大体上垂直于这个方向),而且退却线受到限制所产生的不利影响不会是立即消失,而是逐渐消失的。所以,进攻者即使没有恰好处于危机状态时受到防御者的攻击,而且还能通过迂回取得稍大的活动余地,仍然不如防御者有利。
我们在重视江河时不仅谈它的水量,而且更重视河谷的深度,因此,我们必须事先说明,不应该把河谷理解为真正的山谷,否则,在这里就要与运用有关山地所论述混同了。但是,大家知道,在很多平原地方,甚至极小的河流也会有陡峭的深谷。此外,河岸上有沼泽和其他妨碍接近的障碍物的情况也都属于这个范围。
因此,在这些条件下,把防御的军队部署在中等江河或者较深的河谷的后面是一种十分有利的态势,这种江河防御应该算作最好的战略措施。
这种防御的弱点,容易使防御者犯错误的地方,是军队的防线容易过长。防线过长时,防御者就很自然地会把军队分散在可能的渡河点上,从而忽略了必须封锁的真正的渡河点。如果不能把整个军队集中在真正的渡河点作战,就不能收到这种防御的效果。在这里,即使整个军队没有被消灭,一次失败的战斗,一次不得已的退却和各种各样的混乱及损失都会使整个军队接近于彻底失败。
在上述条件下防御者不应该把防线拉得过长,并且必须能够在敌人渡河的当天傍晚以前把自己的兵力集中起来,这两点我们已经作了充分的说明,因此无需再讨论那些受地形条件限制的时间、兵力和空间的配合问题了。
在这些情况下发生的会战必然有其特点,即防御者的行动必须非常迅速,因为进攻者的佯渡使防御者一时弄不清情况,通常只有到了最紧急的时刻,防御者才能弄清真相。只有当敌人处于不利的情况下,防御者在态势方面才有利。如果敌军的其他部队从其他渡河点包围了防御者,那么防御者就不能象在防御会战中那样,在后面对这部分敌军进行有力的攻击,因为这样做他会失去其有利的态势。因此,他必须在这部分敌军还没有威胁到他的时候,先解决正面上的问题,也就是必须尽可能迅速而有力地攻击当面的敌军,使其遭到失败,从而解决会战的全部问题。
不过,这种江河防御的目的不是抵抗兵力优势过大的敌人(虽然在大江河的直接防御中必要时是可以设想的)。在这种实际防御中,防御者通常需要对付绝大部分的敌军,即使情况对防御者有利,人们也很容易看出,兵力对比在这里已经是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了。
大量军队在中等江河和深谷进行的防御就是这样。在河谷边缘进行强有力的抵抗会造成阵地分散的不利情况。对大量军队来说,不能采用这种办法,因为大量军队所需要的是决定性的胜利。如果仅仅是比较坚强地固守在次要的防线而进行暂时的抵抗,以等待援军,那么,当然就可以在河谷边缘,甚至在河岸进行直接防御。在这里虽然不能指望得到象山地阵地那样的有利条件,但是抵抗的时间总会比在一般地形上要长些。只有在河道蜿蜒曲折的地方(深谷中的河流常常是这样的),防御者进行这种防御才是十分危险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人们只要看一看德国境内的摩泽尔河的河道就可以知道这一点了。在这里,防守河道突出部分的部队在退却时几乎不可避免地要被歼灭。
大量军队在中等江河上采用的防御手段,当然可以用在大江大河上,而且这里的条件更为有利,这是不说自明的。每当防御者要争取彻底的胜利时,总是要运用这个手段的(如阿斯波恩会战)。
至于军队为了把江河或深谷作为阻止敌人进攻的战术障碍,也就是作为战术上加强的正面而紧靠江河或深谷配置,就完全是另一种情况了。对这个问题的详细研究是战术范围的事情,不过我们要指出,从效果来看,实际上这完全是自己欺骗自己的措施。如果陡谷很深,阵地正面当然会是很难攻破的,但是从这种阵地侧旁通过并不比从任何其他阵地侧旁通过困难,所以防御者这样配置军队实际上就几乎是给进攻者主动让路,这显然不是这样配置军队的目的,因此,只有当地形对进攻者的交通线非常不利,以致他一离开自己的道路就会遭到极严重的后果时,防御者这样配置军队才可能是有利的。
