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百姓生活之第十二讲 老子智慧与人际交往中的竞争

作者:姚淦铭 字数:12660 阅读:462 更新时间:2009/03/08

老子与百姓生活之第十二讲 老子智慧与人际交往中的竞争

大家都知道当今是一个竞争越演越烈的时代,什么都是竞争,从小到大,从求学到升学,从升学到找工作,从个人到单位,从商战到科研等等,无不充满着竞争。那么在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怎样来处理呢?老子也有发人深省的智慧。

  当代人绷紧了竞争的弦

  如果让老子飘然来到当代,他大概会说:当代人啊,当代人,你们怎么啦,瞧瞧一个个绷紧了一根根竞争的弦啊,人人像上足了发条!怪不得你们人人都说活得好累啊!怪不得你们中间的一些人受不了,最后崩断了。

  虽然我们是模拟老子的话,但是当代人就是这样啊!其实大家都体会到,在生活工作中绷紧了竞争的弦,绷得很紧,每个人就像上足了发条的钟表在铮铮铮地转着!

  商家、厂家不用说了,因为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规律就是竞争。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完成价值规律这一商品经济内在规律的全部运动过程。于是他们处理人际关系满眼就是竞争:人才、资源、劳力、成本、质量、产量、信息、市场等,都是一些不可让的竞争。

  在我们的生活里,职场竞争,上岗竞争,不行就下岗。各行各业都是在竞争,优胜劣汰。在现实社会与生活中,还看到人们争权、争利、争名,比位子、房子、票子、车子、孩子、妻子等等的竞争。

  就连孩子还在妈妈肚子里就要开始为孩子将来的竞争做准备了,要补钙、补铁、补锌,还要补充维生素ABCDE,还要补音乐,补胎教,夫妻俩说啦,将来宝宝智商高可以竞争得胜利。

  孩子出生了,在成长中也处在竞争的紧张氛围中。妈妈说:现在竞争多厉害,孩子你不努力,将来工作都找不到!

  爸爸说:将来竞争更厉害,孩子你不从小学会竞争,将来你没有岗上!

  老师说:现在是知识爆炸时代,越进步竞争越激烈,你不选个重点小学,不上个重点中学,不考上好大学,你明天怎么去竞争啊?

  这些话没错,都是好话,但是给孩子幼小心灵的压力太大了,负担太重了。他们的眼睛如果都戴上“竞争”这副“眼镜”来看人际关系,那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他们每天在“竞争”的压力下生活,因此没了童年的欢乐,少了少年的欢笑,缺了成长的幸福,而是一天到晚忧心忡忡。他们时刻准备着,为了“明天的竞争”!为了“明天的竞争”,时时刻刻在准备着!

  今天体育运动会上的竞争更是剧烈,据说奥运会查出服用违禁药物的就有数十例。谁都知道奥运会对禁药的检查非常严格,但是还有那么多的人闯“红灯”。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加拿大的选手约翰逊打破了百米世界记录,结果查出来服用了兴奋剂,还有创造9秒78男子百米世界记录的美国人蒙哥马利、美国的短跑巨星琼斯等等都出了事。为什么要铤而走险?因为竞争取胜、夺金获银的欲望太强烈了,一旦敌不过名利的诱惑,自己把握不住就服用禁药了。

  今天在体育竞技的后面包含了太多的东西,因此竞争变得越来越复杂化了。在金牌银牌的五色中会令人目盲,在名利的驰骋追逐中会令人心发狂,那种剧烈的竞争有时就使得一个本来淳朴的心灵变了。老子会语重心长地对现代人说:要智慧地处理人际关系中的竞争!

  竞争中的不争

  大家要问,老子那个时代有没有竞争呢?怎么会没有呢?人要活着就离不开竞争。“竞争”两个字连用在一起,在《庄子·齐物论》里就有了,说;“有竞有争。”竞字的本义就是追逐,争字的本义就是争胜。有争就有论说,于是有争论;有争就有辩,于是就有争辩;有争就有斗,于是有争斗,又有斗争;有争就有战,于是有战争。

  这些都是“争”,老子对这些“争”有过深刻的思考和教导。老子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第81章)这是说,自然的规律是有利于物,而无害于物;圣人的法则是为施舍,而不争夺。

