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和珅:面对皇帝:如何做到侍君如父?

作者:纪连海 字数:17292 阅读:820 更新时间:2009/03/08

历史上的和珅:面对皇帝:如何做到侍君如父?

前面,我们说到了和珅迅速崛起的原因有如下四点:第一学识渊博;第二出身满洲;第三相貌堂堂;第四聪明伶俐。

  但是,只是凭借这些条件,和珅是不会赢得乾隆皇帝一世的重视的。事实上,我们知道,在整个乾隆朝后期,自从和珅平步青云、迅速崛起以来,一直到乾隆皇帝病死的时候为止的二十几年的时间里,和珅本人是一直深受乾隆皇帝重用的。和珅在朝二十多年间,重要的升官和封爵就达五十次之多。

  是什么原因使得乾隆皇帝二十几年如一日般长久的重用和珅呢?是不是和珅有什么别的大臣不可替代的才能呢?

  别的大臣不可替代的才能,和珅有一些;但更为重要的是,和珅在与乾隆皇帝相处时候的态度:侍君如父。

  也就是说,和珅在与乾隆皇帝相处的时候,除做到了一般大臣都会做到的诸如掌握乾隆皇帝的喜怒哀乐和个人好恶、利用各种时机在乾隆皇帝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等等之外,和珅还做到了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般对待皇帝。

  具体说来,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一、抓住机会,施展才华

  和珅非常清楚地知道,要想与乾隆皇帝相处融洽,就要在乾隆皇帝面前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会,大力施展自己的才华。他知道,这是博得乾隆皇帝垂青的第一项基本条件。

  那么,自己能够在哪些方面抓住机会、施展才华呢?

  第一,与乾隆皇帝和诗。

  关于中国古代帝王们的生活,大都像毛泽东所说的那样,“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大都是赳赳武夫,在文采上要差一些。这一点,和珅也是非常清楚的。

  但是,和珅还知道,当今的乾隆皇帝不但能征善战,而且诗、文、书法俱佳,真可谓文武双全。就这一点来说,乾隆皇帝在中国历朝历代的所有皇帝中是水平最高的。而且,乾隆皇帝本人也是引以为荣的。而以上这些,是自己在咸安宫官学学习的时候就非常了解的。

  因此,和珅在真正接触到了乾隆皇帝以后,就决定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不但要在工作上做得出色,更为重要的是,要以诗、文、书法作为突破口,来赢得乾隆皇帝对自己的好感。

  乾隆一生喜爱作诗,和珅对乾隆皇帝所作诗词的风格、用典、喜用的词句都知道得一清二楚。和珅为了迎合乾隆皇帝,下功夫学诗、写诗,并造诣很深。他偶尔会在乾隆面前表现一下自己对诗文的偏爱,甚至闲暇的时候以“骚人”自居。与和珅同时代的钱泳曾评价他的诗说:他的诗偶有佳句,很通诗律。和珅的诗作统统合乎乾隆的审美趣味,乾隆阅后,怎能不喜,很多时候就命和珅即景赋诗,以代替自己亲为了。在和珅的诗集《嘉乐堂诗集》中就有很多首是奉乾隆皇帝的命令所为,如《奉敕敬题射鹿图御宝匣戊申》一首:

  木兰较猎乘秋令,平野合围呦鹿竞。

  霜叶平铺青嶂红,角方晓挟寒风劲。

  图来制匣宝装成,贮就天章玉彩莹。

  文修戒备双含美,犹日孜孜体健行。

  和珅还经常与乾隆和诗,历史档案中至今保存着当年和珅与乾隆和诗的文档。

  第二,模仿乾隆皇帝书法。

  乾隆皇帝爱书法,和珅就刻意模仿乾隆的书法,他写的字酷似乾隆的御笔。乾隆后期有些诗匾题字,干脆交由和珅代笔。

  我们现在看到的北京故宫重华宫内屏风上的诗文是乾隆书写,而挂在故宫崇敬殿的御制诗匾,据考证就是由和珅代笔的。从中可以看出和珅书法之造诣。

  第三,言谈话语委婉动听。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然而,即便如此,还是没有多少人乐意听到逆耳的话语,尤其是像乾隆这样的一国之君,心高气傲,整日围在身边的都是歌功颂德的句子。一句违逆圣意的话,听起来会显得愈发刺耳。和珅非常清楚地知道祸从口出的道理,因此他在侍奉皇帝的时候,就随时提醒自己要做到紧睁眼,慢说话;在说话的时候尽量做到将话说得委婉动听。

  这方面最著名的事例就是和珅在处理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前后的活动了。

  乾隆年间,林爽文谔ㄍ逍吮?鹨澹?涸鹫蜓沟牟慷勇怕攀艽欤??鹆饲?〉牡P模??硎疽??萸渍鳌?

