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科技
交通运输科技
交通运输享有国民经济先行官的美名。朴实的农民道出了一句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要想富,先修路。工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都离不开发达的交通运输。
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科学技术推动着我国的交通运输业飞速发展。在960万平方千米的神州大地上,一条条公路、铁路在快速延伸,一道道天堑变成通途。列车飞驰在大江南北,汽车穿梭在城市乡村,飞机在蓝天翱翔,江河海洋百舸争流,管道运输方兴未艾。我国海陆空交通大通道,交织成立体网络,贯穿在南北东西,连结全国各地,通达五洲四海。我们之间的距离似乎在日益缩短,我们的地球似乎在日益缩小。
条条通道像铺设在祖国广袤大地上的一根根琴弦,弹奏着我国交通运输科技发展的颂歌。
铁路运输科技
铁路被誉为经济大动脉,在我国交通运输业中,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尽管解放后我国铁路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仍然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的状态。为了铁路大动脉的畅通,必须加快科技的进步,不断促进铁路运输的技术改造和升级,为提高铁路的运力、加速铁路运输的大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
我国的铁路里程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万千米,发展到现在的5.4万千米。广大科技人员与筑路工人一起,在一座座大山中打通隧道,在一条条河流上架起大桥。他们创造了在各种地质条件下的铁路施工技术,攻克了一道道艰难险阻,创下了一个个奇迹。依靠自己的力量,新修了成渝、天兰、襄渝、成昆等铁路线,改造了京沪、京广、陇海、京哈等铁路干线。22%的铁路实现了复线。电气化铁路从无到有,现已发展到占总营运里程的15%。特别是80年代新建的大同到秦皇岛的双轨重载电气化铁路,全长652千米,跨距北京、天津,成为运煤的一条大通道,各项技术都达到较高水平。连接欧亚的第二座大陆桥——全长457千米的北疆铁路通车。
在铁轨技术方面,我国逐步采用了承载能力较高的重轨、超长轨。筑路施工逐步实现了机械化。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提高铁路机车车辆的技术水平,是实现铁路运输的现代化的关键,也是加快发展我国铁路运输的主要措施。几十年来,我国的机车制造技术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建国之初,在我国的铁路上,跑的几乎全是外国的机车,被人讽刺为机车万国博览会。1952年,我国自行制造了第一台国产蒸汽机车。1958年,我国的机车制造技术紧密跟踪世界的新动向,研制了近10种以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车的。70年代,虽然遭受了“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影响,仍试制了以东方红3型、东风4型、北京型为代表的第二代内燃机车,先后成批投入生产使用。
80年代,电力机车和大功率内燃机车作为发展重点,在技术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改进和创新,日臻完善。继1984年韶山3型电力机车投产后,韶山4型、5型电力机车和东风8型、9型内燃机车相继问世。1988年,铁道部宣布在我国停止生产干线蒸汽机车。这标志着我国告别了蒸汽机时代,跨入了牵引动力以电力机车和内燃机车为主的新时期。
我国的铁路机车技术水平又跃上了一个新台阶。货运机车的载重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目前,我国已能生产牵引1万吨级运煤重载列车的电力机车,牵引5万吨级货物重载列车的内燃机车。十几年来,各类机车的年产量增加了几倍。在满足国内需要的同时,我国的机车以先进的性能、较高的质量出口到8个国家和地区,赢得了世界许多国家的赞誉。
