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风云人物之 蒙哥马利

作者:马骏 字数:19617 阅读:662 更新时间:2009/03/08

二战风云人物之 蒙哥马利

(上)

  内容简介:这是一个大英帝国的铁血雄狮,他决不后退的吼声,响彻欧洲大陆。这是一朵绽放在北非沙漠中的名将之花,他拯救了一支濒临绝望的军队。这是一位捕捉沙漠之狐的神奇猎手,他的名字让对手闻风丧胆。他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英军将领,伯纳德。蒙哥马利。

  但是,很少有人能够把这样一个身材瘦小,外表斯文的将军与这些显赫的战功联系起来,也很少会有人想到,这样一个叱咤二战风云的名将竟然曾经是一个劣迹斑斑的学生。那么,蒙哥马利的成长历程究竟如何,一个劣等生怎样成就为一代名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马骏博士将为我们再现这位英国名将特殊的童年和他非比寻常的为将之道。

  (全文)

  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伯纳德。蒙哥马利。伯纳德。蒙哥马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名卓越的将领。他是在同德国名将隆美尔作战,而且打败了这支“沙漠之狐”而成名的,蒙哥马利在英国乃至在世界是一个备受推崇的将军。甚至在遥远的东方,蒙哥马利也被人们所熟悉,他是惟一一个访问过中国,并且多次访问过中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西方名将。

  首先谈第一个问题就是,缺少母爱的童年和人生的起点。

  蒙哥马利晚年曾出版了一部书叫《通向领导的道路》。在书中他有这么一段话,他说:“大多数军事问题只有两个答案:一个正确,一个是错误的。作为军人,必须有坚强的性格,才能在复杂的战争中,判断出正确与错误。”他讲了这么一句话,用中国古话来讲:为将者,必勇也。哈佛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家约翰。麦克,他在研究精神研究人的性格的时候,他有这么一段话,他说:“人的性格有时来自什么呢?来自恢复失落的自尊心的企图,在心理学家把他叫做”移位“。这种”移位“现象,通常是对一些童年时代遭受过羞辱人们的一种补偿。简单地讲,就是人的性格的形成,有的时候往往是在童年遭受不幸,特别是自尊心受到伤害导发出来的一种心理学的”移位“。麦克是在分析英国另外一个将军个人性格形成所说的这段话,但是他也道出了蒙哥马利性格形成的起因。就是蒙哥马利有一个不幸的童年。

  蒙哥马利童年的不幸,不是说他缺爹少妈,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叫单亲家庭,他不是这样的。蒙哥马利出生于1887年11月17号,他的父亲是一个牧师,他父亲叫亨利。蒙哥马利。1881年,他父亲34岁的时候娶了一个年仅16岁的女人,实际上是一个少女,这个少女叫做莫德,结婚了,两人相差十多岁,十七、八岁,这是一个典型的老夫少妻的家庭,所以老亨利,老蒙哥马利,亨利。蒙哥马利对莫德非常宠爱,那么就养成了莫德性格非常任性,脾气不好。但是莫德有一个特点,她特别爱操持家务,而且特别整洁,爱干净,可是蒙哥马利恰恰在这个方面是最让她头疼的。蒙哥马利是他父亲第四个孩子,小的时候非常淘气,男孩子,而且不喜欢学习,他经常把他妈妈刚刚整好的家庭弄得乱七八糟,并且遭到了年轻的妈妈的大声斥责,时间长了,他不是一个孩子,好坏就是他,四个孩子,所以越来越不喜欢老四了。

  总是让这个蒙哥马利的哥哥看着他,经常对蒙哥马利的哥哥讲,去看看伯纳德干什么,让他坐下来静一静。

  有一次蒙哥马利把他妈妈的鱼缸给打破了,他妈妈非常喜欢的鱼缸打破了,蒙哥马利的妈妈火了,就尖声地骂他,骂他什么呢?除了当炮灰,你将什么也做不成,做不来。这两句话深深刺伤了蒙哥马利,他一直到死都没有忘记这两句话。他直到去世之前还对人谈起过这件事,他在自己的回忆录还这样讲,我可以说我的童年是不幸的,这种不幸完全来自与我的母亲,在他眼里,我不过就是一个炮灰。可是,我的母亲说对了一半,我的确开了炮,而且不只一门,但是我没有成灰,我童年吝啬的母爱所带来世人对我的嘲笑、蔑视的刺激,形成了我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天赋的智慧,没有这种品质,我不会成为后来的蒙哥马利。所以说,他到老的时候他与母亲都不愿意往来。

  他说我每天都要从母亲那的眼神观察她今天的脾气是晴天还是阴天。我会从母亲哪怕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感觉到她的情绪,然后再针对她的情绪做事情,做我要做的事情,他认为这叫观察力。天天看他妈的脸,今天高兴不高兴,淘气嘛。小时候淘气,这是观察力。再看意志力,他说每天处于母亲的责骂,对于困难或逆境已经习以为常了。我已习惯在他人的非议中做我要做的事情。蒙哥马利说,这是我意志力的源泉。接着讲,母亲的责骂把一切搞得似乎很复杂,其实她一连串的抱怨不过是简单的几个字,这是一个坏孩子。

  而我面对这些在心里回答地也很简单,我不是坏孩子,你是不了解我的。那么这是蒙哥马利这是我自信力。当然了,这些都是蒙哥马利后来的认识,如果他不成为名将,或许不会有这些感叹,正因为如此,尽管自尊心的伤害并没有使他沉沦,但是蒙哥马利的的确确小时候是不愿意学习的。

  1902年,蒙哥马利进入圣保罗学校学习,仍然淘气,蒙哥马利身材不高,到处惹是生非,上树、摸鱼、打架等等,男孩愿意干的事,他都愿意干。同学们给他起个外号,叫猴子。他本来就长得瘦小,叫猴子,他的同学被他的恶作剧搞得往往是非常头疼,没有办法,圣保罗有一个校报,这个学校有一个校报,有一次校报刊载一篇文章写到,写到什么呢?

