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 -冯时

作者:佚名 字数:19381 阅读:123 更新时间:2009/03/08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 -冯时

主讲人简介

  冯时:1958年10月生于北京。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考古学报》副主编,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从事古文字和天文考古学研究,发表论著、论文70余种。入载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世界名人录》及美国传记协会《世界五百名人录》。

  冯时在天文考古方面将中国天文考古学有确证可考的历史自过去的公元前1000年提前至公元前4500年。所撰《中国天文考古学》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初步建立了中国天文考古学体系。为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内容简介

  当黄昏送走天边的最后一抹云霞,一个斑斓的银河世界便悄然降临了。徜徉在浩瀚的星空里,好奇的琢磨着静谧的宇宙,似身背猎枪的猎户老人,似摆动巨尾的天蝎,多姿多彩的星空勾起人们无限的遐思,但人们或许并不知道,我们的祖先对星汉世界的了解其实一点儿也不在我们之下,从远古时代开始,他们就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人类科学史上的奇迹。中国古代天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影响,走进尘封六、七千年的岁月,仍有许多难解之迷等待我们去开启我们探索古代的文明对于科学史的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呢,中国的天文学一直都被认为是巴比伦天文学东传和影响的结果,因为我们对于公元前一千年以前的中国天文学的情况几乎一无所知,那么现在天文考古学的发展,已经大大改变了我们的一些认识,中国的天文学在公元前四千五百年的时候,实际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成就,而且形成了相当完备的体系,因此可以说,它的起源的时间,还可以向前追溯得很远,因为这个过程必然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一个发展时间,而巴比伦的天文学我们现在虽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或者是更远一些,但是我们目前所看到的实物资料,比它的起源的时间要晚得多,这意味着我们必须重新地去看待中国天文学史在世界科学史中的进程,重新评估中国的古代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中的地位。我们探讨古代天文学对于古代文明起源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中国的古老文明实际上是天文学发端最早的古老文明之一。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天文学的起源和文明的起源大致是处在同一个时期,所以天文考古学的研究,实际上为我们提供了从天文学的角度去探讨古代文明起源的一个新的途径。古代的人类、先民们已经对天象有了非常精深的了解,对于宇宙有了丰富的知识,并且由此呢产生出了朴素的数术思想,原始宗教的思想,乃至哲学思想,这都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具有了极高的智慧和文明,所以说呢,如果我们懂得了古代人类的宇宙观,实际上我们就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文明诞生,和发展的脉络,因此呢,这个天文考古学的研究,为古代文明的探索,带来了很多新的见识。我们说人类的历史其实并没有成为历史,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觉,古代的气息,会沿着岁月的长河飘落到我们身边。我们的很多想法,我们的所思所想,有很多早已被我们的先人想过,甚至感觉过,而且比我们感觉得可能更细腻,更周到,虽然我们今天享受了很多新的文化,掌握了很多新的技术,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有资格自诩比古人高明。因为历史是传承的,我们今天熟悉的一切,又何尝不是数千年文化的积淀呢?所以我们只有清晰地了解了我们的过去,了解了我们的历史,才能正确地看待我们的今天,认识我们的今天,也才能够更客观地预见我们的未来,我们不应该忘记这样一句名言,了解过去的五千年,是为了掌握今后的一百年,这大概就是我们探索古代文明的真正价值。

  全文

  好,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和大家一起聊天,我今天这个演讲的题目叫《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我们为什么要关心这么一个题目?因为我们感到古代的天人关系实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问题。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方面,我们现在都可以追溯到天文学,就是天文学实际上现在可以看做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渊源,那么了解天文和人文的关系,目前天文考古学的发展为它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知道考古学是通过对古代人类留下的实物资料的研究来重建古代历史的科学,那么这个重建工作实际是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的内容。天文考古学实际上是通过对古代人类所遗留下来的天文的遗迹,遗物以及它的文献的研究。进而重建古代人类文明历史的科学,那么它更侧重是探讨古代的精神文化的一个层面。那也就是说,天文考古学不仅有利于探索古代的科学成就,也有利于探索它的文明的成就。因此,它对于我们理解天文和人文的关系是很有帮助的。

  今天我想就两个话题来谈谈这个认识。首先我想讲一讲我们怎么样来理解中国古代天文和人文的关系?天文和人文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我们知道,在人类历史上起源最早的科学实际只有三种,也就是最古老的科学,只有三种,这就是天文学,数学和力学,这三种科学为什么古老呢?因为它们都和古代人的生活是有关系的,它都是一种实用的科学,那么人们需要居住,他就要建设自己的房屋,因此力学就发展起来,那人们要为适时地从事农业的生产,为了适时地去举行祭祀和庆典,因此观象授时呢!决定时间就是一个首要的工作,所以天文学就发展起来了。那么天文学的发展,以及力学的发展,发展到一定程度,它就需要精确化,因此数学就发展起来了。那么在中国古代从他们的传统认识考虑,数学呢,更侧重于和天文学的关系,因此在中国古代天数是不分的。那么首先,我想我们可以从天文学的起源以及王权政治的形成,这个关系来理解古代的天文和人文的关系。

