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心灯——班主任与学生心理健康

作者:佚名 字数:5559 阅读:56 更新时间:2008/12/10

点亮心灯——班主任与学生心理健康

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躯体、生理健康,还应该有精神、心理健康。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再者,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更甚者,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中学生存在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因此,“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班主任能,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
  一、班主任要掌握现代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普遍问题
  (一)现代中学生心理特征。中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也是其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成行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学生面临着生理、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加上学习紧张和环境陌生,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引起心理矛盾。这些矛盾归纳起来,大体有下面几种: 
  (1)美好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的矛盾。中学生大多都有美好的愿望,他们幻想自己将来做一个科学家、企业家、领导干部,但有些学生学习不努力,得过且过,他们追求的全是实现理想后的种种荣誉与享受,而对实现理想需要从现在做起,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却想得很少,做得不够。   
  (2)浓厚的享受意识与劳动观念淡薄的矛盾。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对子女的宠爱,使得中学生的消费欲望与日俱增。他们吃零食,穿高档衣服,过生日请客送礼。但这些学生轻视劳动,坐享其成,不懂得什么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不懂得只有劳动才能创造财富。
  (2) 心理闭锁与渴求理解的矛盾。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发现同龄人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于是,他们愿意对“知心朋友”或“日记本”说心里话,不愿意同长辈交流感情、透露内心世界,实行自我封闭,因而常常产生孤独感。他们普遍认为老师、家长对其不理解,热切盼望得到别人的理解。
  (3) 独立意识与依赖心理的矛盾。中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渴望独立,对婆妈式的说教及过分关心会产生反感,个别人会顶撞家长及老师,甚至对学校、社会产生反抗情绪。但同时他们又缺乏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在经济上、生活上和心理上又要依赖父母、老师和学。
  (4) 情感与理智的矛盾。中学生的情感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容易冲动,或因小的成功而狂喜,或因小小的失败而心灰意冷,或因鸡毛蒜皮争得面红耳赤。他们的情绪、情感经常处于大起大落的状态,难以及时地用理智加以控制。
  (6)信息视野的扩大与鉴别能力不足的矛盾。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改善,信息交流日益频繁,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视听工具被广泛应用。中学生好奇心强,他们广泛涉猎,积极探究。但由于他们鉴别能力还不强,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显得偏狭,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出现认识的混乱。因此,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就很容易进入他们的心灵,影响他们的成长。 
  (二)现代中学生心理问题。
  据有关资料报道,1998年天津师大教育学院对1782名中学生的调查表明,有心理问题的比例平均为35.31%,有明显问题的比例为16.72%。
  综合各方面资料,笔者认为当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情绪方面的极不稳定,喜怒无常。脾气大、焦虑、抑郁;自尊心过强,性格孤僻古怪,不合群;爱猜疑,易嫉妒、易愤怒。当其情绪喜悦时,学习积极性高涨,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烦躁忧郁时,学习积极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逃学、打架、斗殴等现象。
  2、意志方面一般为忧柔寡断、虎头蛇尾,自制力差,易受暗示。当其情感冲动时,自制力较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动摇。当学习中碰到困难,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意志崩溃,破罐子破摔。
  3、性格方面的因素是中学生心理问题中较为典型的一种,一般表现为:(1)自私狭隘型,常为一点小事而跟别人闹意见,斤斤计较,并且在很长时间内不能自解脱,甚至耿耿于怀;(2)自大自负型,自以为是,瞧不起人,缺少对别人的欣赏与尊重,且受挫能力差;(3)自卑怯懦型,这类人较为孤僻,不合群,做事忧柔寡断,唯唯诺诺。(4)恐惧、悲伤、冷漠、自卑、自信心较差;固执、易受挫折;撒谎、偷窃、欺骗、斗殴骂人。
  4、异常心理表现突出:自卑,退缩,无安全感;攻击性强,敌对,冲动,性情易变,抑郁;非友好的不服从,对现实缺乏挑战的勇气,精神非常脆弱。
  5、青春期综合症。表现为:(1)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发展,心理上也发生变化。一些学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有时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抑称为青春烦恼;(2)从某个时候起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称为青春抑郁,还有青春期幻想与所谓的“早恋”的问题等。
