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胜癌症

作者:崔玉亭 字数:16320 阅读:39 更新时间:2009/06/18

战胜癌症

癌症是什么呢?要想说清楚它,我们还得先讲讲构成我们人体的基石——细胞。

  我们在前面讲过,人体是从一个受精卵开始的。以后受精卵要不断地分

  13裂增殖,于是形成了我们人体。有科学家估算,一个成年人大约由10个细胞所构成。它们形成了我们人体的各个器官,再由器官组成专门的系统。例如主要从事消化吸收的消化系统即由口腔、舌、牙齿、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唾液腺、胰、肝、胆囊与胆管等器官与结构所构成。当然,除消化系统外,人体还有神经内分泌系统、肌肉骨骼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人体靠各个器官与各个系统的协调工作,才能维护整体的机能,而人体机能的顺利完成又必须靠构成这些器官与系统的基本单位——细胞的勤勤恳恳地、终生地工作。

  不幸地是,构成我们人体的细胞虽然本都是“安分守己”、“忠于职守”的,然而有时会变得“不听话”起来,甚至疯狂地分裂与增殖,再也不受机体统一指挥了,于是形成了“新生物”——即癌症。那么,好端端的细胞为什么会变得“不听话”、甚至“桀骜不驯”了呢?当然,原因是相当复杂的,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从机体的外部原因以及细胞的内部原因去分析。

  从外部原因看,主要有三类致癌因子,即化学致癌物、辐射、以及病毒,是它们“引诱”了或伤害了我们机体的细胞,使它们变坏。

  早在1875年,英国医生波特,发现伦敦扫烟囱的工人特别容易得阴囊皮肤癌。他认为由于烟囱清扫工经常裸体工作,极少洗澡,因此浑身上下,尤其是腹股沟区 (两大腿内侧近阴囊处)沾满油烟污垢。是这些污垢刺激了细胞,使它们发生了癌变。后来,真的有科学家用动物实验证明了波特医生的推测是正确的。他们用这类油烟或焦油涂抹兔子的耳朵,终于使兔子耳朵长出肿瘤来。这就是人类最早的化学物质致癌实验。迄今科学家们已鉴定出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不下1000种。其中有杀虫剂、除莠剂、某些药物、某些有机溶剂等等。

  除了化学致癌物之外,某些电离辐射及非电离辐射也可引起细胞的癌变。例如X线、γ射线、α射线、β射线、宇宙射线、放射性核索、日光或紫外线等。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是:1945年8月6日,日本的广岛遭到了美国绰号为“小男孩”的铀弹袭击。三天后,长崎也遭到绰号为“胖子”的钚弹的轰炸,除了当场炸死约20万人外,在事后的数年内当地居民患白血病(俗名血癌)、乳腺癌、肺癌、骨肉瘤、甲状腺癌、皮肤癌的人也特别多。又如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的沸水堆核电站事故,导致放射物质的大量外泄,使得当地居民肿瘤发病率比普通人群高七倍多。此外,现在科学家证明,过度的太阳光暴晒也与皮肤癌发生有关,所以在海员、农民中皮肤癌的发病率较高。

  最后一类重要的致癌因子是病毒。那么什么是病毒呢?病毒是指一类比细菌,甚至有的比某些分子还小的微生物。最早证明病毒有致癌作用的是本世纪初一位叫劳斯的科学家。他从发生于母鸡的一种恶性肿瘤取得标本,将它碾碎,经过过滤,再将此过滤液注射到正常小鸡体内,不久小鸡也发生了与母鸡一样的瘤子。若此时将小鸡的肿瘤作相同的处理,其滤液也一样可引起另一只小鸡的肿瘤。现在科学家把能引起人类肿瘤的病毒分为两大类,即DNA病毒与RNA病毒。例如,已证明一种叫爱泼斯坦巴尔疱疹病毒 (简称EB病毒)与非洲儿童的恶性淋巴瘤、白血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以及鼻咽癌有关;人丙型肝炎病毒 (HCV)与肝癌有关;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与卡波济肉瘤、淋巴瘤有关。

