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声恨

作者:佚名 字数:1043 阅读:41 更新时间:2009/04/25

双声恨

    古曲《双声恨》是王永龙根据广东民间传统器乐曲整理改编而成的一首高胡作品。现将其原谱移植到二胡上演奏,高胡定弦1=bB(6 3弦),二胡定弦1=F(6 3弦)。乐曲以牛郎织女的传说为内容,表达了人们对封建势力的痛恨和反抗,以及对美好、自由生活的祈盼。

    《双声恨》由三段组成。第一段(第1至17小节第一拍)为五声性bB宫G羽调式;第二段(第17小节第二拍起至第32小节)为五声性c宫G徵调式,二胡1=G(5 2弦);第三段(第33小节至结束)为五声性B宫G羽调式,具有同主音多调式的特点。

    旋律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在于运用了重复、加花变奏、节奏性延伸等手法。由于重复手法的突出运用,及特征音调在乐曲中的贯穿,使音乐得到高度的统一。

    由于运用加花变奏,节奏变化丰富,律动疏密交织,细腻地表达出情感的变化,推动了音乐的发展。

    第三段1/4拍的旋律,通过运用“抽眼”的发展手法,显现了旋律的原形。以放慢加花写成的变奏旋律,使音乐陈述具有抒情气质,与原形简洁明亮的性格形成对比,由于第三段的三次反复,速度加快,情绪增强,使乐曲最后在激昂、热烈的气氛中结束。情绪的转变更增强了人们对前两段音乐的回味,从而使这首乐曲的“神韵”得到充分体现。

    乐曲《双声恨》具有浓厚的广东音乐的语言特色。慢板(第一、第二段)旋律具有叙事性的特征,表现了对封建社会婚姻不自由的怨恨之情,于哀怨缠绵中透露出愤恨,所以二胡的演奏要掌握“柔中带刚”的特色。

    快板(第三段)共反复三次,其音乐转为明朗有力,充满了新生的希望。传统的演奏通常第一遍不加花,由慢渐快、渐强。第二遍加花,快速有力。第三遍更快更强,可结合颤弓的技法,将音乐推向热烈。注意旋律陈述及发展中的一些特性音型,它们在旋律运动过程中的反复出现,除了使音乐材料更为集中外,也使情绪的表现不断加重,也就更加感人,因此在演奏中要尽可能体现出来。

    结束段的流水板在不断加速的重复过程里要注意节奏的突出,使全曲最终对幸福的追求和向往得以表现。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上党行 下一篇:苏南小曲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