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读孙子兵法 -黄朴民

作者:佚名 字数:13334 阅读:230 更新时间:2009/03/08

新读孙子兵法 -黄朴民

主讲人简介

  黄朴民,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长期从事孙子兵法的研究。主要著作有:《春秋军事史》、《天人合一》、《中国传统军事文化教论》、《孙子评传》等。

  内容简介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该书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尊奉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 在今天,人们对《孙子兵法》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军事的范畴,其蕴涵的哲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本讲中,多年从事古代军事理论研究的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黄朴民从《孙子兵法》的体系分析入手,对其思想和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他认为孙子兵法它的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从哲理的层面,用哲学理念的层面,来观察战争现象,探讨和揭示战争的一般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具体方法。它包含了四个层次:第一个是战争观念,第二个层次是战略思想,第三个军事思想的层次,第四个层次是治兵的理论。黄朴民教授说,“我觉得《孙子兵法》的意义,不完全在它兵法的本身,它始终在提醒大家,怎么来对待问题,怎么来把握战争的机遇,战争的机遇,怎么来赢得战争的胜利,它是提醒你,它不断在提醒,不断的让人们去思考,不断的让人们去思考,不断的给大家始终留下一种探索的空间”“我认为孙子兵法实际上在十个层面上,对我们今天而且对整个战争形态,它提出了自己一种对立的统一的一种矛盾观,因为解决任何问题,它都在矛盾的互动当中,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当中来运作的,《孙子兵法》关键就围绕着十个问题,十对矛盾在今天都有我们继续思考的价值,和启迪的意义”。最后,黄朴民教授结合现在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孙子兵法》热等现象,提出要正确理解和认识《孙子兵法》,不能盲目和崇拜。

  5月22号黄朴民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与我们一起探讨《孙子兵法》,敬请关注。

  全文

  讲座现在开始,大家差不多都知道《孙子兵法》这个名字,它的许多格言,就是军事格言大家都能背、也能随口说出来,什么“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上兵伐谋” 、“不战而屈人之兵”、“避实而击虚”等等等等。最为厉害的是,我们甚至把《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也等同起来,什么一些阴损的招数都好像都出自《孙子兵法》,什么“瞒天过海,借刀杀人”、“三十六计走为上”、“上屋抽梯” 、“美人计”等等等等,好像都是从《孙子兵法》那里出来的。这说明一个什么情况呢?一个说明《孙子兵法》的名头特别大,把什么中国的计谋都往它的名下归。但是我得告诉大家,这个认识是不全面,也是模糊的。《孙子兵法》是讲诡道,“兵者,诡道也”,但是它远远没有这么简单。假如我们把《孙子兵法》跟《三十六计》完全等同起来的话,那么就给大家一个什么印象呢?《孙子兵法》无非是些小人的伎俩,而不是君子的哲学,这实际上表面上是推崇《孙子兵法》,实际上是降低了《孙子兵法》,降低了《孙子兵法》的价值。

  那么,《孙子》作为一个兵法,它是一个非常全面完整的体系,那么《孙子兵法》它的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从哲理的层面,用哲学理念的层面,来观察战争现象,探讨和揭示战争的一般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具体方法。这个书篇幅不大,只有五千九百多个字,它自己本身有个逻辑体系,它十三篇,多一篇少一篇都是不行的。它是经过严格的一种学术剪裁的一种东西。你看它第一篇是《计篇》,打仗之前要算,那么《计》放在第一篇;第二篇是《作战篇》,这个作战不是现在的作战,而是准备战争,你看算好了他就要准备了。当然准备充分的时候,它要谋,要谋攻,后面你看它《行篇》《势篇》《虚实篇》《军政篇》《九变篇》都是讲一些具体的作战的要领,那么最后面它又是讲地形、行军、火攻等等,一些具体的战术问题,就更细化了。到最后13篇是用间,因为孙子兵法特别重视“知彼知己”,用间,用间谍么,要了解情报,掌握情报,又围了个圆圈,又转回来了。中国的文化就是个大圆圈,老是在循环,但是每次循环都是否定之否定,是更高一个层次的发展和升华,《孙子兵法》本身它是有个内在的逻辑体系。

