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讲 多尔衮与孝庄皇太后的关系之谜(三)
第十八讲 多尔衮与孝庄皇太后的关系之谜(三)
经过考证,我得出了下列结论:
我们可以看出,包括汉族在内的中国很多民族,长期以来,一直流行着转房婚这种现象!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们还给大家介绍了西汉细君公主、解忧公主和昭君出塞的故事。
其实,这样的故事还是很多的,比如,晚唐的咸安公主的故事。
第三个故事:晚唐咸安公主的故事。
晚唐的咸安公主,在回纥生活了二十一年,创造了历嫁祖孙三代、两姓、四位可汗的和亲记录。
回纥长寿天亲可汗即位不久,便派遣使者献方物向唐朝请求和亲。唐德宗知道回纥与唐朝的交往对双方都是有利的,于是将自己亲生的第八个女儿咸安公主出嫁回纥为可敦(可敦:妻子的意思)。
咸安公主在回纥生活了二十一年,她先后按回纥的收继婚制嫁给长寿天亲、忠贞、奉诚及怀信可汗。直到公元808年病死。可以说她将整个一生都献给了唐朝与回纥的和亲友好事业。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领袖的和亲都会带来好的结局。
第四个故事:隋朝义成公主的故事。
隋宗室女义成公主,于公元599年嫁给突厥启民可汗,启民可汗死,义成公主又先后改嫁他的儿子始毕、处罗、颉利三位可汗。
唐朝建立以后,义成公主数请颉利可汗出兵攻唐,为已经灭亡的隋朝报仇。626年,颉利可汗率兵深入长安附近,刚即位为帝的唐太宗与之结盟。四年后,唐将李靖大破突厥,颉利可汗被俘,义成公主被杀,东突厥汗国灭亡。
嫂子在自己的男人去世后嫁给小叔子是世界各民族都具有的现象。
有的观众说了,转房婚这种现象是否是一种只有在中国才有的特殊现象呢?
答案是否定的!转房婚这种现象是一种在全世界各个地区都具有的现象!
在我论述转房婚这种现象是否是一种在全世界各个地区都具有的现象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故事说的是丹麦王子小哈姆雷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接受教育,因父王老哈姆雷特突然去世而回国,却意外发现他的父亲乃为其叔叔、新任国王克劳狄斯所谋杀;而且,在老哈姆雷特突然逝世后不到两个月,王后乔特鲁德就和国王的弟弟、新国王克劳狄斯结了婚。在哈姆雷特看来,这桩婚事是十分不正当的,用“乱伦”两个字来形容是再恰当也不过了。哈姆雷特决心为父报仇,结果却误杀了宫内大臣波洛涅斯。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也发誓为父报仇。克劳狄斯利用雷欧提斯与哈姆雷特决斗的机会,在雷欧提斯的剑上蘸了毒,还准备了药酒,以便将哈姆雷特除掉。最后,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克劳狄斯也被哈姆雷特刺死。
有人说,你讲的是什么呀,不就是英国杰出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作品《哈姆雷特》嘛,这谁不知道呀?
可是,您听出来了么,《哈姆雷特》这个故事的背景就是转房婚这种现象长期存在于丹麦的反映。
不仅如此,在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以及美洲、非洲一些国家的历史上,都曾经长期流行过转房婚!
时至今日,尚处在父系社会的南非祖鲁族还仍然有个习俗,即该族的姑娘一旦出嫁,便永远属于丈夫的家族!不仅肉体上要与丈夫结合,血统上也要同化于丈夫的家族!如果丈夫不幸去世,妻子仍要留在丈夫的集团中,如孀妇尚有生育能力,为了集团的存在,亡夫的弟弟要娶嫂嫂为妻,代替哥哥传宗接代。
只是时间到了现代,一夫一妻制的婚姻盛行于世,传统的转房婚才逐渐淡出了世界婚姻这个大舞台!