  “天之道利而不害”,这句话好懂,正如老子说过的“万物作焉而不辞”(第2章,有的本子作“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等),那不就是不阻断万物的繁殖生长?不就是“利而不害”了?“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是什么意思?圣人的有为是“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而无弃物”(第27章),当然是与人不争了。“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句话,帛书一本作“人之道为而不争”,此从通行本。

  老子在这方面总的理念和智慧就是:天道是不争的,天道只是有利于万物,从来不和其他东西争。人应该取法于天道,取法于道,取法于圣人;天道不争,圣人不争,那么人们也应当在竞争中学会“不争”。如果我们懂了老子不争的深层道理是效法天道,也就知道老子为什么要提倡“不争之德”了。

  老子说:“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第68章)“士”,王弼注:“士,卒之帅也。”“不与”,一些本子作“不争”,王弼注:“不与争也。”这是说,善于做将帅的,不炫耀勇武;善于作战的,不被他人激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与敌人对斗;善于用人的,处在对方之下。这就叫做“不争之德”,这就叫做能利用他人的力量,这就叫做配合天道的自古以来的准则。

  那么,你处在一个竞争的时代,你怎么去学会老子的智慧“为而不争”?怎样在人际关系的竞争中我能“不争”,我能做到“争”中的“不争”,“不争”中的“争”呢?。

  我们来看看著名作家沈从文(1902-1988)的“不争”,对于我们很有启发。

  如果大家到他的故乡湘西去,可以看到他的墓碑,设计得非常有意趣。这是一块天然的顽石,这大约象征沈从文是一个质朴的人,但是又是一个坚强的人、正直的人,正面刻有16个字: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能认识人

  反面也刻有16个字,是美国汉学家张充和写的挽辞:

  不折不从

  星斗其文

  亦慈亦让

  赤子其人

  如果把这后面的每个字联起来读,就是“从文让人”,沈从文有不折不从的性格,有灿烂得像星星北斗一样的创作,而且他慈祥又谦让,是一位赤子。我们知道老子就提倡做人要像赤子,对于人际关系主张要慈爱,要谦让,要“不争”,这些都可以在沈从文那里看到。而那正面的4句话,是教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去认识人的,就是我们在前面讲座中说到的“识人”问题。

  这是文人的例子,确实值得分析一下的。今天的文人也是竞争得不得了,不妨看看沈从文的人际关系中的智慧。

  他生在湘西凤凰城,这是靠近贵州的一座小城,十五、六岁(1917年)就当兵了,大约有5年的时间,这给他的人际交往有很不同于一般人的历练。有意思的是,他这么小年纪当兵,没有沾染上旧军队中兵油子的气味,相反学到了很多人际交往的东西。二十岁(1922年)他到北京求学,从此走上文学的道路。他说自己大概有两年,是穿单衣过冬的,气温是零下二十几度,算是个考验。因为大家欣赏“这个气概,凤凰人嘛,我又在军队里混了五年,什么都不在乎,冬天穿单衣,也不觉得寒伧。北京还有个好处,习惯朴实,所以我这个穷学生,很快就同清华的、北大的、燕大的、农大的一些人熟了,遇到困难,得他们帮助,有时候就到人家那里吃饭,这,大概也得力于那个'不在乎''无所谓'”(《在湖南吉首大学的讲演》)。以后的20多年中,他创作了《边城》、《湘行散记》等一系列文学精品,使他在文学上赢得了很大的成功,获得了很大的名声。

  近现代文坛的论争很多,沈从文有他自己的见解,但是他“不争”,他喜欢“清静”,而采取了超然的态度,常显示自己不加入的态度。他遭到过很多的批判,有许多是不公平的,但是他不放在心上,这大概就是那种“不在乎”“无所谓”起了作用。

  最后他主动地由“不争”走向退出,最后放弃了自己心爱的文学,今天说“出局”了。解放后,20世纪50年代初,到革命大学学习,又到四川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后来在历史博物馆管理文物,书写目录、标签等。后来“文革”中他自然被打倒,下放。70年代末,调到历史研究所,继续搞中国古代服饰史以及其他文物的研究。

  大家可以想一想,一个著名的文学家,又正当四、五十岁壮年的创作颠峰时候,却被迫放弃了文学,来到了历史博物馆,做一个默默无闻的最普通不过的小职员,如果轮到的是自己,你受得了吗?不要鸣冤叫屈吗?不会牢骚满腹吗?