  由于受到上述致癌因子的作用,人体的细胞结构便可发生改变,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基因会发生改变。那么什么是基因呢?简单地说,基因是一段一段的脱氧核糖核酸,叫DNA。细胞就是通过DNA将遗传信息一代一代往下传的。科学家们估计人体单个细胞中大约有200万个基因。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其中包括分裂与增殖都是由这些基因所调控的。因此,一旦人体的基因受到上述致癌因子的作用,要么死亡,要么发生改变

  (科学家们称之为突变)。如果那些控制细胞增殖的基因发生突变,细胞便会无限繁殖,引起癌变。

  由于人体的细胞种类很多,因此,癌症的种类也很多。如人体的白细胞发生癌变便成为白血病;若皮肤细胞癌变了,便发展成皮肤癌;若肝细胞癌变了便是肝癌等等。

  目前医生们治疗癌症的办法主要有三种,即手术予以切除;用化学药物将癌细胞杀伤 (称为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或用放射线将它们杀灭(称为放射治疗,简称放疗)。这些方法对于早期癌症都可收到很好的疗效。然而一旦癌症到了晚期,尤其是当癌细胞从原发部位跑到了另一器官,并在那里

  “定居”以及繁殖开来成为新的癌灶(此过程医生们称为癌的转移),则上述三种治疗办法往往都效果不好,甚至无能为力了。

  为此,当前科学家们正在寻求更有效的癌症防治办法。那么,科学家们是怎样想的呢?人们能否在下个世纪战胜癌症呢?从目前对癌症本质的了解看,我们应当抱乐观的态度。

  首先,在21世纪人类将通力合作建立起全球肿瘤监测系统,以便掌握癌情及有关致癌因子的变化趋势,这就象天气预报那样,人们可以预先知道将发生的变化,从而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另外,随着人们对致癌因子认识的提高,一定会更加洁身自好,人们知道了吸烟可以引起肺癌、肥胖者易患结肠癌,一定会改变自己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21世纪全球将是个“无烟的世界”,人们也不再肥胖;人类再也不生产那些有致癌作用的杀虫剂、除莠剂、某些药物等。人类会自觉地防止工业现代化带来的空气与水污染,养育我们数千万年的地球将变得更加清洁美丽。

  在癌症的诊治方面,科学家们首先要努力寻找出一个正常细胞所以成为危害人体的癌细胞的本质改变。目前全世界科学家们正在通力协作,力图弄清人体细胞核内大约10万个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顺序、DNA分子组成、其功能及作用方式、其改变与后果,这就是所谓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科学家们评论认为这是一项远比人类登上月球还艰巨的任务。然而只有这样人类才能了解癌症以及其他某些疾病的发病机理,从而使癌症的诊断“准确无误”,使治疗“有的放矢”。

  也正是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基础上,医学家们可以制造出特异性的、只针对癌细胞作用的一种生物物质——“单克隆抗体”。这种单克隆抗体(简抗单抗)能像导弹跟踪飞机一样,追踪癌细胞。因此,只要让单抗装上显示装置,便可让癌细胞自动“曝光”在医生面前,医生可以很正确地作出诊断。同样地,若在单抗上装上杀伤性药物或是放射性核素,便可将癌细胞杀灭。

  同样,医生们还可以针对使细胞突变而成为癌细胞的基因,将它们“敲除”,同时又镶上正常的“肿瘤抑制基因”,这样便可以恢复细胞的正常功能,从而从根本上纠正细胞的错误,这就是现在及今后要付诸实施的癌的“基因治疗”。

  此外,对于某些种类的癌症,或许医生们还不必那样对癌细胞“大动干戈”,那样做起来很费劲,而只须用某些称作“肿瘤分化诱导剂”的药物去

  “改造”它们即可。癌细胞在这种药物作用下会变得“规矩”起来,不再会疯狂地分裂与增殖。目前人们常用的有维甲酸类药物。但这些药物用多了病人会感到头痛,还可能发生恶心呕吐等副作用。相信今后科学家们能发明出疗效更好、毒性更低的分化诱导剂。

  最后,科学家们认为,癌的形成不光是细胞不断增殖,并成为“永生不死”者之故,而且也因为细胞忘记了“自我圆寂”的缘故,而这种“自我圆寂”应是所有正常细胞的“生理性自觉行为”,这是每个细胞为了服从机体整体利益而作出的“自我牺牲”。然而癌细胞是不肯这样做的,原因是它们的细胞核中一种称为“自杀基因”忘记了自己的职责。

