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西部汉族民歌《阳婆里抱柴瞭哥哥》

作者:佚名 字数:1047 阅读:37 更新时间:2009/04/25

内蒙古西部汉族民歌《阳婆里抱柴瞭哥哥》

    《阳婆里抱柴瞭哥哥》是一首内蒙古西部汉族的“爬山调”。“爬山调”是广泛流行于内蒙古西部汉族聚居地区的一种山歌。这里自西向东横亘着千余里长的阴山山脉,山麓之下,蒙古族、汉族人民按照各自的方式从事农、牧业劳动,并形成了各自的音乐传统。

    “爬山调”的传唱主要是汉族群众,由于流传区域和歌唱风格的差异,又分成“前山调”和“后山调”。“前山调”的流传范围以巴彦淖尔盟、伊克昭盟为主,其音调受蒙古族长调的影响,旋律舒展悠长。“后山调”的传播范围以乌兰察布盟的武川为中心,也叫“武川调”,一般是上下句结构,音调中跳进音型较为普遍,风格高亢奔放,山野气息很浓。

    从整体上讲,北方情歌的唱词较率直爽朗,南方情歌较内在含蓄。但相反的例子也不少。如这首《阳婆里抱柴瞭哥哥》,它所表达的这位姑娘的感情,就含蓄得多,让我们立即想起四川的《槐花几时开》。“阳婆(指太阳)一落烧着一把火,因推抱柴瞭哥哥”,背景清晰,题旨明确,动作性也强,但就是没有直说;“瞭见那村村瞭不见一个人,瞭见那烟筒上冒烟尘”,更含蓄了,只有诺大的村和冒烟而无声的烟筒,人和景融成一个略略凄然的场景;“红丹丹阳婆蓝茵茵天,瞭不见我哥哥泪涟涟”,以景的明媚和情的黯然形成强烈对比,深刻地表现了主人公近于绝望的心绪。这是一幅把情思布满了每个角落的“期盼图”,它的概括性、深刻性和生动性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曲调是典型的上、下句结构,两句的句幅都较宽,舒展悠长,极具歌唱性。两乐句的总趋向都是由高而低,尤其是上句,开始两处出现冠音,像是聚集了很大的推进力量,然后逐步“释放”。句尾的跳进音型,似乎是有意地“推”到羽音上,形成一个急待回应的“半”终止,这是“爬山调”的常用手法。长期的歌唱实践使歌手有一种“直感”:在上、下句结音的呼应关系方面,主音和它的上五度是最有张力的,因此,在西北地区的上、下句体山歌中,结音以五度关系最为普遍,其次,才是四度或其他音程。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陕北民歌《绣金匾》 下一篇:江南民间小调《杨柳青》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