采用第二种防御时,进攻者的佯渡会给防御者带来很大的危险,因为这时进攻者很容易进行佯渡,而防御者却是要把全部军队集中在真正的渡河点。但是,在这种场合防御者在时间方面并不非常紧迫,因为在进攻者没有把全部兵力集中起来和没有占领几个渡河点之时,对防御者有利的条件一直是存在的。此外,进攻者在这种场合进行佯渡的效果也没有对单线式防御进行的佯攻那么大。因为在单线式防御中必须保持一切地点不被攻破,因而预备队的使用是非常复杂的,在单线式防御中需要判明哪个地点可能首先要被敌人攻占,而在这里却只要了解敌人主力在哪里就可以了。
关于在大江大河和中等江河上进行的上述的两种防御,我们还应当指出:如果这两种防御是在退却时仓卒和混乱中部署的,没有准备,没有清除渡河器材,没有准确地了解地形,那么这种防御就达不到上面所谈的一切结果了。在这种情况下大多完全不能指望具备什么有利的条件,而且为了取得这些有利条件而把兵力分散在宽大的阵地上,这是极为愚笨的。
总之,正如在战争中,凡是在意识不明确和意志不坚定的情况下所做的一切都不免失败一样,如果因为没有勇气与敌人进行会战,而选择了江河防御,期望用宽阔的江河和低深的河谷阻挡敌军,那么,这种江河防御是不会取得好结果的。在这种情况下,统帅和士兵谈不上对战胜敌人有真正的信心,他们往往忧虑重重,而且这种忧虑很快就会变成事实。会战决不象决斗那样以双方情况完全相同为前提。一个防御者,如果在防御中不善于利用防御的特点,不善于利用迅速的行军、熟悉的地形和自如的运动取得利益,那么,他就是不可挽救的了。江河和河谷是根本不能拯救这样的防御者的。
第三种防守是在敌岸占领稳固的阵地。这种防守所以能够产生作用,是因为敌人的交通线被大水切断,因此有被囚困在一座或两三座桥上的危险。显然,这里指的只能是水大流急的大江河,因为,只有大江河才能形成这种状况,与此相反,一条较小水少的江河一般都有很多渡口,所以根本不会造成上述危险。
这种阵地必须是非常坚固的,几乎是无法攻破的,否则就会有利于敌人,防守者就不具有优势条件。如果阵地坚固到敌人不敢轻易进攻的程度,那么在某些情况下,敌人甚至会被限制在防守者所在的河岸上。如果他要渡河,就会失掉自己的交通线。当然,他也可以威胁防守者的交通线。这时,就如同双方互相从对方阵地旁边通过的场合一样,一切都取决于:谁的交通要道在数量、位置和其他方面具有优势地形;谁在这种情况下作其他考虑时失败的可能更大,也就是谁作其他考虑时可能轻易被对方战胜;最后,谁在自己的军队中拥有更大的取胜力量,以便在紧急情况下有所依靠。在这种情况下,江河的作用也就是使交通线带来的危险有所增加;因为双方的交通线都被限制在桥上。通常,防守者的渡口和各种仓库在要塞的掩护下会比进攻者的要安全些。如果这一点能够肯定,那么这种有效防守是可以采用的。甚至当其他条件不适合进行江河的直接防守时,也可以用这方法来代替直接防守。这样,虽然江河没有军队的守卫,军队也没有得到江河的掩护,军队和江河紧密的结合却保卫了疆土,而这正是所要达到的目的。
但是,必须承认,这种不进行决战的防守,就象正负电荷简单地接触时产生的电压一样,只适合阻止较小的力量的冲击。如果对方首领是一个小心谨慎、犹豫不决、任何方法都不会促使他勇猛前进的人,那么,即使他拥有很强大的兵力优势,防守者还是可以采用这种防守的,同样,当双方形成势均力敌之势,彼此力争的仅仅是微小的利益时,防守者也可以采取这种防守。但是,如果对立面是在冒险家指挥下的强大兵力,采取这种防守就有导致灭亡的危险。
另外,这种防守方式看起来是既符合科学又大胆勇猛,甚至可以称得上高雅的防守方法。但是,高雅的一般容易落入华而不实,在战争中不允许象社交中那样有华而不实的作风存在。所以,采用这种高雅的方法的实例是不多见的。不过,这第三种防守可以作为前两种防守的辅助手段,也就是通过这种手段控制桥梁和桥头堡使军队随时以渡河打击敌人。