  我们知道当人类开始摆脱原始的狩猎采集经济,而进入到农业文明的时候,掌握天象知识,掌握天文学的知识,就是一个必要的前提。换句话说,我们不可能想像一个没有任何天文学知识的民族,可以创造出发达的农业文明。因此,天文学的起源事实上是和农业的起源息息相关的,那么天文学的起源,天文学它对于农业的作用,首先就表现在它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准确的时间服务。因为农时对于农业生产来说,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大概有过农村经历的朋友都知道,在一年中,适合播种和收割的这个时间实际上只有短短的几天,因此我们经常会说抢农时,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观察物候的一些变化,来了解时间的变化。但是这个时间反映的是粗疏的,它不可能满足古人对于农业生产的要求,因此在没有任何计时设备的古代,观测天象规律就是决定时间的惟一准确的标志。

  那么在古人来看,他们观测天象虽然没有我们今天所使用的这些先进的仪器,但是自然条件是非常好的,因为那个时候空气没有污染,大气的透明度非常好,夜晚也没有更多的人工光源的干扰,因此观测是非常容易。所以,如果有人能够发现天象的运动和时间可以建立起联系,并把准确的农时,并通过这种观测把准确的农时告诉给人民,这个活动就叫做观象授时。观象授时从表面上似乎只是一种天文学的活动,其实不然,它从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政治意义,这一点其实并不难理解。因为在生产力相当低下的远古社会,假如说有人通过自己的智慧和他的辛勤的实践,发现了天象和时间的某种联系,掌握了天象运行的规律,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因为在古人看来,在绝大多数人看来,天象运动是神秘莫测的,因此,天文学的知识在那个时期就是最先进的知识,它只能为极少数的人掌握。而人们一旦掌握了天文学的知识,他就可以通过观象授时这样一种形式来实现他对整个氏族的统治,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观象授时它直接的作用就是会决定农业的生产,观象授时的正确与否会影响到一年的收成,这个在我们今天看来好像没有什么困难,不是什么问题。因为可能我们农业生产很丰富,我们有储备,但是在远古社会这就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假如说观象授时错了,那么一年可能就会颗粒无收,你的氏族就没有饭吃,所以观象授时实际是决定整个氏族命运的一项活动。因此对于农业经济来说,作为历法准则的天文学知识具有首要的意义,谁能把历法授予人民,他就有可能成为人民的领袖,这个观念在当时是作为一种共识。因此在远古社会了解天象的人也就是被认为是了解天意的人,或者是被认为是可以与天沟通的人,当然这种沟通并不是某一个人他可以和天去对话,而是他可以把天象运动的规律告诉给人民,把时间告诉给人民,这是他和天沟通的一种形式。

  因此,如果他要是把时间准确地告诉人民了,那么他就必然会赢得整个氏族对他的尊敬,对他的敬仰,这就是王权的基础,这就是最早的王权的基础。孔子在编订《六经》的时候,其中有一篇叫《尧典》,这个《尧典》开篇就叙述帝尧命令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要敬授民时,所以看来古代的帝王对于观象授时的工作是非常重视的,他们要兢兢业业地去做,这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因为这是关系到他们自己的统治地位的问题。所以在古人看来,谁掌握了天文学,谁就获得了统治的资格。所以《论语》上说:帝尧当时禅位给舜的时候他就说了一句话“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什么意思?就是天时和历法必须由你亲自来掌握,你要好好地把握住你手中的这个圭表,“允执其中”就是你把握住,中就是圭表,古人决定时间,是靠立表测影来实现的,他们了解时间是靠立表测影来了解的,因此,圭表是最早的一种天文学仪器,“允执其中”你要好好地把握住这个圭表。

  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立中的记载,就是立表测影,这些都是可以看出天文学和王权的一种关系。所以说最早的天文学,实际是一种政治天文学,而天文学实际最早也就是一种政治统治术,它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它是被统治者所利用的。因此,中国天文学的官营的性质,就是早期天文学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