通信信号被称为铁路运输的耳目和神经,是铁路技术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铁路通信信号技术的落后,长期制约着铁路运输技术水平的提高。10年前,我国铁路通信信号的技术水平落后于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30多年。
近10年来,我国的通信信号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开发了130多项先进技术,建成了20多条较高水平的铁路微电子产品生产线,100多项科技成果分别获得国家或部级奖励,有了一个大的飞跃。
目前,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在铁路通信信号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光纤通信、无线通信、数字通信、卫星通信、程控交换机等现代通信技术的开发应用,大大更新了铁路的通信手段,铁路用传统的模拟通信逐步被先进的数字通信所取代。微电子及计算机技术在运输调度、管理及车站、编组站、区间的铁路通信信号系统中广泛采用,促进了铁路运营管理的现代化,大幅度提高了铁路通信信号的可靠性。使过去常因信号故障造成的列车事故大大下降,列车运输效率明显提高。
铁路运输技术的不断发展,迎来了高速铁路的诞生。
1964年,日本在东京到大阪之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引起了国际铁路界的极大关注。这条铁路长515千米,列车行驶时速可达210千米,每4分钟即可发一列车,在铁路运输技术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质的飞跃。
一些国家和地区纷纷投入了高速铁路的研制开发工作。法国修建了长达424千米的巴黎到里昂的高速铁路,时速达270千米。在其基础上,1990年法国又建成了巴黎—勒芒、图尔的大西洋线,推出了时速达300千米的第二代高速列车,试验时,曾成功地将列车的时速提高到515.3千米,打破了轮轨接触方式运输时速不能超过300千米的传统限制。
德国在高速铁路研制方面后来居上。它仗着其雄厚的工业基础。从1983年起,修建了两条客货混运的高速铁路新线,客车时速达250千米,货车时速达200千米。
截止目前,世界上已有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典等国家修建了时速达200千米以上高速铁路,总线路长达1万多千米。除此之外,韩国、美国、俄罗斯、我国的台湾也在准备修建高速铁路。时速达350千米的高速列车正在积极研制,渴望不久投入运行。磁悬列车技术也在不断发展,超导技术的突破将会带来列车速度的进一步提高。
在我们这个土地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发展高速铁路,对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加快运输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已着手筹备发展高速铁路的工作。作为试验的起步的广州到深圳的准高速铁路 (时速160千米)已经通车。北京到上海的高速铁路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成,近期即可开工。
铁路运输的发展,向科学技术提出了紧迫的要求。我国的铁路运输科技将会取得更快的发展,推动我国的交通运输业像高速列车一样,向着国际铁路技术的先进水平飞奔。
公路运输科技
人们常用车水马龙来比喻繁忙的运输景象。时至今日,宽阔的公路上,清脆的马蹄声不常听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飞奔的汽车长龙,在遍及城市和乡村的公路上川流不息。
解放初期,旧中国留下的公路总里程不过7万多千米,多半是砂石路,坎坷不平。当时,偌大的一个中国,拥有汽车不过几万辆,几乎一色的外国造,而且大多破烂不堪。
新中国成立不久,我国的筑路大军浩浩荡荡开赴青藏高原,在世界屋脊上修筑青藏、川藏公路,1954年底正式通车。这4350多千米的砂石路,虽然技术等级较低,但它修建的技术难度则非同一般。更有意义的是,它标志着我国公路发展的良好开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公路建设得到迅速的发展,公路发展速度日益加快,到1993年,全国公路已达到104万千米,比解放初新增近100万千米。这来之不易的100万千米,记载着筑路技术的步步升级,犹如青藏公路路面等级从低到高那样,经过了从土砂石低等级到柏油、混凝土高等级路面发展的历程。