  为此科学家们正努力寻找某些手段来“提醒”癌细胞别忘记要“自我了断”。当前已发现有些药物可以使癌细胞中的“自杀基因”重新“醒悟”过来,发挥它们的作用,使癌细胞“死亡”。相信在下个世纪这种癌细胞死亡的手段会更加完善,在癌症治疗中将起到重要作用。

  不让艾滋病横行21世纪

  1983年4月23日,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了一篇十分醒目的文章——“她死于致命的流行病”。主人公是一位42岁的女外科医生。数年前,她应扎伊尔北部一所小医院的招聘,签了三年合同。合同期满后,她游历了加纳、尼日利亚、塞内加尔,以及象牙海岸等地。而后在扎伊尔重新签订了一项合同,应聘在一家现代化医院工作。在这期间,她患过腹泻,经服药后治愈。后来于1976年她的病情恶化,又开始腹泻,同时体表淋巴结肿大,经常感到疲倦和不适,在医院里做了能够做的各项检查,但没有得出明确的诊断。到了1977年7月,正当她在非洲休假时,这种怪病迅猛发展起来,出现了严重的呼吸困难,生命垂危。于是人们迅速地将她送回本国,住进了一所有名的大医院。

  在X线照片上,显示病人肺部有阴影,经检查确诊为一种罕见的肺炎。同时,她还患有一般人不常出现的口腔霉菌感染。实验室化验检查显示,作为“身体警察”的一种淋巴细胞数目减少,表明她的防病免疫系统受到了损害。尽管医生们作了一切努力,也未能挽救这位女医生的生命。直到后来,人们才认识到,她所患的正是本世纪之疫——艾滋病,其病因是感染了一种称为人免疫缺陷性病毒 (HIV)。

  那么,什么是艾滋病呢?为何来势那样凶?人们能战胜它吗?或是它还会进入21世纪吗?现在让我们来谈谈这些问题。

  1981年6月,美国医生盖特最早提出“艾滋病”这一概念。当时,他发现有四名原来颇为健康的同性恋男子,发生了一种叫卡氏肺狍子虫所致的肺炎,同时并发广泛的霉素及病毒感染。经检查,患者均有严重的细胞免疫缺陷,由于这种免疫缺陷不是先天性的,而是受到病毒感染的结果,因此是“获得性的”,因此便将这种“怪病”叫作“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由于英文名为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简写成AIDS,于是中文Syn drome音译成“艾滋病”了。

  由于这种疾病是第一次降临我们人类,人们对此可以说“毫无戒备”;另外,至今又无特效的药物或疫苗,人类一时束手无策,因此,该疾病便迅速在全球蔓延开来。迄今已传遍各大洲一百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1996年7月7日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预防艾滋病有关机构发表报告证实,1995年全世界共有130万人死于艾滋病,有三百一十多万人感染上了艾滋病病毒。据统计目前全球共有艾滋病患者与病毒携带者2180万人,其中42%为妇女。在100万儿童艾滋病患者中,大部分是由母亲直接传染的。此外,据报道,自80年代初发现第一例艾滋病例以来,全球有将近2800万人受到HIV传染,其中580万已经死去。还有,近年来,艾滋病的流行已由非洲、美洲传入亚洲,尤其是泰国等东南亚地区。例如在人口仅有6000万的泰国,HIV受染者便高达一万人,就是说每60个人中就有1人是带毒者。我国于1985年发现第一例艾滋病患者,至今已有77例病人,据专家们估计,我国目前感染者已达5~10万人。从上述数字看,艾滋病不能不引起全人类的深切关注。

  那么,艾滋病为何如此猖獗呢?我们还得从其病因入手分析。上面我们已经提到引起该疾病的元凶是一种称为人免疫缺陷性病毒。这是一种所谓的逆转录病毒,该病毒可使用一种独特的酶。即逆转录酶(酶也是一种蛋白质,可催化化学反应)从其RNA模板来复制DNA。因此一旦HIV攻击并“吸附”于人体细胞时,它便会将自身的遗传物质往入到人体细胞,一方面使受害的人体细胞的DNA复制停止;一方面又不断地产生HIV的遗传物质,不断释放出新的HIV,而新的HIV又可攻击新的目标,直到受害细胞溶解为止。