  说不要再招惹这只猴子了,要猎取这个动物是非常危险的,他会疯狂地、龇牙咧嘴地向你扑来,并且从不犹豫。这是校报,说他是个猴子。甚至有的同学讲,蒙哥马利是一只没有进化好的猴子。总之,这样一个学生是很少有人喜欢的,所以蒙哥马利操行鉴定永远是劣。可是蒙哥马利有一个理想,就是想进英国著名的桑赫斯特皇家学院读书,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是英国非常著名的军事学院,他想去学习。有一次他的操行鉴定出来了,操行鉴定赫然写着这么一段话:劣,该生要进入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把握不大。又一大盆冷水浇了过来,但是蒙哥马利执意要考这所学校,我一定要上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很快在圣保罗学校的后半期他变了,变了另外一个人似的,每天认真听课,潜心学习,进步很大,终于在1907年如愿以偿地考上了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可是进军事学院不久,他故态复萌,学习又不用功了,并且好几次因为违纪,差一点被学校开除。全班学生就他差,他的操行鉴定总是36,第36名,而他们班一共就是36名学生。这个成绩太低了,甚至影响到他的分配,为什么?因为在当时在英军,当时英军的待遇是不一样的,贵族、富家子弟出身的军校学生,往往要分配到待遇比较好的军队服役,当军官。贫民,但是学习成绩好的,分配稍次一点的,但是待遇也过得去的军队学习。蒙哥马利他只能到待遇非常不好的,驻地非常艰苦的地方去服役。因为他的学习成绩最不好,这样,蒙哥马利毕业之后,他就分配到印度西北边境的白沙瓦地区当一名少尉军官,这是1908年的事情。

  可以说蒙哥马利和绝大多数人一样,从上学开始就经历考试无数,考试,每一个学期都要考试。尽管考得不好,但是他不怕,他早已习惯学习落伍的生活,和由此而产生的别人对他的轻视、蔑视,当一个人哪怕是孩子,做一件他所不高兴的事,他不在乎这件事的结果,因为这个结果对于他太不重要了,他对这个事情不感兴趣,可是蒙哥马利喜欢当兵啊,他愿意当兵啊,那么在军队所做的一切他都非常在意。

  所以在白沙瓦为什么说是人生的起点,就是因为在这次服役中,在这里服役中他参加了一次他终身难以忘记的考试。当时部队运输不像现在有汽车,有直升机,就是骡马,那就不错了,主要工具是骡马车,那么有一次军官进行考核,考官问,蒙哥马利出来了,蒙哥马利,到,出来了。考官脱口而问,问什么问题呢?骡子一天要拉几次屎?蒙哥马利脱口回答,六次。那么考官说,错了,是八次。你的耐心会让你知道我的结论是正确的。考官说了,错了,是八次不是六次。这个蒙哥马利琢磨,骡子一天拉八次屎,答案就是正确的?他好奇心就上来了,他就观察,观察了半个月,果然发现骡子一天拉八次屎,后来他对别人讲,他说:这次考试使我真正懂得一个军人战场的观察力来自他对平时生活的积累,而缜密的计划只能来自源源不断的、全神贯注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他到老的时候还讲这件事情。一个很小的考试,却深深教育了他。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间,蒙哥马利慢慢在军队就崭露头角。1915年他受伤住院,在医院他反思他从前的生活,他深深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意义了,从那时候,他给自己的座右铭,蒙哥马利的办公桌有一个座右铭,笔比剑更重要。所以说,这个时候蒙哥马利已经是步入中年了,那么这样,步入中年的蒙哥马利向腓特烈大帝一样,坚持不懈地阅读于思考,以求精通他的职业,直到细微末节的各个层面,进而使他成为英国一代近似完美的名将。

  蒙哥马利的为将之道,几乎每一个名将都有自己的崇拜对象,用现在的话讲他都有自己心目中那颗星,蒙哥马利也不例外。蒙哥马利崇拜的不是自己的上级,也不是自己的爸爸,而是几千年前的一个名将。这个名将叫做安东尼。古罗马帝国的一个名将,安东尼曾经辅佐恺撒大帝南征北战,足迹踏遍整个意大利,在他一生的戎马生涯中,他总结了四大秘诀:就是作战时坚强刚毅,失败时顽强不屈,胜利是宽容敦厚,和平时友好亲善。