  和珅一想,就这几个毛贼,诺大的一个朝廷谁都管不了吗?非要让皇帝前去御驾亲征,台湾35000多平方公里一块土地,当时大陆乾隆爷管的面积有多少?1300万平方公里,您放着1300万平方公里不去管理,为3万多平方公里就御驾亲征,这不明显咱们大清朝没人吗?如果您去了台湾,那大陆这边这1300万平方公里势必会乱做一团,因此和珅要找出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阻止乾隆亲征。

  可是问题就出在这儿?实鄄蝗ィ?嗣衿鹨逅?ジ?蜓瓜氯ィ磕?鹱偶保?瞳|在这个时候说话了:皇上,我跟您说,台湾战事不佳有其深刻的原因,您看您在您统治的几十年里,对老百姓多好啊,轻徭薄赋,人头税都不征收了,只征一点地税,哪见您这么好的皇上?但是台湾这里肯定不知道您的仁慈,不知道您的恩德,是什么原因呢?领导者的责任,您派去管理台湾的人他没有把您的恩德带到台湾,问题在这里。所以依奴才愚见,两手准备:一,继续用兵;二,换掉台湾的官员。换上一个新的官员,把您的仁德带给台湾人。短短的几句话,乾隆爷听了很中用,很爱听。你看和珅话不多,第一阻止了乾隆爷亲征的打算,第二夸了乾隆爷的功德,第三指出了破敌的方略。几句话,乾隆爷还很高兴,原来就这么点事。你说,乾隆听着得多舒服?他能不喜欢和珅么?

  二、生活起居:体贴入微

  一般而言,我们会认为,乾隆皇帝是个皇帝。

  但是,在和珅眼中,乾隆皇帝不仅是个皇帝,更重要的,乾隆皇帝是个很普通的老人。和珅发迹的时候,乾隆皇帝已经是六十多岁的人了,而且乾隆皇帝还越来越老。因此,在和珅看来,在更多的情况下,乾隆皇帝倒不像是个皇帝,而更像是个很普通的、很慈祥的老者。在乾隆皇帝身上,和珅似乎看到了自己父亲的影子。他看到,乾隆皇帝也有我们平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

  因此,学会如何照顾好老年的乾隆皇帝,就成为和珅博得乾隆皇帝垂青的第二项基本条件。

  那么,如何照顾好老年的乾隆皇帝呢?

  第一,照顾好老年乾隆皇帝的生活起居。

  照顾好老年乾隆皇帝,这本来应该是宫女、妃嫔、太监们的职责。但是这些宫女、妃嫔、太监们都没有文化,不能同乾隆皇帝交谈诗文、书画、佛经,也不能帮乾隆皇帝处理军国大事、进行多种语言文字交流。所以,和珅对老年乾隆来说,是没有一个人可以替代的。

  更为重要是,年老的乾隆皇帝也与平常的老年人一样,喜欢别人奉承、照顾,和珅就陪伴在乾隆左右,对皇上服侍照顾,体贴周到。从朝鲜《李朝实录》中可以看到:和珅虽贵为大学士、军机大臣,但每当皇帝咳嗽吐痰的时候,他就马上端个痰盂去接。

  第二,照顾好皇太后的生活起居。

  在历史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想要亲近什么人,如果能够从他身边的人入手,对他尊敬的人表现出同样的,甚至更强的尊敬,对他关心之人表现出更多的关心,往往会被引为同道,使人一见如故,收到奇效。

  乾隆皇帝这个人是非常孝顺他的母亲的,乾隆留下来的万余首诗作中很多就描绘了母子之间共享天伦之乐的情景,表达了他对母亲无限的热爱和依恋。这些诗往往借节日中母子相聚共庆为题材。比如每年五月,石榴花开,端阳佳节来临的时候,乾隆总是陪伴着太后到圆明园中观赏龙舟。他的一首诗就记叙了这一热闹的场面:

  快霁天中景丽鲜,宜人都为利农田。

  轻阴乍晴招惊牖,永昼如迟竟渡船。

  斜叶焦云亭畔卷,低枝榴火沼中燃。

  五丝彩缕随风俗,愿比慈宁寿算绵。

  母子之亲跃然纸上。

  每当太后大寿之时,乾隆总是不惜财富把寿庆办得隆重喜庆,场面宏大,让母亲满意、高兴。当时的一篇文章详细地记录了乾隆庆祝皇太后六十大寿时的情景,极尽人间能事:

  “十余里中各在分地,张设灯彩,结撰楼阁。天街本广阔,两旁遂视市廛,绵绣山河,金银宫阙,剪彩为花,铺满卷屋,九华三灯,七宝之座,丹碧相映,不可名状,每数十步间一戏台,南腔北调,备四方之乐,依童妙伎,歌扇舞衫,后部未歇,前部已迎,左顾右惊,右盼复眩,游者加入蓬莱仙岛,在琼楼玉宇中,听霓裳曲,观羽衣舞,其景物之工,亦有巧于点缀而不甚费者。或以色绢为山岳形,锡箔为波涛纹,甚至一蟠桃大数间屋,此皆粗略不足道。至如广东所极翡翠亭。广二、三丈,全以孔雀作屋瓦,一亭不啻万眼。楚省之黄鹤楼,重檐三层。墙壁皆用玻璃高七、八尺者。浙省出湖镜,则为广榭,中以大圆镜嵌藻井之上,四旁则小镜数万,鳞彻成墙,人一入其中,即一身化千百亿身,如左慈之无处不在,真天下奇观也。”