  人体中可受HIV攻击的细胞有数种,但它主要是攻击我们机体的“保卫战士”或叫做“身体警察”的免疫细胞。那么什么是免疫细胞呢?原来在人们人体里有一系列防御外来入侵者的保卫机制,其中主要的是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则主要由两类细胞所组成,一类叫B淋巴细胞,另一类是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与入侵者如病菌、病毒相遇时,会产生一种破坏敌人的特殊物质——抗体,而且当把敌人消灭后,这种抗体依然存在体内,今后遇到相同的敌人还可起作用。而T细胞与敌人邂逅时,可直接杀伤它们,同时还可分泌一些叫做淋巴因子的物质,增强白细胞的战斗力,使它吞食敌人的能力大大加强。此外,在T淋巴细胞中还有一类叫T的淋巴细胞,可辅助各种淋巴细

  4胞,促进或调节它们的杀伤功能。不幸的是,艾滋病毒入侵机体后,专门破坏T细胞,使T细胞数量越来越少,导致机体的防卫机能被损害。人体就像

  4      4一个国家,没有“警察”保卫安全了,局势便会发生紊乱。当T细胞受到破

  4坏了,入侵的各种病原体以及那些早已隐藏在人体的微生物都会趁机兴风作浪,使患者发生许多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发生或极少发生的疫病,如上面我们曾提到过的卡氏肺囊虫肺炎、霉菌病、以及癌症等等。

  那么艾滋病病毒是怎样传染的呢?从目前的研究及调查知道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即不正当的性行为,这是为什么在妓女、嫖娼者中以及同性恋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的原因;其次是在那些滥用毒品者,即吸毒者中也很高,原因是他们往往共用一个针头注射吗啡等药品,此外,也可见于输血液或血液制品的人当中,原因是这些血液与血制品已经受到HIV的污染。还有一部分婴儿患有艾滋病则往往是其母亲有艾滋病的原因,这是直接通过胎盘传染的。由此我们不难理解,要想控制艾滋病的传播,人们应当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禁止吸毒贩毒、对血液制品要严格检查与管理,使用一次性注射器等等。

  近几年来在艾滋病的药物治疗方面已取得一些进展。目前证明用一种称为叠氮胸苷 (简称AZT)的药物对HIV有一定的作用,此外还可以阻断母婴间的传播,若将AZT与一种叫ddI的药物合并使用则疗效会更好一些。更令科学家感到兴奋的是:近年来科学家发现有的人即使遭到HIV的感染但始终不发病,研究发现,原来他们受感染的HIV是突变型的,即这种病毒的结构中缺了一段DNA,这段DNA可以是nef基因,也可能是Itr基因。这样便提示科学家们将来能否用这种突变的HIV制成疫苗,这样当正常人接受这种疫苗后一方面不会发病,同时在体内又产生抗其他可致病的HIV的免疫力。这样人类便可象防止脊髓灰质炎(即小儿麻痹症)或天花一样预防生艾滋病了。此外,还有一些HIV感染者虽然遭受到的病毒并非突变型的,但他们也不发病,显然他们的身体有一种特殊的抵抗力,对这些原因的阐明将最终帮助人类战胜艾滋病这一恶魔。

  延缓衰老与老年病攻坚战

  永远年轻一直是人类的梦想,虽然科学家们早已开始对这一千古难题的研究,但要实现它却是一个十分艰苦的任务,这就需要靠一代代人不懈地努力。

  事实上,社会老龄化业已成为全球性问题。目前全世界173个国家和地区中有44个65岁以上的人口已占总人口的7%。据科学家们预测,到2000年全球老年人口将增至四亿。我国目前60岁以上的人口也已超过8%,预计到本世纪末将达到12%,到2020年,很可能超过15~20%。那么人口老龄化以后出现的情况将是怎样的呢?除了给杜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外,老年病将随之激增,其中包括心血管病、癌症、糖尿病、老年性痴呆症、帕金森病、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等等。因此,延缓衰老与防治诸如上述的老年病不能不是一场艰苦的攻坚战。衰老之谜