早在50年代,我国已有了石炭土渣油和建桥的钻孔灌注桩技术,60年代掌握了公路双曲桥梁和柏油路面的修筑技术,70年代完成了公路斜拉桥设计施工技术和混凝土路面修筑技术,80年代掌握了高速公路等高级路面的修筑技术。在公路勘探技术方面,航空遥测、激光测量等先进技术逐步得到应用。我国共修筑公路桥近两万座,特别是横卧在黄河上的几座大桥,其长度、跨度等技术指标均排在世界之首。另外,沥青乳液筑路面、老油路再生等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近期,一种叫做固化路基的新筑路技术正在推广应用。该技术是用钙、铝、铁、硅等元素为主要原料,采用分子高速溶化技术制成浓缩固化液,将固化液及水泥(或石灰)按一定比例加入自然土壤中,使土粒子迅速而牢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大大提高了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
专家们断言,该技术的应用,将导致公路建设的一场革命。
代表当代公路最新技术水平的高速公路,近几年来发展迅速。
高速公路一般能适应汽车时速120千米以上的能力,对路面技术要求较高,既要防滑,又要坡度小,路面平坦。高速公路一般采用沥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高级路面。为确保行车安全,全线采用全封闭、全立交形式,即公路两侧有坚固的栏杆,与铁路或其他路的交叉处采用立体交叉桥的方式,行人横过公路采用跨线桥和地下道。高速公路一般双向设4个车道,中间有隔离带,沿线有相关的标志、信号、照明设备、监控设备以及通讯设备等。
现在,全世界高速公路总长计13万千米,其中,美国就有8万多千米。近年来,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进展迅速,目前北京—天津—塘沽、沈阳—大连、济南—青岛等几条高速公路已经通车。另外,广州—深圳—珠海、深圳—汕头、北京—石家庄、沈阳—开封,以及广州环城、沈阳环城、海南岛等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之中。我国已作出长远规划,拟经过30年的努力,使我国的高速公路里程超过1万千米。
40多年来,随着汽车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汽车的速度、载重能力等性能大幅度提高。我国的汽车数量也从解放初的几万辆发展到现在的700多万辆。货运重载汽车的数量增长较快。大型汽车基本实现了燃料柴油化,不少中小型客、货车也开始燃烧柴油,这在动力性、经济性等方面,都优于汽油车。汽车拖挂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对提高运力、降低运输成本都起到重要作用。另外,专用运输汽车发展得也很快,如水泥散装汽车、油罐车等已被广泛采用。近年来,集装箱汽车运输蓬勃发展,承担了大量的铁路、远洋集装箱的中短途集散运输任务,大大提高了营运效率。
随着汽车的增多、运输的繁忙,对汽车运输的管理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科技在提高公路运输现代化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的交通法规逐步完善,交通标志、信号、划线、照明、通信、救援的系统逐步健全。特别是一种先进的荧光材料的发明,给交通标志技术带来新的飞跃,夜间车灯一照,各种标志就能清楚地显示出来。既节省了能源,又提高了安全度。计算机、无线通信、自动控制等高新技术在交通管理上的应用,促进了车辆调度、运行监探制等的自动化。
航空运输业科技
普通百姓乘飞机,在今天的中国并非什么稀罕事。
先进的航空运输,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自从本世纪初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以来,飞机以其他运输工具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愈来愈为人们青睐。飞机作为当今最先进的运输工具,在世界各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在经济发达国家,飞机已成为普通人们长途旅行最常用的交通工具。近三四十年来,飞机的性能不断得到大的改进。特别是70年代后,宽体民用大型运输机问世,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飞机一次可载客500多人,时速1000多千米,最大航程1万多千米。