  归纳一下蒙哥马利的为将之道可能从以下四个方面反映出来,一个是富有坚强的信念与真知的灼见。蒙哥马利认为,能够忍受痛苦具有应对任何意义上的意外事故的能力是取得胜利的基本因素,而高级将领要达到这一点必须要有坚强的信念,有了信念就可以在作战准备时考虑周详,在形势有利时可以大胆行动,全力出击。所以蒙哥马利接着讲,他说军人必须能够忍受痛苦,具有审慎准备的能力,并且不是说要一味蛮干。真知灼见在军人的成长中占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他认为军人的真知灼见就不要照搬照抄,因为军事科学从本质上讲是经验科学。你想模仿前人名将打同样一个战斗,没有那个情况,不可能,你只能学习,不能模仿。蒙哥马利说要从已知的基础探索未来的事物,他对他的参谋长德。甘冈说,他说如果你模仿昔日英雄的作战方案,把他套用于各种新的情况,你的悲剧就发生了。你的悲剧就发生了。所以说他对信念和真知灼见他有自己的想法。

  他为将之道,第二点要强调高度集中指挥。中国兵法有一句话叫:权出于一者强,权出于二者弱。意思就讲高级将领要有高度集中指挥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应对战场变化的情况。蒙哥马利讲,他说:如果拿破仑把每一个作战方案都交部下讨论,那么其中必定要有许多方案被他部下否决掉,那么如果是那样的话,拿破仑也不会成为我们现在看到的拿破仑了。所以蒙哥马利讲,军事理论的惟一方针是什么呢?是行动上的果断和临危时的镇静。而要做到这一点,组建一个明确的、强有力的领导机构是必须的,而这个领导机关的最高军官是心脏,是灵魂。蒙哥马利讲,作为总司令必须一开始就把部队牢牢地握在自己的手中,不能分权,高度集中统一。那么蒙哥马利刚到北非担任第八集团军司令就按照自己的理念改造这支部队,以后我们要谈他怎么改造第八集团军,他许多举措和前任第八军的司令是不一样的。有人就提出意见了,并且有的告了蒙哥马利的上司,亚历山大将军,布鲁克元帅,蒙哥马利不为所动,他讲,他说是谁在指挥这个集团军,是我,而不是他们。所以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蒙哥马利一直是这样,不管他人非议按照自己的理念去作战,在他看来,只有高度的集中指挥,才能保证部队的均衡与完整,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战斗力的效力。这是他的第二个,强调的是高度集中指挥。权出于一者强,权出于二者弱。

  第三就是凝聚士兵的心。军队的最基本的要件是当兵的,是我们的士兵,古今中外,皆莫如此。蒙哥马利强调,高级将领应该时刻不要忘记部下,要建立部下对自己的信任感,使得部下能够并且愿意追随你出生入死,浴血奋战。他认为,战斗力是精神和物质两个因素组成的,但相比之下,精神因素更重要。所以西方人他并不轻视精神在战争中的作用。

  蒙哥马利明确指出,他说:战斗的胜利主要在于士兵们的心,蒙哥马利一生都在做这样的一件事情,这就是如果让士兵们使出最大的力量,必须使他们绝对地信任指挥他们的那个军官,这是他的理念。那么为了争取与凝聚士兵们的心,他要求军官们体察下情,和士兵们一起渡难关。他说,如果士兵们知道军官们的生活和他们也差不多,那么再苦,士兵们也能够忍受。如果士兵们能够在前线见到高级军官,并且能够高级军官平易地交谈几句,那么他们心理感知的是什么呢?我们有人关心,有人关爱,这是蒙哥马利对自己对他人讲的。所以说,他要求军官们必须到前线去,体察下情。为了争取和凝聚士兵们的心,蒙哥马利要求他的部下军官必须向士兵们讲真话,不能撒谎,不能骗他们。

  他说:现在的士兵和19世纪的士兵已经不一样了,有很大的不同,他们通过新闻、看书、电影,眼界开阔,思想活跃,他们经常将所见所闻与现实的环境做一个比较,他们渴望,他们心中升起一种渴望,渴望把自己的一切托付给他们所信任、绝对稳妥人的手里。

  蒙哥马利说,如果军官不讲真话,那么他们会感觉受到军官们的嘲弄,于是对军官信任感也就没有了,士兵不信任了,他们还会在战场上为你奋力作战吗?所以说他强调讲真话。为了争取和凝聚士兵们的心,蒙哥马利要求每一个军官必须关注士兵们的生命,战争是要流血、要死人的,但是这绝不是军官漠视士兵生命的理由。他要求尽一切努力要把士兵们的伤亡减少到最低程度。我举一个例子看看蒙哥马利是如何关注士兵们的生命的。二战爆发初期,英军对负伤的士兵的救治是不及时的,做得不好,那么蒙哥马利发现后,立即在全集团军提出拯救士兵生命的四项措施。

  第一,必须及时输血,输血尽一切可能将士兵在战场上流出的献血在战地医院补回来。

  第二点,必须及时在前线为重伤员进行外科手术,使得他们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治。不会因把他后送到后方医院再外科手术耽误时间而失去生命,或者遭受更大的痛苦。这是第二个措施。

  第三个措施,凡是需要后送的重伤员,不能像过去通过公路运输,为什么?道路的颠簸,而进行空运。

  第四个措施,派遣女护士到前线医院,蒙哥马利解释说,负伤的士兵看到女护士,他们的伤痛和紧张的神经会大大得到缓解,这一点是男护士做不到的。我个人认为,蒙哥马利是一个非常懂得士兵心理学的人。就从上面几点措施。在战场上,士兵们最怕的不是死亡,他最怕的是对他人的,对他生命价值的漠视。如果军官们认为士兵流血不过是应尽的职责,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那么士兵们会产生畏战情绪的。因为生命对任何人生命只有一次,死了就完了。蒙哥马利对士兵生命的尊重恰恰是他那支部队极富战斗力的原因之一。