  这一大段繁琐冗长的描写,足以表现出当年祝寿的盛况,也可以看出乾隆对母亲的挚爱。

  每当皇太后寿诞之日,和珅会与侍卫们一起,亲自抬着太后的凤辇,乾隆看在眼里,心中不由更加看重、欣赏和珅。

  乾隆皇帝孝顺他的母亲到了什么地步?乾隆皇帝每天命令宫女给他的母亲梳头,把掉地下的头发一根一根捡起来,最后等到他母亲去世以后,把所有的头发都集中到一个盒子里,专门用黄金铸一个金发塔,这个金发塔现在保存在故宫里面珍藏着。外面是黄金的,里面是空的,空的盒子,盒子里面装的是头发。

  崇庆皇太后在乾隆六十七岁的时候,以八十六岁高龄崩逝,乾隆悲恸欲绝,当即剪发,服白绸孝衣,为太后守孝。乾隆罢朝三日,长跪不起,就跟灵堂那儿,谁搀也不回家去,那个时候您觉得他是皇上吗?很多人都劝乾隆皇帝,劝乾隆皇帝要节哀,要慎重,要以国家为重,要以大局为重,只有和珅没有劝过乾隆皇帝一句话,乾隆皇帝跟那儿跪着,他也在那儿跪着,乾隆皇帝不起来,他也不走,他自始至终陪伴着乾隆皇帝,一句话都没说,和珅没有劝过皇帝一句话。这个时候和珅知道一切语言都是多余的。三天以后,乾隆皇帝瘦了,和珅也瘦了。乾隆皇帝后来作诗一首记录了太后故去之后的深切怀念:

  游岁黑甜何处乡,从容掖辇祗如常。

  孙曾侍宴到不代,歌舞行时娱一堂。

  忽尔醒来余寂寞,泛焉涕出切悲伤。

  因思向日即真者,非梦原都是梦场。

  由于乾隆的宠信,和珅的官职扶摇直上,在大清朝二百九十六年的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和珅的官,武职—镶蓝旗满洲都统、正白旗满洲都统、镶黄旗满洲都统、步军统领;文职—内务府大臣、御前大臣、议政大臣、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军机大臣、领班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兼办理藩院尚书事;学职—殿试读卷官、日讲起居注官、《四库全书》馆正总裁、石经馆正总裁、国史馆正总裁、翰林院掌院学士;钱官—崇文门税务监督;内职—兼管太医院、御药房事务;爵位—太子太保、伯爵、公爵。

  三、宗教信仰:紧紧追随

  在任何一个社会,人们都会有一定的信仰;在任何一个社会,统治者都会宣传一定的主张,使之成为人们必须的信仰。没有一个主流信仰的社会是非常危险的。

  在我们中国的封建社会,社会的主流信仰无非是儒、释(佛教)、道三家。在这三家中,儒家思想实际上是一种社会伦理思想,是一种治理国家的基本主张,而不能成为人们的一种信仰;产生于中国本土的道教的影响程度远远不及佛教。

  清朝的乾隆皇帝崇奉佛教中的喇嘛教,于是和珅也崇奉喇嘛教。共同的宗教信仰就成为和珅博得乾隆皇帝垂青的第三项基本条件。

  乾隆皇帝不但崇奉喇嘛教,而且对喇嘛教的经典颇有研究。乾隆皇帝还曾主持翻译并刻印了《满文大藏经》。

  中国是一个有多种宗教的国家,世界的三大宗教(佛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在中国都有其信徒、组织和活动场所。其中,佛教分汉语系佛教(公元前1世纪传入)、藏语系佛教(公元7世纪传入)和巴利语系佛教(公元13世纪传入)三大支。西藏佛教,指的就是这三大支系中的藏语系佛教,通称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

  喇嘛教,属于佛教中的密宗,7世纪传入中国。15世纪初,青海人宗喀巴(1357~1419)改革了藏传佛教,把藏传佛教的教义与当地民间信仰相结合,创建了喇嘛教,称“格鲁派”,因格鲁派的喇嘛僧人头戴黄色法冠,身披黄色袈裟而将喇嘛教也称“黄教”。

  喇嘛教作为佛教的一支,其追求的终极目标与其他教派并没有什么不同,但与被称为“显教”的汉地佛教相比,“显教”以理论探索为主,而藏传佛教以密教为精髓,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仪礼、俗信为其主要特征,宣传口诵真言咒语(语密)、手结印契(身密)和心作观想(意密)三密相结合的修行方式。