话说到现在,诸位可能已经把我要说的意思完全弄清楚了。
经过我的考证,我得出了下列结论,在中国古代,这寡妇嫁给自己的小叔子,是中国包括汉民族在内,几乎绝大部分民族共有的现象。而且,也是世界绝大部分民族共有的现象。
据我考证,从宋朝开始。宋朝开始的汉民族,开始觉得,这个寡妇嫁给小叔子,不人道。宋朝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新兴的朝代,它建立以后,首先面临的是一个什么,是要总结前朝的经验教训,我不能失败,我要让我这个政权流传千古,我怎么样才能保证我这个政权长寿呢?那我就要总结前一个朝代,它是怎么失败的。但是我们要知道,他们的总结,毕竟是站在封建地主阶级的立场上,他看得不那么清楚。所以,总结得不完全对,当然也有对的,比如说,唐朝总结隋朝灭亡的原因,是因为隋朝大兴土木。不正确的总结,比如北宋的统治者赵氏王朝,它总结,唐朝为什么灭亡呢?它得出,其根本原因在于唐朝这个社会在男女关系方面的自由化倾向,这是导致唐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它认为唐朝男男女女乱,正是这种混乱关系,导致这个朝代灭亡的,而且这个灭亡主要赖女的。不过,要说起来呢?这个唐朝也是够乱的。什么事都有,你就说唐初,就这几个皇上,唐太宗,杀掉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迫使自己的父亲让位,这是唐太宗。等到唐太宗的儿子唐高宗李治,这唐太宗还没死呢,这个李治就相上了自己父亲的小妾。这前面唐太宗刚一死,马上把小妾拐到道观里头出家了,然后又从道观里转一弯再收回来,这就是武则天。这儿子就跟小妈了。
你再说,他们俩养的这闺女—太平公主,一辈子不知离过几回婚。瞧谁不顺眼,跟自己父母打一个报告,不要他了,您明儿给我换一个男的,就换了。你说有这样的社会吗?他们俩养的孙子就更不是什么好东西—唐明皇李隆基一看,我儿媳妇挺漂亮,跟儿子商量,儿子,你把媳妇转给我得了,而且居然就转嫁成功了,这就是杨贵妃。
你说有这样的朝代吗?后来宋朝皇上就觉得,这个唐朝怎么灭亡的呢?就是这么灭亡的。它的统治者就认为这是唐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用他们的话讲,就三个字,“唐女祸”。他们给唐朝送了一个词:“龟唐”。原来咱们都说千年王八万年龟,祝您这个,这是长寿的意思。等到他这儿,这个“龟”字真的不是一个好意思,就从宋朝开始,这个“龟”字完全改变了它在汉语中的本意了。原来咱送人一个龟是祝您长寿的,现在送一龟,这是王八,这个“龟唐”的“龟”就从这儿出来。从宋朝以来,就是龟唐,丢人现眼,给汉民族现眼。
宋朝统治者是认为这个给汉民族现眼,宋朝的思想家们不能这样做,经过他们的精心考证,得出一个结论,这个唐朝为什么这样呢?这个李渊、李世民他们都不是汉族人,他们不是汉族血统,这样的丑事只有少数民族才有。唐朝他就不是汉人建的,所以看着就乱。所以从此以后,从南宋以后,在汉民族的知识分子当中,就逐渐有了这种意识。这个寡妇嫁给小叔子,违背儒家的三纲五常原则。从血缘关系上来讲至少是一种乱伦,这是一种陋习。
