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托姆简介
施托姆简介
姓名:施托姆
国籍:德国
年代:1817-1888
职位:小说家、诗人
[] 德国小说家、诗人。全名汉斯·台奥多尔·沃尔特森-施托姆。1817年9月14日生于当时处于丹麦统治下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濒临北海的小城胡苏姆。 祖上世代务农,父亲是律师。1837年进入大学攻读法律,毕业后回故乡开设律师事务所,同时开始搜集整理家乡的民歌、格言、传说和童话,并创作了一些带有田园牧歌情调的抒情诗。184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玛尔特和她的表》。对于1848年席卷德国和全欧的资产阶级革命持旁观态度,但关注同年爆发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人民反抗丹麦统治的斗争。这个时期他也突破了个人和家庭的狭小圈子,创作了一些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作品。如抒情诗《1848年复活节》、《在1850年秋天》和《离别》(1853),短篇小说《一片绿叶》(1853)等。1850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茵梦湖》,为施托姆赢得了小说家的声誉。
1853年,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人民起义失败,施托姆被丹麦统治者取消律师资格,不得不离开故乡。先在波茨坦当了3年法院义务推事,全靠父亲资助和自己写作的报酬维持全家生活。1856年迁居海利根施塔特,获得县法官的职务。施托姆在普鲁士整整过了10年流亡生活,对容克贵族统治下的黑暗腐朽的社会有深刻认识,创作中明显地增加了现实主义因素。这期间,结识著名作家艾兴多尔夫、默里克、冯塔纳和海泽等,并写出了中篇小说《在大学里》(1863)等作品。
1864年,丹麦人被逐走,施托姆回到故乡,任行政长官。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并入普鲁士后,他改任胡苏姆法院的法官。施托姆具有地方民主主义思想,认为“贵族(与教会一样)是民族血管里的毒素”,对“无耻的容克统治”和“俾斯麦的强盗政策”极其不满。他逐渐退出政治生活,1880年移居哈德马尔申村,潜心从事写作。1888年7月4日逝世。
施托姆以写抒情诗开始文学创作。第一部《诗集》于1853年出版。他的诗歌大多描写宁静和谐的家庭生活(如《夜莺》、《安慰》、《阖上我的双眼》),歌颂故乡美好的大自然(《在一旁》《海岸》《十月歌》、《越过荒原》)。他的主要成就在中、短篇小说方面。1847至1888年间,共创作58篇中、短篇小说。
《茵梦湖》描写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莱茵哈特和伊丽莎白青梅竹马,从小相爱;伊丽莎白的母亲却把女儿嫁给了家境富裕的埃利希。男女主人公因此抱恨终生,却逆来顺受,丝毫未作反抗。对于1848年前后封建势力仍然十分强大的德国社会和软弱无力的资产阶级来说,这部小说中所描写的环境和人物,都具有相当大的典型意义。
《在大学里》的主人公罗蕾·波拉嘉是一个出身寒微而有志气的姑娘,相信自己具有要求平等和发展才能的权利。但在她所生活的等级观念浓厚的社会里,小市民们给她以冷遇,大学生中的容克子弟把她视作寻欢作乐的对象,使她在精神经受严重的折磨后死去。小说对腐朽落后的德国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淹死的人》(1877)通过两代人的悲剧的描写,对残暴荒淫的容克贵族和虚伪冷酷的反动教会进行了有力的鞭笞。《白马骑士》(1888)塑造了一个有能力、有抱负,但脱离群众的孤军奋斗的英雄形象。
施托姆的作品还有《木偶戏演员保罗》(1874)、《汉斯·基尔希和海因茨·基尔希》(1886)以及《双影人》(1886)等中、短篇小说。
施托姆的小说创作反映了1845年革命失败后德国的社会生活,并对这种社会现实表示不满和抗议。但由于受到家庭出身和偏僻小城市的生活环境的限制,他的作品大多描写恋爱、婚姻和家庭生活,流露出缠绵悱恻的感情。
施托姆善于用自然景物烘托气氛,用花木禽鸟作为思想情感的象征,使作品中充满了浓郁的诗意。作品中常穿插北德的民歌、民谣和民间传说,富于乡土气息。他运用回忆、倒叙和故事套故事等方法,使情节紧凑集中,富于戏剧性。他的主要倾向为现实主义,同时具有浓厚的浪漫情趣。他的诗格调清新,感情真挚,意境优美,语言富于音乐性。
《茵梦湖》有多种中译本,其中有郭沫若和巴金的译本。他的《白马骑士》、《在大学里》、《双影人》和《在圣乔治养老院里》等,在中国都早有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