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七帝疑案(一)-毛佩琦
明十七帝疑案(一)-毛佩琦
央视国际2005年04月18日09:57
主讲人简介:毛佩琦:国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副社长;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常务理事;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吴晗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明史、文化史、社会生活史研究,发表论文60余篇。
主要著作:《明成祖史论》、《永乐皇帝大传》、《郑成功评传》、《明清行政管理制度》、《中国明代政治史》(合著)、《中国明代军事史》(合著);主编有:《岁月河山—图说中国历史》、《岁月风情—中国社会生活史》、《十大后妃》、《百卷本中国通史明史10卷》、《中国社会通史明代卷》、《中国状元大典》、《四库全书大辞典史部》等。
内容简介:朱元璋是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最奇之处在于他从一个社会最底层的农民、一个游方僧成为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彻头彻尾出身底层的皇帝。是什么成就了朱元璋,他又是怎样开创了一个延续277年的大明王朝?这样一个开创一代帝业的皇帝,他的出身究竟怎样?他究竟又为何曾经出家为僧?
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他的属下揣摩他的心理,要为朱元璋立家谱。于是,历史上就流传着各类版本的朱元璋家谱,更有家谱表明,朱元璋的祖上是宋代理学家朱熹,事实是否真是如此?
在传说和野史中,对于朱元璋的出生地,有着很多的说法,那么,朱元璋究竟是哪里人?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为何曾经一度为僧?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极为少见的,朱元璋究竟有着怎样的原因和特别的经历呢?朱元璋身在寺院,多年如一日,本该不问世事,但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朱元璋离开寺院,从军而去,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毛佩琦教授,将与我们一同开始一段新的历史之旅,拨开大明的历史迷雾,寻找事实真相。《百家讲坛》4月12日播出《明十七帝疑案》,敬请关注!
(全文)
各位朋友,今天我们讲明朝17帝。很多朋友就会问一个问题,说别人都说明朝16帝,你怎么说17帝呢?我先讲讲这个话题。
明朝建立是在公元1368年,一般地说,到了崇祯皇帝在北京的煤山自缢而死,明朝就结束了,可是我不这么认为。很多学者也同意我的意见,就是明朝的灭亡还要晚一年,就是在南京还有一个弘光帝。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明朝是在南京建立的,朱元璋当时建国的时候,首都就定在了南京。只是到后来,明朝才把首都迁到了北京。北京陷落了,李自成进来了,清朝的军队进来了,但是南京还在明朝人手里头。南京是什么?南京是陪都。明实行“两京制度”,就是有一个主要的京,还有一个次要的京。那么,明朝迁都北京以后,南京仍然作为陪都,成为明朝一个政治中心。所以在北京明朝朝廷垮台以后,明朝的大臣,明朝的军队又在南京拥立了一个皇帝,叫弘光帝,他的年号是弘光。这样,把在南京的朱元璋加上北京的皇帝,再加上南京的这个弘光帝,加起来正好是17帝。因此我们说,明朝的皇帝是多少位?是17帝。明朝的起止时间是什么?是从1368年到1645年。这就是今天我们说,为什么是17帝。