  我们现在可以看一幅图,这个图像是夏代晚期的一个铜钺的图像。我们知道青铜钺,这是王的一个权杖,是王权的象征,这个甲骨文和金文的王字就是它的一个象形字。我们把它立起来看,调转九十度去看,就是像一个“王”字,现在的“王”字最下边的这一横,实际就是描写的铜钺最下边这个钺刃,这个铜钺上我们看绘画了一个图像,这个图像是用绿松石画了一个同心圆,两个同心圆。我们知道古代最基本的图形实际就是圆和方两种图形,这圆和方实际是有它的象征意义的,圆形是天的象形,而方形是地的象形,这两个同心圆实际就有这种意义,我们再看两个同心圆之间还有用十字组成的这种绿松石的图像,外圈一共有十二个,内圈有六个,我们说它“十”字纹,我们说这个纹是“十”字纹,这实际是我们今天的概念,而古代的“十”字不这样写,古代“十”字就是一竖,就是十,而像这样一横一竖,这是古代文字的“甲”字,甲乙丙丁的“甲”,“甲”字,那么“甲”是什么,“甲”实际就是人们立表测影所得到的东西南北的四个方向,那么它的一横就表示东西,它的一竖就是表示南北,它要作为十个天干的第一个字,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第一个字。我们知道,古代人计时,是用天干和地支配合起来计时的,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二十二个字配合起来计时的,这就是我们熟悉的六十甲子,那么“甲”字也就是可以看成是计时名词的第一个字,那么现在这个图像上用“甲”字绘成十二个甲字一圈,这十二个甲字也就是十二时,十二时是什么,就是十二月,那么内圈有六个,六正好是十二的一半,它是什么意思呢?实际是表示着历月阴阳的这样一种概念。我们知道,古人是把月份和十二律相配合起来的。十二律就是把一个八度分成十二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这样的一种律制,那么处于单数的这个律,都是阳律,而处于偶数的这个律,都是阴律,这十二个律要跟十二个月配合起来,所以每个月也都要分出阴阳雌雄,所以这个六就是表示着有六阳月,又有六阴月,是这样的一种概念。而有两层十字也正反映了这样一种阴阳的观念,所以通过这个铜钺,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在王权的仪仗上,绘刻了记时的天文学的一种历法的一些内容,它就明确地显示了天文学和王权的这样的一种联系,这是我们从第一个侧面来理解古代天文和人文的那种关系。

  那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侧面,就是古代的天文学和古典哲学的关系和古典哲学的关系。我们刚才说了中国古代是天数不分,如果要使天文学的一些精密的计算是要通过数学来完成的,所以天数不分。那么古人对于数字的理解,实际有他们自己独特的深刻的思想,非常深刻的思想,最基本的理论在古代有两种:就是古人对于数字的理论,有两种,一种是生成数的理论,生就是基本的,成就是完成,有这样一种生成数的理论,这种理论实际体现一种比较早的进位制的思想。我们知道进位制,实际上是人们对于生物学上的一种简单的联想,我们伸出一只手来我们就可以知道五,伸出两只手来就可以知道是十,那么这意味着五可能就是作为一个最原始的进制单位。人们可以对一只手所给予的五来计数,这就是一二三四五,那么十,也就是六七八九十,这个阶段的数字是怎么得来的呢?人们认为是根据生数,也就是一二三四五这五个生数,就是基本数,再加上一个基本的进制五就可以得到了,比如一加上一个五就可以得到六,二加上五就可以得到七,如此类推,这就是生成数的理论。一二三四五就是生数,六七八九十就是成数。这是一种理论。

  另外还有一种理论就是阴阳数的理论,阴阳数的理论。我们知道数字可能是无限的,数字是无限的,但是数字再多,实际它只有两种性质的数字,一种是奇数,一种是偶数。这在古人看来,这种现象和世界万物可以用阴阳两种概念去平分它,去分配它是完全一样的。因此,古人就建立起来了奇数就是阳数,偶数就是阴数这样一种思想。同时,阳数也就是天数,而阴数也就是地数,那么凡是奇数就都是阳数,凡是偶数就都是阴数。只有这两类数字,这个阴阳数,也就是奇偶数,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可以转换的,也就是说,奇数如果加上一,它就可以变成偶数,偶数如果加上一,它也可以变成奇数。而这种转换也就恰恰可以表示为阴阳的转换,可以用来说明阴阳的转换,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数字和阴阳一种结合的观念,这种思想实际就是中国易学的一个思想基础,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早期的易卦的材料,包括商代的甲骨文里出现的易卦的材料,还有两周的金文里边所发现的易卦材料,以至于更晚一些到战国的竹简上出现的易卦材料,全部都是用数字写成,都是用数字写成。我们可以看这样一幅图,这个是发现在殷墟的一个易卦材料,我们看这个龟甲的四个角上刻了四个卦,这个卦全部是用数字写成的,因此说,易的本质不仅是数,就连它写卦的形式也是数,所以这个数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后来人们的哲学思维。