这二种江河防守中的任何一种,不仅可以是主力部队进行的绝对抵抗,而且还可以是假抵抗。
防守者固然可以采取多种其他措施,建造与行军中的野营地有所不同的阵地,使其成为不抵抗而象抵抗的假象,但是,只有这一系列较为复杂的措施,其效果在敌人眼里是又大又持久的抵抗时,在大江河进行的假防守才能起到真正的欺骗作用。对进攻者来说,在敌人眼前渡河总是一个重大的行动,因此,采取这样的行动时往往要长久地慎重考虑,有时要推迟到更为有利的时刻才进行。
因此,进行这种假防守时,主力部队有必要大体上象真防守一样分布和配置在河边。但是,仅仅假防守这种意图本身就说明当时的情况是不利于真防守的,因此,各部队哪怕是进行稍微的抵抗,也会由于防线过长和部队分散而有遭到重大失败的危险。从实际意义来说,这是一种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的措施。可见,进行假防守时,一切行动的目的必须是使军队能在遥远后方(往往几日行程)的某一地点确实集中,因此假防守时进行的抵抗只能以不妨碍这一集中为准。
为了清楚地说明我们的看法,并指出这种假防守的重要性,我们不妨提一下1813年战局末期的情况。当时,拿破仑率领约四万到五万士兵退过了莱茵河。联军按照自己计划前进本来可以在曼海姆到奈梅根这个地区轻而易举地渡河,拿破仑想用上述兵力防守这段河流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他只能设法在法国的马斯河沿岸附近进行第一次真正的战斗,因为他在那里能得到一定的增援,但是,如果他立刻退到马斯河,联军就会紧追不舍地追到那里,如果他率部渡过莱茵河去驻地休整,那么不久也会出现同样的状况,因为联军即使胆小慎微到了极点,也会派遣一些哥萨克和其他轻装部队渡河,当他们看到渡河非常顺利的时候,一定还会命令他部队接着渡河。因此,法军完全有必要在莱茵河进行认真的防守。联军一旦果真渡河,这个防守不会发挥任何效果,这是可以设想到的。所以,这次防守实际上是纯粹的假防守。但在这种情况下,法军根本没有任何危险,因为他们的集中地是在摩泽尔河上游。大家知道,只是麦克唐纳犯了错误,他率领两万人驻防在奈梅根附近,一直等到温岑格罗迭军在一月中旬(该军到达较迟)把他逐走时他才撒退,这就阻碍了他在布里昂会战之前同拿破仑会师。可见,莱茵河的假防守使联军的前进行动停止了下来,而且迫使他下决心把渡河时间推延到援军到来以后,也就是说耽误了六个星期之久。对于拿破仑来说这六个星期是非常宝贵的。如果没有莱茵河上的这次假防守,联军就会趁来比锡的胜利长驱直入巴黎,而法军要在首都这边进行一次战斗,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采取第二种江河防守,即利用中等江河进行防守时,也可以造成这种假象,只是效果一般比较差。因为尝试性的渡河在这种情况下是比较容易成功的,所以这种欺骗很容易被揭穿。
采取第三种江河防守时,佯动的效果恐怕更为不妥,它不会超过任何临时占领阵地的效果。
最后,前两种防守非常适合为了某种不重要的目的而设置的前哨线或其他防线(单线式防守)上采用,它们对仅仅为了进行监视而部署的次要部队也是适用的,在有江河的情况下进行这两种防守,比在没有江河的情况下有更大的力量和更大的把握。因为在所有这些情况下都是进行相对的抵抗抵抗,而这种通行艰难的地形自然会使抗得到明显的增强。在这里人们不仅应该看到战斗中抵抗能争取相当长的时间,而且应该看到敌人在每一次行动以前都会顾虑重重,如果没有紧迫感,这些顾虑往往会使他百分之九十九的行动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