  我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情,当一名年轻的士兵重伤不治时,他最渴望的一件事是什么呢?是得到女人的吻。他对看护他的护士说,他说小姐,除了我母亲以外,没有任何女人吻过我,你能帮助我实现这个愿望吗?那么这个护士满足了他的要求,就这样,这位年轻的士兵脸上挂着护士的唇印,没有任何遗憾地离开了这个人世,那么在场的人都落泪了。所以这名士兵的一位战友说,他说这里没有死亡,只有爱。这件极富感染力的事情就发生在蒙哥马利的第八集团军。

  他的为将之道的第四点就是要求官兵必须有强壮的体魄。

  战争是充满了劳累与紧张,平时日常工作施工那只是累,疲惫,但战争还有一个精神的紧张,充满了风险。蒙哥马利认为,除了精神因素之外,体质对军人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有健壮的体魄,蒙哥马利他自己参与并且要求他的部下在大雨滂沱之下,冰天雪地之中,飞沙走石之时,泥泞不堪之路强化训练,就是中国人那句话叫冷练三九,热练三伏,因为这个道理东西文化是相通的,因为战争的特点,战争的规律是一样的,就是规律,就是共同的。冰天雪地之中,大雨滂沱之下、飞沙走石之时,泥泞不堪之路,他明确要求各级官兵,凡40岁以下者必须每周抽一个下午时间进行7英里的跑步运动。如果没有正当理由,不行的。立即淘汰。开始的时候,官兵对他的这一条不感冒,有意见,抱怨声也不断,但是蒙哥马利治军严,他毫不留情,所以没有人敢违抗他这条规定。

  蒙哥马利讲,他说最好的军人是什么呢?是合金钢,合金钢,即要有必胜的信念,旺盛的斗志和乐观的态度,也要有健壮的体魄。他说没有健壮的体魄,就难有饱满的战斗意志。蒙哥马利在视察部队的时候,他有这么一个习惯,他什么习惯呢?见了面之后,士兵或者他下级军官向他敬礼,他要把对方的钢盔摘下来,他来摘,摘掉对方的钢盔干什么呢?看对方的眼睛。有人不解,你看他眼睛干什么呢?蒙哥马利有自己的解释,他说,从士兵的眼睛我就能看出他身体是否强壮,他的精神是否饱满。一个目光晦涩的人很可能有病态,而一个有病态的人你会指望他有多大战斗力吗?这个名将和名将之间,他确实有自己的特点,他是摘下对方的钢盔看到对方的眼睛,从目光中看出对方的精神状态如何,所以说统率的为将之道真是各有特点,统率的为将之道路以后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话题,无论中外军事先者,对此都有精辟地论述,蒙哥马利本来不是一个学习优秀的学生。后来之所以成为一代名将,我想非常重要的是他将战争实践这个平台作为锻造或者打造自己军事才能最好的空间。

  那么,蒙哥马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的指挥风格,他的指挥特点究竟如何呢?我们下一讲再讲,谢谢。

  (下)

  内容简介:这是一个大英帝国的铁血雄狮,他决不后退的吼声,响彻欧洲大陆。这是一朵绽放在北非沙漠中的名将之花,他拯救了一支濒临绝望的军队。这是一位捕捉沙漠之狐的神奇猎手,他的名字让对手闻风丧胆。他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英军将领,伯纳德。蒙哥马利。

  那么,他是凭借着什么力量,让一支几乎崩溃的军队成为胜利之师?又是依靠着怎样的智慧,让他在面对狡猾的有沙漠之狐美称的德军名将隆美尔之时,临危不乱,将沙漠之狐永远地赶出北非沙漠,成为真正的名将之花?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马骏博士将与我们共同穿越北非沙漠漫天的烟尘,回望人类战争史上少有的沙漠之战。

  (全文)

  他军事生涯走向辉煌的起点是在北非战场,是和北非战场,是和德国名将隆美尔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今天我就向大家谈谈蒙哥马利是如何在北非战场战胜隆美尔进而走向他军事辉煌的。

  介绍第一个问题是临危授命。1941年2月,希特勒为了援助在北非战场接连败于英国人的意大利军队,派他手下的一个悍将隆美尔,到了北非担任德意联军总指挥,隆美尔到达北非之后,果然不负使命,通过一系列的战役行动将英军连连击败。1942年5月,隆美尔又发动一次攻势,经过一场血战,击溃了英国第八集团军乘胜向埃及推进。6月19日,隆美尔采取灵活的战略战术,以劣势兵力攻占了英军在北非的重镇托卜鲁克,攻占了这个地方,复活英军三万余人,英军主力被迫退缩到埃及。德国人攻占托卜鲁克之后,继续向埃及推进,6月下旬,德意联军就达到了距离亚历山大港以西104公里的阿拉曼地区,隆美尔的胜利使得英国第八集团军面临全面崩溃的境地,英伦三岛极为震撼。

