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的“堵”与“疏”——兼及班级管理的人性化

作者:佚名 字数:3762 阅读:22 更新时间:2008/12/10

班级管理的“堵”与“疏”——兼及班级管理的人性化

作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处理好“堵”与“疏”的关系,十分重要。
  何为“堵”  何为“疏” 
  何为“堵”?“堵” 堵塞,就是制止,就是禁止,就是打预防针,防患于未然,使学生不出现某些不雅举止、不良习惯、不法行为;就是及早惩处,防微杜渐,是当学生开始出现某些不雅举止、不良习惯、不法行为时,及早采取措施,将其控制在极小的状态,使其不发展壮大,使其只影响到极小的范围和人群。就防患于未然来讲,主要是事前防患;就其防微杜渐而言,则主要是事中监督和事后惩处,就是要对学生的某些问题进行制止,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在班级管理中,国家法律法规的宣传,校规校纪的讲解,班规班约的制定,都是事前防患之举;经常性地对照国家法律法规、学校规章制度和班级规定条款进行检查,属于事中监督;在学生违犯有关法律法规、学校规章制度和班级规定条款后,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处罚,这是事后的惩处。具体地说,限制学生的爱好、兴趣,限制学生的某些不符合时代特点的选择,不允许学生不合理的个性表现,不承认学生某些的空间,不给学生某些发泄和表现的机会,不提供一些活动的场所,不让学生有不合理的松弛时间,这些都是堵的内涵。
  何为“疏”呢?顾名思义,“疏”是引导、疏导。就班级管理而言,疏的内容要多得多。疏是怀着一种期待,是给以足够的自由;是凭着一种宽容的心态,是采取合情合理的措施;是成功前的激励,是挫败后的鼓劲;是在家长面前的赞许,是对学生集体的信任……更具体地说,尊重学生的爱好、兴趣,理解学生的符合时代特点的选择,允许学生合理的个性表现,承认学生一定的私人空间,给学生一些发泄和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有一些活动的场所,让学生有一些松弛的时间,这些都是疏的内涵。
  “堵”和“疏”有怎样的关系
  “堵”和“疏”,一组矛盾词,一个统一体。有堵必有疏,有疏必有堵,不能单一堵,不可单一疏,堵后必须疏,疏前必须堵,堵为有条件的堵,疏为有讲究的疏,堵为达疏之目的,疏乃求堵之效果。
  (1) 不能单一的堵,也不可单一的疏。
  上古时期,大禹之父亲鲧,治水只用堵的方法,闹了个大水不治反害,天下水害更重。这就是教训。今天管理一个班级,设若只有禁令却没有奖彰,只告之“这不可”“那不可”却不告之“哪些可”“如何可”,岂不是与鲧同出一辙,害生害己?
  (2) 堵后必须疏,疏前必须堵。
  大禹治水,疏通河道,导水至海,这是“疏”的典型。但他亦必是坚固了那河之两岸大堤,堵了大堤上可能漏水的各处泉眼,择定了疏导河流的方向。否则,四处导之,则必定四处皆为汪洋,天下尽为泽国。今时的班级管理,也有这么一个道理在其中。制出了禁令之后,一定得有相应的奖彰措施;告之“这不可”“那不可”之后,一定得告之“哪些可”“如何可”。
  (3)堵为有条件的堵,疏为有讲究的疏
  班级管理中,“堵”是条件的,要讲个合法、合情、合理;“疏”是有讲究的,要讲个尊重、理解、帮助。不管是“堵”还是“疏”,所要记住的都是这么一个基本原则:“学生是有人格的学生,学生是有尊严的学生,教师无权侵犯学生的基本权益。”只有讲究了这些,这“堵”和“疏”才是人性化的,这样的班级管理才叫科学管理。
  关于“堵”与“疏”的一些例子
  在我们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有一些关于“堵”与“疏”的实际例子,可供我们反思。此录其二,仅为举例。
  (1)关于BP机、手机的使用
  在很多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规定》中,都有这么一条规定:“不准在校内燃放烟花爆竹,施放火种。不准玩弹子、弹弓、扑克、麻将、台球、电子游戏机、电子庞物。不准带BP机、手机等通讯设备入学校。违者除收缴器具外,经教育不改者,可处予严重警告以下处分。”
