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会批评学生的老师

作者:佚名 字数:2940 阅读:65 更新时间:2008/12/10

做一名会批评学生的老师

时光匆匆,转眼从教生活不觉已经十多年。
  今年过年,我收到一则这样的拜年短信:“老师,我是您教过的第一届学生……希望您做一名会批评学生的老师!”反思自己长期的班主任工作,我想,一味的赞扬并不是“万灵丹”,有时候,批评更能引起学生内心的震撼。
  说起批评,无论教师、家长还是学生,没有人不会感到头痛。尤其近几年,教育界有这样一种舆论,认为批评学生的老师不是好老师。批评意味着斥责、发怒、羞愧、不安、惩罚……这种种不良的反应使得大家都如同惊弓之鸟,闻批评而色变。我想,这大概是对“体罚”现象的一种矫枉过正吧。教师没有权力体罚学生,体罚只会把学生推到教师的对立面。但是,批评是德育工作的一种重要手段,我们又怎可因噎废食?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赞扬差生极其微小的进步,比嘲笑其显著的劣迹更文明。”在德育工作中,我们提倡赏识教育,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因为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每个人的内心都非常需要被他人接受和重视,每个人都会因为得到他人的认同、重视而产生愉悦感。真正有效而又不伤害学生、不伤害师生间情感的批评,应该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批评体现情感性;二是批评体现趣味性。下面,我想具体谈谈这两方面。
  一、批评体现情感性
  还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真正的教师如果是出于良好的动机而做事急躁、考虑欠周,儿童是会谅解的。可是儿童不会原谅那些态度冷淡、缺乏情感、好作长篇说教、总想置身于孩子的忧虑与激动之外的教师。”这段话表明了两个意思,一是孩子能敏锐地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态度,二是教育需要“感同身受”。当面对一个态度和蔼、能与你感同身受的老师,学生的心灵大门自然会向你敞开,你的批评得以进入他的内心花园;相反,如果教师是不耐烦的,冷漠的,高高在上俯视学生的,他的批评就是指责,这种指责,只会引起学生内心的恐慌甚至厌恶、反感。
  当一个学生犯了错误时,教师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学生现在需要我的帮助。如果你是怀着这样一种心态去面对学生,我想那些指责的话,那些伤害学生尊严的话是不会出现的。在批评学生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不是来惩罚他的。记得有位特级教师说过,他批评学生时,从来不让学生站在对面,而是搬一条椅子叫学生坐在身边。这简简单单的一个动作,向学生表明了老师的立场:老师和你在一起,老师想帮助你。一般学生犯了错误后,已经很不安,心情已经够紧张了,如果教师还是一派兴师问罪、大堂审讯的样子,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心灵的摧残。可能他们从此不敢再犯了,可从此,他们也失去了对教师的亲近。这是多么惨痛的代价。
  批评体现情感性,不是说我们批评时不能疾言厉色,不能指出学生的错误,如果这样的话,也不能称之为“批评”了。可怜天下教师心。没有一个老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更优秀,所以学生迟到,教师比学生更着急:看着空座位,担心他在路上出了什么事,担心他因此落下功课,担心他因此成绩下降……这一切担心,在见到学生之后,就变成了一顿批评。没错,你是真诚地为学生好,为学生而着急,但学生在挨了你的批评之后,他的心里会想什么呢?更重要的是,你有没有问一问学生,他为什么迟到?是因为睡懒觉还是因为身体不适?或者是家里发生什么事耽搁了?我们经常说教育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应该体现在这些教育的细节中。
  二、批评体现趣味性
  我曾在《读者》上读到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说是有这样一个测验:有两兄弟上课迟到了,理由是自己开车来时车胎坏了(显然这件事发生在外国)。于是,组织者对三十多个国家的教育工作者进行了测验——你相信兄弟俩的话吗?你怎样教育?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和国情的差异,答案可谓五花八门,有的是严厉的批评,有的是叫家长,有的甚至是让他们在上帝面前起誓……拿着着五花八门的答案,组织者请不同国家的数百名孩子进行选择,选一选你最喜欢的受教育方式。结果令人大吃一惊,但又在情理之中。几乎百分之八十的孩子选择的是这样一个方案——教育者设计了一份问卷,请兄弟俩分开答题,题目有类似这样的几道:你们的车哪边的哪个轮子坏了?是什么毛病?……我对这位教育者深感钦佩,他的这种方式,不但达到了批评、教育学生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它使学生乐于接受。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在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运用一些游戏的形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那么在德育工作中,我们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呢?把批评也化为游戏的形式,让儿童在游戏的乐趣中接受批评教育。
  很快我就有了实践的机会。一天,班长跑过来告诉我说班里两个同学打架了。他们到了办公室之后,我了解了一下事情的经过,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如果不批评,起不到教育的作用,那么怎么批评呢?我灵机一动,说:“你们作错了事,老师要罚你们。”他们俩的神情一下变了。我继续说:“老师要罚你们做一个游戏。”看他们大惑不解的样子,我把“游戏”的规则告诉他们:让他们从现在起,扮一天的好朋友,不能让其他同学看出你们今天打架、闹不和了。大概想不到我这样“惩罚”他们,他们楞住了。我当下请班长监督,“游戏”就这样开始了。看着他们手拉手走出办公室,我知道我这招成功了。果然,第二天再找他们谈话,他们早“弄假成真”、和好如初了。
  我想,把批评融于游戏当中最大的好处是它避免了学生在受批评是产生的一系列负面的情感体验,因为学生的心态是愉悦的,他就易于、也乐于接受教育。
  批评一直是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面对着现在这些更开放的、更有个性的、更有创造力的学生,我们的批评也应该顺势改变,融情、融趣的批评可能更适用与现在的德育工作。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新型班主任的基本修养 下一篇: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学班主任角色之我见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