  那么,我们今天按现代军事学的体系来分析的话,《孙子兵法》至少包含四个层次:第一个是它的战争观念。一个军事家,一个军事思想家,他首先对战争要有一个基本的态度,是肯定战争、还是否定战争,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怎么样,战争与民心向背的情况又有什么,胜负又有什么关系,那么战争要不要区别性质,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它必须要有个基本的看法。孙子的战争观,他的最主要的核心,就是“慎战”,谨慎地对待战争。他既不否定战争,因为在当时那个时候,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历史现象,国家要统一嘛,还得打仗才能完成统一,所以他不否定战争,但是他又反对穷兵黩武,反对把战争看成是最好的包医百病的良方,这是孙子的对战争的一个基本的态度。这是他的战争观,简单地说就是慎战思想。

  第二个层次是他的战略思想。第一个他是推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就是说追求万全,追求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第二个他的战略思想里面非常突出的,他是提倡先发制人,他认为,打仗不能被动而打,必须自己主动进攻; 第三个他认为战争应该速战速决,要进攻进攻再进攻,以最短的时间里边,取得最大的战果,实现战争的目标。这是他的战略思想的一个基本情况。

  第三个他的军事思想的层次,就是兵学体系里面第三个层次,是他的战术思想,这个思想是孙子所有整个兵学体系里面的主体部分,也是他的核心。《孙子兵法》说来说去就是用兵的方法,那么他实际上就把重点是放在用兵方法的探讨上,他里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原则,包括他的争取战争主动权的思想――“致人而不致于人”。这个话虽然很简单,但是包含了一切战争里面的最主要的核心含义,就是说:调动别人,不要被别人所调动。就是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上。第二个他讲的要“知彼知己”,这个刚才一开始就说了,你不了解情况你不能打,情况了解得不充分也不能打,不但要知彼知己,而且要早知,你战争你要了解情况要有时效性,过了时的话,就过了期,“明日黄花”了。还有一个我们经常说――“避实而击虚”,你不能跟别人硬碰硬,你要用自己的优势去打击别人的薄弱,这是关键的一个方面。

  第四个层次,也是最后一个层次,是治军的理论,是管理军队和建设军队的一个基本的思想,就是军队是老百姓组成的,这个军队不经过训练,不经过调教没有一定的纪律,没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它是形成不了战斗力的。所以孙子对这个问题,他也非常非常地重视,也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的治军的方法,那么这些方法和许多包括用将,将领用什么样的人,包括部队的训练,包括部队的赏罚,就是说怎么奖励怎么惩罚等等等等很多。他的核心就是一句话,叫做“令之以文,齐之以物”,就是用政治教育、物质管理、精神鼓励来教育军队,使他们形成为谁打仗、为谁作战的一种基本的思想,就是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政治思想教育;“齐之以物”就是要用严格的军纪军法,谁犯了错误,那坚决不留情面,就是要加以惩罚。这是《孙子兵法》的四个思想的基本层次,按现代军事学术的范畴可以这么整理。

  《孙子兵法》它实际上诞生的时候,还是蛮早的,出来以后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非常大的。

  唐朝李世民说了一句话,他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就是说兵书几百种,但是没有一本是超过《孙子兵法》的。王安石说只要用孙子一、两句话便可以成就功名。有一句话是明朝,就是茅元仪讲过的一段话,我认为他对《孙子兵法》的定位是最准确了、讲的最好的。他说“前孙子者”,就是比孙子早的兵书,“孙子不遗”,它里面的精华《孙子兵法》里面都包含了。“后孙子者”,孙子以后两千五百年出的一些兵书,“不能遗孙子”,就是超越不了孙子的基本范畴,实际上这句话就把孙子的定位已经定好了。那么在国外,《孙子兵法》影响也是蛮大的,你看尼克松,他写了一本书,《1999不战而胜》,他里面就引用了好多的孙子的语录。西方几个二十世纪比较著名的战略学家,像约米尼、利德尔·哈特、柯林斯,这里有英国的,有美国的,他们都(对)《孙子兵法》都是非常推崇的。