  这是一个典型的“堵”式规定,其出台原因是因为学生持有和使用BP机、手机等会影响学业。
  管理者的良苦用心是好的,但其中的“不准带BP机、手机等通讯设备入学校。违者除收缴器具外,经教育不改者,可处予严重警告以下处分”,则很不合法,很不合情,很不合理。为什么这么说?从法律的角度说,BP机、手机是学生的个人私有财产,教师无权因其“带入学校”就予以收缴。从情理上说,现代社会是通讯业十分发达的信息社会,BP机、手机作为沟通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一个方便之物,教师都可以持有和使用,学生为何不可持有和使用?如果BP机、手机能更方便学生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学生持有和使用又有何不妥?
  那么是不是就没有办法对BP机、手机的使用进行管理了呢?办法当然有。首先,我们可以明确:“学生不得在课堂上使用BP机、手机,更不得因此而影响他人的学习。否则,教师可以临时代管BP机、手机,并责令BP机、手机持有者向受影响者赔礼道歉。”这是“堵”方式。其次,我们告之BP机、手机的持有者:“你可以在课余时间、在教室外面使用BP机、手机。”这是“疏”的方式。二者结合,相信会有更好的管理效果。
  这个方法同样适用于对随身听、各种电子词典等器物的管理。
  (2)关于过洋节。
  现在的中学生,对西方国家的一些节日十分热衷,尤其是“情人节”、“母亲节”、“圣诞节”到来之际,他们大都有一些活动愿望或行动。对此,不少老师们(尤其是班主任)忧心忡忡,焦虑万分,且大都是禁止学生在这方面有所行动。
  其实,学生对西方国家的节日热衷,是有可理解之处的。首先,现在改革开放已二十多年了,西方国家的不少节日在中国有了很大的市场,学生们不是生活在真空里面,自然会受到一些熏陶和影响。再进一步说,学生们热衷但并不一定沉迷,喜爱但并不一定越轨,即使是有人想利用“情人节”向某某人表达一下自己内心的情感,也没有违反《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呀!如果教师老是想要将固有的观念强加于现在的学生们头上,必然会激起他们的对立与反抗,其结果可能是正好把学生推向了教育的反面。
  那么怎样做呢?笔者以为,逆之者不如顺之者,顺之者不如导之者。借这些西方节日到来之际,相应地搞点活动,顺时而动,因势利导,效果会比简单地“堵”好得多。比如利用“情人节”,结合中外文学作品之情感问题,搞点正确对待情感的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伟大的“爱”的观念;利用“母亲节”引导学生了解母亲,记住母亲,热爱祖国母亲;利用“圣诞节”,书写贺卡等,互致问候,祝福新年,能让大家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都不失为合理、合情、有效的方式。
  这样的方法,还可以适用于紧张学习后的松弛活动。
  结    束    语
  或许有人会说,对学生“疏”,等于是对学生放任自流。笔者不同意这种说法。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中有过太多的从严要求,却少了太多的轻松与愉快。讲究“堵”与“疏”的和谐,其实是我们对学生的人性的更多关注。笔者想,我们教的是学生,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我们不关心,不热心,我们岂不是要与学生为敌,与学生对着干?
  前人早已告诫:只有融入了学生中,才能了解学生的心理,切中学生的脉搏,引导学生之举动,实现教学相长,师生共进。否则,这班级管理必定要失败。
  (2004年1月7日初稿,10月10日修改定稿)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2005年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下一篇:真情体验——和班长徐檬一起经历难料的震惊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