  沈从文胸中自有大智慧!你看,近现代文坛的论争很多,很剧烈,沈从文有他自己的见解,他“不争”-“为图清静”而采取了回避的态度。他遭到过很多的批判,包括自己的朋友、战友等,有一些是有道理的,也有许多是不公正的,但是他不放在心上,而且他主动地由“不争”走向退出,最后放弃自己心爱的文学。

  沈从文有这样的文学造诣却转而去搞考古文物的研究,很多人都为他可惜,但是他却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不能适应新的要求,要求不同了,所以我就转到研究历史文物方面”,“因为在新的要求下,写小说有的是新手,年轻的、生活经验丰富、思想很好的少壮,能够填补这个空缺,写得肯定比我更好”(《在美国大学的讲演》)。这可以看到是他“不争”的心态的大概情况,而且他深深懂得“不争”未必不是好事,“争”未必就是好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啊?!

  其实不要说在国内,就是在日本、美国的许多朋友都为他惋惜。1980年78岁的沈从文在美国一所大学讲演时,说了一段话,很有启示意义,他说:“我并不因为社会变动而丧气。社会的变动是必然的现象。我们中国有句俗话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中国近30年的剧烈变动情况中,我许多很好很有成就的旧同行,老同事,都来不及适应这个环境中的新变化变成了古人。我现在居然能在这里很快乐地和各位谈谈这些事情,证明我在适应环境上,至少做了一个健康的选择,并不是消极地退隐。特别是国家变动大,社会变动过程太激烈了,许多人在运动当中都牺牲后,就更需要有人更顽强坚持工作,才能够保留下一点东西。”

  如果我们深入地解读一下,那么沈从文是充满着智慧的,而且与老子的理念是很契合的。

  他不和别人争,在别人与他争时,他既能看清“争”的社会情势,又能认识对方,看清对方,还能认识自我。他选择的是不争-退出-退得远远的-以至一直退到你不想和我争了。这是他的“不争”中的一条智慧路径。

  他有两条“不争”的智慧路径,还有一条路径,是我退出与你的争,我却选择另外一条成功的道路,这就是:我退出争-我转移-我另外开辟一条你不和我争、我不和你争的道路-我和我自己争-我重新取得成功-在不和你的争中取得成功!

  沈从文这样说过:按照社会习惯来说,一个人进了历史博物馆,就等于说他本身已成为历史,也就是说等于报废了。但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机会,可以具体地把六千年的中华文物,劳动人民的创造成果,有条理有系统地看一个遍。从个人来说,我去搞考古似乎比较可惜,因为我在写作上有了底子;但从国家来说,我的转业却是有益而不是什么损失,因为我在试探进行研究的方法,还没有人做过。

  有意思的是,反过来再看看那些当年参与“争”的人,或者说那些当年“争”了、又“胜”了的人,好多人后来又怎么样呢?后来又有多少可以留下来的成果呢?这一点大家都有数。而当年“不争”的沈从文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敬重,因为他以他的文学、他的考古学、他的人格、他的智慧,赢得了最后人生竞争中的胜利!

  沈从文在激烈的人际关系的“竞争”中采取“不争”的这两条智慧之路径是值得我们好好体味的。这里还有一个用语值得提示一下,就是沈从文把自己的这种选择称为“做了一个健康的选择”。为什么叫“健康的选择”?

  这就是沈从文的智者之言,我们演绎一下其中的深意:

  一是,“竞争”、“争”、“斗”超过一定的程度往往会不断地升级,从而使得人失去理智,人一旦失去理智,那还叫健康吗?不!那是心理不健康,人格不健康,从而还会带来生理不健康。沈从文对于近代、现代文坛上的那些“争”与“斗”,他看得太多了,他是身历其中的过来人,明察得很。再说沈从文看到,在那些“争”与“斗”中有人升了官,有人升官了再跌下来,跌得更惨,有人后悔,有人最后浪费了人生宝贵的时间等等,不一而足。各位如果再转向当下商场上的、情场上、职场上等等,不也经常看到在“竞争”、“争”、“斗”中出现许多不健康的情况吗?