  下面我讲第二个问题,我觉得《孙子兵法》的意义,不完全在它兵法的本身。我们现在就要说 ,一本两千五百年以前的兵书,为什么到今天大家还要学,还要关注,甚至有的时候还想运用?它本身就有非常值得人思考的内容。我们知道,文化或者说文明有两种形态,有一种现在我们也很重视,就是说它是当时很辉煌、很有价值的东西。比如说我们中国的甲骨文、商朝的文字,我们今天肯定有人要,当然人很少了,要去研读这些文字,但是研读这些文字,并不是说我们现在书写什么电脑输入法,比如方正输入法,它不会去发明,用不着了,因为它已经是死的了。我们用它去了解商朝的历史可以,我们去了解文字的演变史可以,但这是专家之学,跟老百姓、普通民众没有关系,最多跟书法家有点关系,他写一个甲骨文,写一副对联,挂在那里大家都看不懂,但是大家都说厉害,说这个书法家,说是要写情书的话,假如说想让大家不知道的话,做识别的话,可以用甲骨文来写情书,公开化都不要紧,公开的情书,人家都看不懂,只有你两个人看得懂。这个是有,但是极个别的现象,不能代表普遍的现象,这是一个情况。

  第二种文明形态,就像《周易》、像《老子》、像《孙子兵法》、像《论语》,这些文明的积淀它还是活的,它是生生不息的,它是今天还是给人能有启示,能有启发的一个东西。那么《孙子兵法》就属于第二种,跟我们现在生活还有关系的一种文化积淀。那么《孙子兵法》它始终在提醒大家:怎么来对待问题?怎么来把握战争的机遇?怎么来赢得战争的胜利?它是提醒你,它不断地在提醒,不断地让人们去思考,不断地是给大家始终留下一种探索的空间。那么,我研究《孙子兵法》十多年,我自己一直在考虑一些问题,我认为《孙子兵法》实际上在十个层面上,对我们今天而且对整个战争形态,它提出了自己一种对立的统一的一种矛盾观。因为解决任何问题,它都在矛盾的互动当中,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当中来运作的。《孙子兵法》关键就围绕着十个问题,十对矛盾,在今天都是我们继续思考的价值和启迪的意义。

  第一个关系,我认为是义与利的关系。就是说战争这个东西肯定不好玩,要死人的,从道德的意义上讲、从人道的意义上讲,战争是不应该有的,但是从历史发展角度讲、从实际的利益来讲,战争又是不可以没有的。那么孙子他要解决的问题,他的思想的一个困惑,或者他设法解决的这个问题,就是如何使道德和功利取得一个平衡点,找到一个结合点,统一起来。我们一直以为孙子光讲功利,是,孙子特别强调利。他一开始就讲了,“兵以诈立,以利动”,就是说军队打仗,就是根据利益的大小来决定要不要打,或者怎么打。那么他讲“非利不动”,就是没有利益就不要打,得不到好处就不要动,不到威胁的时候,不要动用军队。他首先关注的是一个利,他说“合于利而动”,就是说符合利益,有利益可取,军队打;“不合于利,而止”就停下来不要打,他确实是个功利主义这个立场。但是孙子难道就不讲道德?孙子是很讲道德的,孙子他要“上兵伐谋” ,他就是要用最小的损失来取得最大的战争效果。他本身就是人道的做法,他要提倡“伐谋”“伐交”,就是说要打外交战,要谋略打败敌人,而反对“伐兵”,就是公开打仗,他最反对的是“攻城”,认为攻城是下策,那么他也是考虑到人员伤亡,要减轻伤亡,他本身也是有道德的含义在里面。那么这个就是说,他是找一种平衡点,既要讲道德,实际上它给我们一个什么启发呢?就是说游戏要有规则,道德要有底线。做什么事情我认为都是既要讲究利,又要讲究义,道义跟功利应该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是孙子的第一对矛盾。他不断地探索而且提出了他的看法,你可以不同意他的看法,但是你不能不承认他的思想的深邃性,掌握问题的深刻性,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统一,是力与谋的统一、力与计的统一,就是说力量实力跟谋略的统一。《孙子兵法》大家都说是讲谋略的,这话没错。但是呢,《孙子兵法》不仅仅是讲谋略的,它非常注重实力,它跟《三十六计》最大的不同,就是《三十六计》是玩空手道,做无本生意的事情。《孙子兵法》它讲你的谋略虽好,你必须用实力做基础,没有实力你的谋略就根本无所施展,但是没有谋略你的实力也是空摆设,也没用,两者要有机地统一起来。

