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ING DAY 礼盒节礼仪
BOXING DAY 礼盒节礼仪
BOXING DAY,每年的十二月二十六日,圣诞节的第二天。中文很难翻译出这一天的含义,好象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译名。为了下面行文方便,暂且称为礼盒节吧。
记得在英国读书的时候,听说这一天要拿些小费给送奶人和邮递员。可惜在那里度过的两个礼盒节并没有机会充当绅士。事实上,这些老传统慢慢总会消失,幸运的也只不过留下绕有韵味的传说。好比当年的维多利亚女王访问牛津大学的某所学院,跟教授们用拉丁语谈笑风生等等。当今的威廉王子不会也不必效仿,他更喜欢的恐怕是“HIGH”的感觉。
假如我们真要追根溯源,礼盒节原来的名称是圣斯达番日(St. Stephen’s Day),圣斯达番被异教徒拷打折磨之后用石头砸死,是基督教的第一位殉教者。圣斯达番日是许多英联邦国家的法定节日,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和加拿大都有一些庆典纪念活动,但这些活动却跟那位圣徒越来越没有多少关系了。
经过漫长的岁月,人们渐渐赋予这一天新的意义。现在大家已经普遍认可了Boxing Day这一叫法。每逢临近年尾,圣诞和新年的气氛越来越浓,教堂门口会摆放一些用于捐献的箱子盒子。圣诞节一过,慈善人员把盒子打开,将募捐到的钱物分配给需要它们的穷人,这大概就是“礼盒节”的由来。这个名词最早见于中世纪,后来一度消声匿迹。到了十九世纪再次盛行起来。当时的英国贵族和贵妇人们,将赐予仆人的礼物用盒子装起来,在十二月二十六日这一天送给他们,作为对他们圣诞节前后辛勤工作的奖赏。假如十二月二十六日恰为周末或星期天,礼盒节将自动顺延到星期一。
当然这只是一种主流的说法。也有历史学家解释说,由于佣人们必须在圣诞节工作,所以他们被允许在节后的第一天休假。雇主们日久成习,往往准备一些礼盒,在佣人们回家之前送给他们。
到了今天,除了王室,拥有仆人的家庭已经稀罕得很。不过给服务行业的人赠送礼物的习惯还在继续。在英国,送牛奶这个行当历久不衰。多年以前,电视上一队奶瓶走家串户的广告至今记忆犹新。礼盒节这一天,送奶人会得不少实惠。而在加拿大,牛奶要自己到超市去买,这个颇有特色的节目被自动取消。试想一个人巴巴地跑到超市提袋牛奶非要多给收款员小费,这个风头恐怕没人愿意出。
加拿大人也有一个自己的习俗,许多人会在这一天访问自己的祖父母,或者亲朋好友相聚小酌。当然,更多的人会去购物,因为从这天开始,“圣诞节后大减价”正式拉开帷幕。从北美到欧洲大陆,已渐渐成为一种惯例。
如果说欧洲大陆的礼盒节还保持着一些宗教气息,那么北美的礼盒节则完全是一个商业化的节日。十二月刚刚开始,圣诞季大减价的广告就铺天盖地涌上街头。存了心也存了钱的加拿大人开始比较各大商场的商品。很多早已想要的东西这时都有了买回家的理由,而礼盒节则是大减价的最高潮。
减价声声、紧锣密鼓,一天天逼近着圣诞节。圣诞前一周,商家打出“最后一周特价,今年最后的机会!”有的商家甚至给会员派发特别广告,提前透露礼盒节降价商品的详细目录。而传统上,这份降价目录应该是最后的悬念。至今仍有许多人,礼盒节那天一大早就到商店门口排队,店门一开就冲进去抢购自己提前看中的商品。在BAY这种高档次的商店,差一天买,一套衣服价格偏差几百元也是有的。
有意思的是,家人互送礼品是在圣诞节的早上,而不是礼盒节。所以许多东西无法享受那份特别优惠。今年的圣诞节,渥太华丽都商业中心的许多商店甚至宣布在圣诞前一天营业到午夜,以便给“最后一分钟才做决定”的顾客最后的机会。真不知道阖家团圆的平安夜,有多少人会冒雪出门,把他们对亲人的心意在最后一刻带回家。
一个宗教的节日,慢慢演化成如今疯狂大购物的日子。当年风雪之中身披黑袍红袍立在教堂门口守护募捐盒的教士们,恐怕始料未及。历史就是这样玩笑人们,人们就是这样随意撰写历史。
对于礼盒节的大特价,是否真的名至实归,自然也是见仁见智,各人会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和做法。今年的礼盒节,与一位朋友相约,他带了一大家子早早去商店门口排了长队,进商店一看,降价幅度大的商品大多不是抢手货。好在他也不急,乐呵呵地空手而回。而另一位朋友,去年到FUTURE SHOP抢到一台前50名顾客有份的19英寸纯平显示器,尝到了甜头。尽管后来发现显示器画面抖动,退给了商家,但他今年依然兴致不减,一股脑买回了扫瞄仪、打印机和DVD机,还顺手抓了一只无线光电鼠标。
礼盒节降价最多的大概是前一天派用场的圣诞树、圣诞装饰和礼品包装纸,而买的人居然不少。提前消费的观念体现到这里,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入乡随俗,每年也不忘去凑凑热闹,返家翻看买回的一大堆有用和无用的东西,总是开心。
也许只有教堂正午的钟声,不紧不慢,在熙熙攘攘买卖兴隆的市面外,固守着那个遥远的传统。
来源:亚商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