  二是,沈从文的选择不仅避开了人家对他的进一步的迫害,使他最后得以长寿,而且做出了新的成绩,这不是“健康的选择”吗?这是在心理健康、人格健康、生理健康下的一个选择,他选择对了!他成功了!

  不争而善胜

  老子讲究“不争”,但他不是让你在竞争中失败,而是让你了解、运用、掌握这道道,从而正如他说的“不争而善胜!”老子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第73章),河上公注:“,宽也。”有些本子作“坦”字。这是说,天道不争而善得胜,不言说而善得呼应,不召唤而自来归趋,宽坦的样子而善谋划。老子还说过:“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第22章)

  这就是老子一贯的理念,效法道、效法天道,也就是效法自然的规律法则,从而“不争而善胜”。其次,他教你“曲则全”等智慧,用由曲而全、以柔克刚等等理念与方法来处置竞争。这是一种竞争的高级智慧。

  上面沈从文的例子也解读到了一部分,再来看一个普通人的例子,虽然这个人不一定读过老子的书,但是却是与老子的理念暗合了。这也说明老子的智慧是从生活中抽取出来的,又可以回过来指导实际的生活。

  清代有一个叫钱泳的,写过一本书《履园丛话》,中间讲到这样一件事情,我读了以后再也忘不了了,好有哲理啊!

  当年北京城里有一个很出名的裁缝,就是成衣匠,他替人家做衣服很有意思,但是好麻烦啊,所有的细节都要了解。

  他先要仔仔细细地看做衣服人的相貌,量量尺寸,这当然是要做的事情。

  但是接下来还要问年龄,这就使人感到奇怪了。要是在今天,年龄是人的隐私,你一个裁缝问什么呀?特别我们的女性,现在有句话,千问万问,不能问女人的年龄!

  这裁缝还不够,还要追问你的性情怎么样子。这就使得人更奇怪了,问人的性情、性格干什么啊?你这个裁缝太啰嗦了,你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啊?

  可是,这还不够,如果他从询问中知道你是举人,那么他又要缠住不放,连什么时候中的举人都要打听得清清楚楚。裁缝你烦不烦啊?

  人们都觉得奇怪,而且讨厌这样的询问,可是又想不通啊,就问他了,这是为什么啊?

  裁缝说:“胖的人,腰要宽;瘦的人,腰要窄。”

  这算什么话呀?这叫套话、空话,裁缝这话,谁不知道啊!这不稀罕,这个道理人人明白。

  但是裁缝又慢慢地说:性子急的人或年纪小的人,衣服要短一点;性子慢的人或年纪大的人,衣服就要长一点。

  听到这里,我想:妙!好一个厉害的裁缝!他往深里说道理了。这就是他为什么要问年龄、性情了。大家想想看,性子急的人做事风风火火的,还有那天真活泼的孩子、青少年,喜欢动。他们的衣服太长了行动不方便,说不定还要摔跤呢。至于不好动、年龄大些的人,衣服就可以长一些,很得体。你说这个裁缝不厉害吗!

  裁缝又慢慢地接着说:若是举人,年少中举人的,大都性情骄傲,走起路来挺胸凸肚,所以衣服要做得前面长,后面短。如果是年老中举人的,大都意气消沉,走起路来弯腰曲背,所以衣服要做得前面短,后面长。

  听到这里,我想:妙,太妙了!这个裁缝太高明了,太哲学了!什么是哲学?哲学就是智慧啊,就是道道啊!他不仅是量体裁衣,而且是综合考虑了这么多的要素来裁衣,这不就是他的智慧、哲学?

  我们可以想想,当年在京城里裁缝还会少吗?经过风雨见过世面的好裁缝也肯定不少啊,要在京城里立住脚可不容易啊,裁缝们都在那里竞争啊!但是看来,这位裁缝在竞争中自有高招。从那篇文章中我们没有看到,他这样子去搞竞争:比如耍手腕,拉客户,压低价钱,偷工减料,做伪劣产品,炒作广告等等。这些挖空心思的竞争手段,古人也不是没有,而今天大家更是看惯听惯的商家竞争手段了。他是“竞争”中“不争”,他是和自己“争”。他练内功,提高服务质量,顾客至上,质量至上。这样他自然会有好口碑,为他做广告,生意不就源源不断地来了!