早在 1909年,我国的飞机设计师和飞行家冯如就制成了我国第一架飞机,20年代初在北京—天津间试飞成功后,开始正式运载旅客。然而,后来的几十年里,我国的飞机犹如凤毛麟角,普通百姓难以问津。
解放后,我国的航空运输事业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发展的步伐仍很缓慢。改革开放后,我国的航空运输业发展迅猛,在我国交通运输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982年,我国设计定型“运—7”飞机,1984年投入使用,结束了外国飞机一统我国民航天下的历史。后来,又相继研制了“运—8”、“运—12”等国产民用飞机,这些作为中、短途支线运输飞机,至今仍在我国的航空运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985年和1992年,上海航空工业集团与美国的麦道飞机公司签订了合作计划,负责装配MD—82、MD—83以及最新设计的MD—90双发动机喷气运输机,使我国飞机制造技术有了新的进步。近年来,我国先后从美国、欧洲、俄罗斯等国购进了一批波音737、747、757、777、空中客车、麦道等具有先进性能的大型运输机,大大提高了我国航空运输的运载能力和技术水平。目前,我国已有民用运输机500多架,开辟国内航线200多条、国际航线50多条,民用航空航线里程8万千米,其中国际航线突破3万千米。
飞机场是航空运输的基地,用于飞机的起飞、降落、滑行、停放、维修等。航空运输创办之初,机场占地仅几十公顷,设施也比较简单。
50年代后,随着航空运输的发展,客货运量大幅度增加,对机场服务设施和机场的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于是,在一些空运较繁忙的城市,普通机场发展成了航空港,所谓航空港,是指除了机场外,还有为客、货运输服务的各种设施,如候机楼、货运站、仓库等。一般航空港分为3个区,即飞行区、客货运服务区、机务维修区。现在,航空港已发展拥有先进科技设施的综合体,许多设施都由计算机自动控制。机场的修建技术、配套设施都比公路复杂。机场供飞机起飞和降落的跑道需要有坚固的地基,道面一般铺设沥青和混凝土。目前,机场的跑道长达4000多米。
近十几年来,我国的机场建设高速发展,每年都有几个新建机场竣工和老机场更新改造完成。截止目前为止,我国已先后建成了90多个飞机场或航空港,其中不少可以起降各种型号的飞机。如首都机场基本具有国际水平。
随着科技进步,特别是现代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应用,机场的管理和航行保障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飞机与地面的联络、对飞行的指挥,都必须以先进、可靠的通信技术作为保证。航空无线通信设备、雷达设备、气象保障系统等都采用了大量的高新技术,其灵敏度、可靠性、准确性日益提高。目前,欧美一些国家已开始采用新一代的集群通信系统,该系统融通信、计算机、自动控制、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和表面安装的生产工艺技术于一体,代表了今后航空无线调度通信的方向。
计算机在航空运输管理的许多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航空公司都引入了全面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管理的现代化,一些发达国家机场地面雷达可以覆盖中、高空层,普遍使用了先进的2次雷达应答系统。雷达数据、飞行数据、飞行计划等,统一由计算机处理。高效能的陆空、地面通信系统,航行信息和气象网络逐步完善。
人们更关心着未来航空技术的发展,未来飞机究竟是什么样子?
科学家们已经给了我们富有吸引力的答案。也许下一世纪,新一代的飞机——空天飞机将成为航空运输的后起之秀。
空天飞机综合了一般飞机和航天飞机的优势。它可以从机场跑道起飞,在机场水平降落。一般飞机飞行高度虽可达到上万米高,但还在大气层中。而空天飞机则不同,它的飞行高度要比普通飞机高得多,可以在大气层的上层,即近宇宙空间飞行。空天飞机的最高时速可超音速25倍,达到每小时30000多千米。空天飞机可以多次起降,重复飞行次数超过百次。
目前,美国、德国已研制出第一代空天飞机。德国的桑格尔空天飞机,从德国经过美国飞至日本的东京,仅用了3个多小时;美国的“东方快车”号空天飞机由华盛顿飞至东京仅仅用了2小时。