等到明朝一建立,它继承了宋朝的这种思想,它觉得这个事也是一个丑恶的事,而且宋明以后,汉族人的政权它流行什么?长兄如父,长嫂如母。比较典型的包公,把自己的侄儿铡了以后,管自己的嫂子叫“嫂娘”,找唐朝以前中国找历史,你找着这样的事,管自己的嫂子叫嫂娘的,长兄如父的,没有。就从宋朝以后,这种事就越来越多,而且从宋明以后,寡妇嫁给小叔子这种事,在汉民族的上层,知识分子当中,逐渐地就销声匿迹了。当然,这是在上层,在下层,老百姓可不那么想,一寡妇,你说,让她怎么活啊?怎么生活啊?我们这个家族得对得住她,你说给我们家生了那么多孩子,我哥哥死了就这样了?多苦啊,多可怜啊?宗族观念不允许他们这样。所以在汉族各地,在中下层人民当中,依然故我,嫂子就得嫁给小叔子,这很正常的。弟妹你就得嫁给大伯子。
所以一直到1949年以前,这种事在汉民族当中,哪村都有,哪个地儿都有,而且地起的名字还不一样。
你比如说在陕西、湖北、湖南、四川的交界处,这叫“转房”,寡妇嫁给小叔子这叫“转房”;在湖北东南部地区叫“旧婚”、续婚、晚亲;在湖北北部地区叫“伦婚”,伦理道德的“伦”,他觉得这个事是符合伦理道德的,所以叫“伦婚”;在山西地区叫“接交”;在四川地区叫“嫂就叔”,嫂子就合着小叔子,或者叫“叔接嫂”,小叔子把嫂子给接过来了,;浙江金华地区叫“插花婚”;在浙江南部地区叫接面、续亲;在福建中部地区叫接结;在广西、江西地区又叫“转婚”、“转书”;在江西南部地区又叫“升房”。
所以这种事在我们汉民族地区,其实一直就有。但是我们客观地说,汉民族的知识分子,统治阶级的确在宋明以后觉得这个事是丢人的。那么汉民族的想法,很自然地就会逐渐感染给入关以后的满洲人。满洲人在入关之前,他觉得嫂子嫁给小叔子这太对,太应该了,还甭说传宗接代,就说一个寡妇你怎么生活啊?哪个地区好生活啊?就得跟着啊。所以他觉得这是个很正常的现象,那入关以后呢?跟汉族人长期接触,也学四书五经,也学朱熹的学说,逐渐觉得,这个事是挺丢人的,不能做。然后把《大清律》改,改掉《大清律》,加了两条。第一条,收父祖妾及叔伯母者,收自己的父亲的小妾,收爷爷的小妾,就类似于唐高宗这样的,什么刑法呢?斩,斩首。然后收兄嫂与弟媳者,绞。一个是斩一个是绞。刑罚不一样,收长辈的斩,斩首,那个是绞。不过,我们说这都是满洲人入关几十年以后的事了,他们才逐渐接受了汉民族的文化。但在顺治帝刚刚入关的时候,还没那些。所以像这种事还很多,特别多。但是我们想想,过了一百年以后觉得这个事多丑恶啊,咱们怎么写书上,咱们祖宗就办过这种丑事,他也觉得丑了,原来他也不觉得,念了几天汉字,就觉得这事丑了。咱怎么改变啊?咱祖宗办的事忒寒碜了,办法只有一个,隐瞒历史,篡改历史,消灭历史。从此以后你再找吧,这些事满洲人入关以后找不着这个事了,但凡有这事的,这个人都是不好的。这个人都是该杀了,在捏造他的罪名的时候给他加一个这个事,好人没有这个事。于是乎,这被篡改的历史呢,我们就看不清楚了,就有了我们今天的话题。
这孝庄皇太后她到底嫁没嫁给多尔衮呢?
前面,我们说过,在孝庄皇太后到底是否下嫁给了多尔衮的问题上,历史学界一直有三种说法。
那么,到底哪一种更加符合历史的真实性呢?