  我们看这样一个材料,这个呢是在湖北荆门郭店战国的楚墓里边出土的竹简,学术界把这个竹书呢称为《太一生水》,这篇文章实际上直接关系到对于老子哲学的解释,我们知道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那么道是怎么来的,老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个道的观念,这篇文章上对这个思想有非常精辟的论述,这个《太一生水》的开篇就是在讲宇宙的生成,说太一生了水,水呢然后反辅太一又生了天,天又反辅太一又生了地,然后接着再往下生,生成,统统讲的都是一个宇宙的生成过程,那么这个宇宙的生成过程和古典哲学和道家哲学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先来解释一下“太一”是什么?太一在古文献里边又可以写成“天一”,天地的天,天一实际就是“一”,就是天数“一”,我刚才讲数字有阴阳的观念,有天地的观念,那么凡是奇数都是阳数,也都是天数,所以它所强调的只是“一”而不是天,天只是对“一”的属性的一个解释,它是天数的一,所以太一生水的本质实际就是一生水。实际就是一生水,这个太一,当然在古代它的内涵有很多,它可以指极星,我们说天上的极星,古人也可以叫它“太一”,也可以叫它“天一”。那么为什么呢?实际上古人认为极星是天神上帝居住的地方,它就和地上的人王居住在宇宙的中心是一样的,我们知道商代的甲骨文里说,商王自己自称叫“余一人”,就是我一个人,就是一,天神上帝叫太一也是这个意思,天下惟我独尊,只有他一个,所以这是“一”,那么“一”的本质是个数字,就是指的数字“一”,

  那我们现在来进一步地分析,我们说水是一个物质的东西,对吧。我们明确可以承认是一个物质的东西,那么在老子哲学的系统当中,水是作为它的物质生成的一个基础,这个实际上和古代哲学的五行相生的理论是相同的,水它是一个物质的一个要素,同时它也是五行中的一个,那么在这个五行理论中,水是作为一个基础,它是生成其它的一个基础,但是如果人们要问:水是怎么来的?是什么生成的水?这个理论是没有办法回答的,如果只是把宇宙的源头追溯到水的话,那么它没有办法回答它自己的来源,所以也就是说,水可以作为物质生成的基础,但是它没有办法作为它自己的出现的一个基础。显然呢,如果古人要想描述物质从无到有的这样一个过程,或者是追溯出“有”出现之前的那样一种“无”的状态,那么他们就必须要找出一个比物质的水更抽象的一个概念来表示那个“无”,表示那个“无”的状态。这种情况是水没有办法做到的,于是他们就想到了数字,我们知道数字比物质的水显然是抽象的,显然要抽象,而且数字“一”呢,它是作为一个万数的基础,我们说数字再多再多,它的基础是什么呢?只有“一”,数字再多,都是“一”积累而成的,所以一是万数的基础,同时呢,我们刚才用天地数,生成数的理论都可以看到一还有其他的属性,在阴阳数和天地数的系统中呢,“一”是作为一个阳数,因此呢,它也有去解释阴阳的这种概念,而在天地数的系统中呢,“一”是作为一个天数,它有解释天地的这样一个概念,而在生成数的理论中,它是生数,它又具有解释生成的这样一个概念。因此一它实际上是可以具有解释、确切地解释天地、阴阳、万物的生成乃至一切物质生成这样最起码的条件,它具有这样的条件。于是,古人就把这个抽象的数字一作为水的一个基础,作为一个物质生成的基础,这个是非常合适的。所以我们通过这个可以看到古人的逐渐追溯物质起源的这样的思辨过程。而且非常重要的还在于呢,一和水同样都是物质的基础,我们说数字一是数字的基础,而水是物质的基础,这个性质它们是相同的,但是,“一”所抽象出来的,具有表示“有”出现之前的那种“无”的状态,它可以表示这种状态,这种特性呢,是水所不曾具备的,因此,才有古人这种哲学观念,才有这种一生水这种哲学观念,才创造出这样一种观念,但是这里存在一个问题,从一生水,这个逻辑过程建立起来,虽然建立起来,但是它只是人们从具体到抽象的完成了这样一个思辨的过程,完成了从具体到抽象思辨的一个过程,它并没有达到从无到有这样一个完美的过程,所以人们就必须要创造出一个宇宙中比“一”更为本质的东西,要建立这样一个东西,也就是说,要建立“一”本身来源的这个哲学基础,这就是道,于是出现了道,道是什么意思,道就是无,什么都没有,虚玄,你不能描述的这样一个东西,这就是道,所以通过这个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老子的哲学是在不断地追求物质起源的那种原始状态,这就提示给我们,古典哲学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在对于物质起源的这种原始状态的追溯和解释,这种原始状态实际就是物质生成的一个基础,那么宇宙的起源呢,实际上是人们借以探索物质起源的惟一的途径。