  譬如说他讲“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他就说一定的土地面积,可以出一定的物质资源,而一定的物质资源,可以出一定的军队,一定的军队就构成了实力的对比,那么实力的对比决定了战争胜负的最后归属,那么,他是很重视实力的。那么我们今天也可以想,我们现在既要讲技巧、讲谋略,同时呢,也更需要讲实力。这个实力当然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譬如说我们作为学生的话,文凭就是个实力,外语就是个实力,计算机方面也是实力,会开车什么东西的现代人,本身就是一个实力。但是你有这些实力,没有人赏识你,或者你自己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造机遇,那么你这个实力,你只好自己老是愤愤不平,怨命运不公。是啊,没有人发现你,没有人重用你,但是等到你计谋最好,你没实力,你什么也拿不出来。招聘的时候,它要什么双学位,要硕士学位,你拿不出来,那么连谈的机会都没有,你的谋略根本用不起来。所以孙子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实力跟谋略的统一,这是他的第二个统一。

  第三个统一,是常与变的统一。孙子他特别重视军事学的一般原则,这个一般原则就是“常”,稳定的、相对稳定的、已经成为经验之谈的那些东西,这些经验都是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经过战争实践提出来的,他对这些东西他认为应该重视。他还讲到了许多这方面的话,譬如说他里面讲到,有些基本原则,我们今天还是有启发的,他说“穷寇勿迫” ,就是说别人――走投无路的敌人,你不要逼得太凶了。逼得太凶了,他要狗急跳墙,他要跟你拼命的。包围敌人要留下缺口,“围师必阙”,这些都是无数次战争得出来的一个经验,所以呢,这些基本经验,孙子非常重视。但是孙子认为,用兵更重要的是“变”,他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就是军队打仗没有规定的一种具体的方法,但就像流水一样没有固定的形状一样,流水流到哪里算哪里,那么他认为变化随机应变,通权达变,才是用兵的最上层的那种境界。所以两者既要遵从客观规律,或者说一般的军事原则,同时又要创造性地运用这些原则,去发挥去运用,这个两者应该统一起来,这是他的第三个统一。

  第四个统一是物与我的统一,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孙子》里面有些话我们表面看起来,是很矛盾的那样子。他说了,“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以去强求,不可以去创造,胜利是可以预知的,但是不可以去强行创造、强求;可是他的《虚实篇》里面又讲到了“胜可为也”, 这里他把“不”字拿掉了,这不是撰写当中出现了错解,可是他怎么写呢?“敌虽众,可使无斗”,就是军队虽然多,但是让它打不了,没法打。他这个话,一看,在同一本《孙子兵法》里面,五千多字里面怎么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实际上它就包含了一种深层次、一种哲理的思考。他认为,一方面,战争是一种客观现象,你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的实际,不能违背客观条件不成熟的时候去打。但同时,作为指挥员对战争面前不是无所作为的、不是被动的,而是应该主动的,你应该积极去创造条件,发挥你的主观能动性,使胜利早点到来。所以这两者之间尊重客观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两者不是对立的,甚至认为他们之间是统一的,这是他的第四个对立统一的矛盾体,他不断给人提供一种思想上的一种启迪。

  第五个就是虚与实的统一。所谓“上兵伐谋”是他的一面旗帜,它是一种用兵的宗旨,也是最理想的境界,这是一面旗帜,是说的如何打什么等等,那是具体做的,说的跟做的有时候表面上是不统一的。实际上孙子认为内在是统一的,基础做好,最后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我们今天大家在座的你尽可以想,十年以后我成为比尔盖茨的那种发大财、开宝马车人。目标可以定得很高,但是具体的是你还得先把学分修满了,把文凭先拿出来,先三千五千先干起来,然后再挣一个月十万八万的,那是两回事,所以它是有步骤和他的远大目标之间的统一。孙子一直考虑这个问题,所以这是他的兵学里面又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那么第六个他的统一就是利与害的统一。他认为任何事物,战争也一样,都包含着利和害的两个方面。你要接受战争这个事物,你光想得利,不想它的害,这是不现实的,就像喜欢一个人,你喜欢他的优点的同时,你要接受他的缺点,没有了他的缺点,他的优点同时也不存在。所以孙子他这方面的话很多,他最高明的一句话,就是“赋智者之虑”,就是聪明人的考虑“比杂余厉害”,就是说把利与害放在一起,来辩证地对待,只有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考虑利的同时,你才会想到有可能危害;在危害的时候,你也要想到有利的一面,就叫做“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因为祸与福它是在同一事物里面保存着的,而且它是在不断地转化当中,这个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

