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节:观察的奥秘
第34节:观察的奥秘
如果按照常规,头上有头发,怎能不湿呢?所以,必须破除常规:设想这个年轻人父亲头上没有头发,是个秃子,这样才能解答。事实上这个人真是个秃子。这就是破除常规的思维方法:
大河上有座东西向横跨江面的桥,人通过需要5分钟。桥中间有一个亭子。亭子里有一个看守者,他每隔三分钟出来一次,看到有人通过,就叫他回去,不准通过。有一个聪明人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终于通过了大桥。请问,这个聪明的人想了一个什么办法通过这座大桥?
聪明人想的办法是:从东往西过桥,走了两分半钟即转过脸来往东走。当看守者出来见到他时就命令他往回走,这样就可以掉转头来过桥了。如果不破除常规,这个人是无论如何过不了桥的。
观察力自主训练全案
一、观察力是什么
大千世界蕴藏着无限的奥秘,气象万千,博大精深。认识世界是人类永恒的课题。观察和观察力,成为联系人类与大千世界的一道彩虹。外观于物,内识于心,正是在观察与思考的驱动下,人类才得以逐渐认识世界的奥妙,不断超越自我。
1.观察的奥秘
观察--“思维的知觉”
从字面上来看,“观”和“察”都与眼睛有着天然的联系,都可以解释为“看”。“察”更有“仔细看”之意。但是,“看”是否就等同于“观察”、“不看”是否一定就没有“观察”呢?
答案是否定的。
在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眼睛的确是最重要的感觉器官,黄帝《内经》曾经记载:“天有日月,人有双目”,眼睛能“视万物,别黑白,审长短”。现代生理学的研究也证明:人的全身共有400多万条神经纤维向大脑中枢传递信息,其中双眼就占一半;人们从外界获得的数以亿万兆计的信息中的80%~90%都是通过视觉通道而获取的。
但眼睛并不是唯一的感觉器官。人们除了可以用眼睛看到斑斓多姿的外部世界外,还可以用双耳来倾听美妙动人的音乐、高低缓急的声响,还能用鼻子嗅闻沁人心脾的气味,或者用舌头品尝酸、甜、苦、辣、咸各种滋味,或者用手触摸感受物体不同的质地、硬度、冷热……这一系列感觉器官,同样不可忽视。
然而,生活中常常有人对眼前的事物“视而不见”,也有人对耳边的声响“听而不闻”。这表明,光有感觉器官,还不能完成观察活动。由于缺乏思维活动的参与,感觉器官接收的信息并没有在大脑中形成反映。这表明:视、听等活动必须有积极的思维参与,才能获得真正的观察。因此,心理学家称观察为“思维的知觉”。
观察既然是“思维的知觉”,是感知觉发展的最高形式,这种知觉就不是随意或模糊不清的。它是在综合视觉能力、听觉能力、触觉和嗅觉能力、方位和距离知觉能力、图形辨别能力、认识时间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进行的有计划的、比较持久的知觉。
因此,我们认为,人们依靠自己的感觉器官(主要靠眼睛)得到有目的的、有计划的、主动的知觉的过程,就叫做观察。
观察方式的分类
我们通常将观察的方式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两大类。
(1)直接观察
直接观察一般指人们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对客体的直接感知过程。
直接观察往往跟自发观察紧密联系,没有中间环节,可信度比较大,有利于发现问题。但人们用肉眼或其他感觉器官感知事物的灵敏度和范围都非常有限。人眼能勉强分辨15厘米远、0.1毫米的东西,分辨更小的东西就很困难,更不可能像老鹰那样从几千米的高空看到陆地上的猎物;人耳的灵敏度也不可能与蝙蝠和海豚媲美。
(2)间接观察
间接观察一般指人们借助观察仪器来间接获得对客体的信息的感知过程。
间接观察往往和自觉观察相联系,可以运用科学方法如调查、实验等,还可以运用工具如哈勃望远镜、隧道扫描显微镜、超声波、核磁共振等,使用不同的方法和设备延伸人类的感觉器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观察手段,更有利于解决问题。但它很可能造成错误观察,甚至是没有观察。
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各有利弊,二者缺一不可。只有根据不同的情况选用不同的方式,才能保证观察结果是正确的、科学的。
此外,人们还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观察方式进行了分类。如按照学科领域将其分为科学观察、社会观察、审美观察等;按照观察目的分为启示性观察、探索性观察、验证性观察等;按时间周期分为连续性观察、非连续性观察等。
2.什么是观察力
观察力:一种特殊形式的感知能力
简单地说,一个人观察的能力就是观察力。
观察力就是指人在感知活动过程中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准确、全面、深入地感知客观事物特征的能力。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感知能力,观察力是人类认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对事物的认识程度、水平,与这种能力的强弱有很大的关系。
人们常常赞美那些观察力发达的人“心明眼亮”,这里的“眼亮”并不是说一个人的视力多么好,而是说他观察细致准确、思维判断敏捷。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观察力是一种感觉与思维高度协调的能力,也是一种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