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勃罗·卡萨尔斯简介

作者:佚名 字数:5944 阅读:143 更新时间:2009/03/12

巴勃罗·卡萨尔斯简介

巴勃罗·卡萨尔斯 姓名:巴勃罗·卡萨尔斯 国籍:法国 年代:1876-1973.10.22 职位:大提琴演奏大师
  姓名:巴勃罗·卡萨尔斯  性别:男  国籍:法国  生日:1876年  PabloCasals(1876-1974)他学于马德里音乐学院,1895年加入巴黎歌剧院乐队。1898年首次作为独奏家在巴黎登台,同年在伦敦演出,1901年首演于美国,1904年在白宫为老罗斯福总统,1919年在巴塞罗那组建自己的乐队,1950-1966年间在普拉德创办卡萨尔斯音乐节,1971年10月24日在联合国举行的特别音乐会上,指挥首演他自己的最后一首作品《联合国赞歌》。卡萨尔斯以惊人的演奏和表现才能提高了大提琴作为独奏乐器的地位,在本世纪的大提琴家中,以他的贡献为最多。   
    《联合国赞歌》   
   相关介绍: 

  童年     

  巴勃罗·卡萨尔斯诞生在西班牙卡泰罗尼亚省一个偏僻的乡村。他父亲是村里的管风琴师,从小就教他学弹各种乐器。5岁的小卡萨尔斯在教堂做礼拜的时候已经能帮助父亲演奏管风琴了。一年后,在当地举办的一个小小的音乐会上,他又熟练地拉起了小提琴。他父亲看到小家伙这样聪明,就用葫芦为他制作了一把“大提琴”。卡萨尔斯便很快摸索着在上面拉起了流行小调。  

  不过,给卡萨尔斯的生活带来真正变化的还得等到他第一次见到了大提琴的时候。那是他11岁的时候,从巴塞罗那来了一个三重奏组,在他们的村里演奏了一场音乐会。那亲切、温暖、富于人情味的大提琴的声音立刻迷住了这个少年。他整天磨着父亲要大提琴。不久,他的愿望就得到了满足。  

  由妈妈带著,卡萨尔斯来到巴塞罗那,拜在音乐学院大提琴教授加西亚的门下学习。小小年纪就懂得照料自己生活的卡萨尔斯为了不拖累别人,每晚都赶到郊区的一家咖啡馆去演奏三重奏,每次3小时,每次都能得到4个比塞塔的酬劳。这家咖啡馆是当地名流佳丽哨萃的地方,每天靠音乐吸引大批的常客。老板是个很有见识的人,带着卡萨尔斯出去听萨拉萨蒂拉小提琴,欣赏理查·施特劳斯指挥乐队, 他还答应了卡萨尔斯的一个请求:每周出一个晚上的时间演奏古典音乐,包括他的大提琴独奏。不久,这家咖啡馆成了大众闲谈的话题。很多人专门从市中心跑到这里来“品尝”音乐,而不是咖啡。西班牙著名作曲家阿尔贝尼兹就是在这里听到了12岁的卡萨尔斯的演奏(当时他还在使用一把四分之三琴),当时就预言他必将有一个远大的前程。  

  卡萨尔斯13岁的时候,父亲买了一把成人大提琴送给他,还常常陪他一起到处搜寻乐谱,目的是为了晚间在咖啡馆里开独奏音乐会。那一天,对卡萨尔斯来说真是终生难忘。他和父亲一起沿著海滨大道漫无目的地闲逛,也许是命运女神的指引,父子二人走进了一家寄卖店,不经意中,卡萨尔斯看到一本贝多芬的大提琴奏鸣曲集,紧接着,叫他大吃一惊的是,在一个布满尘埃的架子上,刺目地躺著一本乐谱,上面写著:6首大提琴独奏组曲——巴赫作。卡萨尔斯揉了揉眼睛,激动得心都要跳到了嗓子眼里。“我那时甚至都不知道这些作品的存在,也从来没有人对我提起过它们。这次发现对我的生命是一次奇妙的启示。我马上意识到了这些作品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我紧抱著我的宝贝,飞也似地跑回家,马上以一种无法言传的兴奋状态开始练习这些组曲。整整12年,我每天面对著这些乐谱,读啊,研究啊,反复练习啊。 直到快25岁了,我才鼓起勇气,公开演奏了其中的一首。在我这样做之前,没有一个小提琴家或是大提琴家从头至尾地演奏过整首组曲。所以我觉得怎样准备都不过分。他们或者拉一段萨拉班德,或者拉一段加沃特,或者拉一段阿莱曼德。但是,我的志向是要从头至尾地演奏它们……遵守所有的反复记号,以保持每个乐章的内在结构和内聚力。在那时,这些作品被看作是冷冰冰的学院派的东西。可是,当听到这些组曲闪烁着最诗意的光辉的时候,谁还能够把巴赫视为冷冰冰的呢?”

