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七帝疑案 (七) 建文帝登极之谜

作者:毛佩琦 字数:8183 阅读:708 更新时间:2009/03/08

明十七帝疑案 (七) 建文帝登极之谜

今天我们讲明朝的第二个皇帝朱允炆,恭闵惠皇帝朱允炆。朱允炆他的父亲是谁?是太子朱标,他是皇太子朱标的第二个儿子,他上边还有个儿子叫朱雄英在六岁的时候死了,这个朱允炆就是朱元璋的孙子。既然朱元璋立了太子,为什么太子没接了班呢?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派太子出去办了一件大事,就是向北巡抚陕西,调查北方的民情,为什么去,主要是为了建都的问题。明朝的都城不是建在南京吗?实际上朱元璋有迁都的想法,这样在洪武二十四年派朱标北巡到了陕西观察山川地理、了解风土民情,回来向朱元璋报告。但是这一回来一病不起,第二年洪武二十五年朱标去世了,这时候朱元璋已经65岁了,老年丧子极为悲痛,怎么办?如果朱元璋在自己的儿子当中找一个做皇帝的大概不难,为什么,朱元璋一共有26个儿子,能不能让他们当皇帝呢?好,如果不确定这个皇帝的候选人的话,朱标死了,其他二十几个儿子都成为皇帝候选人天下就打乱了。历朝历代在争夺继承皇位的问题上兄弟争杀那是屡见不鲜,选谁来做接班人成了问题。

  中国传统的制度,按照宗法制度说有一个叫做嫡长子继承的制度,在一切问题解决不了了我们用嫡长子继承制来解决。学士刘三吾说皇上不要伤心,好太孙按照礼法他应该立!刚才我们说过朱允炆是朱元璋的第二个孙子,他上面还有一个朱雄英,可是雄英在很小的时候已经死了。因为这个时候朱允炆是15岁,朱允炆已经长成人,所以尽管他是第二个孙子仍然被立为皇太孙。这样,接班人的问题就解决了。

  * 接班人的问题是解决了,但小侄子当了叔叔们的皇帝,朱元璋的这二十几个儿子能服气吗?再加上还有那么多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们,年纪轻轻的朱允炆他的日子该怎么过?他能够接好这个班吗?

  建文帝个性之谜

  朱元璋在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离开人间,这时候皇太孙朱允炆21岁。按过去在帝王之家很早地接触到政治和高端的斗争,二十几岁已经成熟了,能不能够担起这样的国家重任呢?我们要看看他成长的经历。

  他的父亲叫做朱标,据说这个朱标叫“仁柔孝友”,“仁”讲仁义,“柔”脾气好,“孝”孝顺父母,“友”友爱兄弟,仁柔孝友品德很好。朱元璋设立了一个大本堂作为这些皇子们读书的地方,他学的是什么,学的是儒家的礼法,所以朱标从小的时候就接受了礼法的教育,传统礼法的教育。举一个例子,有一次朱元璋的一个妃子死了,朱元璋说你要给这个妃子穿孝,穿什么孝呢要穿“齐衰之孝”,就是最高等级的孝服。这个朱标不干了,他说不行,说按照礼法规定说庶人就是一般百姓都不能够为庶母穿这么重的孝,何况是天子呢?说我是天子继承人我不能够这样,这两个人争来争去就吵起来了,最后朱元璋拔起一个坐垫一下子就打到朱标身上,朱标见着就跑。这时候刘基刘伯温在旁边说,是礼法也要坚持,但是这个时候是父命你也得听,最后还是听了朱元璋的话为庶母服了齐衰之孝。

  这个小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朱标这些人从小接受传统的儒家教育根深蒂固,他希望按照儒家的学说指导他们的治国。朱允炆呢?跟朱标更不一样了,朱标生在元朝末年,当时朱元璋刚刚投入到郭子兴队伍当中不久,他曾经见过元末天下大乱、见过他父亲怎么样南征北战夺取政权,但是朱允炆却生在洪武十年,这时候天下已经是朱家天下了,他完全是一个皇亲贵胄,他没有这些个经验,他比朱标更加仁柔,没有生活的磨砺。

  朱允炆也是非常孝顺的,他的父亲死了,痛哭,“哀毁骨立”就很消瘦下去了,非常痛哭,这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尽孝的观念。他父亲在有病的时候日夜伺候不离身边,说久病在床前无孝子,他是孝子,在床前一刻不离。作为太子的孩子能够做到这一点也是非常不容易。

  还有一件事,朱元璋命儿孙们做对子,门前有仪仗,仪仗里有马匹,朱元璋给出一个上句让大家对吧。朱元璋上句说“风吹马尾千条线”,一看这个马尾飘来飘去,不错。怎么对啊,朱允炆也很聪明,马上对出来了很工整,怎么说,“雨打羊毛一片毡”,你看风对雨,吹对打,马尾对羊毛,多好啊。千条线,一片毡,你看,非常工整,但是,软弱无力。旁边他的叔叔,四叔朱棣在旁边脱口而出,叫“日照龙鳞万点金”,这个气魄,这个光彩,帝王气象。所以这样的叔叔和这样的太子和太孙就令朱元璋未免有点担心,立了这个太孙将来这个太孙能不能撑得住?这些叔叔们能不能服他?