  许多英文大报,通栏大标题写着,英国一片愤怒,丘吉尔首相将因此遭到不信任案,北非局势将导致政府的改组等等,这些类似的大标题在英国的报纸都是头条。

  那么为了挽回北非的颓势,丘吉尔飞抵开罗视察,8月6号,丘吉尔和英军参谋总长布鲁克元帅飞抵埃及开罗之后就到处视察,他的部队来听取汇报。8月6号,20:15分,丘吉尔作出了改组北非英军指挥机关的决定,为了加强在北非的作战指挥,他将指挥北非战场的中东司令部,划分为两个,一个是近东司令部,一个是中东司令部。他指令近东司令部设在开罗,专门负责北非战场的指挥,同时,他解除了在北非战场作战不利的第八集团军司令里奇的职务,任命第30军的军长戈特担任第八集团军的司令。同时,在同样一个决定力,他让当时担任英国东南军区司令的蒙哥马利,担任第一集团军司令,和巴顿准备参加卡萨布兰卡登陆作战。

  那么这样,第八集团军的司令是戈特,戈特这个人善于沙漠作战,隆美尔号称“沙漠之狐”,戈特号称“沙漠之鼠”。这个人不是具有雄才大略的人,但是为人正直,善良,意志非常坚定,只要他想好的,看准的路,他就毫不犹豫地走下去,所以丘吉尔在谈到任命的时候他说,我就是要发挥戈特临危不惊,善于挽狂澜于即倒,稳定北非的局势。

  可是,命运真的捉弄英国人。8月6号下达的命令,8月7号下午,当戈特搭载的一架运输机到北非上任的时候,途中遭到德国战斗机拦截,这架战斗机被打掉了,戈特本人也阵亡了。这是8月7号下午,当时丘吉尔还没离开北非,他正在苏格兰视察呢,他闻到这个消息后是十分震惊。他在他的回忆录说,他说我的全部计划都被打乱,这是我最悲痛的时刻。他是丘吉尔,毕竟是丘吉尔,他很快在悲痛中醒过神来,果断地任命蒙哥马利接替戈特担任第八集团军司令。

  蒙哥马利喜欢打,越是强的对手他越高兴。隆美尔的名字在英国几乎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蒙哥马利知道,当这个集团军的司令就是要和隆美尔打交道了,就要和隆美尔打仗,这是蒙哥马利梦寐以求的事情。所以说,他对丘吉尔的高级军事顾问伊斯梅有下列的对话。

  他说:我来了,我来了,这个人毕生从事军务,长年累月,孜孜不倦,克己奉公,不久,命运之神向他微笑了,成功的光辉照到他身上,他得到晋升。机会来了,他指挥起大规模的军队了,他赢得了胜利,世界都知道他,每个人都在谈论他。然而,突然他又背时了,一次战斗使他一生都化成了泡影,这也许不是他的过失,但他的名字也列进了无尽无休的军事失败的史册之中了。他上来没有头没脑的说了这么一段话,所以伊斯梅听了他的话大吃一惊。你想啊,怎么没有上阵,你就知道失败的结局了呢?所以伊斯梅就安慰他,他说,不要这样想,你不应该把一切都看得一团糟,我们在中东正在集结一支优秀的军队,可以肯定地说,你不会再遇到那样的灾难,你所说的灾难。蒙哥马利听完之后听到却大叫道说,你说的是什么呀,我谈的这个人是隆美尔,在未来那片沙漠里倒霉的是他,而不是我,我一定要打败这个德国人。那么就这样,他上任了,这就是蒙哥马利的风格。信念坚定,从不言败!

  中国有句俗话叫新官上任三把火,讲的就是新官到任后,通常采取新的有利的举措,以打开局面。是不是这么个理,蒙哥马利上任烧了四把火,我谈谈他哪四把火。

  第一把火是在集团军树立他的形象,重振官兵的士气,建立官兵对集团军本身的信任。第八集团军从隆美尔到北非,就没打过胜仗,几乎没有打过胜仗,士兵们下级军官们对集团军司令部已经失去信心了,他要重振这个威信,重新鼓舞、鼓起士兵、下级军官对集团军司令部的信任感。所以说,他到了之后他对迎接他的人说,陪我到部队,我要让士兵们认识我。那么他到部队他不失时机的发表讲话。

  他说:各位朋友,我叫伯纳德。蒙哥马利,刚从英格兰来担任第八集团军司令,我希望和大家见上一面,并愿意借机告诉大家,我的一个小小的想法。这就是绝不后退,请相信,这个想法将成为改变你们命运的钥匙。他不失时机就在部队重复这几句话。

  方才说了,英国官兵被前一段作战搞得非常沮丧,心情灰颓到极点,现在听了这个矮小的个子,身体不高的新司令的“绝不后退”的四个字,感到比较痛快。于是他们把目光集中到了蒙哥马利戴着那顶坠有双徽的坦克部队贝雷帽,坦克部队带的贝雷帽,失去的信心就慢慢恢复起来。所以,从此以后,蒙哥马利你看我们现在看到蒙哥马利许许多多的照片,我到现在没有看到蒙哥马利戴钢盔的照片,他总是戴贝雷帽,他的贝雷帽是双徽的,就是这个贝雷帽成为蒙哥马利的象征了。