空天飞机的飞行速度要比波音机快得多,起降比航天飞机方便得多,运输成本比航天飞机便宜得多。它既具有运输的功能,又可以执行航天的其他任务。空天飞机的制造技术要比飞机难得多。从地面起飞速度为零,经过亚音速、跨音速、超音速,一直加速到25倍音速的入轨速度。这需要采用不同类型的发动机,但是发动机增多又会导致飞机的重量增大,影响速度。因此,科学家们发明了多循环组合发动机,达到了使发动机质量轻、性能高的要求。空天飞机发动机使用的是液氢燃料,而不是普通的汽油。
在蓬勃发展的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可以相信,空天飞机不久将成为遨游太空的飞行娇子。
展望当代世界的航空技术,更看出加快我国航空科技发展的紧迫性。
尽管我国的航空运输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从总体上讲,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国自行生产制造的飞机才相当于美欧等国50~60年代的水平,目前我们还不具备生产大型干线飞机的能力,这些先进的飞机主要还要靠从外国购买。我国大多数机场设施还很落后,航空运输量在我国运输总量中所占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已作出规划,决心积极研制国产大型干线飞机,加快追赶发达国家航空工业和航空运输业发展的步伐。
水路运输科技
中国水路运输历史悠久。900多年前的宋朝,不仅有了像《清明上河图》描绘的那种河流运输的繁忙景象,而且古人已驾舟向海洋进发。我们最先发明了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15世纪明朝的郑和下西洋,创下世界航海业的壮举。
水路运输的运载工具是船舶,“路”是内河航道和海洋航线,停靠和装卸的基地是港口,或称码头。
从独木舟到各种远洋巨轮,科技的不断进步,促进着水路运输从原始落后向现代化迅速发展。
蒸汽机问世后,开创了船舶用机器驱动的先河。后来,柴油机成为船舶的主要动力。沿海和远洋船舶基本实现了行进的柴油驱动,各类船的型号已有上百种。
70年代,海洋船舶在大型化、自动化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最大的轮船载重量达55万吨;最大的散装货轮达36.5万吨;最大集装箱轮船可装载4500多个标准集装箱,而每个集装箱就需要一辆载重汽车才能拉动。
应用多种先进技术,许多新型客运轮船投入使用。气垫船就是其中一例。气垫船应用气垫原理,一改普通船体一大截在水中的传统方法,使船底离开水面,从而减小了水对船的阻力,实现高速航行。有的气垫船不仅可以在任何深度的水面上行驶,而且还可在陆地、沼泽地、冰面、雪地上航行。这种气垫船一般用空气螺旋推进,采用空气舵操纵方面。当然大家可以想象到,气垫船只能用于轻型船,而像几十万吨巨轮,要想离开水面谈何容易。
目前,一种高速双体渡船问世。该船长124米,航行速度可达每小时40海里 (约73千米),每次可容纳乘客1500多人,或载车375辆,称得上是一种先进的水上运输工具。
计算机及其他电子技术在船舶上的应用,加快了船舶自动化的进程。许多远洋轮船装备了自动驾驶系统,船用柴油机及发电机可用计算机自动控制,装卸、停泊、船上事务管理的自动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随着船舶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所用船员的数量越来越少,预计一艘自动化程度高的未来远洋巨轮,只需十几个船员。科学家们已在研制无人驾驶的智能船。
节约能源、提高船舶动力的效率,是船舶科技进步的又一重点。船用发动机技术不断提高,多种新型节能、高效的先进性能的柴油机,已装备在远洋轮及其他船舶上。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大部分船体采用了流线型,使轮船前进时水的阻力尽可能的减小。另外,船用推进装置,螺旋桨等在技术上得到不断改进。
近年来,先进的风力助推技术正在逐步得到应用。
在海上航行安全技术方面,应用先进的卫星通信技术,建立了全球船舶定位系统。应用计算机等技术,安装了船舶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另外,还建立了全球海上救助与安全系统等。为防止船舶对水面的污染,也应用了一系列相应的先进技术。