  他的大学     

  卡萨尔斯的琴艺进展神速。从巴塞罗那音乐学院毕业后,经阿尔贝尼兹的举荐,为西班牙克丽斯蒂娜皇后演奏,结果大受赏识。由皇后资助奖学金,使他在马德里音乐学院又度过了3年愉快而充实的学艺时光。  

  马德里音乐学院毕业后,他怀着满腔的热忱,来到巴黎,希望在锦绣繁华的大都市一展身手。在巴黎经理人介绍他拜见著名指挥家拉穆勒。第一天,拉穆勒正在伏案阅读乐谱。见了推荐信,头也没抬地说了句:明天带琴来。第二天,拉穆勒仍在埋头工作,卡萨尔斯就在一边开始拉起拉罗的协奏曲。拉了几小节,拉穆勒便惊讶了。当时拉穆勒重病在身,但仍挣扎着站起来,一直站到听完第一乐章的演奏,才一步一拖地走近卡萨尔斯,抱住他,泪水模糊地说:"可爱的孩子,你真是个天才!"正是这位拉穆勒先生,帮助卡萨尔斯打开了成功的大门。  

  1898年10月,卡萨尔斯在拉穆勒和他的乐团的协奏下,演奏了拉罗的协奏曲,在巴黎一举成名,奠定了事业的基础。在巴黎安家度日的岁月,是卡萨尔斯广交贤士、艺业精进的时期。当时和他在一起经常聚会切磋的艺术家有:伊萨伊、蒂博、埃奈斯库、克莱斯勒和柯托等。正是在这时期,卡萨尔斯形成了自己雄浑、深沉、厚重的独特风格。  

  当新的世纪来临的时候,卡萨尔斯——这位时代的骄子开始以巴黎为中心周游世界。他频频地往返于欧洲各大城市:伦敦、布鲁塞尔、圣彼得堡、柏林、维也纳……1904年又来到美国白宫为老罗斯福总统演奏。他的大提琴艺术逐渐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在人间     

  古老的西班牙推翻了封建王权的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共和制国家。自由和民主的气息在西班牙萌发,卡萨尔斯为此欢欣鼓舞。但是现实并非如此美好,仅仅相隔5年,1936年,在希特勒德国的支持下,佛朗哥发动西班牙各地的纳粹分子群起暴动,全国各地迅速陷入混乱。虽然国际上的正义之士自愿组织了援助共和政府的国际纵队,仍然未能阻止佛朗哥的夺权。1939年,卡萨尔斯离开西班牙以抗议佛朗哥政权的统治,来到了位于西班牙边境的法国小镇普拉德隐居起来,以罢演来警示世人对西班牙黑暗现实的关注。  

  这时,纳粹势力在欧洲猖厥一时,进步人士屡遭迫害。卡萨尔斯是一位坚定的反法西斯主义战士。在德军占法国期间,卡萨尔斯蛰居普拉德,度过了艰难困苦的战争岁月。食品短缺,冬季缺乏燃料,德国纳粹的严密监视以及随时可能降临的生命危险,这些并未使他屈服。他仍旧坚持多年的习惯,清晨散步,然后坐在钢琴前弹奏巴赫的平均律,钻研大提琴技艺,并抽暇作曲。  

  战后,卡萨尔斯重返国际舞台,在英美及许多国家巡回演出。此时的他,已经不单纯是一位音乐家,同时是一位人道主义战士。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卡萨尔斯又赢得了更大的声誉与尊敬。但是和平并未使他平静。在西班牙,佛朗哥的统治一如既往,世界仿佛是忘掉了古老的骑士精神,忘掉了唐·吉河德的故乡。画家毕加索发誓佛朗哥在位一天,他便不回祖国。卡萨尔斯也决定隐退,以这种无言的沉默来反抗恶势力。他返回普拉德小镇,甘愿在此颐养天年。  

  但是世人并未忘记他。1946年,卡萨尔斯七十华诞。贺电、贺信 如春风般从四面八方飞来,温暖著这位老人的心。为了不违背他的心愿,朋友们开始筹划在普拉德举办音乐节。1950年6月,普拉德巴赫音乐节如期开幕。整个世界来到他的面前,聆听他的声音。  

  晚年的卡萨尔斯定居于波多黎各的桑图尔塞。因为他的母亲就出生在这个加勒比海岸边的国度里。  

  1973年10月22日,卡萨尔斯逝世于波多黎各,享年97岁。

  卡萨尔斯的“巴赫”     