  第二把火就审查集团军军官所有人员砍掉那些朽木。换人啊,换句话说,淘汰一些人,撤到一些人,任命一些有能力的人。蒙哥马利是眼睛揉不得沙子的人。或许名将都有这么一个特点,他自己强他也希望自己身边的参谋强,希望他的下级军官强,这就叫强将手下无弱兵。他言语不多,蒙哥马利不大愿意说话的,但是有惊人的洞察力。他还没担任第八集团军司令时,他就对英军哪些军官有能力,哪些军官了如指掌,他心里都有一个谱。中国有句话,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你只要怀疑他你就不要再用他了。他第一个换掉的人就是第八集团军代理司令拉姆斯登中将,是个中将。他为什么要将拉姆斯登撤职?甚至他本身就是一个中将当时,他把一个中将撤职连请示都没有,就开始执行。本来,按照命令蒙哥马利应该在8月15号正式接替司令一职的。他12号到达开罗,可是他在听到拉姆斯登汇报时,他问了拉姆斯登几个问题,他发现,拉姆斯登总是让他觉得战场一切东西都是捉摸不定的。这正是高级军官的大忌,你对战场的全局没有了解。所以说,他认为,拉姆斯登没有掌握全局的能力,所以果断地决定,立刻接管第八集团军,而让拉姆斯登指挥第30军去了。

  那么紧接着拉姆斯登被撤职的是第7装甲师师长伦顿少将。这个人被撤职的惟一的原因是在与蒙哥马利的首次见面中,干什么呢?犯了一个错误。当时他向蒙哥马利汇报,汇报完之后他请示,他说在未来发起的进攻作战中,惟一需要决定的是,不是由谁率领装甲部队向隆美尔发起攻击。换句话说,伦顿少将向进攻隆美尔,让蒙哥马利决定由谁担任主攻。蒙哥马利回答,不,我们的坦克将不发起进攻而是等待隆美尔撞到我的枪口上。本来这个事情完了,伦顿说,行,就完了。这个事就没有一点就没有后来发生的事情,要命的是伦顿坚持己见,在这个问题上与蒙哥马利争辩起来。那么这就是使得蒙哥马利大为恼怒,为什么呢?因为蒙哥马利性格里有非常强的专横和傲慢的一面,他绝不允许任何人对他权威的一种挑战,他不允许。所以伦顿,他的所为被蒙哥马利看作是对自己指挥权的挑战。如果每个军官都这样,他说我的兵是无法带的,那仗还怎么打?于是很快将这个人撤职了,这是个少将啊。后来就把炮兵主任等等一系列军官都给撤掉了,砍朽木的同时,他又栽新树。调了一些年富力强的军官担任第13军的军长,第30军的军长,后来方才说的拉姆斯登又给调走了,情报处长、炮兵主任都是新人。

  蒙哥马利把英军官兵的士气就烧起来了。我看过一份资料,当时英国第八集团军有一个中校,他写了一个自传,里面就评价了这把火,他说一个没有勇气把一些准将从集团军的参谋机构里解职的将军,一个没有勇气怎样在军士长的心中激发起强烈献身精神的将军,是不能打败隆美尔的,或者是不可能取胜的。而蒙哥马利做到了这一点。

  第三把火就是建立一个与他性格和作战理念相符合的指挥体系。蒙哥马利有一句名言,如果脑袋里面总是纠缠一大对琐碎事物是不可能有清晰思路的。他烧这把火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从琐碎的小事中解脱出来,为此他成立了一个作战司令部,这个司令部要设在距他集团军,自己的集团军司令部前沿,就是在前线,前沿地域。所有的作战详细计划和行政管理事务都出自于这个作战司令部。他要求,这个司令部必须精干,只能配备少量参谋、通信、机要人员,他让德。甘刚,是参谋长全权负责这个司令部。这个司令部和第八集团军下面的军一级单位平级。蒙哥马利终于摆脱忙碌蜂房一样的,有时间,有精力经常到下面和师长,军长,保持密切接触。

  第四把火就是寻找隆美尔的弱点。打一胜仗振奋士气。当时,德军进攻已经强弩之末,处境非常不好,打到阿拉曼地区。一是补给线长,部队补给距离是在托卜鲁克,托卜鲁克离阿拉曼500公里,这个补给线太长。运的东西就慢,补给不足,缺乏给养。作战物资不能及时到位,伤病员不能及时后送,这是一个。

  第二个,官兵疲惫不堪,士气下降。你想,沙漠地带本来环境非常恶劣,还要打仗,淡水补给不足,士兵渴都渴坏了,疲惫不堪,非战斗减员,不用打。生病,胃病,伤寒等等,这个病流行。

