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老子与我们同行
序:老子与我们同行
◇魏淑青
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阶段,我们在制作电视节目时惊喜地发现,很多电视观众越来越热衷于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家是想获得知识,陶冶情操,享受生活;另一方面,是想通过了解传统文化的精华,以更好地把握今天,展望明天。这更加坚定了我们《百家讲坛》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让更多的专家学者走出象牙之塔,走向人气指数最旺的民间,去为普通百姓服务。
江南大学古代文献研究所所长姚淦铭教授,就是这些从象牙之塔走出来的学者中的一位。
那么,应该让姚老师讲些什么呢?我们很多人都觉得,他长得挺“卡通”的,很有老子遗风,就让他讲《老子》吧(《老子》也叫《道德经》)-当然,这只是个玩笑。重要的是,他不仅对《老子》有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同时他也有比较强的亲和力,这可能更为电视观众接受。
那么,《老子》又是一本怎样的书呢?我不妨在这里引用美国作家麦克·哈特说的一段话,他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说道,在中国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在国外被人广泛翻译和阅读的一本书就是在两千多年以前写成的《道德经》。在西方社会,《道德经》比儒家经典更受欢迎,至今少说也有40种译本。除《圣经》以外,任何书籍在数量上都无法与《道德经》相提并论!
我想,大概这也就是前几年《纽约时报》将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的原因吧。但我们不禁要问,《老子》只有短短五千字,它涵盖了很多妙义,告诉了我们许多法则,内容几乎涉及到了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它在国外名气又是那么大,却为什么不为我国的普通百姓所了解、所熟知、所运用呢?这固然有《老子》一书太艰深、太抽象等方面的原因,但毋庸置疑,也有传播方面的原因。那么,以“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为制作理念的《百家讲坛》栏目,如何做到“古为今用”,而且是为普通百姓所“用”呢?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如何将《老子》推向普通百姓,让他们看得进、听得懂、记得牢,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呢?这就要聚焦现代人的热点问题,深入浅出地把《老子》贴近现代百姓生活的智慧演绎出来。现代人需要什么,就讲什么-这似乎有实用主义的嫌疑,但我们主要是想强化《百家讲坛》栏目的“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努力为电视观众服务,最终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比如,现代人处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下,心理需要按摩,我们就让姚老师讲《老子与现代人的心理健康》;现代人关注身体健康,就讲《老子谈饮食之道》;现代人渴望成功,就讲《老子谈成功之道》;现代人在女性美、爱情、婚姻、家庭问题上有许多迷惘,就连续讲了用老子的智慧来看待这一切;现代人在竞争、职场、人际关系等方面有许多困惑,就又连续讲了老子智慧的一系列的解读和运用。如此等等,《百家讲坛》关于《老子》的演讲,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出来。
姚老师用他诗化的语言、通俗的比喻,将老子的非凡智慧与百姓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巧妙地用老子的智慧为我们分析现代人存在的许多问题。他演讲生动深刻,脱口成章,循循善诱,春风化人,很受电视观众欢迎,觉得老子原来离我们这样近,老子的智慧原来是这么贴近我们百姓生活!
本书是姚老师在《百家讲坛》演讲的基础上,再加工而成。本书的特点一如演讲,将深刻的哲理,用通俗的语言浅显地写出来,人人可读,人人可懂,人人可用。一书在手,可以启发新知,可以滋生新智,可以与大智者老子促膝谈心,可以与他结伴同行,心中永远盈满智慧。
黑格尔说过:“对听众来说,演讲家的描述也不是为描述而描述,也只是一种手段,用来使听众达到一种信念,做出某一种决定,或采取某一种行动。”这本书收集的十八讲演讲词,是姚老师对《老子》多角度的描述,虽然受电视节目时间等条件的限制,还不能更多地解读老子的智慧,但是大家读了以后也许会在处理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产生一种新的信念,做出一种新的决定,实施一种新的行动,从而不断走向深刻,这便是一种大收获了!这也是我们《百家讲坛》栏目全体同仁所期望的!
2006年1月9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