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处世走出孤独
积极处世走出孤独
大多数人都体验过孤独的痛苦。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孤独感已成为现代人的通病。心理学家估计随着社会变得越来越富有,这种对孤独感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关注将继续增长。
●孤独感的界定和测量孤独和孤立的含义是不同的。
孤独是个体对自己社会交往数量的多少和质量好坏的感受,对孤独感的这种界定,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有些人虽然远离人群,生活却感到非常快乐,而一些人尽管被人群所包围,而且经常与他人交往却经历着孤独。现在有许多新人类抱怨身边没有多少真正的朋友,对这些人来说,与某些人进行坦诚的交往的需要不能满足时,将产生强烈的孤独感,从这个意义讲,孤独是一种个人体验。每个人都会感到孤独,而且孤独感的来去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据此,认为孤独感是一种人格特征。有人设计了一些人格量表来测量人们对孤独感的一般感受性。用这个量表对某大学进行测验表明,大学生在所有项目上的平均得分通常为5到7分,得分越高说明越孤独,而在友谊、家庭与异性关系和团体的4种关系中,友谊类得分最高,其次为与团体的关系。可看出人际关系问题仍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障碍。
●产生孤独感的原因
有孤独感的人倾向于在社交时对他人和自己给予严厉的、苛刻的评价。许多有孤独感的人缺乏一些基本的社交技能,从而使他们无法与他人建立持久的关系。
对他人和自我的消极评价 孤独的人可能更内向、焦虑,对拒绝反应更敏感,并且更容易抑郁。孤独的人在朋友身上花费更少的时间,不经常约会,也很少参加集会,没有什么亲密的朋友。在人际交往时,他们对自己和对方的评价极端消极。这一结论,也帮助解释了为什么对许多身处大学校园的学生来说,孤独仍然是一个存在的问题。
基本社交技能的缺乏 有的人乐意与别人交往,但一旦进行比较重要的而且时间较长的交谈就会出现困难。缺乏基本的社交技能,更没有机会去训练社交技能,所以,难以有持久的朋友。他们对自己的伙伴不太感兴趣,常常不能对于对方所说的加以评论,也较少向对方提供有关自己的信息。相反,这些孤独者更多的是谈论自己并且常介绍新的与对方的兴趣无关的话题,倾向扮演一个“被动消极的社交角色“,也就是说,在交谈中不愿付出太多努力。他们不知道这种交往方式是怎样赶跑了潜在的朋友。
心理学家认为,通过基本社交技能的训练,可以使孤独者走出孤独的恶性循环,并已广泛应用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