  二、分析心理问题,综合心理特征,在工作过程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方面生理的发展变化,带来心理的发展变化,使中学生具有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自控能力差,做事不考虑后果的特点;另一方面多种特殊家庭类型的产生,离婚家庭,单亲家庭。特殊家庭给孩子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十分明显的,由于这些孩子过早地失去了正常的父母之爱,过早地承受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其智力、性格、情绪和社会性的良好发展受到压制或扭曲,并造成学生学业成绩下降,思想道德品质下滑,而且也导致行为异常和心理偏常。这是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特别突出的社会背景。
  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工作过程中,要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依据,注意工作的针对性、灵活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有的放矢地加以正确地引导、扶持、帮助和教育,这些学生所谓心理问题是能够得以纠正与调整的。
  三、对症下药
  (1)教育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中学生有复杂的心理矛盾,但他们都是无意识的,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更不必说去纠正自己不健康的心理。因此,班主任要给学生上心理健康辅导课,让学生知道自己所处阶段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使学生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认识,指出他们平时不健康心理的具体表现,告诉他们健康的心理应该是能正视现实、了解自己、善与人处、情绪乐观、自尊自制、乐于工作的,让他们对照健康心理的条件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重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知道应该做怎样的努力,才能不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2)开展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它能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潜伏的积极影响,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针对一部分学生缺乏恒心、毅力、对学习存在惰性,从而使他们智力因素受到极大束缚的特点,班主任可以开展“学习为了什么”、“磨砺坚强的意志”等主题班会,帮助学生制定了不良学习习惯治疗卡,制定了系列监督机制,并配合“学习竞争伙伴”、“进步之星”,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使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在活动中,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起到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习两极分化的局面。
  通过合作训练,培养学生抗压、抗挫折的心理品质,克服脆弱心理。如开展评比“先进宿舍”、“先进学习小组”、“亲密无间的同桌”等活动,由班委会发起,向全班同学征集评比方案,选出评审小组,最后将结果列上光荣榜。这项活动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培养集体主义和合作精神,达到行动自律的目的。 
  通过情感训练,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心理品质,防止闭锁心理。笔谈交心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式。如开展与单亲家庭学生“手拉手”活动。让一名单亲家庭的学生与多名学有所长,富有爱心的学生组成“手拉手”互助小组,一起讨论问题,一起谈心,遇到困难,大家援助解决。对于特殊家庭的孩子,班主任应做到“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爱着孩子们的爱,梦着孩子们的梦,快乐着孩子们的快乐,痛苦着孩子们的痛苦"。“蹲下来做孩子们的朋友,站起来做孩子们健康成长路上的明灯”。亲近孩子,可以打开通向孩子世界的道路,为教育创设一个必要而科学的心理软环境。
  (3)发挥同龄共振效应,教会学生自我心理保健。
  南北朝著名教育家颜之推说:"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淘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默征,自然似之。"这说明了学生容易受所处环境影响的心理特点。 
  基于当前时代发展的特点和教育现状,有人得出这样一个不等式: 
  教师影响+家长影响<同龄共振 
  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因人而异,但这种趋向似乎在日益显现出来。现在的学生愈加重视朋友关系,因为这种关系可以敞开心扉、诉说烦恼,这恐怕是一般家长和教师所企望莫及的。我们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说明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可以影响他周围的许多同龄人。我们要很好地利用这一点,在学生中树立好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让他们发挥同龄共振的作用。当然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也会有传染性,我们要教会学生自我心理保健:了解自我,包括自己的长处、兴趣、能力、性格,以及不足和缺陷;接受自我,既不过高估计也不自欺欺人;认识现实,正视逆境,具有遇事不乱、应付自如的心理品质;自信待人、自尊尊人、自助助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劳逸结合,科学用脑,提高学习效率;保持健康的情绪,借助释放、升华、转移、自慰等方式克服不良心境;积极参加课外活动,丰富学习生活。学习掌握了一些自我心理保健的知识,可以预防那些不健康心理的影响。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班主任工作的全部内容,但在班主任工作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变革和发展对班主任工作的新要求。要做好这项工作,还需要多方面的积极配合,通过多处渠道的综合作用,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马畅初中2008年元旦联欢会主持词 下一篇:让我们共同携手努力——高二(14)班家长会发言稿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