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钱小史——乾坤一体,行藏四方

作者:佚名 字数:2168 阅读:223 更新时间:2009/03/02

铜钱小史——乾坤一体,行藏四方

  铜钱是我国流通时间最长、对古代社会经济影响最大的一种货币。从秦始皇到清朝末年,大约流通了二千一百多年,这在世界货币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铜钱是在早期铜铸币的基础上产生的。战国末期,各国生产发展迅猛,贸易往来频繁,货币的使用范围和数量也愈来愈大。但另一方面,各国的货币制度却极不统一,给商品交换带来极大的不便。秦始皇兼并六国后,适应当时社会经济的需要,推行了统一的货币制度,从而正式开启了铜钱的辉煌历史。

  铜钱外方而内圆,是东方货币的典型代表,体现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蕴涵有君临万方、皇权至上的象征意味,从中亦可窥见古代的货币拜物教思想。正如西晋鲁褒《钱神论》中所云:“钱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钱之所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铜钱上都铸有铭文,早期铭文一般为重量,后期铭文一般为年号。币材一般为铜、锡、铅合金,主要是铜,所以叫做铜钱。铜钱的重量即其价值。

  两千多年来,铜钱的形制和流通随着朝代的更迭和工艺的进步而变换发展,种类繁多,样式各别。归纳起来,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秦国在战国末期秦惠文王时,就在本国境内统一了币制,推行“秦半两”圜钱。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于公元前210年颁布了货币改革令,“以秦法同天下之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在全国实行统一的币制。当时规定黄金为上币,用于大额支会和赏赐;半两铜钱为下币,用于日常买卖流通。对于以前六国的杂乱货币,一律禁用。由于黄金使用范围较狭,实际上是半两钱在流通中起主要作用。秦始皇的币制改革,统一了钱币的形制,明确了中央政府的货币铸造权和发行权,从而结束了战国币制紊乱的局面。

  半两钱,有秦半两和汉半两二种。

  秦半两,是秦朝铸造的,流通的年代如果从秦惠文王算起到汉朝初年,大约有一百三十多年。秦半两造型古朴,开始为圆孔圆形无轮郭,后改为外圆内方无轮郭,币面有小篆体“半两”二字,其重半两。

  汉半两,是西汉初期铸造的。西汉继承秦的币制,但认为秦半两太重,改铸较轻的半两钱,并允许民间私铸,即为汉半两。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共行使了七十余年。

  汉半两形制与秦半两基本相同,但重量不断减轻,名为半两,实则远远不足。有的小钱孔大体薄,形似榆荚,又叫“荚钱”,如此减重贬值,造成了汉初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更兼其发行制度与流通制度均不稳定,民间私铸开了又禁,禁了又开,各地豪强富商借机大发横财。大夫邓通因铸钱而富甲天下,拟于王侯。吴王刘濞招聚亡命之徒采铜铸钱,富埒天子,后来终于叛乱。汉武帝时采纳桑弘羊的主张,将盐铁及铸钱大权收归官营,才结束了这种不稳定的状态,并为往后数千年造币权集中于中央政府奠定了基础。  五铢钱亦是以重量为钱名的铜钱,每枚重五铢。自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到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共通行了七百三十九年。

  五铢钱比之半两钱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大小轻重适度,携带或计数都较为方便,适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价格水平,所以历经多次改朝换代还能持续延用不衰;二是形制铸造更为先进,边缘加轮郭,不易磨损;三是确立了铸币权集中于中央朝廷的制度。

  五铢钱流通期间,也曾有短暂的废止,如新莽时期。王莽是个狂热的货币改革者,短短八年间进行了四次货币改革,废除五铢钱,实行了各种各样的复古式货币。单在第三次所谓的“宝货制”中便一气推出了28种货币,计算烦琐,十分不便,因此人民仍偷偷使用五铢钱。不过王莽推出的货币工艺水平都很高,其中的“金错刀”更堪称艺术珍品。虽然如此,但钱币终究以实用为主,故王莽的新币制度犹如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通宝钱以通宝为钱名,改变了过去以重量为钱名的旧制,而以帝王年号为主要标志,从而取代了五铢钱。

  通宝的含义即通行的宝货,一方面掩盖了过去钱名币重与实际币重往往不符的矛盾,一方面也表明钱币的流通手段职能大大加强,交换中不必过于强调其重量,就可以成为社会公认的媒介物。通宝钱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开始铸造发行,到清朝末年,共流通了一千二百九十年,对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经济影响至深。

[1] [2] 下一页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什么是徽州满顶床? 下一篇:中国结的来历和含义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