  第七个他的统一,就是迂与直统一。就是说我们现在讲,两点之间直线连接起来,是最短的距离。曲线的话,你肯定要绕一圈,那表面上看来肯定是远路了,实际上问题没有这么简单。孙子特别强调,就是说,你不能是开门见山,或者直接军事、冲突,而是要通过曲折的道路,来达到效率,达到你想要有的效率。比如说现在写信,写信的时候,我要问一个同学一本书,他上次借我的,我又特别熟,又不好意思开口要,我可以写封信:“最近我们在一起聚餐,我们还谈到你了,张三现在找了一个美眉,现在很愉快,李四那个地方工作也不错,收入很高,然后大家都很想念你,你什么时候来北京,大家一起聚,老同学多年不见了”,到最后信完了最后一句话“又及”,写个“又及”,好像附带一句,“上次你借我一本什么书,能不能还给我?”表面上是一个实际上是曲里拐弯,这封信写了半天,最后一句,漫不经心这句话上面,而不是前面那些虚套,这个叫做“迂为直”,就是孙子讲的“迂为直,以换为利”,实际上表面上是走远路,实际上是走近路。这个是孙子认为,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思想方法。

  那么第八个统一,就是事与节的统一,就是说做任何事物,孙子特别强调,要中庸。书上没有提到“中庸”这个词,中庸这个词是儒家的,但是他们的原则是一样的。中庸是把握分寸感,这个分寸很重要,这个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这个你“过犹不及”,你做过头了,跟没做到一回事。怎么恰到好处,孙子他对这个问题,他有很深刻的认识,也作为矛盾的一个对立体,他来加以判断。他在《九变篇》讲到了一种将善用的五种错误和危险:第一个危险,就是“必死”,你一定应该不怕牺牲,那么就“可杀也”,就会被敌人杀掉;“必生”,你怎么想保存自己,要是想保存自己,“必生,可擒也”,你会做人家的俘虏;那么“愤术”,就是你用一生气,这个人脾气很暴躁,容易被别人侮辱;那么你“廉洁”,你好名声,那么人家也可以让你难受;最后一条,叫“爱民”,本来爱护老百姓,那是好事情,他说“可烦也”,可以骚扰得他不得安宁。实际上他这里讲的就是度的把握的问题,实际上我们都知道,不怕牺牲、善于保全、爱好名节、同仇敌忾、爱护老百姓,都是好的品德,可是问题就在于它上面多了一个字,叫“必”,做过头了,那么就要走到事物的反面。我认为,这是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大局限。

  第九的就是全与偏的统一。他里面讲全胜,“自保而全胜”,就是说他追求胜利上的完全,不要有缺陷,追求那种万全之策。但是孙子也看到了,“全”有时候也是一个问题,为什么呢?有时候事情要走偏锋。他讲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叫做“无所不备”,就是你处处防备,“无所不寡”,这是用兵上的一个原则。你的兵力到处防备的话,那么你的战线就拉长了,你的兵力不够用。两者应该是统一,我们应该追求万全,但是万全之策毕竟是一种美好的理想,实际上有时候真正是像孙子所说的集中兵力、各个突破、抓住主次、分清主次、重点开拓。你没有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肯定是没有希望的。

  最后一个统一是知与行的统一。他特别强调,既要善于学习,但是更要重视实践,没有学习没有知识积累,没有理论做指导,你的实践是盲目的。但是没有实践,你的理论那是虚摆设,是你的小菜上面,我们吃的冷盘上面的萝卜花,中看不中用的。所以他始终强调了这两者之间的统一,也是一个协调。我觉得《孙子兵法》我读到现在,我就是归纳出这十个对立的统一。十个对立统一,实际上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什么概念:它是用兵的真艺术,人生的大智慧。那么,它实际上包含了非常多的几种矛盾对立统一,一组一组的矛盾,一组一组的范畴,最后升华为人生的大智慧,这是我要讲的第二个部分。

