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抚摸”被误读的背后

作者:佚名 字数:3028 阅读:26 更新时间:2008/12/10

“一次抚摸”被误读的背后

      在暑期教育部新课程国家级远程培训中,湖北一位老师在研修余文森教授讲授的“教学关系”专题后,写了一篇这样的反思: 
  一次抚摸 
  有一句话说得好:“态度决定一切。”“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学生,决定着学生的成长;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工作,决定着工作的成败。”(余文森语)我对这句话丝毫也不怀疑,我也特别注意自己对学生的态度,我希望以自己的赞许与鼓励激发学生。我希望以自己的肢体语言感染学生,可由一次亲切的抚摸而引来的异样眼神引发了我的思索。
  记得是刚接班不久。我班一位同学在做课堂作业时向巡视的我举起了手,我快步来到他身边。他小声说:这个句子我知道是什么意思可就是说不好。我与他一起再次分析了语句组织了语言以后,他看着我笑笑然后就开始写作业了。他的笑感染了我,我鼓励、赞许地摸了摸他的头,没想到他却斜过眼投来一道异样的目光。当时我很不解。后来我在他的日记里看到这样一段话: 
  我不知道老师为什么要摸我的头,我很小心,怕又出错,那样同学们又会笑我的。
  我愕然了。老师赞许、鼓励、期待的肢体语言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我们都懂的啊?可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老师怎样的态度感染呢? 
  教师“亲切的抚摸”引来学生的“异样眼神”,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厢情愿的不对称”呢?在这里,我们读出了课堂事件之后的宏大的背景——教育教学机智的背后是教师倾其真心的关注与善意。任何缺乏信任与爱心的所谓的教育教学技能技巧,充其量,不过是驯兽式的招术与“非人”的机械操作。当然,这也涉及到师生双方的情感交流与沟通是否畅通无阻。课堂教学团队专家组核心成员陈燕香老师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言语(信息)误解是课堂上师生沟通障碍的简单形式,是最容易被忽视而又是最经常发生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由于立场不同或者知识背景不同而导致的沟通障碍。师生间唯有留存着真诚的心灵的交流,教育教学才能产生其意义与作用。否则。就可能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日本的教育家小原国芳谈到教育教学时说.要拨动学生的心弦,要“心心相印”,教育的深刻的意义由此才能油然而生。彼此的人格嘎然相碰。那进发的火花不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光明吗?要是彼此之间没有这种关系,学生走学生的路,教师走教师的路,将是何等的冷清寂寥啊!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赞科夫经过多年的研究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课堂之中及课堂之外师生关系的好坏。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也将师生关系视为整个教育教学大厦的基石。亲其师则信其道,亲其生则乐其教。课堂教学中爱与情感是一以贯之、须臾不可或离的;同时教育教学推其极致而言,其本旨就在于情感教育。所以,甚至这样说也毫不为过——课堂效果取决于师生关系! 
  由此想起了赞科夫在其著作《和教师的谈话》中提到的这样一个案例: 
  有一次,莫斯科第29学校的一批中年级的女学生,跑来找校长叶·瓦·玛尔季扬诺娃。她们来告一位女教师的状,原因是这位女教师总把她们喊作“小姑娘”。“她这样称呼,对我们是一种侮辱。”女学生对校长说。叶卡杰琳娜·瓦西里耶芙娜(对女校长的尊称)感到惊奇:这些女孩子,怎么会为了这一点点小事就生起气来了?“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呢,”她说,“你们的老师年纪也很大了,你们在她面前还真的是小姑娘呢。我有时候不也是这样称呼你们吗?”“噢,您这完全是另一回事。”女学生们说,“您可以这样称呼我们,我们对您绝不生气,可是她,她没有这种权利。”“可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呢?”这位女校长追问道,“是不是你们认为,我担任了学校领导职务,我就可以比一个普通教师对你们的态度差一些呢?”“不,问题并不在于您是校长。”女孩子们说,“而在于您……可以……像母亲那样……您就是再凶一些骂我们,我们也不会生气。可是她,根本不像母亲。所以我们不高兴她这样称呼我们。” 
  教育教学就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心理感受与生命体验的敏感的基础之上。课堂教学意味着师生生命的相遇与共融,每一个眼神都潜藏着彼此的心意与情感;每一句话都包含着彼此的想法与态度:每一举止都透露出彼此的印象与认识……就是从这个意义上,朱永新先生感慨万端地指出:教育是一种危险的职业!因为,我们很难判断在哪时哪刻教师的哪一言哪一行正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影响着学生的生命的姿态。这里便展示出了教育教学的困难所在。有时是求近之心反成疏远之意,有时是教师好心好意而学生毫不领情。周彬博士点评道,只有站在学生的立场,对学生的鼓励与批评才具有实际的效果,否则只是教师单方面的意识表示,这种表示也有可能对学生产生影响,但影响必然在立场转换过程中有所变化。本例中老师是以教师群体“都懂的想法”去鼓励学生,可问题在于,学生并不一定都懂教师群体的“共识”。在师生互动中,尽管教师往往乐意与学生达成“共情”,但由于彼此立场的不同。彼此知识背景的不同,彼此生活阅历的不同,善意的想法还需要更有效的沟通策略来表达。
  余文森教授精辟地指出,真正的师生对话,指的是蕴涵教育性的相互倾听和言说,它需要师生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如果彼此间心融神洽,那么一颦一笑中所包含的教育的意趣师生都会心有灵犀;如果师生间能莫逆于心,那么一皱眉、一点头便有无穷的教育韵味——空气中弥漫着浸润身心、滋养生命的教育的气息。在我看来,这两则案例还意味着,学生能够读懂教师的鼓励,感受教师的善意。有时不是在课堂的一刹那间,他更多地是联系平时积累起来的细致入微的感受才作出心灵的反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教学确实是慢的艺术!教育教学关系是需要教师在日复一日的与学生朝夕相处的过程中建立的。我们相信这么一句话,信赖能创造世界的奇迹,能创造教育教学的奇迹!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让学生对“失败”有健康的心态 下一篇:高三班主任在家长会上的讲会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