  衰老不等于年龄的增长,譬如患有一种称为“早老症”疾病的人,当他还只有十几岁时便可出现动脉硬化、关节周围纤维化、皮下与体内脂肪逐渐消失等等,看起来宛如一个垂垂老者。相反地,有些老年人虽年逾古稀,却精神抖擞,精力充沛,甚至连小伙子都不及他。然而,总的说起来年龄的增长是与衰老相伴的。因此,随年龄而出现的机体改变不能不是衰老的基础。现代研究证明,机体衰老与自然、社会、心理等因素有关,但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与衰老更有直接的联系。因此,目前有关衰老主要有以下一些假说:

  (1)免疫功能衰退学说。《圣经》中记载有一名叫梅休西拉的圣人,他活了969岁才去世。现在有以这位圣人的名字命名的小老鼠。这种小老鼠生性机灵,健康活泼,身上的皮毛油光发亮透着青春的气息。科学家正在对这种小老鼠进行试验,发现了一些重要的线索。科学家们将这种小老鼠分成两组,一组任其暴饮暴食,另一组的食物受到限制,让它们的食物热量摄入降低到正常标准的60%,但又不使它们产生营养不良。结果控制饮食的小老鼠的寿命几乎延长了近一倍。后来科学家们发现限制饮食可以长久地保持免疫系统功能的健全。而暴饮暴食可损伤机体的免疫力,免疫力的降低则削弱了机体对外界侵扰的抵抗能力,机体容易遭受细菌的感染、病毒的侵害,甚至引起癌症,从而加速了机体的衰老甚至死亡。

  免疫功能衰退学说可以从一些先天性免疫缺陷的患者身上找到根据,有这种疾病的人必须生活在无菌、无毒的特殊空间里;不然他们会因先天性免疫系统功能缺陷,而当遇到外界有害因素侵扰时,身体内不能形成有效的抵抗体系,最终难免死亡。

  (2)内分泌失衡论。整个肌体的各组织器官要协调地活动,要与所处的外界环境相适应,是与机体的调控系统分不开的。这种调控系统有两类:即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而这两个系统又与免疫系统是相辅相成的。科学家们发现,人的衰老除了与免疫系统有关外,与机体的内分泌系统也密切相关。内分泌系统是通过一些微量的化学物质作为“通讯联络员”而调节其他组织器官的功能的,这些微量的化学物质称为“激素”。有科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他们将合成的糖皮质激素注射到小白鼠体内,发现小白鼠的脑细胞比正常情况下死亡的要快。人衰老过程中记忆力也逐渐减退,发现也与这种激素有关,糖皮质激素会加速损害记忆系统。相关的研究表明,激素不仅是体内自然产生的调控物质,在失调的情况下,还会在体内造成大的破坏。

  (3)自由基学说。自由基是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由细胞代谢时所产生的,它们是带有未配对电子的原子、分子或基团,化学性质十分活跃,能攻击细胞膜上的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及脂肪等成分,引发一系列可破坏细胞结构和功能的连锁反应,于是造成机体功能衰退而逐渐衰老。在正常情况下,我们机体也可产生许多抗氧化剂,能够清除自由基。但随着机体的衰老,体内的抗氧化剂逐渐减少、自由基却有增无减。过多的自由基不但直接损害人体的各种组织细胞,加速组织器官的老化,还可以日积月累,使各系统生理功能衰退,诱发老年性疫病,使机体迅速衰亡。

  (4)遗传学说。世界上的各种生物都有一定的寿命,不同的物种,其寿命是不同的:有的树木可活几千年,甚至几万年以上,海龟也可活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而有的生物仅能生活很短的时间。我们人类寿命虽然目前平均在60岁左右,但不无“长寿家族”,家族中祖孙三代人人活过百余岁。因此,人们自然从这些事例中想到,人类的寿命是否与遗传有关。答案是肯定的。迄今有关人体老化的众多研究结果皆支持衰老与遗传有关。科学家们相信人体染色体上存在有“衰老基因”,目前至少证明SAG—1等六个基因与衰老有关,是这些基因的活化或过度表达促进人体的衰老进程。有科学家证明在蚯蚓体内也存在有“衰老基因”,当将这种基因“敲除”,蚯蚓的寿命可延长70%,即大约多活了五个星期。