现在我们讲,明太祖朱元璋。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非常有名,朱元璋叫什么名字呢?很简单,叫朱元璋。不是,他的名字很复杂,他小名叫“朱重八”,重阳节的“重”,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朱重八,他还叫“朱兴宗”,振兴朱家宗族,还叫“朱国瑞”,他还叫过“朱元龙”,他有过很多名字。小的时候叫“朱重八”,长大了叫“朱元璋”,咱们就记住这两条。朱元璋最后做了皇帝,从什么时候开始成就他的事业呢?他从17岁开始当和尚,开始在寺庙里头,后来当游方僧,后来又回到寺庙,25岁的时候,投了军,投军十五六年,到了41岁就做了皇帝,这个人很不得了。朱元璋做皇帝是公元1368年,一共做了31年皇帝。他所开创的明朝,康熙皇帝评价他叫做“治隆唐宋”,他所开创的制度延续了明朝277年的历史。他所开创的制度,影响了整个明、清两代。他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各个方面对中国历史都发挥过重要影响。
关于朱元璋的出生地,是哪里呢?有一首流传非常久、非常远的民谣、民歌,《凤阳花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出生在凤阳,这没有疑问。实际上不是,有疑问。在《实录》当中和朱元璋的回忆当中,都说他自己出生在濠州钟离之东乡,濠州钟离。但是后来,特别是到了嘉靖、万历以后出现的材料当中,说他出生在泗州盱眙,而且越传越神。所以现在就有出生地的一种争论。这种争论在明朝、在清朝就开始了。我看,朱元璋的出生地还应该是凤阳,就是以濠州钟离为准确,为什么呢?因为最早说他出生在钟离是他自己说的,是明朝早期的材料,到后来才出现他出生在盱眙的说法,这是第一点。
为什么这个出生地开始没有混淆,后来就混淆了呢?我们查《元史》,《元史地理志》记载,泗州盱眙和濠州的钟离本不是一个路,在元朝泗州的盱眙属于安丰路,濠州的钟离属于淮安路,所以这两个地方在明朝初年是不可能混淆的。但是,到了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把濠州钟离这个地方规格提高了,他自己做了皇帝了,他的老家也跟着沾光了,就把这改为凤阳府,这个凤阳府不仅包括濠州钟离,也包括泗州的盱眙,所以这两个地方都叫了凤阳,人们对这两个地方就容易混淆。所以我想,我们以最早的材料为根据,朱元璋出生在濠州钟离,现在的凤阳。但是这里头有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朱元璋在几个材料当中都说,说他的父亲50岁来到钟离的东乡,而“朕生焉”,说他父亲50岁来到钟离这个地方,生了朱元璋,生的时候是天历元年,是1328年,他父亲因为饥荒、因为灾荒死了,是什么时候?死的时候他17岁。死的时候17岁,他的父亲多少呢?65岁。65岁,他什么时候生的朱元璋呢?应是47岁生的,对不对?这么一算是47岁生的。如果是47岁生的,这时肯定是没来到凤阳,没来到濠州钟离。如果他说是生在濠州钟离,朱元璋父亲肯定不是50岁来的。但是现在咱们没办法找朱元璋核对了,这个矛盾留待以后解决。所以虽然有这样一个年岁上的矛盾,但是根据材料推断,朱元璋应该生在濠州钟离。关于朱元璋小的时候,还有很多的传说,这个小时候的朱元璋很聪明,但是也很调皮,据说他喜欢玩儿很多游戏,他是孩子头儿,他们拿车辐板做朝天冠,自己扮成皇帝,别的人给他朝拜,就像朝廷一样。还有的说,朱元璋给人放牛,放牛。大概孩子们也是嘴馋,也饿了,就把小牛犊杀了,吃了。吃了之后,大家说这怎么办,向田主怎么交代啊?朱元璋说不要紧,咱们把这个牛尾巴埋到地里头,就告诉这个田主说,这个牛,小牛,钻到地底下,找不到了。田主一来,一看,确实这里插着牛尾巴,怎么拽也拽不出来,说,成了,小牛跑了,没你们的责任。这只是传说。有一些传说就是为了他后来做皇帝造舆论,做铺垫,实际上是后来越传越神,但是这些东西确实在民间广泛流传。