在我具体考证之前,我先介绍一下支持这三种观点的论据。
第一种观点,孝庄皇太后嫁给了多尔衮。
支持这种观点的论据有如下八条:
论据一:保全皇位的政治婚姻。
我们前面给大家介绍,孝庄皇太后出生于1613年,姓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族人,十二岁时即1625年嫁给皇太极,嫁给比她大二十一岁的皇太极。1643年,孝庄皇太后三十岁,她五岁的儿子继位当了皇帝。我们说一个是三十岁出头寡妇,一个是只知玩耍的孩童,孤儿寡母,两个人怎么能够撑起战火纷飞中的大清王朝?她怎么办?在当时,我们说顺治皇帝名义上是皇帝,但是我们要清楚一点,皇帝的玉玺是放在多尔衮家的。皇上没有皇帝的玉玺,这个多尔衮表面上他是顺治皇帝的叔叔,努尔哈赤的十四子,比孝庄皇太后大一岁。在入关进军中原的过程当中,可以说是他们家兄弟三人立下了汗马功劳的。手握重兵,成为朝中说一不二的举足轻重的人。你怎么样保证他不篡位?怎么样保证他不把你踢开?所以人们普遍认为,正是因为孝庄皇太后为了保证自己的儿子能够长久地做皇帝,而不惜委身于自己的小叔子多尔衮。
那为什么不委身于别的人,偏偏委身于多尔衮呢?一是他手握重兵,权倾一时。二,据她想,多尔衮这个人跟她过,肯定不会有后代。不会有后代,我跟你过了,自然把我儿子当成亲儿子,我也给你生不了孩子,别人也给你生不了孩子,多尔衮这个人就一个女儿嘛,所以人们普遍认为太后下嫁是为了保证他儿子的皇位。
人们认为有了结婚仪式,办结婚喜事才算下嫁。持太后下嫁观点的人认为,只要你有这种行动,我们就不在意你的形式,你结婚办事没办事,我们都认为你已经下嫁,因为政治婚姻不在形式,在实质。所以这是他们的第一点,他们认为正是这点,正是因为太后下嫁,才保证了她儿子的皇位,保证了顺治的皇位,才稳定住多尔衮的情绪。这是论据一,保全皇位的政治婚姻。
第二个论据,弟娶其嫂的满洲旧俗。把太后下嫁这个疑案放到清初,清军刚刚入关,满洲人还没有接受汉民族的思想之前来考虑。这持太后下嫁了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那就太对了。过去满洲人太简单了,爹死了,儿子把自己的小妈给接过来,就一块儿过了,哥哥死了,弟弟把嫂子接过来就一块儿过了,这是满洲旧俗,人尽皆知。所以,他们认为,收兄嫂、收弟媳这都是正常现象,见怪不怪,而且,历史上也确实记载,他们这种事特别多,甭说别人,多尔衮就有。据《清世祖实录》载,顺治的哥哥豪格,是多尔衮的侄儿,但是他比叔叔还大三岁呢。他们俩争夺皇位失败,两个人都没成功,最后皇权落到了顺治手里。多尔衮最后设计,把豪格给弄死了,弄死以后,豪格是他侄儿,就把侄儿媳妇给接到自己屋里去了,真有这个事,历史上也记载了。
第二件事,顺治皇上也干过这个事。中国史书上没有,那哪能记载这个事,外国史书上记着。汤若望长期在顺治宫里头,他什么没见过,他回国以后写了《汤若望回忆录》。其中记载:这个顺治皇帝喜欢上自己的弟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媳妇了,就是我们讲的董鄂妃啊,喜欢上董鄂妃。顺治天天惦记着,最后设计把弟弟给弄死了。他就一个弟弟,剩下都是哥哥。人家刚死不到一个月,急急忙忙把弟媳妇收到宫里,还封了一个名叫贤妃。后来,贤妃先死,他经常去五台山受影响。这是我们讲的这个时期的事。像这类的事很多。所以认为太后已经下嫁给多尔衮这种观点的人说,这种事在满人心中无可厚非,是很正常的,也就是说,这顺治他妈不管嫁谁,你就必须得嫁出去,按照传统的规矩你肯定不能单独生存,你肯定要嫁,嫁给谁都要嫁,所以不管你是嫁给谁,都会有一个太后下嫁疑案。考证结论就是嫁给多尔衮了,这是第二点。
