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施简介
弗里施简介
姓名:弗里施
国籍:瑞士德语戏剧家、小说家
年代:1911.5.15-1991
职位:德语戏剧家、小说家
瑞士德语戏剧家、小说家。 1911年5月15日出生于苏黎世一个建筑师家庭。1931~1933年在苏黎世大学攻读德国语言文学,后为经济所迫而辍学,以记者为职业,并创作了第一部小说《于尔格·莱因哈特》(1934)。1936年改学建筑。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应征入伍。1941年工学院毕业,从事建筑业务,同时进行文学创作。1955年在苏黎世专事写作。1960~1965年侨居意大利罗马,后回瑞士定居。
弗里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与F.迪伦马特齐名的瑞士剧作家之一,他以小说和戏剧创作赢得了国际声誉。弗里施和迪伦马特一样,认为舞台不是“再现现实”,而是“表演”现实的场所。他的戏剧创作受到德国B.布莱希特和美国T.魏尔德的影响。从前者接受了主题的譬喻性和“陌生化”技巧,即他所说的“阻止移情,摧毁幻觉”;从后者接受了对主观因素的强调。其作品的哲学意味较浓、较抽象。
弗里施第一部剧作是《圣·克鲁兹》(1944),写一位生命垂危的行吟歌手与昔日的恋人重逢的故事。这是一部倾向于象征主义的作品,作者打破传统方法努力拆散情节,按现代方式加以重新结构。
《他们又在唱了》(1945)写一群死在法西斯屠刀下的无辜者和刽子手在阴间寻找共同生活的故事。作者认为人们在活着的时候都失去了“自我”,只有在冥界才得以恢复人的正常生活,作品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的一种悲观看法。
1946年写成、1947年上演的《中国长城》是一出闹剧。长城是时间老人的象征、历史的见证,借以表现技术进步与人类境况的不一致。这出剧抛弃“场”和“幕”的模式,由24个“景”组成,古今人物同台,贯穿着历史悲观主义基调,形式上有明显的布莱希特痕迹。
《唐璜,或对几何学的爱好》(1953)使弗里施的声誉越出德语国家。这是一出喜剧,描写唐璜爱好几何学,因被许多女人纠缠,无法潜心钻研,他为了摆脱他们,故意安排被人掳走,但即使进了地狱,也不能如愿。此剧比弗里施其他剧作具有更多娱乐性。
弗里施的戏剧代表作《比得曼和纵火犯》(1958)与《安多拉》(1961)是两出最纯正的布莱希特式譬喻剧。《比得曼和纵火犯》写客店老板比得曼胆小怕事又唯利是图,眼看两个形迹可疑的人不断把汽油筒往他的阁楼上搬运,却明哲保身,不敢制止而且一味迁就,直至把火柴交给罪犯,终于酿成了全城大火。剧中采用了古希腊悲剧常用的合唱队形式,随着剧情的进展进行说明、评论。《安多拉》写安多拉小城镇受到“黑色”势力的威胁,村中的小孩安德里被人们误认为犹太人,被“黑色”势力的人抓住后一位教师解救了他,并把他抚养成人。由于“犹太”血统,他处处受到歧视,向“养父”女儿巴尔卜琳求爱,也遭到拒绝。后来“黑色”势力屠杀大批犹太人,父亲上吊身亡,巴尔卜琳疯狂地乱跑,她呆呆地凝视着安德里的鞋,徒然地盼望着他能回来……。《安多拉》问世以后,欧洲的“文献戏剧”和“残酷戏剧”相继兴起。弗里施又折回到他的戏剧事业的初创阶段,重新拾起与《圣·克鲁兹》相近的题材,写出《传记,一出戏》(1967)。作者用一系列倒叙场面,把主人公过去的经历一一加以演绎。主人公最后失败了,说明个人的生存境况是由社会关系铸定的,个人的改变必须以社会的改变为前提。
1978年弗里施又出版了一部剧本《三联画》。此后他的创作产量不多。其他作品还有《忆布莱希特》(1968)、《戏剧散论》(196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