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修家谱的传统,你家里有钱了,有地位了,要修一个家谱,要把自己的出身、先世都要写得清清楚楚。修家谱为什么,不是为了联络宗族,壮大自己的势力吗?实际上是这样,联络亲情,联络感情、壮大自己的家族势力。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也有人说,要给他找一个很有光彩的祖先。这个祖先,找来找去,找谁呢?找到宋朝的朱熹。朱熹又有学问,又做过大官,很有面子。朱元璋不用,说不用,我就是我,我们家很穷,我就说实话,他就写了《御制皇陵碑》。这“御制”,就是皇帝自己写的,叫“御制”。《御制皇陵碑》写得很清楚,他不用儒臣替他描述和夸耀。他的皇陵碑开始怎么写的呢?我念一段。“予时秉鉴窥形,但见苍颜皓首,忽思往事之艰辛。况皇陵碑记,皆儒臣粉饰之文,不足为后世子孙戒,特述艰难,明昌运,俾世代见之。”这句话什么意思?我经常拿着镜子,看看自己什么模样——“秉鉴窥形”,但见“苍颜皓首”——头发也白了,面目也老了,这时候我就想起来往事的艰辛。可是,以前给皇帝写的传记、碑文,都是儒臣们经过修饰的、美化的文字,我不用,说这些文字不足以为子孙后世之戒。你们不知道我们是怎么从贫穷过来的,怎么样教训子孙?这些粉饰的文字是不行的。我要把我出身贫寒,艰苦的生活原原本本告诉后世。朱元璋倒是有胸怀,有气派,因为他做皇帝了,没有必要隐瞒什么,他手中有权力,他有这个自信心。他不会因为他的贫穷怕别人不服他。恰恰是心里很虚的人,老想找一个什么充面子。所以你看人,说话底气特别足的人什么都不怕。他说话底气足。他接着说,“昔我父皇,寓居是方”。“昔我父皇”,过去,我的父亲在这个地方住。父亲就父亲,怎么父皇呢,不是一个种地的吗?他当了皇帝,当了皇帝以后就要追尊自己的祖先,把自己的祖先、兄弟追封为皇帝,尊封为王。“是方”是哪里?刚才我们说了,是御制皇陵碑所在,是皇陵所在的地方。“是方”就是现在安徽凤阳。大家去过凤阳吗?你可以看看,有一个很大的皇陵,也有明朝的中都成,有遗址。“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彷徨。”“农业艰辛、朝夕彷徨”,干什么的呢?干农活的,种地的,朝夕彷徨,早上晚上都觉得没着没落的,生活很苦。你看,他们从江苏句容迁到濠州钟离。他的大爷这一支直接迁到钟离了。他还经过五河,经过灵璧,经过虹县,一步一步,几年后迁到钟离,等于一家子流浪了。他们家穷到什么地步呢?就说在他17岁的时候,天灾流行,他的父亲、母亲、哥哥相继去世,穷到什么程度呢?没有地方埋,没有地方埋葬。租种别人的地,别人让你埋人吗?不让啊,所以找到田主,田主是“呼斥昂昂”,训斥一顿,我们不管你这个事。央求街坊邻居,街坊邻居也没有办法。后来是田主的哥哥发了善心,说给你一块地方,就埋下了,埋得很惨啊。
当时说,叫做“殡无棺椁,被体恶裳”。就是说埋的时候没有棺材,拿件破衣裳裹起来就埋了。“浮掩三尺,奠何殽浆”,就是拿三尺浮土就盖了,说要纪念纪念老辈,没有啊,有什么吃的喝的,没有在那儿供啊,没有祭奠的,埋了就算了,有个埋的地方就不错了,很贫苦。朱元璋说了实话。但是,在传说当中可不是这样。传说当中说什么呢?说他的父亲死了以后,他的哥哥,大哥也死了,他跟他的二哥一块儿抬着父母的灵柩往山里头走,埋到山里,突然绳子折了,雷电大作,他们去躲雨,回来一看,那个尸体陷到地里去了,然后涌起一掊土就埋了,神不神啊?朱元璋没这么说。传说这个地方是非常神。还有一个说法是他们在盱眙的时候,他爷爷的那一辈。他爷爷有一次在那儿坐着,看见两个道士走过,这两个道士说,这个地方可是好地方啊,说谁要在这个地方埋了,他们家后来就会发达,可能就会出皇帝。说为什么呢?说这个地方地暖,你不信,拿一个干柳枝,往这儿一插,干树枝就能活。正好他的爷爷听见了,没言声。后来这两个人走了,这两个人插了树枝就走了。他爷爷等了十天一看,长出来了,说这不得了啊,这不能让他们知道,他就把这个树枝拔了,又插了一个干的。后来这两个人回来了,说你看,怎么没活啊?不能啊,肯定它能活啊!这下,他爷爷瞒不住了,说是活了,不过我给它拔了,换了一个干的。道士说你真是多事,说你拔了就把地气泄了,将来你们老大这一支子就发不了了,二支子发了,这就是后话了。这个是传说,就是传说。但实际上怎么样呢?是“浮掩三尺,奠何殽浆”,没有办法,就是随便埋了。这都是传说。
