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节:保护好奇法
第28节:保护好奇法
(6)保护好奇法
好奇可以引发人去探究,引发人的思维。当孩子问家长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时,家长不要呵斥,而要给以保护。同时还要创造条件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以促进思维力的发展。
给孩子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环境,让孩子能时常从中获得新奇的感觉,使他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的向往。这是发展思维的重要条件。
家长可以将孩子的好奇心引向大自然。可以带孩子到野外,到公园去观察大自然的变化。比如让孩子去池塘边观察小蝌蚪,看看它们是怎么变成欢蹦乱跳的青蛙的,看看小蝌蚪是怎样脱掉尾巴,长出小腿的……也许这种观察,这种思维,会促使孩子成为一个生物学家。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到植物园观察各种植物,让孩子去探索植物为什么要长叶,为什么要开花,也许这种好奇会促使孩子成为一个植物学家。
好奇心是思维的前奏、成功的先导。对于孩子的提问,家长要有正确的态度:
第一,鼓励。
对爱提问的孩子要表示赞许,并及时正确地回答孩子的问题。大人对孩子的提问反应积极,可以使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满足,这会促使他们更爱提问题,对什么都感兴趣,这对启发思维有积极作用。但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往往忽视孩子的提问,甚至嫌他们提问多事烦人而粗暴地训斥他们。高尔基曾经说过:“儿童的问题,如果只回答说:‘等着吧,长大了就会懂。’这等于打消了儿童的求知欲望。”
第二,启发。
回答问题要有启发性。要引导孩子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鼓励孩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思考找出答案。
第三,存疑。
如果孩子的问题家长确实不知道,就要如实告诉孩子:“这个问题我也不清楚,等我查查书或问问别人再告诉你。”事后,家长一定要真的想办法查问清楚,尽可能给孩子一个满意的答复。
第四,引导。
有的孩子提的问题古怪、钻了牛角尖,家长应该引导,而不要训斥孩子,只要引导得法就可以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又不使孩子胡思乱想。
总之,对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要给以鼓励与满足,而且要教孩子学会思索。对孩子的好奇心千万不要打击,不要怕自己不会回答而丢了面子,就责骂孩子,如果采取这种态度,不仅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压抑了孩子的思维,而且会使家长失去威信。
(7)为师法
当学生容易当老师难,难就难在不但自己要懂,还得让别人懂,这就需要动脑筋,所以常说教学相长。平时孩子们都当学生,是被动思维,如果孩子当老师就要主动思维。要想让别人明白,自己就更要明白,这就激发了孩子思维的积极性。
家长要鼓励孩子当老师。可以从小培养他们当老师欲望,给他们提供几个小凳子、一块小黑板、几支粉笔等。让他们轮流充当老师,给其他孩子“上课”。
要鼓励孩子将他的知识传授给他的小朋友们,鼓励孩子在教别人的同时提高自己。
你可以不时地让孩子也教你一些东西:
“这道题我怎么不会做呀,给我讲讲!”
“帮帮我,这个谜语怎么猜不出来啊?”
“这个外语单词怎么说来着?”
“计算机出了毛病你看看怎么办啊?”
家长可以明知故问,可以装不懂,让孩子充当老师,在为人师的过程中促进孩子思维力的提高。
(8)反问--理论法
反问法就是孩子向家长提出疑问时,家长不回答,而反问孩子,促使孩子自己去思维的方法。当然反问时要适当给孩子指一点思路。
有些家长为了要应付孩子层出不穷的问题,疲于翻查资料。此时,偶尔用反问的方式来问孩子,也是不错的,反问的方式,在于不要立即给孩子明确的答案。
如孩子问:人为什么要生孩子?家长可以反问:人要不生孩子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孩子可能就会思索了,他可能会说:都不生孩子,人就没有了,世界也就完了。
孩子问:中国为什么要搞计划生育,一家就生一个孩子?家长可以反问:如果随便生,中国会成什么样?孩子就会自己去思考,寻找答案。
总之,用反问的方式来回答孩子,不但给家长稍加喘息的时间,也使家长由主角退居到配角的地位,让孩子开始思考自己的问题,扩展他们的思考世界,他们的头脑得到训练。
为了不使孩子过分依赖家长来获得所有的答案。做家长的可以保留一些答案,不全盘倾出,或者反问孩子,或者答一半问一半,或者启发孩子。即使回答孩子问题时,也要留有余地,留有孩子思考的余地。
道理越讲越明,思维在论理中发展最快。启发孩子参与争辩,使他们热衷于讨论,也是促进孩子思维的好方式。争辩最能激发深思了,要在争辩中取得胜利就要旁征博引,就要动用逻辑思维。
讨论能够集思广益,互相启发,也会促进思维。讨论的内容、争辩的内容都是思维的内容,讨论的结果、争辩的结果是思维的结果。在家里,家长要经常与孩子展开讨论,展开争论,引发孩子思考。家里布置房间、过节日、庆祝生日等活动也可以展开讨论,让孩子去思考最佳方案。这都能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