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中不敢说和说不完的两种现象
社交中不敢说和说不完的两种现象
有的人天生口舌笨拙,这就是所谓的“金口难开”,更严重的是患上社交焦虑症;有的人天生见人就唠唠叨叨,没完没了,以至于被人称为“话痨”。其实这两种嘴的功能都是“剑走偏锋”,不能将嘴巴的作用用到实处。如何才能提高嘴巴说话的功效呢?
一、不敢与生人说话
当你面对陌生人手足无措、不能在众人注视下工作、害怕接触领导或下属时,你其实就已经患上社交焦虑症了。据悉,社交焦虑症目前已成为继抑郁症、强迫症之后第三大精神障碍。这也就是说,你不算寂寞,并非只有你一人患上此症,你有很多同行者。这种社交焦虑症的主要生理反映为面对人群时会出现肌肉酸痛、呼吸困难、颤抖、出冷汗、胃痉挛等躯体症状,其中甚至有半数的人有自杀倾向。
前段时间多家电视台纷纷重播“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这部电视剧,但“不要”和“不敢”完全是两种概念。如果,你连跟陌生人说话都不敢,你的工作将如何开展。而这正是最令人担忧之处:患此症的正迅速由青少年和受教育水平较低的人群向高学历的、二十几岁的白领阶层挺进。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医学心理研究室副主任张新凯主持的针对社交焦虑症的心理训练班中,大学以上水平的患者占到了大多数。
随着社会合作程度的越来越高,社交能力就越来越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手段和能力,但患上社交焦虑症的人,恐怕只能龟缩在自己的空间里了。升职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机会,可王伟拒绝升职:一次是刚毕业没多久,就有了升任部门经理的机会。那次,他担心得几天睡不着觉。只因为公司规定升职必须在办公会议上做述职报告,而上台发言对他来说简直如上断头台,最后,他以“自己还年轻”的理由,在周围同事或惊异或不解的眼光中推掉了升职机会。两年之后,命运再一次垂青于他,但他依然无法战胜对上台演讲的恐惧,再次放弃。他对自己的这种恐惧无能为力,他觉得自己已经无法发展下去了,他甚至想到以自杀来了结痛苦。
马丽做外企部门主管已经好几年了,可面对男士和下属依然会紧张、脸红甚至发抖,甚至连对视一眼的勇气都没有。曾经有位男士追求她,可是她几次莫名其妙地脸红总是让男士错误会意,反而追得更起劲了。由此,小孙对自己的脸红越来越担心,也越发不敢和男生交往。两年来,她经人介绍前后谈了6次恋爱,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王伟与马丽之所以不敢与生人说话,原因是相当复杂的,不过有一点共同之处是这些人通常是完美主义者或幼时受过某种挫折。对于这种症状,轻度的焦虑障碍可采取心理治疗,中、重度患者可以用药物治疗辅以心理治疗。目前社会上还开有一些让你开口说话的培训班,也不妨试试。
二、与生人说话没完没了
许多人不敢和生人说话,也有的人却专喜欢跟陌生人闲聊的。实际上,这类人就是逮谁跟谁聊,拉着个人就说起个没结没完。陌生人又如何,聊起来更没顾忌、更任意而为。对这种人,我们称之为“话痨”。
在大多数的印象中,喜欢唠唠叨叨的人多半是上了年纪的,逮谁都说点儿教育的话、逮谁都说点儿自己子女的事。现在,老年人有了更多的寄托,患“话痨”的反而少了,倒是年轻人得上此症的多了。要么精神极度空虚,生活极其无聊,平时没人说话,逮着个人还不把憋了一肚子的话往外倒倒,管他认识不认识、熟悉不熟悉、乐意不乐意,先自己痛快了再说;要么就是职业病者,如记者、老师等。记者本来就得天天跟陌生人接触,还得生出几多问题来,更要让对方有话语投机、相见恨晚之感觉。他能不见谁跟谁说吗?好多选题、新闻点不就是这么出来的吗?
患上“话痨”症状的人的共同反映为话密,不分场合、不分对象,适不适时宜不太好确定。有人很会看人下菜碟,拣人家、自己都感兴趣的话题招呼,且越是人多的地方越见其活跃,也俗称“人来疯”;有人就不管不顾了,反正自己能说就行,不管人家爱不爱听、在不在听。典型案例当属祥林嫂,“真的,我只知道下雪天狼会跑下山,真的……”跟百无一益的社交恐惧症相比,“话痨”还有很多好处。譬如,至少可以活跃气氛,至少不用别人再挖空心思寻找话题,至少不会冷场,至少还有人愿意甘当听众,至少还能结交到几个朋友,至少不会因为惧怕上台而痛失升职机会,至少不会因为交流不够错失良缘……
当然“话痨”症状也能带来麻烦。什么都要适可而止,有标有尺。所谓言多必失,说不定哪句话你就泄露了某些秘密,说不定哪句话就得罪了某位领导,说不定哪句话就让朋友寒心,说不定哪句话就让你升职不成反降职……
要想克服这种弊病,你应该努力控制自己的嘴巴,该说话的时候再说话。可以关照某位密友,在关键时刻提醒你、暗示你、打断你的话茬,实在不行就用吃食堵住你的嘴巴。也可以去上教你开口说话的培训班,目的不是去学习开口,而是如何开口,在于说话的技巧、说话的艺术。
出处:学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