大家知道他的父母死了以后,朱元璋就当了和尚了。说当和尚,什么人的孩子当和尚?家里有钱不当和尚,是吧。这要不就是遇见烦恼了,要不就是没辙了,才要当和尚。可是在传说当中,在明朝的史书当中,为他当和尚的事也做了铺垫,也把它说神了,怎么说的呢?说朱元璋一生下来不会吃东西,说他爸爸去找大夫,说大夫也没辙。回去遇见一个人,说你干嘛去了?说我找大夫去了,这时遇见一个道士,说,你甭着急,说他夜里头子时就能吃。这样为了应他这句话吧,他的父亲就同意,如果这个孩子像你说的,将来他长大了就让他跟你当和尚吧。结果,这孩子果然应了这个话,半夜就会吃东西了,因此后来就有当和尚这一段。这是一个传说。还有,有的传说根本不是这么回事,说自个儿小的时候经常有病,有病就把孩子舍在寺庙里头当几天和尚,身体就会好了。这样的说法,这样的民间传说很多。关于朱元璋当和尚的说法有很多,都是为了朱元璋自圆其说,为了宣传他的神话。但是,朱元璋本人的说法没有这么浪漫,他怎么说的呢?我再念一段,他的皇陵碑的词:“既葬之后,家道惶惶,仲兄少弱,生计不张。孟嫂携幼,东归故乡”。怎么回事呢?他说埋葬了父母以后,家里还是没有办法。他的哥哥,大哥死了,二哥年少,也没有什么生活本事,嫂子带着孩子回老家了。接着又闹了蝗灾了,“值天无雨,遗蝗腾翔。里人缺食,草木无粮。予亦何有,心惊若狂”。旱灾、蝗灾,村子里的人都没有饭吃了,我们怎么办呢?也更没办法了,“心惊若狂”,恨不能急得发疯了,这时候他就跟他哥哥商量,怎么办呢?大家各奔东西吧。“兄云此去,各度凶荒。我为兄哭,兄为我伤。皇天白日,泣断心肠”。各奔东西吧,我为哥哥哭,哥哥为我悲伤,光天化日之下就是没有饭吃,你说怎么办?你走你的路,我也想我的辙,在百般无奈的情况下,朱元璋入寺当了和尚。哪儿有那么浪漫啊!遇见神人?没有。下边再讲:“兄弟异路,哀动遥苍。汪氏老母,为我筹量,遣子相送,备礼馨香,空门礼佛,出入僧房”。说哥哥走了以后,兄弟异路了,这种悲惨,老天爷都感动了,“感动遥苍”,上天都感动了,也感动了他们的一个邻居汪母,汪妈妈。汪妈妈看这孩子实在可怜,让他们的儿子准备了一份礼物,到寺庙求人,收下这个孩子。这样,他算当了和尚。
所以,他是在走投无路当中进了寺庙。寺庙也不是一个完全能够有好日子过的地方。寺庙很清苦,外面闹灾荒,寺庙就好过吗?不到两个月,寺主封仓。管寺庙的人说,和尚们呐,咱们维持不下去了,咱们也没饭吃了,你们各奔西东吧。50天,朱元璋在庙里待了50天,又没辙了,上哪儿去呀?四处云游吧,朱元璋是在万般无奈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当了和尚,但是在寺庙当中只呆了50天,庙里头也没有饭吃了,怎么办呢?他只能托着钵子四处云游。朱元璋自己是怎么写的呢?他说:“我何作为?百无所长。依亲自辱,仰天茫茫。既非可倚,形影相将”。怎么说?说我有什么办法呢?没办法。环顾四周,没人帮助他啊!投谁,投奔谁去啊,投奔谁?谁看得起咱们啊,谁能帮助咱们呢?自己找辙。他过着极为悲惨的生活,这两句话形容得非常生动,怎么说呢?“突朝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趋跄”。早上起来一看,哪家着着火,肯定是生火做饭,去那儿要一口吃的。走到晚上,看前面这有一个破庙,我可以住,我赶快走两步到这个庙。一点辙儿都没有,环境非常恶劣,“仰穹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走到山上,靠着山石,听着猴叫唤,嗷嗷地叫唤,晚上看着月亮照着自己,想着家,想着父母哪去了?人天异路,找不着,非常惨。
朱元璋云游了三年,游了庐州、六安、光山、固始、汝州、颍州,就是淮北、河南、山东这个边边上的这一带地方,都走遍了。回到寺庙里以后,这个人跟以前不一样了,他有了生活的经历,知道怎么在最艰苦、最困难的时候找出一条生路来。从他回到寺庙以后,从这个时候开始读书。朱元璋也认识字,还能写诗,还能写个命令什么的,这些都能写,很多儒臣都感觉朱元璋写得不错。他这时候开始读书,一天到晚吃斋念佛,打扫厅堂,干点儿寺庙里的活。但是在寺庙里做和尚,也有一些传说,无非是神话朱元璋。说朱元璋扫地的时候,看佛爷的脚碍事,说,缩回去!佛爷的脚就缩回去了。这个是不是太神了?没有这事,我们想肯定是不可能的。还有说,这个佛前供在案子上的蜡烛台让耗子给毁了,这个佛也不。他就在这个佛背后写了“发三千里”。第二天,这个寺主一看这个佛爷怎么没有了?他做梦梦见佛了,佛说,是让当世主给我发配了,走了三千里,没有了,不在寺里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一打听,是朱元璋在佛背后写了字。后来,朱元璋说,回来吧,这个佛又回来了。这些神话传说,都是说朱元璋说能够得到神的帮助,他最后掌权不是一般的原因,皇权神授。我们在今天,不会这么看这些问题。
