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活着”

作者:佚名 字数:1523 阅读:77 更新时间:2009/02/26

谈谈“活着”

通常有一部分人对悲观的哲学观点心理上会比较排斥,然而总是有许多人很崇拜叔本华,为什么呢?因为尽管叔本华的某些观点很令人绝望,然而这些观点非常具有普遍性和它逻辑的根源。任何一种哲学体系从来不是凭空而来,都是基于现实而产生的,哲学根本的目的并不是试图教你信仰它,而是启发你思考你所处境的现实状况,最后生成自己对于人生等等的见地。所以哲学的初衷并非叫你悲观或者乐观,而是叫你思考,观注自己。
  
  基耶斯特洛夫斯基的许多电影都在探讨哲学问题,他展现给我们各种各样的活着的人,很少有喜剧的结尾。在《十诫》里常常在故事的过程中,出现一个神秘人物,他的忧郁的眼神试图阻止主人公继续原定的计划,所以故事分别向两个绝然不同的方向进展,这取决于主人公是否相信一种神秘力量,可以譬喻作宗教。
  
  同样的神秘力量出现在《双面薇若妮卡》里面,并且也同样出现了两种结局。然而,无论是哪一种结局,夭折的或者圆满的,根本上来讲都是悲剧的人生。故事里人偶戏的一段非常精彩,当舞者突然倒在了舞台上,小观众们都蒙头不愿接受这样的结局。对于很多人来讲,人生最大的悲剧就是死亡,然而在基耶斯特洛夫斯基来说,人生最大的悲剧是被操纵。如果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则,哀痛也无济于事,那么在从出世到生命终结的这个过程,当我们最大限度的把握自己的人生的时候,却常常察觉到自己似乎被一种无法探知的神秘力量控制,这种不可知的深渊才是最痛苦的。此种不可知的力量仿佛在嘲笑人生的荒诞:实际上,我们都是没有选择权的人,生,死,甚至于你愈是选择,结果愈是残酷的背离我们,基耶斯特洛夫斯基创造了一系列的神秘力量,却更似乎把我们引向了一个茫然不可知的世界,我们发现了我们的天真,我们的柔弱和永远的被动。
  
  不得不再次提起基耶斯特洛夫斯基的《机遇之歌》,这部电影可以最好的诠释他的哲学观,我们分开来看三个不同的片断,主人公一直在积极的奔跑,在遇到挫折时他灵活的变幻自己的脚步,为着他的人生理想,然而最后,我们发现,我们看到的只是他的并没有多少变化的奔跑,尽管这个动作令我们看起来很阳光,很有感染力,然而他似乎只是在绕着某个重心,或者被某个重心控制着愚蠢的绕圈,当他欲离开这个重心时,飞机在起飞的刹那突然爆炸。似乎是积极的选择却遭致最惨烈的结局,积极和消极的意义分别是什么?或者毫无本质的差别,不过捏造的虚幻的影像罢了。
  
  读余华的《活着》的时候总觉得自己被重重的刺伤,人生不像想象中的华丽,只有空茫的寂静和终于麻木了的创伤。《活着》与基耶斯特洛夫斯基的电影都教给我们一种现实:在缓慢的人生之路上,只有无力感和背上永远卸不掉的重负。
  
  我总想,一个似乎是哲学家的作者,实际上他更贴近于一个现实主义者,“活着”的命题实际上谈的正是我们平时最庸俗的生活,它丰富的内涵远不是“悲观”或者“乐观”几个极简单的词能概括的。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混在城里 下一篇:心·镜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