  我想有这样的裁缝,如果要在当年,各位也许都会愿意找他去做衣服的吧。特别我们的女性,再怎么问你年龄,你一定不嫌烦恼,因为这个裁缝一定掌握你的心理,裁出来的衣服显得比你的实际年龄更年轻。我们幽默一下,这叫“衣服年龄”啊!

  我们再来看一个外国的经商例子,是如何不争而胜的。美国有位“面包女王”,原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这位妇女叫凯瑟琳·克拉克,开了一个家庭小面包店,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后来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大企业。她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不是千方百计地怎样去挤垮人家,而是想办法提高自我的竞争能力,从而胜之。她是怎么做的?她当初开店的原则是“诚实不欺”,专门销售“最新鲜的食品”。这就是她非常朴实的“广告”。她每天在面包上注明生产日期,公开宣布决不卖超过三天的面包,若有人发现出售有超过三天的面包,当众奖励一千美元,结果生意越来越兴隆。有一年那个地方遭受大水灾,面包缺货,该店连日加班生产,但是有的地方洪水阻隔和路途遥远,有些面包运到目的地已经过了期限。按照该店的宗旨,凡是超过三天的面包,绝对不能出售,凯瑟琳就派人把超期的面包拉回来销毁。然而途中饥饿的人们围上来非要买不可。押货员就是不肯,说“我们老板规定太严了,如果明知面包过期而卖给顾客,一律开除”。所以他坚持不卖。人们责骂押货员是个大笨蛋,有钱不赚。这件事恰好被过路的记者碰上了,当即拍下了照片,一经宣传,凯瑟琳信誉大增,面包销售与日俱增。几个月后,面包制作设备扩大6倍,后来变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现代企业,每年的营业额由2.3万美元猛增到400万美元,凯瑟琳成了人们交口称赞的“面包女王”了(参见《方法》1995年2期文)。以信用去赢得顾客的信赖,用爱心去关怀顾客食品的新鲜,就用这种“不争”的方法去“善胜”。

  老子智慧与当下市场竞争理念

  我们一些中年、老年人都知道当初计划经济是怎么一种情况,也知道了没有竞争,经济很难发展,国家也很难富强,当今的市场经济就是遵循竞争的原则,竞争是主旋律。那么,我们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说老子“竞争”中的“不争”的理念,是否可以和现代的市场竞争理念来做某些对话呢?我们也来解读演绎一下。

  今天关于现代市场竞争的理念学者有许多研究,比如有这样一些理念:优者生存,劣者淘汰;收益的“最大最小”原则;公平合法的原则;时效性原则;信息性原则等等。我们先来解读这样一个故事。我曾经看到这样一则材料,很有启发。

  据说美国有这样一位农场主,他种的农作物每年都获得当地农会竞赛的最高荣誉奖,而他获奖后必定把自己所获奖的最佳的品种分给他的邻居们。

  大家觉得不理解,难道他不怕别人获得了他的种子,在下一次的比赛中超过他?

  这位农场主看出大家的疑问,做了一次非常感动人的解释。他讲了道理:

  “我无法避免,因风吹而使邻居的花粉飘到我的田里。倘若我不将好的种子分享给每个邻人,那么飘过来的花粉不好,也必然会使我的田地产出不好的品种,惟有在我周围的品种都是好的,才能保证我的田里产出最好的品种。而我在得奖之后,不会就此松懈偷懒,坐享其成,仍然继续努力研究改良,因此我能继续不断地获得最高荣誉,因为当别人赶上我去年的水准时,我早已又往前迈了一大步。所以我从来不担心别人超越我。相反,若有人超越我,将带给我精益求精的动力,让我追求更大的进步空间。”(《读者》2003年23期)

  我觉得这个农场主的竞争,已经不是个竞争的技术问题、智慧问题了,他已经上升为一种感动人的很高的精神境界层面了。这和老子说的就很相象,我们可以联系起来加以阐说。

  我们就依照现代市场竞争理念来分析一下:

  第一个竞争理念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优者生存,劣者淘汰。那么这个农场主给我们什么启示?这个农场主当然也处在竞争中,而且他当然是适者、优者、生存者,而且是优秀的适者、优者、生存者。可贵的是,他不去挤压别人,一定要把别人挤垮压垮,而是尽管我是适者、优者,你是不适者、不优者,我却要你也转变为一个适者、优者、生存者。这就是境界了。这里有老子所说的“不争之德”。(第68章)