  还传说,有一天夜里朱元璋做了一个梦,梦见一条黄龙、一条白龙,这两条龙斗着斗着在宫里就斗起来了,在殿里头就打起来了,最后白龙一道烟跑了。这什么事呢?这个预兆是什么意思?第二天早上朱元璋上朝一看,有他的叔叔燕王朱棣,四叔,还有朱允炆,朱允炆站在燕王朱棣的右边,按照明朝的规矩左为上,朱元璋规定的。(朱棣)敢(让朱允炆)站在右边,(朱棣)站在他的上风上头,显然是没有把他的侄子放在眼里。朱元璋因此对这个朱棣加了小心,让他搬出宫,甚至不给他供给,多亏了高皇后救了他的命,经常给他点吃的。

  是不是这么回事呢?实际上这也是民间的附会,为什么呢,因为朱允炆在被立为皇太孙的时候高皇后已经死了十几年了。尽管刚才我们说的诗、对子和这个梦都不一定是真的,但是反应出一种舆论,和他们的表现让别人得到一个认识,就是朱标、朱允炆他们的性格是柔弱的,而事实上他们也没有政治经验。我们前面曾经讲过,朱元璋为了延长自己的江山,他把那些曾经立过大功的功臣杀戮殆尽,为什么?防备他们造反,所以朱元璋非常自豪地有一次就跟朱允炆说到这件事,他说我给你立了这么多保障,可以“令边尘不动”,说这些叔叔们一个一个能征善战,北边蒙古势力虽然经常骚扰我们没办法威胁你,是啊,这些叔叔很能干。

  朱允炆他不这么想,为什么不这么想呢,这明摆着人家的优势就在压迫着他。按照宫中制定的礼仪,朱允炆在殿上、在朝中要和这些诸王见面的时候,这些王都是他的臣下应该给他行跪拜礼,可是一下了朝到了后宫朱允炆要给这些叔叔们行跪拜礼,叔叔实际上高他一头。朱允炆实实在在地感到了诸王对他的威胁,他就给朱元璋说了一句话,说如果边疆上有事我这些叔叔们都可以顶住,说如果这些叔叔们要是起来闹事谁来帮我?

  朱元璋一时说不出话来,朱元璋说你看怎么办呢?朱允炆说:“以德怀之,以礼制之”,再不行就把他废了。朱元璋说“无以易此矣”,说这个办法不错,这样我就比较能放心。所以这样看来朱允炆也是一个有心计的人。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乙酉这一天朱元璋死了,朱允炆正式走到政治的前台,他第一步就是要削藩。

  * 朱元璋刚死,朱允炆怎么就敢对他的叔叔们动手了,天下岂不是又要大乱了。这样的局面怎么会形成?一贯强调皇帝权力集中的朱元璋怎么会没有在死之前解决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呢?是他另有安排,还是相信朱允炆的力量呢?

  朱元璋封王之谜

  本来好端端的江山如果不分封行不行,不是没有这个大乱嘛!为什么让这些叔叔们这么强,让他们都带兵?朱元璋分封亲王的目的,让他们维护皇室的地位,让他们巩固皇室。明朝分封亲王在朱元璋心里还是有一点考虑,并不是完全没有考虑到历史上的经验,亲王有封地,有自己的军队,有属官,军队多少?三千人到一万九千人不等,朱元璋给他们也有一个明确的规定,说王府护卫军听王指挥,王府以外的军队王管不了,不让他指挥王以外的军队。“不临民,不裂土”,什么叫不临民,就是不管你当地的民政,税收法律什么都不管;不裂土,说这片土地也不是你有了这个封国这个封国别人不能进来,不裂土。

  但是有一个问题是始料不及的,这就是在《祖训》当中同样规定“遇有大事,诸王可以节制诸军”,平常的时候你不能够指挥护卫军以外的军队,但是如果一旦打仗谁当这个大统帅,亲王可以当。虽然其他人是公侯、将相能征善战,但是在亲王面前你是低亲王一等,亲王是代表皇帝在皇族,所以在作战的时候亲王可以指挥军队。这些亲王依仗自己是皇亲、是至亲,所以在各个封国当中是为非作歹。朱元璋为了教育这些皇子们,编了一本叫做《永鉴录》这本书,是把历朝历代这些亲王们所做的好的事情坏的事情收罗起来告诉这些亲王们,要拿它们做借鉴。尽管如此,亲王不服管教,很多的亲王叫“劣迹昭彰”。朱元璋对于这些亲王的劣迹心里非常清楚,他对亲王的管束、要求、惩罚也都很严,特别是到了晚年朱标死以后,朱允炆面临着继位,(朱元璋)临死之前他说:燕王不可不虑啊!

