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丘简介

作者:佚名 字数:2351 阅读:166 更新时间:2009/03/10

孔丘简介

孔丘 姓名:孔丘 国籍:中国(秦) 年代:前551——前479 职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丘(公元前551——前479)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先秦时期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祖先原是宋国奴隶主贵族,后来因避宋国内乱,才迁居鲁国。孔丘幼年丧父,家境衰落,过着“贫且贱”(《史记·孔子世家》)的生活。他“博于诗书,察于礼乐,详于万物”(《墨子·公孟》),知识渊博,三十岁左右即闻名于世。在他一生中,除公元前501年至前496年做过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和司寇外,大部分时间都周游列国,收徒讲学,宣传以仁义为核心的儒家学说。他的主要言行,由其弟子或从弟子收集、整理在《论语》一书中。此外,他还修订过《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经典。 
    由于孔丘出生在周公旦封地的鲁国,从小受到西周传统文化的熏陶,因而在政治上有着很大保守性,十分赞美西周的社会制度。“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本辞条以下引文,凡引自本书的,只注篇名)他还认为这一制度的根本的东西是不会改变的,即使在百代以后也只不过有所增减改良罢了。 
    孔丘从“仁”就是“爱人”(《颜渊》)和“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圣治》)的观点出发,十分重视增加人口。他认为“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礼记·杂记下》)。因此,每当看到人口众多时,便情不自禁地赞叹说:“庶矣哉”(《子路》),人口真多啊!孔丘主张人口众多,一方面因“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圣治》),而要做到孝,最重要的是不绝祖祀,子孙繁庶,“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同上)。另一方面也是一个国家得到治理的重要标准。“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子路》)要想增加人口,孔丘认为首先应推行仁政,爱护百姓,以招徕其他诸侯国的人民。“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同上)其次,要重视男婚女配,“大婚,万世之嗣也”(《礼记·哀公问》)。婚配的年龄,他主张“男子二十而冠,有为人父之端;女子十五许嫁,有适人之道。于此而往,则自婚矣。”(《孔子家语·本命解》)孔丘的上述思想,特别从孝的观念出发要求后代蕃衍的思想,在被孟轲进一步发挥后,对我国人口的增加影响甚大。 
    孔丘还很重视对人民进行教育,提高人口质量,第一个提出了“有教无类”(《卫灵公》)的卓越主张。在孔丘以前,一般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受到教育,学习知识和文化,而他则打破了这一界线,主张所有的人都应当受到教育。他认为通过学习,首先可以增进人们的各种知识和技能,知道各国的现状和历史,了解各种礼仪。如读了“《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其次,可以使人们懂得礼貌,遵守社会道德,不犯上作乱,“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叛)矣夫!”(《雍也》)孔丘主张对人民普遍施行教育,固然是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但远在春秋末期,他就强调人们必须进行学习,学习的内容又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各个方面,这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知识才能和道德风尚,进而提高整个人口质量,是有积极作用的。 
    孔丘进一步发展了春秋以来按照人们“劳心”和“劳力”的不同,把人口分为君子与小人两大社会集团的观点。他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孔丘认为君子与小人的划分,除了取决于他们劳心和劳力的不同外,还取决于他们是否维护旧的等级制度和追求个人财利。如果他们反对旧有的等级秩序,只讲究增加个人财利,即使是劳心的,也应瞩于小人的范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同上)。其次,他还认为劳力的人,必然会挨冻受饿,劳心的人才会高官厚禄,第一个提出了“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卫灵公》)的论断。孔丘站在剥削阶级立场上,不可能认识到统治阶级的残酷压榨是造成劳动人民贫困的根本原因。他的这一观点,还为两千多年来我国许多知识分子轻贱体力劳动,崇尚清高,提供了重要理论根据。 
    另外,孔丘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阳货》)的轻视妇女的思想,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得到广泛流传,给我国广大妇女戴上“三纲五常”和“三从四德”的沉重枷锁,有着巨大影响。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孔融简介 下一篇:孔另境简介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