朱元璋的寺庙也不是平静之地,突然有一个人给他来了一封信,谁的信呢?小时候一块儿放牛的汤和。这封信朱元璋接到以后,害了怕了,这是通了反贼啊。这么害怕也不行,还是让别人发现了。别人还说要给他揭发。朱元璋怎么办?没有办法,这时候,按照朱元璋一篇回忆的文章说,他就到寺庙里面去算卦。这篇文章叫《纪梦》,就说当年像做梦似的,记录做梦的这么一篇文章。当时用什么来算卦呢?用“珓杯”,“珓杯”是贝壳做的东西,也可以用竹子或木头做,像杯一样,因此叫“珓杯”,“珓”怎么写,一个“王”字边,加上一个交通的“交”,读“珓”。两个珓杯往地上一扔,扣着就是阴,仰着就是阳,拿这个算卦。朱元璋说,你要是想让我走,能活着出去的话,就给我两个阳杯;如果你说我在这儿守着不动,也能够活好好地活着的话,就给一阴一阳杯。结果,他投下去以后,得到两个阴杯,扣着的。这怎么办?这表示什么,你让我干什么,怎么着好?朱元璋说,我还是想走,你千万体谅我,给我两个阳杯。再一投,还不是,还是两个阴杯。朱元璋说不成啊,我在这儿没法儿呆。老天爷,你就给我出个道吧,还希望要两个阳杯。再一投,什么都不是了,一个珓斜站着,一阴一阳也不是,没法算了。这说是让我自个儿起义,让我自己挑起事儿来吗?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再给我两个阴杯。啪,一投,两个阴杯。于是,朱元璋就离开了寺庙,投到了郭子兴的部下。郭子兴是当地的一个土豪,有一点势力,后来拉起了一支队伍,建立了红巾军。朱元璋到了城底下,守城的人不让进。外面这么乱,知道你来的什么人啊?抓起来了。外面一嚷嚷,郭子兴来,一看,这个人相貌不平常。《明史》上的话叫做:“奇其状貌”,郭子兴对他的形象感到很奇怪,很奇特,说,让他进来吧,让他参军吧,留为亲兵。朱元璋长得什么样子,让人感到很奇怪呢?大家如果翻一翻历史的画册,朱元璋的像有很多种,一种就是一个圆胖脸盘的漂亮小伙;另一种就是慈眉善目的一个老头;还有一种是长脸,脸上有点麻子,据说是72个麻子。这个像在南京的明孝陵挂着,收到了很多帝王画像当中,我想这个像是正确的。麻子多少不说,就说人如果画一个像,应该是有个性的,每个人跟每个人的都不一样,你画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头,这个像没有个性,这个是人造的,人编出来的像。有个性的像、有特点的像,那是人具体的像,这个像是可信的。郭子兴“奇其状貌”,收留了他,收为亲兵。朱元璋是聪明啊,能屈能伸,会做事情。很快就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郭子兴有一个养女姓马,马氏,后来就把这个马氏许配给了朱元璋。这个马氏是谁?就是后来的马皇后。有一个电视剧叫《马大脚》,至于大脚不大脚不说,就是这个马氏。郭子兴开始对朱元璋并不很信任,但是,后来朱元璋救过他的命,又立了很多功,所以地位逐渐地提高。后来,他离开队伍,回乡招募兵马。他召集了700人,把这700人献给郭子兴,他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后来,他又南下定远,召集了24个人,这24个人就成为他以后南征北战依靠的著名将领。他又收了一些地方武装的力量。就是这些人,加上在定远得到的24名壮士,成为他后来夺取天下的基本队伍。朱元璋在红巾军当中大小也是一个头领了,这时候他就又想到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围困颍州的元朝军队在贾鲁死了以后,颍州的围困被解除。朱元璋这时候也做了红巾军的一个首领。他回到家乡,见到了家乡还活着的亲人。这个时候大家聚在一块儿就像做梦一样,当时的艰难生活已经过去了。现在朱家,你看,真是生了一个好人,刚才说,生了一个好人。朱家又重新振兴了。这就是朱元璋身世。那么,朱元璋在当时元朝末年群雄并起的时候,为什么能够成功呢?这么多英雄豪杰,谁不想最后成功做皇帝?他怎么能够成功?我们下一讲再说。
(来源:cctv-10《百家讲坛》栏目)
(编辑:兰华?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