  和珅知道乾隆皇帝崇奉喇嘛教,于是自己也认真研习喇嘛教的经典。很快,和珅就达到了能同乾隆皇帝一起“修持密宗”的程度。在这方面,他们能够做到心意相通。

  不少清人笔记中记载着关于和珅同乾隆皇帝一起“修持密宗”中的一件事:

  乾隆皇帝当满六十年皇帝退位以后,湖北襄阳地区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白莲教起义。起义军纵横驰骋于四川、湖北、河南、陕西、甘肃五省,极大地震动了统治者。这也让已经当上太上皇的乾隆整日寝食难安,耿耿于怀。即使在乾隆弥留之际,也念念不忘。话说乾隆禅位之后,忽然有一天,单独传召,命和珅入大内进见。等到和珅进入后宫,发现乾隆面南而坐,而当时已登基称帝的嘉庆,则只坐在乾隆身边的一个小凳上。和珅跪在地上,过了很久也不见乾隆说话,乾隆闭着眼睛好像睡着一样,只是口中念念有词,好像在说什么。嘉庆侧起耳朵,努力想听清楚,却终究无济于事,不明所以。过了一会,乾隆忽然睁开眼睛大喝道:“那人叫什么名字?”跪在地下的和珅不假思索立刻回答道:“徐天德,苟文明”。乾隆不再言语,继续闭起眼睛默默念诵着什么。过了大约一个时辰,才打发和珅出来,其间没有同和珅说一句话。嘉庆大为惊愕,过了几天,秘密的传见和珅,问他说:上一次,父皇召你进宫,他说的是些什么,而你回答的那六个字又是什么意思。和珅应该是颇有些得意的说:太上皇背诵的是喇嘛教中的一种秘密咒语,默诵这种咒语,被诅咒的人虽然远在几千里之外的地方也会突然死去。所以当时太上皇问及的时候,我用白莲教匪首徐天德和苟文明的名字来应对。

  这个故事很明显地说明了和珅与乾隆皇帝在信仰方面的默契程度。

  四、理藩事务:不辱使命

  和珅本人精通四种语言文字,这在乾隆皇帝在位时期的所有大臣中间是不多见的。所以朝廷中的一些大大小小的关于蒙古语、藏语的翻译等兼职工作很自然就落到了和珅身上。做好理藩事务,就成为和珅得到乾隆皇帝垂青的第四项基本条件。

  1.做好民族事务工作。

  乾隆皇帝七十寿诞之时,朝廷上下都在紧张地安排祝寿典仪。此时的乾隆皇帝与众多大臣正在热河避暑山庄行宫中准备,和珅等另外一些大臣则在北京留守。

  恰在此时,西藏六世班禅飞骑呈来一份文书。乾隆接过文书,却是藏文,随行的众位官员无一人懂得。粗通藏文的乾隆皇帝也看不大明白。乾隆立刻想到了和珅的重要,派人火速传和珅前来热河避暑山庄行宫候驾。

  和珅到来后,拿起信,随即念道:

  “小僧自幼仰承文殊菩萨大皇帝豢养之恩,不胜尽数,非他人所能比。小僧乃一出家人,无以极称,虽然每日祝祷文殊菩萨大皇帝金莲座亿万年牢固,并让众喇嘛等奉经祈祷,但仍时时企望见文殊菩萨大皇帝。庚子年为大皇帝七旬万万寿,欲往称祝,特致书皇帝膝前,以达敝意。”

  此信的大致意思就是说,六世班禅知道乾隆皇帝七十大寿,非常高兴,他准备亲自带领几百名喇嘛、僧人前往北京给乾隆爷祝寿。

  你想,那乾隆听了能不高兴么?人生七十古来稀呀,七十大寿如果有班禅亲自祝寿,那必然会使祝寿活动大放异彩呀。乾隆当即命和珅拟诏。和珅用满、藏、汉三种文字拟好了诏书。乾隆见了更是高兴啦。为了奖励和珅卓越的外交才能,乾隆任命和珅为理藩院尚书,管理蒙、疆、藏事务及外交上的一切事宜。不但如此,乾隆爷知道班禅要来,就想到了一个问题:班禅住哪儿?北京有他的驻地——西黄寺,但承德避暑山庄没有,没有班禅的驻地,谁来修建?换谁谁也干不了这个工作,当时乾隆爷命令和珅,你负责给我建造六世班禅在承德的驻地,给他专门建造一个宫殿。现在这个宫殿(须弥福寿之庙)还在承德避暑山庄。须弥福寿之庙共占地三万七千九百平方米,整个建筑,采用了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的风格。建造在山麓之上,在寺庙正中,建大红台一座,以此为中心,把整个院落分为前中后三个组成部分,前部建有碑亭,后部建琉璃万寿塔,依循山势,逐次升高:庙的前部建筑由五孔石桥、石狮子、山门、碑亭、琉璃牌坊组成。周围建有围墙环绕,左右建有东西掖门,上面按照中式宫城的格局建有楼台。这座庙坐北面南,正中的大红台与东红台,吉祥法喜殿相毗连。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给人造成一种辉煌庄严的感觉。乾隆细细看过后,连连称赞,命和珅加紧督造,财力、人才悉听他调用。历时不到一年,“须弥福寿之庙”建成开光。这就是和珅督造的“须弥福寿之庙”,换别人这个工作做不了,因为你建造你必须符合西藏喇嘛教的规矩规章,而且又要适合中土的风俗,这个工作只有和珅来做。