关于这些说法里面,论证的有没有问题呢?我们后面专门来讨论,这里我们来介绍其第三个观点,这个多尔衮他的皇父称谓。持太后下嫁说的特别强调,在顺治年间,这个多尔衮公开的以皇上的父亲自居,他的称号就叫皇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我们说只有皇帝的母亲下嫁了,多尔衮才可能被称为皇父,如果没有下嫁,不可能出现皇父这么个词。当然多尔衮的称谓是逐渐变化的,根据《清史稿多尔衮传》记载:1644年的时候,他的称谓是叔父,是摄政王,1645年,经过汉人的鉴别,认为是叔父摄政王,谁叔父?多尔衮是全天下人的叔叔,不管是三岁孩童,还是七八十岁的老人都叫叔叔.他是皇上的叔父,所以汉人就建议,您不能叫叔父摄政王,应叫皇叔父摄政王,就此到了1648年,汉人又建议,您不能叫皇叔父摄政王,叫皇父摄政王。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按照我们汉民族的传统思想一推你就知道,太后下嫁了呗。太后不下嫁他怎么能叫皇父摄政王,怎么能成皇上的爹,皇上的叔父是叔父,爹是爹,两个词。她肯定是下嫁了,而且他们还举出了一个顺治的诏书。
这个顺治诏书说,这个“叔父摄政王治安天下,有大勋劳,尊为皇父摄政王,凡诏疏皆书之。”我们现在在中国历史档案馆,第一档案馆发现,凡是汉文都是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自己就这么写,皇父摄政王,他自己都认为自己是皇上的爹,你还能说不是吗?而且据我们专家考证,多尔衮的称谓,所有的清宫档案里面,凡是1648年到1651年初这之间,这两年半文书写的都是皇父摄政王,而且这种皇父摄政王的称谓不仅仅在我们大陆有这种说法,在朝鲜半岛也有这种说法。
朝鲜的《李朝实录》中,有这么一段记载,朝鲜的李朝对中国的文书,称他自己为国王,他在他自己国内管自己叫皇上,所以这个皇上就是朝鲜国王,他说“上曰清国咨文中有皇父摄政王之语,此举何措。”皇上问属下人,属下人叫什么呢?叫金自点,这个金自点曰,“臣问于来使”,我已经跟清朝的使节问过了,“则答曰,今则去叔字,朝贺之事与皇帝一体云”。金自点说的什么意思呢?我问过来使了,这个清朝的使节说我们现在去了一个叔字,变成了皇父,满天下的人都很高兴,朝贺,我们现在这个多尔衮与皇帝是一体的。当时这个朝鲜的皇帝说,他叫“上曰,然则二帝。”他说,我知道了,清朝俩皇上。不可能出现俩皇上啊,那就是一个是太上皇,一个是皇上,那怎么成为太上皇,那只有太后嫁给小叔子才能成为太上皇,所以我们能够看到,朝鲜他一个属国,他受汉文化的影响,他都能明白。从这个短短的信里面,他都能够完全判断出来这个多尔衮娶了孝庄皇太后过日子了。你从这一个字,皇叔父和皇父,朝鲜人都看出来,你肯定嫁了,不然的话不可能出现这种事。难道清朝他不懂?清朝的满洲人他不懂?那些投降清朝的汉族官员他没念过孔夫子的书,他也不懂皇叔父和皇父不是一回事?您蒙谁啊?说没下嫁?没下嫁您把皇父跟皇叔父给我考证明白,您怎么让他划等号,不仅如此,还有新的证据呢。
多尔衮后来死了。死了以后顺治皇帝他生气啊,给他捏造了很多罪状,当中有两句值得我们考证。一个罪状是说他自称为皇父摄政王。这个就不对,根本就不是自称,是他前面的诏书跟后面的不一样了,肯定不是自称,第二个罪状,说他亲到皇宫内院。顺治帝做皇上,你还到皇宫内院找谁啊?就说顺治是一个小孩,这宫廷里面你找谁,如果你没有太后撑腰,你自己跑皇宫内院干什么?也就是说,从这儿更加坚定了这些认为太后下嫁者们的考证。他认为,这太后的的确确就是下嫁,肯定没有别的说法。持太后下嫁的人的观点,我们前面说了三点,第一保持皇位的政治婚姻。第二,就是满洲旧俗,弟娶其嫂的满洲旧俗。第三就是多尔衮的皇父称谓。除了这三点之外,还有哪些证据呢?这些方面的考证是否可信呢?而反对太后下嫁的人,他们对于支持太后下嫁的这几种观点,他们的考证又是做了如何的批驳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