  第二个竞争理念是,最小的耗费,获取最大的利益。这叫“最小最大”理念。我们看,这个农场主不就是这样?他把自己的好种子送给别人,对他来说这是一种很小的,或者说是最小的耗费,但是第二年别人种得好,花粉好,这些花粉飘到他的田地,不是让他自己的农作物获得最大的利益?不是可以获得更大的丰收?这里真如老子说的“夫唯不争,故无尤”。(第8章)无尤,就是无过失。如果设想一下,在竞争中你不关心别人,那么别人也不会关心你,还可能捣蛋、破坏,那不就是有“尤”了?

  第三个竞争理念是,要公平又合法。那个农场主在竞争中做得很好,合法是当然的,不用说了,就说那个公平,不仅做得很好,而且有境界。这怎么说?因为农场主的竞争有高层次的公平,就是我不是每年就像一个九段棋手,跟一个三段棋手来比赛,这没有意思了。我把好的种子给你,帮助你,然后提高你的水平,明年我们就在差不多的水准上竞争,这不是更高层次的公平合理吗?这种竞争不是生存竞争了,而是变成了一种生产与生活的艺术性的竞争了!这也符合了老子说的“无为无不为”了。

  第四个竞争理念是,要有时间观念,效能观念。这个农场主,太懂得这一点了,他把好种子给别人,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去取得最好的效能。比如他的作物可以在第二年就获得别人田里飘来的最好的花粉,另外人家的进步逼着他加快自己研究开发的速度。这不是智慧的时间观念,效能观念吗?这就是老子说的“无执故无失”。(第64章)无执,就是不执泥、局限、斤斤计较于一己之身、一己之私、一己之欲、一己之利益,那么就会无过失。

  第五个竞争理念是,信息就是资源,就是竞争的资源。当下国外普遍流行这样的观点,谁控制着信息就掌握了命运,失去了信息就失去了主动。这个农场主,表面上做得太傻了,你把自己的信息给了别人,你不是失去了主动了吗?不!农场主对这一点是太智慧了,我把自己的好种子送给邻居们,我确实是把信息都给了你们,但是你们都去用这些种子,你们在使用过程中以及最后结果,可以反馈给我许许多多的信息,这是我一个人实验种植所得不到的,那么就会给我进一步研究、改进、提高提供许多有用的信息。我给你们信息资源,但是你们也给了我信息资源,而且给了我更多更广泛的信息资源。这不是大智慧?这就是老子说的“不争而善胜”。(第73章)

  这个外国的农场主人,大概也不知道老子的理念,但是却和老子的理念相吻合,这本身说明老子哲学为什么受到世界上的欢迎,就是因为在人心、人事的“道”中有相同相通的地方。

  现在我们的竞争只看到“优生劣汰”、“你死我活”、“残酷竞争”、“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今天还有说“快鱼吃慢鱼,慢鱼吃更慢的鱼”等等,充满着硝烟味。但是竞争中不要忘了,我们还有个走共同富裕的目标啊!而在上面的故事中,我们就还可以看到“竞争”中的和谐,和谐中的“竞争”,这也就是老子期望的“使民不争”(第3章)的理想境界。

  有时我会遐思,亚当·斯密(1723-1790)是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他的《国富论》是市场经济理论的第一部巨著,他提出的著名的“一只看不见的手”的论断一直到今天还挂在现代人的口上。确实这种理念下的自由竞争,使得英国经济在当时飞速发展,但是斯密所向往的利己主义与经济规律自发作用相结合的社会秩序也没有看到。后来就有李嘉图、马歇尔等,一直到凯恩斯、熊彼特等等经济学家,他们不断地修正推进市场经济的理论,已经很成熟了,有许多宝贵的智慧、经验与教训,是珍贵的人类共同的财产。我想,如果他们读过老子的书,不知道心灵上会产生什么碰撞,发生怎样的对话,一定会精彩纷呈的,不过,这当然是一个无解的玄想罢了!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老子与百姓生活之第十三讲 老子智慧与交往的心灵淳朴 下一篇:老子与百姓生活之第十讲 老子智慧与人际交往的识人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