  想一想,也是。诺大的一个朝廷,流利地掌握四种语言的人,他不见得会为官;会为官的人呢,他又不见得能流利地掌握四种语言。两者都精通的呢?诺大的乾隆朝只有一人——和珅。

  2.外交事务:不辱使命。

  正是因为如此,和珅于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出任理藩院尚书,总理清政府的民族事务和外交事宜,他出色地完成了外交使命。

  早在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当时还是吏部侍郎的和珅就在朝鲜使者的心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象。据朝鲜使者记载:“皇帝乘马执鞭过臣等所望处,间不过五、六步。顾谓侍臣曰:彼是乾隆使臣乎?有一黄衣者对曰:‘然矣’,衣黄者闻是吏部侍郎和珅云。皇帝遽曰:‘通官前来’。则衣黄侍臣谓通官曰:‘使臣何为起对?’皇帝笑曰:‘朝鲜礼法。例如此矣。’”此次后,和珅与朝鲜使者接触频繁,以致于我们在朝鲜使者的多种记述中经常可以看到和珅的名字,成为我们现在了解和珅的一份很重要的历史资料。

  在和珅的外交事务中,最为有名的便是与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斗智斗法的故事(参见)。

  五、本职工作:无人能敌

  和珅非常清楚地知道,乾隆皇帝毕竟是一代名君,在他面前展现才华,并不仅仅是靠夸夸其谈,纸上谈兵就能实现的,必须要拿出真实才干,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使之无人能敌才能真正打动乾隆的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使之无人能敌,就成为和珅博得乾隆皇帝垂青的第五项基本条件。

  能够典型的体现出和珅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使之无人能敌的是下面的几件事情:

  1.处理李侍尧案。

  李侍尧,字钦斋,汉军镶黄旗人,他的父亲李元亮担任过户部尚书。李侍尧在乾隆初年曾被乾隆接见,先后出任军机处章京,热河副都统,工部侍郎,户部侍郎,广州将军,两广总督等职,此人精明干练,颇有才略。史书上记载他:“短小精敏,过目成篇。见属僚,数语即辩其才否。拥几高望,语所治肥瘠利害,或及其阴事,若亲见,从皆悚惧。”说他有过目成篇的本领,接见下属的时候,只几句话就可以从中看出下属的才干如何。因此,乾隆对他颇为倚重,曾先后委以重任,历任两广、湖广、云贵三省总督。这样的人难免恃才傲物,再加上年高位重,更是看不起别人,尤其像和珅这样的青年官吏,他从未放在眼里。

  曾任云南粮储道与贵州按察史的海宁,因为与和珅关系不错,经过和珅的关照被调任奉天府尹。他上任之前,特意到和珅府上拜望,感谢和珅把他调离了西南蛮荒之地,连同丰富的礼物一同带给和珅的,还有李侍尧在云南贪赃受贿的消息。海宁求见和珅之后,对和珅说,当今圣上对纳贿、贪赃深恶痛绝,几番下圣谕要官员洁身自好,奉公守法,可那李侍尧在云南作威作福,横行无忌,他有心要向皇上参奏李侍尧,又恐怕自己官卑言轻,起不到什么作用,不知如何是好,所以特来向和珅求教,说完还向和珅呈上了他平日搜罗的李侍尧受贿的证据。和珅听罢大喜,立刻把海宁夸奖了一番,并鼓励他不必畏李侍尧的淫威,尽管上奏,一切都有他照应。

  第二天早朝,海宁来到殿上,跪拜乾隆之后,把自己书写的奏折呈递上去。乾隆读罢勃然大怒,说他对李侍尧在云南贪赃枉法早有察觉,只是念他征战多年,立功无数才网开一面,孰料他竟然愈发不成体统,当即命和珅赴云南查清李侍尧贪赃一案。