  (5)死亡激素学说。有科学家证明人体的脑垂体中存在一种“死亡激素”,它能定期地被释放出来,从而干扰了人体正常细胞的代谢与功能,最终导致细胞衰老和死亡。为了证明这一理论,美国哈佛大学的登克拉教授作了一个有趣的试验,他将24只老年小白鼠切除了脑垂体,同时给每只小白鼠注射甲状腺素,结果显示,这组小白鼠又恢复了青春活力,而与之对照的另一组小白鼠,不但生命活动没有光复,死神也很快降临它们头上,从而证明

  “死亡激素”的存在,同时也说明甲状腺素在恢复青春中的作用。有人推测,

  “死亡激素说”可能成为解开人类衰老和死亡之谜的金钥匙。为此科学家今后要弄清楚“死亡激素”的本质是什么、它是由哪个遗传基因所控制的,只有彻底阐明这些根本问题,人们方可最大限度地延缓衰老的进程。

  从上面那么多的“学说”可以看出衰老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从当前所采取的一些抗衰老措施看,如提高人体免疫力、尽可能地消除体内的自由基、用一些抗衰老的药物或激素等等,都未能取得十分满意的效果,因为按照不少科学家用不同方式估测,人的正常寿命应是120~140岁之间,可现在

  “长寿者”也不过是70~80岁,只有极少数人活过100岁。因此科学家们提出今后不但要从整体水平来研究衰老问题,还要从细胞、分子水平来研究衰老的本质变化;不但要研究社会、自然、心理诸因素对衰老的影响,还要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变化探讨衰老的规律,更要找出与衰老相关的基因及其产物的作用。只有全面地考察才能彻底揭开衰老之谜,人人享有长寿。大战“老年病”

  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器官会出现功能障碍,这种功能障碍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出现症状,这便是“老年病”。我国常见的老年病主要有: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癌症、慢性支气管炎、老年性痴呆症、帕金森病、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老年性白内障等等。

  (1)高血压。血压是指推动血液在血管内行进的压力。一般是指上肢肱动脉测得的压力,在心室收缩时测得的压力为“收缩期血压”简称“收缩压”;在心室舒张时测得的血压为“舒张期血压”,简称“舒张压”。正常成年人的收缩压一般不超过140毫米汞柱,舒张压在90毫米汞柱以下。因此,当一个成年人收缩压持续在140毫米汞柱以上,舒张压持续在90汞柱以上便称为

  “高血压”。目前医生们可以用药物来控制人的血压,但未能根治,科学家们目前提出对于高血压病的治疗要做到更精细,要个体化,即对不同病人应采取不同治疗方案,不但要求降低血压,而且要求减少高血压引起的其他器官病变。科学家们预期今后还可找出与高血压相关的基因,从而可开展高血压病的基因治疗与更有针对性的一级预防。

  (2)冠心病。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原来心脏要靠冠状动脉来供应营养与氧,如果冠状动脉发生一种称为粥样硬化的病变,便会使冠状动脉血管腔阻塞,这样会造成心肌缺血与缺氧,于是引起病人剧烈的疼痛称“心绞痛”;有时病人会发生心肌梗塞,即心肌因缺血而坏死,病人会骤然死亡,这称为“猝死”。目前医生们可用扩张血管药物、溶栓剂、抗凝剂等来治疗这些病变,但由于此病来得很快,有时还没有什么先兆症状,有点防不胜防,因此死亡率与复发率都较高。科学家们提出要预防冠心病,最主要的是要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不让粥样斑块在冠状动脉中形成,甚至促使已形成的斑块消退。但是,这是一项很难的工作,需要今后人们的刻苦研究。

  (3)脑卒中。脑卒中俗称“中风”,指的是脑血管意外,多由高血压或动脉硬化引起的血管出血。此外,也可由动脉硬化、血管腔变窄血流缓慢而引起血栓形成,还可由心脏病引起脑栓塞。后两种讲得更具体一点是血管被堵住了,引起了脑缺血。卒中因脑部受血液循环障碍影响部位以及范围大小而产生症状及其严重程度的不同。常见有头晕、头痛、肢体瘫痪、脑神经麻痹、语言障碍、视力损害、神志模糊、惊厥、昏迷等。由于卒中可由各种原因引起,所以治疗应针对病因,一般都要保持病人的安静、补充营养、预防感染和防止褥疮的形成。采用中西医综合疗法往往能收到较好效果。今后对卒中要加强预防,主要地也还是要预防高血压与动脉硬化。此外,科学家们提出今后还要加强“血管生物学”的研究。只要保持血管的正常,卒中发病率便可下降,同时还可因对血管有更充分地认识,而提高血管病的诊疗水平。

