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冯·克劳塞维茨传记
作者:
字数:3145
更新时间:2016/07/28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传记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在1780年6月出生于普鲁士马格德堡附近布尔格镇的一个小贵族家庭。十二岁时在波茨坦的尤金亲王步兵团中充当士官生。1793年,当普鲁士同革命后的法国作战时,他曾参加围攻美因兹城等战斗。1795年升为少尉。
1801年秋,他被送入柏林军官学校,因学习成绩优异,深得校长香霍斯特的赏识。香霍斯特是以后普鲁士军事改革的倡导者,克劳塞维茨的思想和以后的活动受他的影响很大。在一次谈话中,香霍斯特敏锐地发现眼前这位和自己有着相近之处的朴实青年,头脑中潜存着非凡的天资。克劳塞维茨向香霍斯特坦率地承认了自己知识的不足,香霍斯特给了他巨大的精神鼓励。两位地位、年龄悬殊的人开始建立起牢不可破的纯真友谊,并在事业上互相给予坚强的支持。克劳塞维茨在后来谈起香霍斯特时满怀深情地说:“他是我精神上的父亲和朋友。”
1803年春,他在该校毕业后,被香霍斯特推荐为奥古斯特亲王的副官,香霍斯特的举荐和克劳塞维茨的才华使王子毫不犹豫地选中克劳塞维茨。1803年8月8日,克劳塞维茨被任命为副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开始注意到他。他写信给这位年轻的军官说:“应普鲁士斐迪南亲王的请求,朕决定,你今后留在奥古斯特亲王身边……朕望你兢兢业业,在这一职务中不辜负对你的信任。”根据这一任命,克劳塞维茨成为亲王副官,进入宫廷社会,年俸360塔勒。两年后,克劳塞维茨晋升为上尉。在这一段时期,他经常参加香霍斯特主办的军事协会的活动,听康德主义者基瑟韦特的哲学课,研究军事、哲学、历史和文学等著作,写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
1806年10月普鲁士同法国作战时,他随奥古斯特亲王所率的步兵营参加了奥尔施塔特会战,退却时在普伦次劳被法军俘虏。1807年10月释放回国后,根据亲身的体验,力主改革普鲁士的军事制度。1808年到科尼斯堡(仍为奥古斯特亲王的副官),积极参加香霍斯特主持的军事改革工作,结识了军事改革委员会成员格乃泽瑙、博因等人。1809年秋回到柏林,后来进总参谋部,在香霍斯特属下工作。1810年升为少校。
1810年秋,任柏林军官学校教宫,同时为王太子(即以后的威廉四世)讲授军事课,前后共两年。1810年年底,与相恋多年的布吕尔伯爵的女儿玛丽结婚。
1812年4月,克劳塞维茨因反对普王威廉三世同拿破仑结成同盟而辞去普鲁士军职,去俄国准备参加反拿破仑的战争。先在俄军参谋部任职,领中校衔,后任军参谋长等职。当拿破仑进攻俄国时,他曾参加斯摩棱斯克争夺战和博罗迪诺会战等。以后随维特根施坦军团参加了对拿破仑的追击。12月,作为俄军联络官,同普鲁士军队的指挥官约克谈判,说服他反对拿破仑。1813年3月随维特根施坦军团回到柏林。9月格尔德战斗获胜后升为上校。1814年回到普鲁士军队,由于曾辞去军职,并说服约克倒戈,他始终没有得到国王的原谅,并遭到冷落。1815年任布留赫尔军团第三军参谋长,参加过林尼会战等战斗。
1815年秋在科布伦次任莱茵军团参谋长(格乃泽瑙为司令),利用空闲时间总结拿破仑战争的经验,从事战争理论的研究工作。
1818年任柏林军官学校校长。9月升为少将。在任校长的十二年间,致力于《战争论》的著述工作。他先后研究过一百三十多个战例,写了许多评论战史的文章,并整理了亲身经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1830年春调到炮兵部门工作。当时,《战争论》尚未修订完毕,他将手稿三千多页分别包封起来,并在各个包上贴上标签,准备以后修改,但一直没有得到机会。
1830年8月去布勒斯劳任第二炮兵监察部总监,同年12月调任格乃泽瑙军团的参谋长。1831年11月16日患霍乱逝世。死后,他的妻子玛丽整理出版了《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将军遗著》,共分十卷,《战争论》是其中的第一、二、三卷。
克劳塞维茨深受德国古典文学和古典哲学的影响,在他的著作《战争论》中,克劳塞维茨试图以哲学的分析方法去揭开战争的神秘面纱,并且倾尽了毕生的心血去研究什么是战争的本质。但是,《战争论》是一部很难读懂的一本理论巨著,过多的哲学表达方式妨碍了学习者对理论的理解,以至于由此产生了诸多的误解,甚至是曲解。在对克劳塞维茨理论的众多理解中,有不少还是相对立的;比如德国的克劳塞维茨派从《战争论》里得出了“武官至上”的结论,而美国的克劳塞维茨派却得出了“文官至上”的相反结论。产生这现象的重要原因是:《战争论》是一本尚未来得及整理的遗作,用克劳塞维茨的话来说就是“把自己同许多了解战争的天才人物的交往中和从自己的许多经验中获得的和明确了的东西,铸成纯金属的小颗粒献给读者。这本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在本书中,章节之间的外部联系不够紧密,不过,但愿它们并不缺乏内在联系。也许不久会出现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给我们的不再是这些分散的颗粒,而是一整块没有杂质的纯金属铸块。”遗憾的是,这位伟大的人物并没有出现。
起初,《战争论》的出版并没有应起什么波动,它仅仅指在一个小圈子里流传,克劳塞维茨的朋友都很欣赏他的理论,这些人包括陆军元帅冯·格赖泽瑙、陆军元帅冯·博因以及近卫军军长冯·格勒本将军等人,尤其是冯·格勒本伯爵,他利用自己的威望,努力使总参谋部对克莱塞维茨的理论产生兴趣,为克氏理论的推广奠定了基础。真正使《战争论》名噪天下的是德国统一的功臣之一、第二帝国的名将陆军元帅冯·毛奇,他在晚年接受法国记者的一次采访中说《战争论》是给他最深刻影响的几本书之一。从此《战争论》在德国总参谋部和军队中得到了肯定无疑的公认,并熏陶着德国一代又一代的军人。
也有不少人对《战争论》提出了质疑,比如它完全不重视海军。但是,任何一个人都会受到他所处环境的限制,从来就不存在完美的学说,一如从来就没有完美的人,有不如人意的地方是可以理解的,这并不能影响《战争论》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