  和珅到达云南之后,先向李侍尧宣读了圣旨,将他暂且革职,然后就再不过问此案,游山玩水去了。因为他明白,云南毕竟是李侍尧的地盘,他在此地经营多年定然耳目众多,根底深厚,寻找他贪赃的证据,恐怕不是一件容易事。他先装作懦弱无能、不思公务的样子来麻痹李侍尧,暗地里派出得力家人细心查访。这办法果然奏效,几天下来,他就收集到了一些证据,然而,这些证据全都不怎么重要,远不足以置李侍尧于死地,和珅不肯就此罢休,开始打李侍尧的大管家赵一恒的主意。赵一恒身为李府的大管家,所有财物交易必经他手,如果能敲开他的嘴巴,整个案件就可以水落石出了。和珅命人绑来了赵一恒,严刑逼供,赵一恒起初还拼死抗争,拒不招认,后来终于奈不住痛楚,把李侍尧的所作所为一一向和珅作了交待。和珅有了坚实的证据,心里就有了底,踏实下来。他把赵一恒交待的事项笔录下来,又命人召来了云南李侍尧属下的大官员,当着他们的面宣告了赵一恒的供述,一桩一件全都清清楚楚,那些原来忠于李侍尧的官员见和珅已然掌握了全部证据,自己顽抗下去也毫无意义了,还不如从实招来,也许还能保全自己呢。于是他们纷纷倒戈一击,出面指控李侍尧的种种罪行,就连那些曾向李侍尧行贿的官员,也申明自己是迫于李侍尧的淫威,被迫行贿的。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和珅才提审李侍尧。他就在总督府的堂中央摆下公案,声势逼人。李侍尧来到公堂后还有恃无恐地强辞争辩。和珅见状,命人将赵一恒带上公堂,让他当面与李侍尧对质。和珅每问一句,赵一恒就机械地回答一句,李侍尧的心也就往下一沉。等和珅问完最后一个问题的时候,李侍尧感到大势已去,放弃所有希望了。史书上写到李侍尧认罪时说:“他自任得道府以下贿赂不讳。震怒谕曰:‘侍尧身为大学士、历任总督,负思婪索,朕梦想不到。’夺官,逮诣京师。”乾隆接到和珅的奏折,见海宁弹劾李侍尧的本章句句属实,恼怒非常,命和珅把他带回京师治罪,和珅有意置他于死地,几经审问,和珅上奏:“拟斩监候,夺其爵以授其弟奉尧”。后又建议将李侍尧“斩立决”。乾隆感念他曾屡立战功,又颇有才干,不忍心就这样把他杀了,就不批准“斩立决”的决议,让和珅等人再行商议,有江苏巡抚闵鄂元领悟了乾隆的本意,上书奏请道:“侍尧历任封疆、干力有为,请用仪勤议能之例,宽其一线。”乾隆遂最后判李侍尧“斩监候”,将他囚禁在刑部大牢之中,籍没了他的家产,和珅虽然没有达到将李侍尧斩首的目的,却向乾隆展示了自己办事的才干,可谓不虚此行。

  2.创建“议罪银”制度。

  乾隆是一位英明的帝王,但到了晚年逐渐糊涂起来。这大概是中国帝王普遍的规律。他渐渐喜欢追求泱泱大国的皇家气派和豪华场面,却又要示人予以严谨勤俭,爱民如子的明君形象。想奢华,又怕人家说他挥霍;欲享受,又不想被人说贪图享乐。和珅为乾隆想了许多敛财的办法,甘心情愿地替乾隆背上奢侈的“黑锅”。他们之间好像形成了默契,乾隆一旦在朝堂上下令不要铺张,和珅便在下面怂恿督促地方官员、各地富商们加紧捐贡。在和珅的主持操办之下,只一年内务府就扭亏为盈,国库中的银子也多了起来。在替乾隆敛财的各种方式中,最重要的是和珅创建了“议罪银”制度。

  “议罪银”制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制度呢?您要犯罪了,您拿一笔钱交到皇上这儿,然后皇上一看,本来应该流放你十年的,算了,流放你三年,您把钱交我这儿就行了,要没这个,纪晓岚他早死在乌鲁木齐了—纪晓岚也犯过罪,也被皇上充军新疆过。

  这个议罪银制度好吧?您敢说您的一生不犯错误?和珅出了这么一招怎么样?所有的大臣还没犯罪呢,先把钱交给皇上:皇上,这是我的钱,我存这儿,将来我犯错的时候将来从这儿直接勾。您就甭朝我要了,我都先存在您这儿了。

  这个议罪银制度好吧?议罪银实际是您将来犯错误的时候用的银子。这个议罪银有数么?在乾隆朝,谁出的主意这事就归谁办。谁出的主意?和珅出的主意。

  所以所有的大臣如果想交议罪银的话,就都要交到和珅这儿。这就等于是和珅给皇上创立了一个私人小金库。这金库里的金子、银子皇上不知道有多少,和珅也不大清楚,他只是知道小金库里面的金银太多了。

  通过“议罪银”制度得到的巨额银两,有85%供皇帝个人挥霍,不入国库。这点钱除了乾隆皇上使用就是和珅使用。后来抄和珅家的时候怎么抄了那么多东西呀—就是这儿的钱啊,大臣交给的。

  钱有了,但是这个钱轻易还不能花,还得留着。所以和珅经营了内务府一年就扭亏为盈,原来内务府一点钱都没有了。和珅这一招,只用了八个月的时间,内务府就扭亏为盈了,内务府的钱就有了很多。皇上一看,和珅你牛啊,行,户部尚书的职务给你了—和珅就是这样当上户部尚书的,就因为他创立了议罪银制度。