  (4)糖尿病。早在公元前二世纪,我国便对这种疾病有所认识,在我国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已有描述,那时称此病为“消渴”。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这是机体内分泌——代谢紊乱所引起的疾病,其主要标志是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增高,即“高血糖”。其直接原因是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对此激素敏感性降低的原因。

  在我们人体上腹部、紧靠胃与小肠的地方有一个器官叫胰脏,它内部有特殊的细胞可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可通过肝脏来调节人体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然而由于目前还不十分清楚的原因使人体胰岛素或者分泌不足了,或者肝细胞对它不起作用了,这样都可引起血糖升高。病人有“三多”症状,即多尿、多饮、多食;另外,还有疲乏、消瘦等表现。此外病人还易并发肺结核、疖痈等。到了后期患者还可并发肾脏损伤、动脉硬化、白内障 (眼睛内晶体混浊)等。现代研究还证明,糖尿病可分胰岛素依赖型和非胰岛素依赖型两种:胰岛素依赖型的发病与遗传、免疫异常有关;非胰岛素依赖型与遗传、环境因素有关。然而对其中确切的机制还不清楚。科学家们提出今后一方面要开展胰岛移植等治疗研究;一方面还要以分子水平来探讨糖尿病发病机理,尤其是要找出糖尿病相关基因,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防止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

  (5)慢性支气管炎。无论在农村,还是大城市,在那些上了年纪的人中有不少一部分人经常咳嗽、咳痰,甚至终日气喘嘘嘘,如果稍稍运动一下更是上气不接下气。他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患了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人们常俗称它为“老慢支”。

  “老慢支”多与长期吸烟、反复感染(如受凉后感冒、上呼吸道炎症)、空气污染刺激,或因对气候变化不适应,或个人的过敏体质(即对某些物质,如尘埃、花粉、某些病原体、化学物质特别地敏感)以及个体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有关。

  医生们诊断慢性支气管炎除了要详细询问病人的病史外,一般都要给病人进行胸部X线检查。此时可见到患者的两肺纹理增粗、紊乱、呈网状或条索状阴影,表明病人支气管管壁增厚,以及肺部有炎症及纤维化形成。

  正如其他慢性病一样,“老慢支”较难彻底治愈,少数病人还会并发肺气肿或肺心病,对生命有一定的威胁。为此要预防“老慢支”,首先是戒烟;其次要预防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另外,气候变化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如果知道自己对什么过敏的话(医生可以帮你找出过敏因子,如某种花粉等),要尽量避免接触。由于该病在人群中,尤其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极高(分别为3.82%及15%),而目前的治疗方法很难使疾病“断根”,因此攻克“老慢支”仍是今后医学研究的一大任务。

  (6)老年性痴呆症。老年性痴呆症实际上是一种精神病。65岁以上的人中发病率较高,但也有极少数人30岁过后便发病的。病人的早期症状是记忆障碍,刚做的事一回头便忘了,到后来甚至发展到上街后不认识回家的路,只好让家人从某处将他领回来。此外,少数病人会出现反常行为,如不知垢洁,甚至随地大小便;有的病人会变得贪食、多疑、自私自利起来。最终少数病人会因体质虚弱、营养不良、大小便失禁,合并感染而去世。

  目前医学家认识到老年性痴呆的产生与脑动脉硬化导致脑血流量下降有关。另外一部分病人则与某些特定基因发生突变有关。因此,今后也还须从阻止动脉硬化以及彻底阐明基因的改变、纠正基因的错误及其后果着手解决老年性痴呆的发病问题。

  (7)帕金森病。有些老年人当他们静坐的时候,手会不自主地不断发颤,或者头会不自觉地摇动。那是什么缘故呢?那是因为他们得了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是神经系统出了毛病,医学家们统计发现,在50岁以上的人中,每10万人中有500人发病;到了60岁以上,则每10万人中有1000人发病,而且随着年龄再增高而升高。

