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和珅:学习的异同点
历史上的和珅:学习的异同点
您还别说,和珅、和琳兄弟二人还真是个很有心计的人。在和珅的安排下,他们哥儿俩在学校里,还真是有分工、有合作呢。他们兄弟二人学到的东西还真的是有同有异呢。
相同的是,在学校里,他们兄弟二人从来不像那些纨绔子弟一样游手好闲、恃强凌弱。他们兄弟二人从来不与这些公子哥儿们同流合污,随波逐流。他们兄弟二人总是互相帮助,共同刻苦学习各种文化礼仪知识。因为,他们知道,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互相帮助、刻苦学习现在是唯一的机会了—如果这条道路走不通,那就没有什么道路能走得通了。
不同的是,经过和珅的分析,两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是应该各有分工,各有侧重的。
因为年纪还不太大的和珅最起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兄弟两个人要想在当时的社会上出人头地,应该做到文武双全,才能互相帮助、互相提携;而要想做到文武双全,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兄弟二人就必须有分工、有协作。就要有人学文、有人习武。
那么,谁来学文、谁来习武呢?和珅懂得下面的道理:严格说来,学文、习武各有利弊。学文的益处是可以增强自己的修养;弊端是很难做到迅速地出人头地,正像古人所说的那样,“百无一用是书生”嘛。习武的益处是只要认真努力,就可以迅速地出人头地;弊端是随时有生命危险。
和珅经过反复权衡,还是做出了如下决定:和珅自己侧重于学习各种语言文字和乾隆的诗文笔体,也就是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文科类尤其是为官之道的内容;和琳则侧重于学习各种战争的战略战术,也就是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理科类的尤其是军事院校学习的内容。当然,我这里说的是侧重于,不是仅仅学习这些。
有的读者听到这里就会产生新的问题了:和珅为什么要做出如此安排呢?是不是因为和珅贪生怕死就不顾及自己的亲弟弟的死活呢?
话可不能这么说。和珅之所以要做出如此安排,是有着他深思熟虑的考虑的。
他觉得一是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又相貌堂堂,非常招人喜爱,很适合凭借自己的相貌优势与人打交道,因此适合学习文科;而自己的弟弟不但相貌差一些,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社会安定,天下太平,因此和珅觉得应该没有什么战事发生,习武应该没有什么危险存在。
因此,我们可以说,和珅的安排还是充分考虑了当时的家里家外的诸种可能性才做出了如此的安排的—虽然这种考虑事后证明还是有很大问题的。
正是因为兄弟二人的刻苦好学,所以他们也很招人嫉恨。
开始的时候,这些公子哥儿们还敢欺负他们家贫,经常捉弄他们两个人;可是后来毕竟因为和珅、和琳兄弟二人也真是做到了所谓的“文武双全”,还是有些真本事的,因此这些公子哥儿们也真是奈何不得他们,所以就只能做些给他们起起外号之类的事情。
这些公子哥儿们给和珅、和琳兄弟二人起了什么外号呢?“书蠹”呗!“书蠹”就是“书虫”的意思。
“擎天兼捧日,兄弟各平分”
虽然,当时在咸安宫官学里面学习的一些公子哥儿们不太喜欢他们兄弟二人,可这里的老师们都非常地欣赏这对刻苦好学的兄弟呀。
欣赏这对刻苦好学的兄弟二人的人物里面,有我们所熟知的人么?有啊,前面第三章里我们不是说了有一个曾经担任过刑部尚书兼直隶总督的人—他叫英廉—不但看中了和珅,而且还把自己唯一的亲孙女嫁给了和珅么?
除英廉之外,还有别的什么人看中了和珅、和琳兄弟二人么?尤其是有什么人看中过和琳么?有啊,多了去啦。最为著名的比如当时的著名诗人袁枚。
当时著名诗人袁枚也为两兄弟所感,赋诗颂扬他们:
“擎天兼捧日,兄弟各平分。”
这首诗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主要的认识有以下两点:
第一,我们可以看到,袁枚对于和珅、和琳兄弟二人的评价还是很高的。
说他们中的一个能擎天(肯定是和琳啦),另一个要捧日(肯定是和珅啦),平分秋色,都是国家所倚重的股肱之臣嘛。
有的读者就会问啦,呦,这首诗是不是大诗人袁枚在和氏兄弟的人生达到鼎盛时期的作品呀?是不是为了拍他们的马屁而写作的呀?
您还真的想错了,袁枚的这首诗,还真不是袁枚在和氏兄弟二人的人生达到鼎盛时期的作品,还真不是为了拍他们的马屁而写作的,而是袁枚在和珅、和琳兄弟二人尚在咸安宫官学里面学习的时候就写成的。
根据《清史稿》的记载,袁枚出生于1716年,是乾隆四年(1739年)的进士。比和珅大35岁,比刘墉、纪晓岚还大一些,中进士也比刘墉还要早一些。更为重要的是,他只当了十余年的官就辞官归隐不干了,那个时候,和珅、和琳兄弟二人还没有出生呢!从那时直至1797年他82岁去世,这50年间一直拒绝为官。他喜好旅行,又爱交朋友,擅长诗文。以他的人格,还不至于拍和珅、和琳兄弟二人的马屁。
有的读者又会问了,这个袁枚是在什么情况下赋诗颂扬和珅、和琳兄弟二人的呢?
前面我们讲到了袁枚是乾隆四年的进士,只当了十余年的官就辞官归隐不干了,他又喜好旅行,又爱交朋友。根据袁枚的上述特点,我分析这首诗应该是袁枚到北京看望他在北京的老朋友的时候写就的,他的老朋友应该是在咸安宫官学任教的老师,这个老师不但应该教过而且应该很欣赏和氏兄弟二人。
第二,我们可以看到,袁枚对于和氏兄弟二人的评价稍有不同。
袁枚当时实际上已经看出了兄弟二人完全不同的性格,并据此预言出了兄弟二人将来不同的前途。这实际上已经替我们初步解答了一些心中的疑问—为什么亲兄弟二人的性格完全不同。也就是说,造成亲兄弟二人完全不同的人生历程的最为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学校里面学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学文的人性格容易变得内向,他们会把更多的时间用来思考人际关系,用来算计别人;学武的人则相反,他们必须外向,更加注重与他人在武功上的真实切磋,而不会把大量时间用在算计人上。这就是造成和氏兄弟二人未来的性格如此不同的重要原因。
另外,和珅要比和琳的年龄大一些,从个人角度而言,他也不会希望自己的弟弟像自己一样。这其实就跟我们现在社会上所有的没有多少文化知识的百万富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名牌大学的想法是一致的。
从袁枚诗中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和珅、和琳兄弟二人在这所学校里面学到了很多知识,这为他们以后的飞黄腾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