  第三个隆美尔身体不好。当时隆美尔病了,据德国军医向希特勒报告说:隆美尔当时患严重的胃病和鼻炎,血液循环系统又不好,并且建议,隆美尔不适应再担任高级指挥员。后来隆美尔一度回国疗养。这是德军的情况。相比之下,英军由于蒙哥马利上任后的一系列举措,士兵的士气是逐渐高涨,后进补给也比较近,补给也比较充分,蒙哥马利更不用说了,精神饱满,极富战胜隆美尔的自信。那么在这个时候,双方兵力对比,作战士气一比,英国就有人提出,最明智的选择是进攻,为什么呢?他说,德军在这种情况下很可能选择撤退,德军一旦撤退,那么我们现在英军构筑的防线就没有用了,他不来进攻我们,防线就没有用了,要立即恢复对隆美尔的进攻。可是,蒙哥马利,他洞察力强,观察力、洞察力,他根据他对隆美尔的了解,对隆美尔个性的了解,正确判决隆美尔不会后撤的,而会选择进攻。他分析德军在苏德战场攻势正猛,德军正在向斯大林格勒推进。斯大林格勒作战的第一阶段,就是高加索作战,攻势比较顺利。北非战场,是德军在战略上两大钳形攻势的一角,这部进攻斯大林格勒,这也在北非作战,如果北非这一段后撤,就等于德军承认失败。这一点是荣誉感非常强的隆美尔所不愿意做到的,他不可能这样做。所以蒙哥马利分析,隆美尔肯定要进攻的,他的分析是正确的。当时,蒙哥马利正确判断隆美尔将在阿拉姆哈勒法山实施突破,所以他精心设计了一个陷阱,隆美尔是果然上当了。8月31号,隆美尔率家他的装甲集群向蒙哥马利精心设计的这个陷阱冲了进来,结果遭到严阵以待的英军的猛烈杀伤,同时,蒙哥马利请求空军猛烈轰炸了德军在后方的补给重镇托卜鲁克,顿时德意联军军心大乱,托卜鲁克被炸了,所以向后败退。英军正要用坦克实施追击的时候,蒙哥马利突然下令,不许追击,不追了,不打了,不仅不追,而且在几个制高点,仍然保留着德军的哨所,不要进攻他们,为什么呢?他的参谋非常不理解,乘胜追击,宜将胜勇追穷寇啊,是不是啊?蒙哥马利说,留着他们就是为了让德国人看一看,我们下一步实施更大作战行动时所采取的欺骗措施。你把他打光了,我想糊弄他,我想欺骗他,他看不到了。所以这几个哨所,前沿制高点,蒙哥马利说不要打,留着他。那么阿拉姆哈勒法山之战历时8天,犹如一针兴奋剂,使得一直让德国人追着打的英国第八集团军的士兵士气高涨。那么这场战役奠定了英军反攻的基础,就连德国人也不得不承认,这场战役成为沙漠战的转折点。德国在北非的失败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这就是蒙哥马利上任后的四把火,四把火将整个集团军的面貌焕然一新,丘吉尔曾经专门在蒙哥马利的纪念册上写到,他说我祝愿第八集团军司令和他的部队战果辉煌、威名远扬。

  阿拉曼位于埃及北部,东北距亚历山大港104公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阿拉曼是德国、意大利联军在北非进攻的最远处,当隆美尔率领他的部队攻到这里已经是气喘吁吁,疲惫不堪了。由于油料补给等等的缺少,那么隆美尔再也不敢打他所擅长的运动战了,他只能用阵地战坚守防线,不惜任何代价,阻止英军的突破。10万多德意联军部署在长达8-13公里的防线上。为了弥补兵力的不足,隆美尔在防线上铺设大量的地雷,并且有一个名字叫“魔鬼的花园”,以等待德国人来突破,来掉入这个地雷区。那么面对德意联军,阵地对面的英军,却早已从失败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兵多将广,补给充足。英军的兵力整整比德国人多出一倍,就是两个英国人打一个德国人都富余。特别是英国这个时候已经获得了德国的超级机密,就是什么呢?就是密码机,超级机密武器是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人破译了德国人的密码,当时负责是他的军情三处,在伦敦郊外的布奇雷庄园。这个机构在布奇雷,专门破译密码的,而且德国人一直不知道自己的密码被英国人所破译了,那么超级机密是英国最机密、最重要的情报来源,为了保证这一机密,超级机密这个武器的安全,丘吉尔计划他说什么呢?下金蛋的鸡从不咯哒咯哒的叫。他要求超级机密只能在口头传达,不需留有任何文字。就是比如说我告诉部队,德国人要兵力部署在这里增加两个集团军或者他的主攻方向在这里,他只口头传达,不留下任何文字资料,蒙哥马利就不断地得到伦敦发来的超级机密,所以对德意联军的动向是了如指掌,甚至希特勒发给隆美尔的电报最早知道的不是隆美尔而是蒙哥马利。所以说,这个超级机密太厉害了,所以他不仅是兵多将广,两个打一个都富余,而且他获得这个,了如指掌,知己知彼,百战而不殆。

  由于上述条件,蒙哥马利的心情和隆美尔当然是截然不一样,此刻面对隆美尔这样强大、被神话的对手,蒙哥马利非常亢奋。你想啊,还有什么能比在全世界注目之下打败像隆美尔这样一个著名的敌人更让他心驰而神往呢?隆美尔强,隆美尔被神话了,但是我把他给打败了,我把这个神话的英雄,神话般的英雄打败了,你想他多高兴啊,亢奋。