  卡萨尔斯之所以非凡,主要是由于他的思想,由于他把具体技巧和伟大理想结合起来的能力。他发现并率先演奏了巴赫的6首大提琴独奏组曲,这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功绩之一。   

  卡萨尔斯说,他在巴赫的作品中,看见上帝的存在。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巴赫的音乐。   

  巴赫是最能创造奇迹的作曲家。首先,他是精通全部作曲奥秘的第一人,难怪许多作曲家都猜测,巴赫似乎找到了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作曲公式!其次,巴赫一方面是时代的集大成者;另一方面又有遥瞻未来的气魄。巴赫的才能如浩瀚的海洋,漫漫无边。6套组曲,每套里面包含6 首舞曲,一共36首舞曲,令后来者目瞪口呆。究竟何时,为什么,为谁,巴赫写下了这些煌煌巨著,至今还是个谜。   

  这些乐谱已知最早的来源是一份1730年左右的手抄本,是巴赫的续弦玛德琳娜的手笔。但是几乎可以肯定, 这些乐曲是巴赫1717至1723年间在科滕宫廷逗留期间写成的, 那是巴赫硕果累累的时期。克藤宫廷年轻的列奥波德王子比一般的贵族音乐爱好者要高明许多,他是一位娴熟的古大提琴演奏者,“他热爱、熟悉并且理解音乐”,这是巴赫对他的评价。这些组曲也许是写给他解闷的。不过当时在克藤宫廷的乐队中,另有两位大提琴演奏高手阿贝尔和林尼克,巴赫写给他们使用的可能性更大。倘若这样的话,他俩该是多么了不起的演奏家啊! 每首组曲都由一段前奏曲揭开序幕,然后是各具特色的法国风格舞曲,最后由一段吉格舞曲来结束。在巴赫时代,宫廷里盛行典雅精巧的舞步,而法国人在跳舞方面尤具特殊的禀赋。当年路易十四招募了大批“舞林”高手,跳得凡尔赛宫中欢声笑语不绝于耳,欧洲各地小宫廷群起效尤,余风所及,小小的克藤宫廷,亦在所难免。因此,卡萨尔斯总是不厌其烦地强调这些乐曲的舞蹈性。   

  每首组曲都反映了巴赫性格的一个侧面。第一首明快乐观; 第二首是悲剧性的;第三首富有英雄气概;第四首表情宏伟,气势宽广;第五首波澜汹涌,深不可测;第六首的前奏曲是全套作品中最精彩的,浩瀚流走,气宇奔腾,是巴赫一次神奇的发挥,可以称之为是大提琴上的“恰空”。余下的舞曲勾勒了恬淡的田园风光,以一种幸福安详的心情,来结束这套美妙的作品。   

  这些作品虽然用的都是舞曲形式,但却绚丽多姿,绝不单调。在情绪风格和声织体上的变化对比,层出不穷。这是属于越听越有滋味,越能感到略有变化之妙的杰作。   

  卡萨尔斯是在他首演了这套巨著35年之后(1936—1939)录下唱片的。这是HMV公司著名制片人盖斯伯格一再劝说的成果。卡萨尔斯自我要求极严,体现在这套唱片中,音准、节奏、渐强 渐弱的变化等方面,值得后人研究学习的地方很多。某些重音的加入,有的是为了表示调性的转换或和声的变化;有的是为了划清乐句的需要;也有的是为了衬托复调的特征。卡萨尔斯的功力极深厚,一些快速的经过句,处理得往往像散板那样自由洒脱。克莱斯勒在分句中运用自由速度而又使整个乐句节奏具有严整感的 、罕见才能,被卡萨尔斯发挥在像华彩乐段一样长的乐段中,如在第六组曲前奏曲中就是这样。这真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他的厚重的风格,正是长年累月绘嗜巴赫的结果。卡萨尔斯从来都把再现乐曲的内在精神放在首位。栩栩如生是卡萨尔斯演绎巴赫给我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他奏到激情迸发处,会化作一弓咆哮而出,震摄人心。这套唱片是巴赫大提琴独奏组曲的权威版本。   

  卡萨尔斯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他说:“一个人只要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生活,他就是年轻的。晴朗的天空、森林和花朵,你们看世界上有多少值得热爱的东西啊!大自然给了我灵感,它是我的老师,是我深思的源泉,是大自然帮助了我,而不是对哲学的研究。” “我每天早上第一件事是欣赏大自然,然后就是巴赫的音乐。就像对待任何一个人那样,我对待音乐的态度是圣洁的。世界上没有两粒沙子是一样的,也没有两个人会完全相同。” 这些至理名言同他的大提琴演奏艺术一样,是卡萨尔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巴蒂斯图塔简介 下一篇:巴勃鲁·聂鲁达(PabloNeruda)简介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