  这个议罪银制度对乾隆是个好事,对官员们的前程是个好事,但是对老百姓呢?真不敢恭维。现在看来,这个议罪银制度真不是一个好的招数,真不是一个好的办法,它会导致官场腐败,官场恶化。

  3.安排乾隆皇帝南巡。

  和珅知道皇上心中是极想出去走走,看看,考察一下自己御宇这么多年来天下百姓的生活的,但是又怕被人冠以贪图享乐、挥霍无度的恶名。和珅便想出了一个主意为乾隆排忧解难。他向乾隆担保,说江南各地物产丰盛,官员和富商们久沐圣恩,早就一心图报。若皇上南巡,一应费用,江南的官员和富商们都愿捐献,可以不必动用国库。这样一来,那些说乾隆享乐的人就无话可说了。乾隆听了大喜,他当即决定令和珅全权安排南巡事宜,御驾即刻启程。

  和珅接到圣旨,向江南各地发出通知,言明皇上要巡视江南,各地官商要悉心准备,鼓励商人捐钱捐物,作为皇上南巡之需。虽然公文中没有强求的意思,可是,此事既是皇上南巡,又是和珅的主意,官员们若是还想坐稳自己的位子,谁敢怠慢,纷纷不惜国本大兴土木,就怕让皇上不满意,有的人还想趁这一机会讨好皇上,以谋得升迁。他们又怎会甘心掏自己的腰包呢?弄到最后,各种负担还是转嫁到了百姓头上,百姓们被迫出工、出钱,疏通运河,建造行宫,修葺龙舟,将江南装扮得一派亮丽,在这亮丽下面却不知有多少百姓的哀叹。

  乾隆南巡开始的时候,他对一切都感到满意。他心中不禁感叹,大清国在自己的统治下实在是好不气派,比起圣祖康熙来也毫不逊色。

  在和珅的精心安排下,乾隆几乎没动用国库一分一毫就顺利、满意地完成了南巡,还到曲阜祭拜了孔府、孔庙和孔林,向天下人表明他尊师重道的仁德。

  乾隆将江南百姓的民脂民膏都当成了和珅的功劳,他还看到了和珅理财的天赋,任命和珅为户部尚书,把整个大清国的财政管理权都交到了和珅手中。

  乾隆愈是明令节俭,深深揣摩透了他心思的和珅就愈发加紧催官员捐贡进献,这样一方面可以让人觉得乾隆皇帝清明仁政,另一方面又足以满足他的虚荣奢侈。

  六、兼职工作:尽善尽美

  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使之无人能敌之外,和珅还利用一切机会,做好一些乾隆皇帝临时差遣的兼职工作并尽量使之尽善尽美。他知道,这是自己博得乾隆皇帝垂青的第六项基本条件。

  能够典型的体现出和珅做好兼职工作,使之尽善尽美的是下面的几件事情:

  1.编纂《四库全书》。

  和珅能够时刻为乾隆着想,抓住时机替乾隆换取好的名声。这对于把自己的名声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乾隆来说,无异于一剂最贴心的良方。

  乾隆一生抱负极大,不只是想留得当世的盛名,还希望能够万世不朽。古人曾说人有三不朽:“其上立德,其次立言,再次立功”,乾隆帝觉得自己德行足以广被天下,功绩也是百代无双,就想在“立言”上也作出一番成绩。他不仅要超过他的祖父康熙帝编纂《古今图书集成》的大业,而且要超过以前的历代君王编出的“功德”(如宋朝的《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和明代的《永乐大典》)。因此他命人编纂了《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一部规模宏大的书,它收录书籍总计3470种,79016卷,36078册,在当时的世界上可谓是绝无仅有的一部。它收录的书中,除了皇室原有藏书外,还遍征海内各大藏书名家的珍本善本。这套书从1773年起,至1782年初步完成,共经历了十年。

  这期间,《四库全书》修纂馆的总裁几易其人。能够负责《四库全书》修纂的必须是众望所归的饱学之士。因为《四库全书》馆总裁绝不仅是虚挂其名的事,要切实的能够对书籍的入选与否、版本的择定等一系列事务做出决定。

  起初,《四库全书》修纂馆的总裁由大学士于敏中任总裁;于敏中病故后由和珅妻子的爷爷英廉接任;1780年又由和珅任总裁。

  和珅的学问自然不能胜任这么重大的职责,不过,他为人机智、精明;而且他知道,乾隆对《四库全书》的编纂极其重视,当作生平中的一桩大事。正是因为如此,和珅办起事来理所当然投入了十二万分的小心,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何况还有学富五车的纪晓岚充任总纂官在一旁协助呢。

  然而和珅在担任正总裁后,编书之余,多次上书建议乾隆严加查缴书籍,对有问题的书籍一律加以销毁。即使是编入《四库全书》的书中,很多也做了删削或修改,去掉了几乎所有违逆的词句。