  所以说呢,古典哲学的萌芽实际就是人们有意识地对于事物对于宇宙起源和它的本质的探索从这儿开始的,一种朴素的天文学研究,实际就是哲学研究的前身,所以我们通过天文学和王权的这种关系,以及天文学和古典哲学的关系,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非常深的影响,当然了,它对于其他方面,古代文化的其他的层面,也是有非常深的影响,比如说原始的宗教,古代的祭祀,包括它本身所提供的一套数术的思想,就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下面我想讲第二个问题,就是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我们研究天文考古学嘛。当然最直观的结论,就是要看到上古时代的天文学成就。中国的天文学到底能够古老到多久?这是一百多年以来,世界科学史上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那么,中国天文考古学的研究呢!现在呢!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过去的不成熟的认识,我们现在先看一个图,这个图像反映的是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的一个新石器时代的墓葬,它的碳十四测定年代是公元前四千五百年左右,我们再看一个比这个更详细的一个线图,这是一个照片,这个图的左侧,就是它的一个平面图,这个墓葬的平面图,我们看这个平面图,非常奇特,反映到这个墓葬非常奇特,在仰韶文化中,在当时四千五百年前,这种形式的墓葬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它这个墓葬的方位呢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是这样一个形式,我们看它的南边是形成一个圆弧的形状,而北边是一个方形,东西两侧还有一个弧形的这么一个龛,靠南的中央是墓主人,他的头是向南的,墓主人的身旁,东西两侧,还有他的脚下,他北侧有三具殉人,据人骨的研究,墓主人是一个老年的男性,而这三个殉人是三个孩子,尤其奇特的是在墓主人的两侧和他的脚下,有三组由蚌壳组成的图像,用蚌壳摆放的图像,其中在墓主人的右侧,也就是靠东的方向,是一个蚌龙,在西侧也就是靠左的这个方向,是一个蚌虎,而在墓主人的脚下,是有一个蚌摆成的一个三角形,类似梯形那样的,一个三角形,另外在三角形的东侧还摆放了两根人的胫骨,这个图像到底说明了什么?是非常耐人寻味的。

  我们来看另外一个图,跟它对比一下,我们可能会有一些了解,我们看这个图,这个图呢,是出土在湖北曾侯乙墓的战国初年的一个漆箱盖,这个箱盖上画了古代的二十八宿星图,这个箱盖的中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特别大的一个斗字,就是北斗,它表示北斗,是个“斗”字,这个斗字的周围,斗字的四周一个圆形的,书写的是二十八宿的宿名,另外在箱子的东侧也就是靠左手的这个位置是一个龙,而他的西侧是一个虎,我们把这个图像和刚才发现的那个濮阳西水坡的墓葬图像把它比较,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两个图像所反应的内容是完全一致的。我们还可以注意一些细节,我们看下边这个图可能会更清楚一些,我们可以发现在右侧这个虎的腹部的下边,有一个类似于火焰一样的形状,我们再看这个濮阳的这幅星图,我们看在右侧这个虎的腹下也有一堆蚌壳摆放的这么一个东西,只是由于它可能散乱了,我们现在看不清楚它的形状,证明当时这儿也有一个图形。所以这些细节就是完全加强了两者之间的联系,证明这两幅图像的内容是完全一致的,但是不可思议的是它们俩相差了四千年。

  现在我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濮阳的这幅星图,濮阳的这个墓葬,蚌壳的内容所反映的实际就是我们今天所能够看到的最古老的星图,它也是目前世界上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星图,当然了,濮阳的这个星图,这个蚌塑遗迹,它所能够告诉我们的,还有很多细致的一些内容,比如说我们看这个北斗,人们可能会问,这个北斗为什么不全部由蚌壳来摆放,为什么要特意还配两根人的胫骨呢,这种设计是非常奇特的,它就和古人的观象授时的方法有直接的关系。

