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扬琴的历史及发展

作者:佚名 字数:2067 阅读:22 更新时间:2009/04/25

中国扬琴的历史及发展

中国扬琴的始祖,起源于中东、波斯地区,经欧洲再传入我国。据王光祈《中国音乐史》(1934年版)载:“洋琴,欧洲乐器,公元17、18世纪之交,输入中国之物。”中国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史参考图片》(1954连扳)载:“洋琴,亦名扬琴,打击乐器。它在14世纪已在欧洲流行(名德西Dulcimer),大概是由阿拉伯、波斯一代传过去的。明代(1368~1644)自国外传自中国,初流行于广东一带。”《辞海》、《中国音乐辞典》等有关扬琴的解释中关于扬琴的起源一条,其基本说法大致相同。 --中国扬琴最早通称为洋琴,后又称铜丝琴、蝴蝶琴、扬琴等,这些名称与扬琴的演化变革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文献资料中所找到的最早的中国扬琴图文记载,是喜名盛昭所著《冲绳与中国技能》一书中:“1663年中国册封使臣张学礼至琉球,在唱曲时使用了伴奏乐器洋琴(瑶琴)、胡琴等(当时在琉球和广东潮州均把洋琴称作瑶琴)。”该书中附有小禄里之身穿明代服装,手持两支琴竹击琴弦的演奏图。图中扬琴(瑶琴)的琴体呈梯形,琴面板上设有两派码,并雕有图案。这是目前文献资料中能找到的最早的扬琴乐器图和扬琴演奏图;同时也可论证扬琴在1663年前,即明代就传入广东沿海一带。 --清·唐再丰的《中外观法大观图说》(卷12)所载的扬琴图,,琴体呈梯形,有两排码,左码置于琴面五分之二处,使琴码的两侧构成五度音程关系。又据徐珂《清裨类钞》“ 金赤泉听洋琴”条目记载:“乾隆时,钱塘有金赤泉典焜者好音乐。尝听洋琴而作歌以纪之。……此琴也自大海洋。制度一变殊几常。取材讵用金铜锌,发音亦自循宫商。图形宛然如便面,中桓铁弦练百炼。细钉节比排两头,二十六条相贯穿。携来可击不可弹,双锤巧刻青琅轩。琴师举手指未落,满座肃听心生欢。”这段词具体而生动地描述了清代扬琴形制和构造。 --印光任、张汝霜撰《澳门记略》(1751年版)下卷载:“铜丝琴、削竹扣之、铮铮琮琮。”(树种“铜丝琴”指早期的扬琴为铜丝,故而得名;“削竹扣之”指击弦工具已采用竹制的琴竹。)从此开始把扬琴的击弦工具由外来的木制“琴槌”改为竹质的“琴竹”,这是形成扬琴民族化的重大变革之一。 --到本世纪20年代,双七型扬琴,其琴体呈梯形、蝴蝶型,有两排码,每排码有七个音,左码为五度音程关系,实发21个音,已成为我国的顶型扬琴。     

一、早期传统扬琴

    扬琴传入我国后,长期普及在民间,但是扬琴的表演形式是为歌唱伴奏。前述《冲绳与中国技能》一书中记载的札至琉球,使臣张学札在歌唱时使用了扬琴(瑶琴)作为伴奏,并附有小禄里之身穿明代服装,手持两支琴竹演奏扬琴(瑶琴)的图,这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扬琴最早的演奏图。《青稗类钞》“盲女弹唱”条目载:“盲女弹唱,广州有之,谓之盲女。所唱摸鱼儿,佐以洋琴,悠扬入听。人家有喜庆事,辄招之。” “花调”条目载:“花调,杭州有之,介于滩簧评话之间。以五人分角色,用弦子﹑琵琶﹑洋琴﹑鼓板。” “嘉庆时,江宁有名妓杨福令……工琵琶、扬琴、偶一奏技,听者神移。” 另外,清·董伟业的《竹枝词》、李声振的《白戏竹枝词》、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中对扬琴均有相关的记载。以上这些文献记载,说明在明末清初时艺妓多携带扬琴,喜庆堂会应召度曲,自弹自唱;在民间也有作为爱好自娱的。由于扬琴长期处于民间和社会中下层的自发状态,故可称为“世俗扬琴”。

二、传统扬琴的发展

    清代,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沿海城市畸形发展,各地艺人纷纷走入城市。随着说唱音乐的发展和地方戏曲的兴起,传统扬琴表演艺术有了进一步发展,使扬琴称为说唱音乐和地方戏曲伴奏乐队中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尤其是各地的“琴书”,即是因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的,如四川扬琴、云南扬琴、广西文场、山东琴书、徐州琴书、安徽琴书、梅花大鼓等。在各地的地方戏曲乐队中,如粤剧、潮剧、闽剧、沪剧、粤剧、吕剧、黔剧等,也都使用扬琴作为主要伴奏乐器。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中国现代扬琴起源发展史 下一篇:扬琴的起源问题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