  为什么单独提到燕王?就是因为在朱标死以后在朱元璋去世之前,秦王、晋王也都先后去世,这时候在二十几个儿子当中属老大就是第四子燕王朱棣,所以到临终的时候,朱元璋到临终的时候就对朱允炆说“燕王不可不虑”,你要考虑这个事。

  * 虽然朱元璋在去世之前努力地亡羊补牢,但已经来不及了,亲王们的翅膀早就很硬了,年轻的朱允炆几乎是掉进了狼群之中,现在他已经没有后退的可能了。他会有什么出奇制胜的手段吗?结果又将是怎样?

  建文帝削藩之谜

  作为皇帝的继承人,朱允炆已经在当皇上之前看到了这盘棋,看清楚了这盘棋,所以他一继位就和大臣们一起商量削藩的问题。削藩怎么削?问题很大,大面都有力量很大啊。他们最后决定先从软的来,由易变难。先削谁呢,先削周王、齐王、湘王、代王,还有岷王,先把这些个王削了,为什么?这些王平常也有劣迹,经常有人告他们的状,所以有一个词就可以把他们削了,但是第一个要削的是谁,要削周王。为什么要削周王,说周王是燕王的同母弟,他们是一个妈生的,大家记住这一条,为什么说他是同母弟,我们留在两三讲以后我们再说这个事。说削了周王就削了燕王的手足,燕王最强,不能从燕王那儿下手,我们先削周王,周王跟他是一个妈生的。然后就削齐王、代王、岷王、湘王,所以不到一年之间五个王死的死、废的废,这时候就面临着要跟燕王摊牌。

  建文元年,朱允炆当皇帝年号叫建文,建文元年燕王府有一个官员叫做倪亮,告燕王府的官员叫于亮说他们下面为非作歹,有异谋,想要谋逆。于是朝廷下诏把这些官员逮了处置,同时下令北平都指挥使司当地的军队包围燕王府。但是燕王造反是早已谋划在前,他是有准备的,朝廷和朝廷的官员认为燕王不值得对付,所以在包围燕王府的过程当中,这个统帅张昺、谢贵这两个人就被蒙入燕王府,被燕王抓来杀了。最后包围燕王府的军队一下子溃散,燕王迅速占领了北京九城——当时还没有南城墙,就是前门以南这块还没有,那是明朝嘉靖以后才建立的,还是北京九城—— 一下占领了九城,控制了北京地区,宣布造反,从此靖难之役爆发。他称,朝廷有奸臣,皇帝有了难,我起兵是为了给皇帝消除祸难,因此这个仗就叫“靖难之役”。他造反还有理了,他是为了帮皇帝解难,所以叫靖难之役。

  * 当朱允炆成功地除掉了其他的亲王之后,燕王朱棣已经被孤立,但历史的结果却完全出乎意料,朱棣不仅击败了朱允炆的大军,而且还成功地夺取了皇帝的宝座,成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那么,朝廷百万大军占尽天时、地利,怎么就打不过一个已经势单力孤的亲王呢?

  靖难之役之谜

  朱棣就是后来的明成祖,燕王朱棣起兵号称“靖难”,朝廷任命老将军耿炳文带兵北伐。但是耿炳文在北伐过程中在真定一下子就被打败了,怎么打败的我们在讲以后的燕王的时候再说,耿炳文打败了以后,朝廷换了一个人,什么人呢,曹国公李景隆,作为大元帅。李景隆这个人长得是非常威武,非常帅,从小学习兵书,但是,没有带兵经验。可是为什么他是曹国公,又受到皇帝这么大信任呢,因为他的父亲是李文忠,李文忠是谁,是朱元璋姐姐的儿子,至亲。李文忠死了以后李景隆继承了曹国公的封号,地位非常高,前面刚才讲,削藩第一个要除掉周王,就是李景隆带兵包围了周王府把周王削掉了。现在,耿炳文在真定之役失败,朝廷用了李景隆。