  我们说中国的古代天文学有这样一些特点,因为观测者地理的纬度是在黄河流域,也就是北纬35度左右,所以他重视的天区,他所重视观测的天区,只有两个部分,一个是北极所在的北天区,还有一个就是黄道和赤道附近的星,这个黄道和赤道是天球的黄道,天的黄道和天的赤道。那么北极附近重要的一个星官就是北斗,古人就是通过看它来决定时间,这个和古人的一些独特的一些文化理解是有关系的,我们刚才说了,极星可以叫帝星,古人很早就发现天上星星的运行总是围绕着一个极点,一个点来运转,而这个点不动,这个点就是极,就是北天极。那么古人用最靠近北天极的一个星,来表示它,这就是极星,那么天上的星都是在围绕这个极点,这种运动的现象,就如同地上的人群、人臣,在围绕着帝王运动一样,所以,这个极星人们也叫它帝星,北极的地方,极星也就是被认为是天神上帝居住的地方。而北斗呢,在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间,充当过极星,因为岁差的缘故。北斗的位置比今天更接近北天极,我们看这个图上,右边这个图,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的北极是围绕着一个黄极在做一个圆周运动,今天的北天极就是在十字交叉这个位置,而公元前2400年前的北天极呢,是在它的西北的方向,就是我们右上的这一个方向,我们可以比较一下,这两个极点和北斗的位置,我们明显地可以看出,在那个时候,北斗比今天要更靠近北极。因此,北斗呢!在历史的一段时间曾经充当过极星,古人就把它认为是天神上帝居住的地方,而北斗围绕着北天极做周日和周年的运转,就像天神上帝坐着车子,在天上巡游一样,随着地球的自转,北斗围绕北天极它可以做周日的运转,它的斗柄在每天晚上不同的时间就会围绕着北极做旋转,它的方向就会改变,人们就通过这个可以知道夜间时间的早晚,又由于地球的公转,围绕太阳的公转,那么北斗围绕北天极呈周年的旋转,那么北斗呢,又会在一年中,不同的季节改变方向,人们看到这个现象,就可以根据这个现象,来决定一年的季节的更替。这样,古人就建立起了最早的授时系统。我们看看古人对于北斗认识的这个时间是非常早的。我们看这个,这幅图是河姆渡文化,发现的一个木制的北斗,它的时间距今是七千年,七千年以上。是在那么早的时候,人们已经认识了北斗,并对它有了很认真的观测证明,这幅图是发现在陕西延安的一个石刀,这个石刀非常大,50多公分,磨制得非常精良,我们看这个石刀上刻着七个孔,这七个孔你们把它连起来就是北斗的形象。这幅图反映的是商代的甲骨文里边,商人对于北斗的一些祭祀的内容,这幅图是东汉时期的武梁祠的石刻画像,它反映就是北斗帝车,北斗帝车的图像,我们看到北斗上坐着一个人,那个人在当时就是被认为是天神上帝,所以《史记·天官书》上就说:“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所有的这些时间都是要靠它来定,所以北斗呢,是天文学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星官,我们知道北斗只有在夜晚才能看得到,如果人们想了解白天的时间,或者是更准确的时间的变化,怎么办,于是人们就学会了一种新的记时的方法,这就是立表测影,最原始的表呢叫做髀,就是一个人骨的骨字,右边一个尊卑的卑,叫做髀,它实际就是一根直立在平地上的木杆,这就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天文学仪器,那么人们根据这个髀所投射的日影的变化,就可以决定时间,因为日影从早到晚,它会不断地改变方向,人们观测它就可以知道白天时间的早晚,这个方法后来就直接发展成为日晷,就是古代记时用的日晷,另外呢,日影在每天的正午的时间,随着不同的季节,它的长度,日影的长度又会不断地改变,人们根据这种变化就可以知道季节的更替。在中国的古代文献中,对于这个“髀”字含义的解释有两点非常值得注意。第一他们认为这个“髀”字既是人的腿骨,同时又是测量日影的表,它有双重意义,有一个意义就是人的骨,腿骨。另外一个意义就是测量日影的表,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呢就是髀作为测量日影的表,它的高度统统都规定为八尺,这恰好等于一个人的身高,所以这些线索呢,就使得我们知道了,早期人类通过立表测影这种方法,实际上是通过人身自己认识自己的影子来得到的,也就是说,人体在作为一个生物体的同时,其实还曾经充当过最早的测影工具,因为他们可以看到自己影子在一天中不同时间的变化,最后学会了立表测影,因此圭表实际是从人体测影发展来的。因此早期圭表的设计,也就必须会模仿人的高度设计,它都是八尺,而“髀”字的本义,也就必须会具备人骨的这样的一个意义,那么说到这儿,我们就可以理解了,为什么这个北斗用两根人骨来表示它的斗的那个斗柄的部分。这恰恰就是古人对于用北斗计时和立表计时这两种方法的结合,这种设计是非常的巧妙的。这个墓葬中由于有北斗的存在,那么,它的全部的蚌塑的星象的含义我们用天文学去解释它,应该是毫无问题的,因为所有的蚌塑必须被视为一个整体,那么有北斗了,其他的龙和虎也就一定具有天文学的意义。

