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感恩教育进行到底
将感恩教育进行到底
【引子】今年教师节和往年一样,收到了很多学生的祝福,但其中有一条短信祝福使我陷入了沉思。
“徐老师,明天就是教师节,不知道您现在是否还教书,但曾经受到过您的教育,我也经常会想到您对我年少轻狂时的深刻指导、批评,使我受益匪浅,在我的人生道路中少走了许多坎坷,更加懂得了为人处事的道理!为此用短信的方式祝福您节日快乐!希望您能谅解,我不能登门拜访您!您的学生蒋道荣。”
该生是04届艺术班学生,文化课基础差,专业课平平,而且行为习惯不佳,夜间常外出上网。这样的学生自然少不了我对他的严厉地批评,谆谆地教诲。高中毕业后该生决定去参军,临行前一天他来校向我道别,到部队后又经常与我联系,介绍其在部队的生活。
回忆过去,我思绪万千,是什么让这学生有如此大的改变?又是什么让他有这样的触动?我以为是感恩,对老师的感恩,对部队的感恩,对生活的感恩使这位学生有了这样大的改变。
【正文】何为“感恩”?《现代汉语大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有学者提出所谓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胡虹霞《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北京教育•2005•5)。“报之以桃,投之以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人类精神生活中的重要主题,是一个人正常的、被世俗社会所认可的一种思想感情状态。
什么是感恩教育?陶志琼博士认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教育科学•2004•4)。那么学校又如何开展感恩教育?我觉得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固陈陋见。
一、 要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感恩意识并非与生俱来的,而需要教育的引导和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对象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外化成一种感恩的行为。”(《关于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的思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5)但由于受当今物欲横流社会的影响,及家庭教育定位的偏误,使现今的学生过多的关注自我,不在意和别人的交流,逐渐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本位意识,而造成感恩意识的缺失。一位曾受过丛飞资助的大学生,毕业后在深圳工作竟说每月只有三四千元的收入,无法回报这位病魔缠身、债务累累的善良的歌手,这不能不令我们心寒。
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应使学生懂得“爱”,明白“知恩图报”的道理。家长的殷切期望是对孩子的爱,但是由于现在的孩子所获得的爱太“泛滥”,使他们处于爱的麻木中。家长宁可自己千辛万苦,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孩子。老师的谆谆教诲是对学生的爱,但有些学生并不这样认为,觉得老师很烦,太罗嗦。时间长了自然就造成了很多学生对师长亲戚朋友的关爱无动于衷,认为这些都是他人义务的“给予”。这势必就要求师长在“给予”的同时,也要从学生那里“索取”,使他们懂得得到了还要回报这一简单的道理,进而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
二、 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责任感是人们所体验自己对社会或他人所负的道德责任感情,是衡量感恩的重要尺度之一。责任与感恩相辅相成,只有肩负责任,才能心存感恩;只有心存感恩,才会懂得回报。
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自然受到的关爱是无微不至的,久而久之,也就觉得这些关爱是理所当然的了;再者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也往往用一些“高、大、全”的人物作榜样,这样便造成了学生对生活以及身边的人和小事缺乏感受,更不要说是责任感了。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首要条件应使学生具备主体意识。班级、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集体,与学生成长息息相关,学生既是学校管理的客体,也是管理的主体。学校和教师应努力改变管理观念,大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有重要意义。学校班级定期举行“学生座谈会”,让学生参予学校和班级的管理,对此应给予重视解决和采纳选用有益建议,让学生都来体验承担责任的甘苦,培养学生关心集体,主动负责的精神。
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民族责任感。对父母的付出、老师的教诲、朋友的关爱及大自然的恩赐,应该心存感激,更应为之承担相应的责任。对师长责任,应承担努力学习的重任;对他人的责任,应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并懂得与他人合作;对大自然的责任,应学会呵护大自然,珍惜阳光雨露。
三、 利用载体实施感恩教育
1、通过课堂教学,贯彻感恩教育
“乌鸦反哺”、“结草报恩”、“感激母爱”、“感谢大自然”,这些都是中学教材中出现的典型的感恩教育的素材。因而作为教育者,可以通过语文、思想政治等教材,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充分挖掘教材里蕴涵的感恩思想,利用传统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教材,融入到课堂中去。
2、通过课外活动实施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动之以情,以情感人。利用班团活动课,让学生回忆并记录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感恩的细节和事件,与其他同学交流心得及感受。也可开展“感恩教育周”等活动,通过发表感恩宣言,举办感恩演讲、感恩征文、写感恩信等一系列活动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实践证明感恩教育周系列活动效果明显,很多家长在收到学生的感恩信后纷纷和老师交流,说这是第一次收到子女这样的信件,并且孩子在家能够主动地为家长做一些事情,觉得孩子转变很大,懂事很多,学校的感恩教育开展得非常及时。
3、把握契机实践感恩行动
假若感恩仅仅停留在意识形态上,而没有付诸行动,那么感恩教育最终是失败的,因而在培养感恩意识的同时,我们更应注重引导学生实践感恩行动。可以相关部门、媒体组织的感恩活动(如CCTV“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等)及诸如妇女节、父亲节、教师节等感恩节日为契机,开展感恩行动。为父母做一件事、为老师送上一个祝福等,并将这种行动贯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逐渐使感恩从内在的情感转化为外在的行动,从外界的强求转化为内心的自觉的行动。
感恩教育是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和其他思想教育内容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其真正的效用。而感恩是一切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线,是学会做人的支点,感恩可以让我们学会生活,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