  但是李景隆没有实战经验,在几次战场上都被燕王打败。曾经在北京周围发生过非常激烈的战争,最著名的就是郑村坝之役,郑村是哪,是北京到通州之间离东坝不远。开始说他用了耿炳文,没有别人可用了,什么蓝玉这些人,老的死的死、杀的杀,耿炳文虽然善于打仗,但他不善于指挥这么大的战争,所以耿炳文失败了。曹国公李景隆没有实战经验,所以他也不是燕王的对手。当然燕王在攻打南京的过程当中也曾经在白沟河——现在的白沟,河北雄县——、在山东的济南受到过巨大的挫折,几次朱棣差点没了命,但是有进有退,总的来说,燕王他的气势越来越盛。还有朱棣的策略、谋略,朱棣从《祖训》当中给自己找了一条根据,说如果天子有难我亲王可以训兵来帮助天子靖难,他就掩人耳目,让天下人知道自己的战争是正义的,朝中出了奸臣。这很多人不明真相,就向着朱棣,所以他在舆论宣传上、在战争谋略上、在几个战术的打法上,朝廷这些官不是朱棣的对手。

  这时候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情况,什么情况呢?朱允炆对皇宫当中的宦官管得比较严,引起一些宦官的不满,这些宦官当中就有人私通燕王,给他作为内应,经常向燕王报告南方军事机密。这个时候燕王也知道南方的情况,他身边的谋臣建议他不要争一城一地,直接打向南京。靖难之役打了三年之久,燕王所得的地方不过是大宁、北平、永平三府之地,旋得旋失啊,没有大进展。但是在建文四年的时候,他们决定直插南京,渡过长江兵临城下,到了南京的城下了。朝廷还犯了一个错误,什么错误呢?——谁来把守这个南京的城?朱允炆任用了亲王来把守南京城,还有刚才前面讲到屡战屡败的曹国公李景隆来把守南京城。本来建文帝上台就要削藩,这些亲王都对建文帝不满,你让他们来把守行吗?曹国公李景隆败了以后不但不加处罚,还让他把守城门,结果谷王朱橞和曹国公李景隆联手打开了南京金川城门,让燕王进了南京。

  * 朱棣进入南京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清理朱允炆的手下。但奇怪的事情又发生了,朱允炆原来的手下大臣没有几个投降和屈服的,大多死在了朱棣愤怒的刀下。那么,怎么会有如此之多的人为了一个已经下台的皇帝而丢掉性命?朱允炆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

  群臣忠诚之谜

  朱允炆上台以后宣布“但布维新之政,永维宽猛之宜”,说我要更新政治,在宽猛要适中,不要像朱元璋那样的以猛治国,说宽猛适宜实际上是纠正了以猛治国,那么他做了什么事情呢?第一个是宽刑罚。

  建文帝新政之一 放宽刑罚

  朱允炆在做皇太孙的时候就曾经考察历朝历代的刑罚,来对于《大明律》当中规定的刑罚做出了减刑和修改,所以当时说改订73条,得到了太祖的称赞。他上台以后宽刑法,据说当实刑部审问囚犯要比往常减少三分之二。

  建文帝新政之二 提高文臣地位

  第二条,提高文臣的地位。朱元璋在执政当中有一个重大的政治举措就是废除丞相,由皇帝直接统帅六部,但是六部虽然由皇帝直接统帅,但是他们的地位不过是二品,他们的地位低于军人,五军大都督府。朱允炆上来说不行,不能够让他们低于五府,要把他们提高,六部每个尚书一品。为什么?提高文臣的待遇,皇帝不要这么专权,提高他们的地位。这一点,也被朱棣抓了一个小辫子。朱棣在向南攻打的时候有一个檄文怎么说的,说当是祖宗不让你们立丞相,可是你们现在朝里面有六个丞相,六部嘛,都成了一品了。我们看,朱允炆所做的事情和朱元璋加强专制主义的路是相反的,他是相对地宽松,他放权,听言纳谏,接受群下的意见,不阻挡别人进谏。

  建文帝新政之三 减低赋税 救济灾民

  第三件事情就是,减低赋税,救济灾民,关怀老弱。限制僧道占田,说僧人、道士,庙里的和尚也都占土地,太多不行,朱允炆说一个人至多50亩,多的分给老百姓。朱元璋时期,苏松重赋是有名的,苏松地区赋税非常重,这是一个老问题,很多研究经济史的人都提到苏松重赋的问题,无法解决。朱允炆说苏松的赋税要降低,减少他们的赋税,不要给他们那么大的负担。

  如果把这些个东西联系起来一起看,有很多的大臣为朱允炆殉节,他们甘愿去死也要反对朱棣,为什么呢?他们是为朱允炆的政治去献身。朱允炆所实行的政策,我把它叫做“建文新政”,这个是我在25年以前提出来这个词,现在史学界都用,叫建文新政,四年。因为洪武时候是以严酷为著名,所以明朝人说叫做“四载宽政解严霜”。四载宽政,阳光照雪了,霜雪都已经溶化了,所以人们对朱允炆去怀念,甘愿为他赴死。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明十七帝疑案 (八) 建文帝下落之谜 下一篇:明十七帝疑案 (六) 朱元璋的后宫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