  这个龙虎看起来要比北斗形象一些,但是它的天文学的意义,可能并不是像北斗那样广为人知。我们来解释一下,这个龙虎在天文学上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知道天文,天文是什么,天文实际就是天象,这个“文”字实际就是纹样的“纹”的古写,天象也就是天上的图像,那么古代人认识星并不是一个一个单独去认识它的,而是他观测天上的不同的星星组成的一个图像。并且用这些图象所像的那些物去命名它,这就是图像天象,这就如同今天西方天文学的星座一样,我们在西方天文学经常可以讲,这个星星像一个熊,叫大熊星座,是吧,那个像猎户,那叫猎户星座,也是图象,古代中国也是这个样子,不过他们有自己的一套命名的方法,最主要的当然就是二十八宿,那北斗它也是一种图像,二十八宿都有自己的命名,那么在中国传统的天文学体系当中,最重要的象有四个,就是龙虎,还有鸟另外还有鹿,那么鹿这一象后来到晚期发展成玄武,玄武就是龟蛇合一,龟蛇结合这样一种图像,这种东西我们现在在史前的天文学里都可以找到,就是它们这一些变化的痕迹,我们现在都可以把它们梳理出来,那么古人为什么会重视这四个象,因为它们在历史上的某一段时间,曾经充当过时间的指示星,它指导人们的时间,那么古代的时间最重要的实际就是四个点,就是两分,和两至,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就这四个点,而这四个象就曾在历史上的某一些时期,充当过这四个点的标准星象,实际上它们当时都是一些要么是某一个很小的一个象组成的,要么是一个若干星座组成的一个比较大的象,比如说我们看右边这个星图,我们看北斗那个勺柄指向的那个方向,就是右手的方向,就有角、亢、氐、房、心、尾,这样几个星,这几个宿,实际在古人就把它认为是龙宿,龙星图,而这六个宿的宿名,它的名称都是得自于龙的身体,角就是龙的角,尾就是龙的尾巴,都是得自于龙体。而在斗的斗魁的那个部分,向左指,我们可以有觜和参两个宿。这个参宿是由七个星组成的,而觜呢是在参宿的上边,你看到它实际上就是一个,古人就把它就认为是一个虎象,就像挂在夜空中的虎皮一样,觜的本义就是嘴,就表示虎的嘴部。所以最早为人们认识的象实际就是这些,后来四象扩大,用它来指示二十八宿所分配的四个宫,又和四方和四种颜色配组起来,就形成了二十八宿的东宫苍龙,西宫白虎,南宫朱雀、北宫玄武这样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我们看呢,45号墓西水坡这个墓葬里边,所体现的龙虎图像实际反映的就是我们刚才从星图上所能看到的东宫的某些星宿,和西宫的某些星宿,当然了这个墓葬所反映出的问题,其实还远远不止这些,所以通过这个图,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内容,至少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人已经学会了立表测影,因为斗柄,那个斗柄,人骨可以表现出这个,已经学会了立表测影。

  他们不仅已经知道了白天时间的早晚,而且根据每一天正午时期影子长短的变化,他们可以最终认识回归年,这个就为他进一步认识已经提供了条件,很可能那个时候人们已经认识了回归年。另外北斗存在,我们可以知道,他们已经学会了观象授时,已经学会了观象授时,不仅如此,他们不仅认识了北天区附近的北斗的星官,而且认识了天球赤道附近的星另外呢,我们可以知道,由于四象的存在,所以呢,当时人,至少已经认识了两分两至,这使当时原始历法的产生都不是没有可能,因为两分两至产生了,历法就可以出现,我们可以通过墓葬的形状可以复原出它的“盖天”理论,就证明当时的人已经不仅具有天圆地方朴素的思想,而且建立起了“盖天说”的一种理论的雏形,我们还通过墓葬的年代计算了当时的实际星空的样子,我们发现这个墓葬这个星图所反映的情况,就是当时的实际星空,就是当时的真实的星空的样子,这个对于探讨古人的观象授时的方法都很有意义。另外呢我们根据这几个殉人我们可以看到最下边的这个殉人,它不是一个正东西摆放的,它有一个角度,为什么会这样,我们通过濮阳所在的那个地理纬度的,做过计算,发现它正好指向冬至时期的日出方向,所以它和《尧典》所提供的主持分至四时这四子是非常有联系的,因此它有非常浓厚的非常深厚的文化含义,这个是汉代瓦当上边所发现的四神的图像,这是汉代所形成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样一个四神的图像。