  他现在要做的只是一件事,隐真示假。不让隆美尔知道自己的企图,打他个措手不及。然而在沙漠地带,要把几十万军队和成千上万吨作战物资隐藏在无遮无挡的沙漠地区谈何容易?但是蒙哥马利做到了。他如何做到这一点他有两个招法,第一招变戏法,第二招卖破绽。大变戏法,卖个破绽,军事术语叫伪装和欺骗。先谈大变戏法,也就是伪装。他请来电影布景设计师,这个人叫巴卡斯,他把巴卡斯请来,这是当时英国一个著名的电影布景的设计师,利用光学的原理造成人视觉的错位,将2000吨汽油无声无息地从地面消失。干嘛呢,安全隐藏在一年前英军仓促之中挖的交通壕里面,藏完之后,英国的飞机看一看,在空中照相,根本就看不出来,2000吨汽油悄然无息地变没了,接着他将4000吨作战物资变成了一个个10吨大卡车的模样,远远看去犹如一个大的兵营,火炮是最难伪装的,他有长长的炮筒,轮廓也突出,那么怎么办呢?他把他还是把火炮变没了,他把火炮隐藏在三吨卡车的下面,三吨卡车的下面,1200门火炮远远看去,就好像1200辆卡车一样。大变戏法,伪装的目的是干什么呢?是隐藏进攻企图,蒙哥马利准备在阿拉曼地区北线发起对隆美尔的进攻,自然要把集结在那里的作战物资、兵力伪装起来,不让敌人发现自己将在这个地段,这个地区对隆美尔发起进攻。可是,为了给敌人造成更大的错觉,为了让隆美尔更相信英国人将在阿拉曼北线发起进攻,还要做出在阿拉曼地区南线发起进攻的样子。于是,蒙哥马利就要卖个破绽给隆美尔了,使得隆美尔相信,英军将在阿拉曼南线发起进攻,这个破绽卖得太好了。怎么卖的?蒙哥马利在阿拉曼先所做的,所有的隐蔽在南线都公开出来。比如在北线,他将油料隐藏起来,但是在南线公开建立加油站、油库、铺设输油管,在北线他把火炮和坦克隐藏起来,而在南线,他让几十辆大卡车每天都拖着树枝在沙漠地带绕来绕去,卷起腾天沙雾,来让隆美尔看到,我英国人正在搞频繁的兵力部署,向这个地方调兵。

  所以说,为了做到天衣无缝,那么让隆美尔相信,英国人就是要在南线发起进攻,所以说蒙哥马利还命令卖破绽的部队,恰到好处地放慢卖破绽的速度。因为卖破绽,如果蒙哥马利想,你隆美尔根据狡猾,不是一般的对手,狐狸。如果蒙哥马利想,我这些卖破绽的速度快了,你肯定要琢磨我进攻的日子了,你根据我卖破绽的速度,你要分析我进攻可能发起的日子。如果是这样的话,我还不做得那么完美,完善。于是放慢卖破绽的速度,让隆美尔感到在1942年11月来临之前,英军不会发起进攻。因为他的准备工作还没有完成。但是,蒙哥马利发动进攻的日子恰恰是在11月份之前,这一天是1942年10月23日。这就是谋略,这就是战争艺术,这就是名将。

  1942年10月23日,蒙哥马利向全集团军所有官兵发起私人文告,就是集团军司令个人名义,命令所有官兵向大英帝国的雄狮一样,勇猛地扑向对方,无论在什么地方,发现德国人,立即将他打死,阿拉曼战役,就这样在蒙哥马利这份文告中开始了。

  阿拉曼战役历时12天,书写了一个新的历史,它使得一度纵横北非大漠的隆美尔军团从此一蹶不振,进而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力量一系列的战略转折。同时,蒙哥马利也开始了军事生涯的辉煌。他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了大英帝国的救星,所以当丘吉尔闻知阿拉曼战役胜利的喜讯,声音颤抖地打电话给蒙哥马利,他说蒙蒂,大英帝国的全体臣民感谢你和你英勇的军队。丘吉尔后来在他的回忆录讲他说,在阿拉曼战役以前,我们是战无不败,在阿拉曼战役以后,我们是战无不胜。

  阿拉曼战之后,蒙哥马利又参加指挥了英军几乎所有的欧洲战役,为最终战胜德国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贡献。德国投降之后,蒙哥马利被任命为英国驻德国占领军总司令,此后又担任过英军总参谋长,北约盟军副总司令等职,1958年,因为年龄的原因退休。蒙哥马利最后退出公共生活是在1968年,这个和他的个性也有关系。那一天,他参加英国国会举行隆重而庄严的开幕仪式,蒙哥马利要求手持国剑,参加开幕式,英国国剑是英国国王或者女王授予功勋卓著军官的一种荣誉。这个剑身非常长,也非常重。这种剑身这么长,这么重,对一个年富力强,像我这么大中年的军官,如果拿这柄剑都是一个很困难的一件事。但是蒙哥马利那时候已经80多岁了,他坚持要拿这把剑参加这个庄重的仪式。这个人犟,个性非常强,当女王发表讲话的时候他实在挺不住了,81岁的老人实在挺不住,身体晃了一下,差点倒下去,后来被女王旁边的一个侍卫官看见到了,马上扶了一下,把他放在椅子上。他一直坚持站着听着女王的讲话。保持军人一种尊严、风格。他实在是力不从心,坐在椅子上,几分钟之后,他没有跟任何人讲他为什么要离开,但是心情可能非常非常复杂的,他悄然地没有打扰任何人,自己一个人离开了上议院,从此之后这一步就跨出了他人生退出公共生活的开始。从此之后,他再也没有公开露面。

  1976年3月25日,蒙哥马利在伦敦病势,终年89岁。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二战风云人物之 麦克阿瑟 下一篇:二战风云人物之 丘吉尔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