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格丽特·杜拉斯简介

作者:佚名 字数:3088 阅读:44 更新时间:2009/02/26

玛格丽特·杜拉斯简介

玛格丽特·杜拉斯 姓名:玛格丽特·杜拉斯 国籍:法国 年代:1014-1996 职位:法国当代最著名的女小说家、剧作家和电影艺术家。
  玛格丽特·杜拉(Marguerite Duras, 1914年4月4日-1996年3月3日),法国作家。   
    1914年玛格丽特·杜拉生于印度支那嘉定市。她父亲是数学教师,母亲是当地人小学的教师。她有两个哥哥。在印度支那度过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成了她创作灵感的源泉。1943年她自己把自己的姓改成了父亲故乡的一条小河的名字杜拉。   
    杜拉的在大学里学过数学、法律和政治学。毕业后从1935年到1941年在法国政府殖民地部当秘书,后来参加过抵抗运动并加入共产党;1955年被共产党开除党籍。   
    她的成名作是自传体小说《抵挡太平洋的堤坝》(1950年)。在她后来的作品中通常描写一些试图逃脱孤独的人物的故事。她早期的作品形式比较古典,后期的作品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方式,并赋予心理分析新的内涵,给小说写作带来了革新,常被认为是新小说派的代表作家,但遭到作者本人的否定。1984年,她的《情人》获得龚古尔文学奖。   
    杜拉的文学作品包括40多部小说和10多部剧本,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如《广岛之恋》(1959)《情人》(1992)。同时她本人也拍摄了几部电影,包括《印度之歌》和《孩子们》。   
    杜拉的一生就是一部小说,她不停的创作的正是这部小说。这个故事里充满着酷热、暴风雨、酒精和烦躁不安,对话和失语、闪电般的爱情等等。杜拉斯很难描述,温柔还是暴躁?天才还是自恋狂?(参看劳尔·阿德莱尔的杜拉斯传《玛格丽特·杜拉》)首先我们应该相信她自己写的:“我是作家。其它的都尽可忘掉”。她在作品中叙述了“说”的需要、艰难和恐怖。   
    为了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忘掉纠缠我们的烦恼。可是写作既能掩盖也能曝露。所以杜拉在试探,重复,在寻找恰当的词语,“试着”写作,就像“试着”去爱一样,心里明知道永远也不可能达到。不可能的爱情和对爱情的追求是杜拉作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   
    她的小说经常围绕着一个爆炸中心,通常由一个瞬间的暴力场面引起叙述。广岛与爱情,死亡和肉欲象征地的糅合在一起。“毁灭,她说”。这种语言又与音乐结合在一起——这是一种大海一样的音乐,围绕一个主题无穷的变幻,倾诉和欢庆,控制和失控……   
    玛格丽特·杜拉1996年3月3日逝世,葬于蒙帕纳斯公墓。   
杜拉斯著作目录:   
     
    1943:《厚颜无耻的人》(小说)    
    1944:《平静的生活》(小说)    
    1950:《太平洋大堤》(小说)    
    1952:《直布罗陀海峡的水手》(小说)    
    1953:《塔尔基尼亚的小马》(小说)    
    1954:《林中的日日夜夜》(小说)附:《蟒蛇》、《多丹太太》《工地》(小说)    
    1955:《广场》(小说)    
    1958:《如歌般的中板》(小说,中译本题为《琴声如诉》)    
    1959:《塞纳-瓦兹的旱桥》(剧本)    
    1960:《夏夜十点半》(小说)《广岛之恋》(电影剧本)    
    1961:《长别离》(电影剧本,与钱拉·雅罗合作)    
    1962:《昂代斯玛先生的午后》(小说)    
    1964:《洛尔·瓦·斯泰因的迷狂》(小说)    
    1965:《戏剧第一集》:《河流与森林》、《广场》、《音乐喜剧》;《副领事》(小说)    
    1966:《音乐》(电影剧本)    
    1967:《英国情人》(小说)    
    1958:《英国情人》(剧本)《戏剧第二集》:《苏珊娜·安德雷》、《林中的日日夜夜》、《是的,也许是这样》、《萨加语》、《一个男人来看我》。    
    1969:《她说毁灭》(小说)《她说毁灭》(电影)    
    1970:《阿巴恩,萨巴纳,大卫》(小说)    
    1971:《爱情》(小说)《黄色的,太阳》(电影)    
    1972:《娜塔丽·格朗热》(电影)    
    1973:《印度之歌》(电影剧本)《恒河的女人》(电影)《娜塔丽·格朗热》附:《恒河的女人》(电影剧本)    
    1974:《说话的女人》(同扎维埃·戈蒂耶谈话录)    
    1975:《印度之歌》(电影)    
    1976:《巴克斯泰尔,维拉·巴克斯泰尔》(电影)《她在威尼斯时的名字在荒凉的加尔各答》(电影)    
    1976:《林中的日日夜夜》(电影)    
    1977:《卡车》(电影)《卡车》,附:《同米歇尔·波尔特谈话录》(电影剧本)    
    《玛格丽特·杜拉笔下的地点》(同米歇尔·波尔特合作写成的谈话录)《电影伊甸园》(剧本)    
    1978:《夜船》(电影)    
    1979:《夜船》,附:《凯撒城》、《反面的双手》、《奥雷丽亚·斯代内》(电影剧本)    
    《凯撒城》(电影)    
    《反面的双手》(电影)    
    《奥雷丽亚·斯代内,奥雷丽亚·梅尔布尔纳说》(电影)    
    《奥雷丽亚·斯代内,奥雷亚而·旺库韦说》(电影)    
    1980:《维拉·巴克斯泰尔或大西洋海滨》(小说)《坐在走廊里的男人》(小说)《80年夏》(随笔)《绿眼睛》(电影剧本)    
    1981:《阿加塔》(小说)《阿加塔与没完没了的阅读》(电影)《外界》(随笔)《年轻姑娘与男孩》(录音磁带,扬·安德烈根据《80年夏》改编,玛格丽特·杜拉朗读)《大西洋人》(电影)    
    1982:《罗马对话》(电影)    
    1982:《大西洋人》(小说)《萨凡纳海湾》(剧本)《死亡的疾病》(小说)    
    1984:《戏剧第三集》:《丛林困兽》、《阿斯贝尔思的证件》、《死之舞蹈》;《情人》(小说)    
    1985:《痛苦》(小说)《音乐续集》(剧本)《契诃夫的海鸥》(随笔)《孩子们》(电影,与让·马斯科洛和让-马克·蒂里纳合作)    
    1986:《蓝眼睛黑头发》(小说)《诺曼底海边的妓女》(小说)    
    1987:《埃米莉·L.》(小说)    
    1987:《物质生活》(随笔)    
    1990:《夏雨》(小说)    
    1992:《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小说)《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电影剧本)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简介 下一篇:马钟潭简介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