  这个遗迹是20世纪80年代发现在辽宁建平牛河梁的一个祭坛,同时发现的还有一个方形的祭坛,我们可以看这个,在右侧的这是我们刚才放的圆形的祭坛,左侧呢是一个方形的祭坛,这个祭坛是用粉红色的圭状的石头组成的,三个,中间高四边低的这样一个迭起的同心圆的圆坛,为什么要有三个同心圆,这直接就体现了古人对于宇宙的一种理解。我们知道,一年四季变化,太阳在天上的行走的路线我们视的、我们眼睛看的、行走的路线是不一样的,冬天呢太阳会升得很低,从东南升起来,从西南落下去,而夏至的时候太阳又会升得很高,从东北升起来,从西北落下去。而到春分和秋分这两天的时候,太阳是从正东升起来,又从正西落下去。因此在这四个时点上,两分两至这四个时点上,实际上太阳,用我们肉眼去看,在天上划出了三个弧线,划出了三个弧线,这三个弧线实际上就是后来盖天家所形成的七衡六间图的一个基础,他们用它来解释宇宙,也就是最古老的盖图,就是盖天家的一个图,盖图,那么这三个弧线把它延长,就是三个同心圆,那么最里边的这就是古人用它来表示夏至的日道,夏至那一天日行的轨迹,而中间的这个圆,古人用来表示春分时期和秋分时期的日行的轨迹,而最外侧的这个同心圆,古人是用它来表示冬至时期的日行轨迹,更为有趣的是这三个同心圆的实测数据我们现在可以量出来,它的内圆的直径是11米,外圆的直径是22米,正好是内圆的倍数,中间这个圆的直径是15.6米,那我们做一个排比,用外圆的直径去比上中间那个圆的直径,就恰恰等于中间这个圆的直径去比上内圆的直径,恰恰等于,而它们的比呢?恰恰又等于根号,一个正方形,如果它的边长等于一,那么它的对角线就是√2,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勾股数,我们说勾股、勾股、勾股定理,勾三股四弦五,这是《周髀算经》,也就是讲“盖天”理论的这个书里边,讲的就是这个问题,而“盖天”理论讲的也是勾股问题,所以通过这个线索我们实际上就已经知道了,古人是采取一种什么方法来得到的这三个同心圆,这就是我这张图上所示意的,它们可以连续做一个正方形的内切圆,和它的外接圆,连续做这样它的碳十四测定的年代是公元前三千年,在那个时代,中国的天文学和数学的成就已经发展的非常高了,这是过去我们所不能想像的,像这样的三环图形,后来我们也发现过,这个呢是出土在安徽含山凌家滩的一个新石器的一个玉璧它就设计成三环的样子,时间是在公元前三千年以下,到公元前两千五百年以前,是这样的一个时代,这幅图显示的呢,是巴比伦的一个三环的一个星图,是巴比伦三环的星图,看来当时的人们都是具有这样的一个对于两分两至的一个认识,但是呢,过去,人们有这样一些想法,就是巴比伦的天文学可能对中国有影响,其中这一个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证据,那么现在看来可能事情并不是这个样子,因为巴比伦这幅星图,这个平面星图,它虽然有三环,但是它的时代也就是公元前14世纪左右,比我们刚才提供的那两个图像都要晚得多,这样的三环图像实际在中国古代是一直承传了下来。我们现在所了解的天坛,祈年殿,祭天的场所,祈年殿,上边就是三层的顶子,它的祈谷坛也是三层,三层环的顶子,那么它祭天的圜丘,我们看它祭天的圜丘,也是三层坛,这个思想就直接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的红山文化三环石坛。我们举的这些例子呢,当然都可以说明中国的天文学呢,在公元前四千五百年的时候,就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下边我想对我们研究古代文化的意义做一些概括,第一,我想就是我们探索古代的文明,对于科学史的研究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长期以来中国的天文学一直都被认为是巴比伦天文学东传和影响的结果,因为,我们在对于公元前一千年以前的中国天文学的情况,几乎一无所知,那么现在天文考古学的发展呢,已经大大改变了我们这样的一些认识,我们看到,中国的天文学在公元前四千五百年的时候,实际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成就,而且形成了相当完备的体系,因此我们可以说,它的起源的时间,还可以向前追溯得很远,因为这个过程必然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一个发展时间,而巴比伦的天文学我们现在虽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或者是更远一些,但是我们目前所看到的实物资料,比它的起源的时间要晚得多,这意味着呢,我们现在必须重新地去看待中国天文学史在世界科学史中的进程,重新地评估中国的古代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中的地位,这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我们探讨古代的天文学对于古代文明起源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意义,中国的古老文明实际上是天文学发端最早的古老文明之一。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天文学的起源和文明的起源大致是处在同一个时期,所以天文考古学的研究,实际上为我们提供了从天文学的角度去探讨古代文明起源的一个新的途径。我们刚才已经看到,在那么早的年代,古代的人类、先民们已经对天象有了非常精深的了解,对于宇宙有了丰富的知识,并且由此产生出了朴素的数术思想,原始宗教的思想,乃至哲学思想,这都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具有了极高的智慧和文明。所以说如果我们懂得了古代人类的宇宙观,实际上我们就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文明诞生和发展的脉络。因此,这个天文考古学的研究,为古代文明的探索带来了很多新的见识。

  第三,就是我们探讨古代的文明,探讨古代的天文学。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精神文明的这个意义,我们说人类的历史其实并没有成为历史,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觉,古代的气息会沿着岁月的长河飘落到我们身边,我们的很多想法,我们的所思所想,有很多早已被我们的先人想过,甚至感觉过,而且比我们感觉得可能更细腻,更周到。虽然我们今天享受了很多新的文化,掌握了很多新的技术,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有资格自诩比古人高明。因为历史是传承的,我们今天熟悉的一切,又何尝不是数千年文化的积淀呢?所以我们只有清晰地了解了我们的过去,了解了我们的历史,才能正确地看待我们的今天,认识我们的今天,也才能够更客观地预见我们的未来。我们不应该忘记这样一句名言,了解过去的五千年,是为了掌握今后的一百年,这大概就是我们探索古代文明的真正价值,谢谢大家。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中国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古代文明 -白云翔 下一篇:汉唐金银器与社会生活 -齐东方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