  最后一个部分,就是怎样理解。究竟怎样去理解和运用《孙子兵法》?现在《孙子》研究当中,《孙子》运用当中,有四个问题。

  第一个呢,是歪曲原意,是吧?信口开河、引书圆说、移花接木,就是孙子不是这个意思,你把它拧过去了,完全给它,那你何必要《孙子兵法》?你自己搞出一个新的东西不就完了。譬如说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有个日本的孙子研究者,叫做逢屋千村的,而且他的观点到我们今天国内还很有市场,他说《孙子兵法》不是打仗的,《孙子兵法》是教人和平的,是和平主义者,是不战主义。我想要问了:写《孙子兵法》,孙子运气不太好,孙子要运气好一点,活到现在的话,和平奖首先要授给他了。这个完全是跟孙子原意不符的,孙子说过不战主义、和平主义,他干嘛写《孙子兵法》?干嘛把战争的艺术写得这么细,这么出神入化,让人佩服呢?这个本身就说明一个问题,它是一个对原意的歪曲,对孙子原意的歪曲。

  第二个,偏向、简单化。“取其一点,不及其余”。这个我们刚开始的时候就讲到了,就是说,《孙子兵法》大家心目当中只有一个字:兵不厌诈,诡道。这个刚才我们分析了,《孙子》确实是讲诡诈,但是诡诈是《孙子》的一部分,不等于《孙子》的全部,《孙子》是一个综合的体系,是个有机的体系。军事上不但讲诡诈,甚至它的军事也不单就军事而讲军事,而是军事政治综合考虑的一个东西。

  后面两个研究,一个是什么?是生搬硬套,乱贴标签。我们前段时间街上你去看一下,《孙子战前兵法》这种书也出来了,它就是说把军事上的一些原则,跟商业和经营当中完全对应起来了,这个就是贴标签了,现在我们动不动《孙子兵法》和经营管理什么东西联系。这个东西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但是确实存在着一种生搬硬套的一种东西,兵法兵法,讲的是用兵之法,是战场上你死我活的一种斗争艺术。战争当中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战争的基本目的是这样子的。商业讲的是什么呢?商业要讲诚信,要讲双赢。战争是独胜,军事上没有双赢的,而商业上是多赢、双赢,是一个互动的关系。你不能把兵法骗人的那些战术运用到商业运作当中去,有的是能用,有的是不能用的。

  最后一个偏向叫做夸大神话,自吹自擂。海湾战争的时候就出现了,老布什,不是现在的小布什,老布什他打海湾战争的时候,说他床头放了两本书,其中一本就是《孙子兵法》,他经常看上几页,它好像是布什的勤务兵,还是这个贴身的保镖一样了,就奇怪了,它怎么有这个说法呢?然后说美国海军陆战队,每人人手一本《孙子兵法》,这个描绘起来,好像是绘声绘色,活灵活现,这个有什么依据?没有依据,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可是,以讹传讹,谬种流传。北大有个李零教授,他也是搞《孙子兵法》研究的。李零,北大中文系的,他就在《读书》上写的文章,他写了论证这个东西的虚假性,他说当时他怀疑,现在他跟美国军官接触当中,确实了解,他说美国人军官这些刚才说了西点军校,《孙子兵法》确实是一个课程之一,就像读塞劳斯维茨的《战争论》情况是一样的,古代的军事名著、西方的经典的军事名著他们都要读的,但是读完了也就算了的。当然有几个比如说对中国文化特别有爱好的人,那是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特别感兴趣他留一本,这个是美国的军官亲口说的,《孙子兵法》没有这么神话。就是说,我们现在《孙子》研究当中,确实存在上述四种比较不大健康的倾向。宋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叫何去非,他是武学博士,他写了一本书叫《何博士备论》。《何博士备论》里面他讲到了一段话,我觉得是我们今天理解《孙子兵法》和运用《孙子兵法》,包括现代社会竞争当中掌握先机、把握主动的非常有启示意义的。他说的一句话是怎么说呢?就是“不以法为守”,你不要死守教条,“而以法为用”,你要把它灵活来运用;“常能缘法而生法”根据法来生法。原则上生出新的原则来,新的战法来,与时俱进,生出新的高明的道道来;“与夫离法而合法”,表面上你做的事情是跟原则好像有距离,实际上你的精神核心是合法的,表面上是离开的,但是实际上是吻合的。这才是用《孙子兵法》、理解《孙子兵法》、运用《孙子兵法》的最上层的境界。也就是说,要把《孙子兵法》当作古代的哲学原理来看,不要把它当作一种教条,或者说标签来用。我的今天的讲话占了大家很多时间,谢谢大家。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文化与戏剧 -叶坦 下一篇:戊戌变法与近代中国(下)-杨天石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