  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但由于科学家的不断努力探索,现在已发现该病往往与一种载脂蛋白E(APOE)有关,如果此基因出了毛病便会出现我们上述的症状。另外科学家们还注意到一种“老化相关酶”——单胺氧化酶B与这种疾病的发生也有关系。那么是否还有别的基因改变与此病有关呢?医生们相信是有的,这便需要我们再努力去寻找。

  (8)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人体的骨骼是一种十分坚硬的组织。它具有很强的抗压性能,所以它可以维持人体体形数十年而很少变样。那么骨骼为什么具有如此强大的本领呢?原来骨骼主要由骨细胞与骨基质两部分组成。骨基质中除有机成分外,有大量钙盐沉着,构成有相当密度的实体,而且骨骼为适应人体直立负荷,还以一种十分巧妙的方式排列,组成如钢筋支架那样的结构,因此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

  不幸的是,当人们进入老年,甚至中年以后,骨细胞逐渐退化,基质中钙成分降低,因此骨骼变得疏松脆弱起来。因此老年人有时一不小心摔到在地,不能像小孩或年青人立即爬起来,毫不介意,很可能他就发生骨折了,这会给老年人带来很大的痛苦与不便。虽然医生们经常提醒人们要补钙,服维生素D(维生素D可以帮助钙的摄取与合成)等,但效果仍不是太好。

  据科学家们统计,老年人中患骨质疏松症者几乎高达60%,按此估算,我国目前骨质疏松症患者不下3000万。那么怎样才能使人体骨骼保持坚固的状态呢?科学家们认为一方面要从遗传学着手,一方面要研究维生素D与骨密度的关系,设法不让钙从骨基质中“流失”掉,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我们人体“钢筋铁架”固若金汤。

  (9)老年性白内障。人们能够看清物体,是由于我们有一双宝贵的眼睛。人的眼睛就如一台照相机,由一系列屈光系统组成,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件就是晶体。这是一对富有弹性的透明体,其形状及功能都如双凸镜,还可以调节厚度,使总屈光力增强看清物体。不幸的是,老年人的这种调节力下降,尤其到了50岁以后,晶体往往因蛋白质变性而逐渐混浊,而且失去弹性,这就是老年性白内障。

  患白内障的人往往有进行性视力减退,有些病人还会出现固定不动的眼前黑点,或者单眼复视或多视 (看不清物体是一个还是二个,甚至看作多个的现象)。当然到了后期患者视力明显下降,此时即使你将手指放在病人面前,他也看不清楚。

  虽然老年性白内障是全身老化表现之一,但医生们发现它可能与遗传、紫外线、某些疾病 (如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血压)、营养等因素有关。白内障治疗多以手术摘除,再置入人工晶体,或手术后配带适度的凸球镜片(或角膜接触镜)以矫正视力。由于这种手术一定要待到白内障发展到易于操作的成熟期才可摘除,因此,很长一段时期内病人都会处于视力不佳的苦恼之中,为此未来的医学家们应当研究如何阻止白内障的发生,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困扰老年人的视力衰退问题,使他们能与青少年一样享受更多的生活乐趣。神奇的器官移植与更换

  大家知道,机器坏了,换掉损坏的零件就可以正常运转了。其实,我们人体也好比一台极为精密的机器:心脏是我们身体的动力元件;血管是供应能量的管道;肾脏是过滤装置;滤掉人体代谢废物;骨髓是造就白细胞——人体的防卫战士的“军校”;肝脏是人体“解毒”场所……,总之所有器官都有它一定的功能,是有“专职”的零件。那么人体的这些零件坏了,是否也可以修配呢?

  当然,在科学尚不够发达的时代,这些想法只是幻想。譬如早在古代就有许多关于更换人体器官的传说,在我国古代文学名著《封神演义》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小男孩哪叱因为打死了一条恶龙,犯了天条,为了不连累父母,他自己剖腹,剔骨还父,剜肉还母。后来有有一位神仙太乙真人用莲花、荷叶拼接起来,重新塑造了哪叱的身躯。其实,这种“重塑”,即器官移植,在今天已逐渐成为事实。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肾脏移植 下一篇:“神探”超声波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