  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四库全书》本的各种图书,都是经过一番清洗后的洁本。究竟修纂《四库全书》功过如何,实在是不好判断。

  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四库全书》确实为乾隆的业绩中又添上了浓重的一笔,一直到今天,还被人经常使用。而这一笔中也确实包含了和珅付出的辛劳。

  和珅一生中除了充当《四库全书》总裁外,还负责监督、修订了很多图书,如《开国方略》、《日下旧闻考》、清《三通》、《热河志》、《石经》、《大清一统志》 等,为乾隆皇帝在立言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2.主持禅位归政大典

  1795年,85岁高龄的乾隆帝发布上谕,准备在这一年把皇位传给皇十五子颙琰。

  在中国历史上,把皇帝之位传给儿子,乾隆不是最早的一个。谁是头一个?唐高祖李渊。李渊是在什么情况下把皇位让给自己儿子干的?是在李渊的三个儿子起了内讧,二儿子李世民杀掉了李渊的大儿子和三儿子,这就是说李世民唐太宗把自己的哥哥、自己的弟弟全给杀了。唐高祖一看,你是爷,皇上您当,我不当了,您当皇上吧,我可当不了。中国历史上,把皇位主动传给自己的儿子的人,唐高祖李渊是头一号。

  还有一个就是唐玄宗把自己的皇位让给自己的儿子唐肃宗。那就更被动了。那是在安史之乱时期,唐玄宗的儿子自己没有经过唐玄宗的批准而擅自登基的,实际上就是唐玄宗的儿子已经不让唐玄宗当皇帝了。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号把皇帝的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的人。

  还有一个就是北宋的宋徽宗。那是在金灭北宋之前,宋徽宗眼看北宋的江山保不住了,又害怕自己死在东京城中,于是在金灭北宋的大军出发以后,急急忙忙地把皇帝的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宋钦宗。结果既没有能够保住北宋的江山,也没有能够保住自己的性命。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号把皇帝的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的人。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汉唐以来的禅让其实都是被迫的。主动禅让皇帝的位置给自己儿子的皇帝,乾隆皇帝其实是头一个。因此,大清朝的禅让典礼就无据可依了。如何把禅位归政大典办得隆重,以显示乾隆帝的仁君风范,着实让和珅伤透了脑筋。一直到了大年三十他才把大典的礼仪制定好,交与乾隆帝圣裁。其中,最让乾隆满意的是和珅提议的“千叟宴”。

  叟,是老头的意思。千,是虚数,很多的意思。宴,宴会的意思。“千叟宴”,最早开始于康熙时期。所谓“千叟宴”,就是召集官员、缙绅中七十以上的高寿老翁在皇宫中举行酒宴,与皇帝同乐。在康熙到乾隆年间一共办过三次,其中,康熙年间一次,一千多人参加;乾隆年间两次,前一次不是和珅主办的,一共有三千多人参加。前两次的效果不是太好,为什么呢?您说,大冬天的,皇上从全国各地请来好几千个老头在这儿吃饭。炒菜,上一盘菜,没十分钟凉了,冬天的北京,没有暖气,在外头,在大街上,广场上,您想想,能吃好么。

  虽然说,没有吃好,但是皇帝的心意到了。因此,“千叟宴”这种形式便继续流传下来了。

  这乾隆朝的后一次“千叟宴”就是这次大清朝的禅位归政大典。一共有全国各地的五千多七十岁以上的老者参加。

  举办“千叟宴”,有什么好处呢?

  第一,可以达到提倡尊重老人、孝敬老人的目的,符合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规范;第二,可以表明乾隆皇帝的功德得到了全国人民的首肯;第三,还可以表明在乾隆帝统治的六十年中,四海升平、百姓都得以长寿。这叫一举三得。

  但是,正月时节,北京城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若大的一个宫殿中,空空荡荡如何取暖是一个大问题。和珅别出心裁,调来了1550多只火锅,举行火锅宴。这一设想,实在妙不可言,不但可以保证殿内的温度,而且火锅里燃烧的煤炭、沸腾的浓汤都会更好地烘托出喜庆气氛。 正月初四,千叟宴如期按照和珅的安排在宁寿宫皇极殿举行。声势浩大,果然不同凡响。单凭这一壮观的景象,和珅的名字足以载入史册了。

  挺棒的吧,多暖和啊,红红火火啊,这才叫禅让大典。咱都知道,北京人爱吃火锅,全国哪个地方的人不爱吃火锅?为什么爱吃?怎么流传出来?那是乾隆爷禅位大典,全国所有的高寿老者都领略到皇帝对他们的关心对他们的照顾,都知道这点,所以从他们那里传到了全国各地。

  和珅的这一安排为和珅赢得了天下盛誉,令乾隆大为满意。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历史上的和珅:对外关系 :智斗马戛尔尼 下一篇:历史上的和珅:和珅的迅速升迁历程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