我国的造船技术进步很快,已经具备了制造各种大型船舶的能力。除了满足国内需要外,远洋巨轮出口到世界许多国家。我国大连、上海等造船厂制造的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吨级的油轮、散装货轮、大型集装箱船等,总体技术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我国还研制生产了一系列的专用船舶,如自卸煤船、散装化学品船、滚装船、海峡长途铁路或公路渡轮、江海两用船等。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十大造船国的行列。
在航海运输方面,我国几乎与世界各地开辟了航线。装备有各种用途、类型的庞大的远洋运输船队,飘洋过海,行驶五洲,承担了我国进出口货物的近90%的运输任务。
在长江、黄河、珠江等主要内河航道上,我国各种大小船舶运输繁忙,千帆争流。一批先进的各类船舶相继下水,几百吨级千吨级驳船数量逐年增多。采用大型挖泥船、工程船等先进河道疏通技术,使河流的通航道能力大幅提高。在航运导航以以及安全技术等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的进步。科技为我国内河航运的蓬勃发展做出了贡献。
建国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我国的港口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港口包括用于海洋运输和用于内河运输的港口。它除了具有船舶停靠的功能外,还有装船、卸船、转运、仓储等功能。我国在沿海的上海、广州、青岛、烟台、宁波、天津、大连、秦皇岛等地建起了一批千万吨级、甚至亿吨级的大型海港,建成一批深水泊位,建设了一批煤炭、木材、矿石、石油、集装箱、粮食、水泥、化肥等专用码头。我国的许多海港,已具备停泊各种巨型轮船的能力。现代港口的建设涉及建筑、材料、勘探、机械等多领域的科学技术。我国的科技工作者,攻克了许多技术难题,为加快现代化的港口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一大批先进的港口装卸机械、设备以及仓储设备的广泛采用,加速了我国港口装运机械化自动化的进程。在旧社会,港口装卸主要靠人力。码头工人肩扛人抬,形若牛马,受尽了苦难。科技使工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获得解放。如今的港口,巨型龙吊车,将一个个集装箱等几十吨、上百吨重的货物而易举的装上或卸下船。大型机械手,把几十根大圆木、一把抓起。大型电磁铁起重机。非常方便地吊起几百吨的钢铁。皮带运输机高效率的输送着煤、粮食等货物。石油等液体通过管道直接把轮船和储藏罐连接起来。
走进我国的秦皇岛专用码头,你定会为装船的自动化程度而惊叹。当几十节的载重列车把煤运到码头后,大型翻转装置将把整列火车自动翻个“底朝天”,几分钟的时间,一列车煤即可卸完。然后,通过几千米长的大型皮带运输机,可把煤直接装上船。
如今,计算机,监控电视等高技术产品已在港口管理中广泛应用。
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港口建设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我国的港吞吐能力只是美国、日本的 1/5。为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对外开放的需要,我国的港口建设及整个航运增长的速度必须大大加快。
航运业的科技工作任重道远。
管道运输技术
除了海陆空运输之外,还活跃着一支地下运输力量。这里我们指的不是地铁,而是管道运输。
管道运输的主要对象是石油和天然气,其次是煤炭。而我们常见的各种水管,也可看作是一种简单的管道运输,但人们通常不把它包括在管道运输技术的范畴之内。
管道运输具有高效、安全、受气候影响小、易于远程监控、自动化程度高的优点。它以这些其他运输方式难以比拟的独特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近年来得到较快的发展。
1958年、我国的新疆建成了第一条原油输送管道。70年代的石油运输管道建设大规模展开。到1979年,基本建成了华北、东北、华东地区的主干线管道4000多千米,担负着大庆、辽河、胜利、华北和中原等大油田的原油输送任务。截止1992年底,我国已建成输油、输气管道1.6万千米。每年通过管道输送的原油达1.3亿吨 (包括2次运输),占原油运输总量的近2/3。
管道输油、输气设备包括密封的管道、加压泵、监测仪器、储藏罐等。管道是由一根根大口径的无缝钢管通过焊接连接起来。考虑安全、恒温等因素,通常将管道埋在地下几米深。管道长达几千千米甚至上万千米,油、气等必须要有一定的压力才能通畅流动,加压泵的任务正是催促管道内的流体快速流动。
管道的铺设有着较高的技术要求。穿越几千里,地理、地质条件各不相同,十分复杂。管道往往需从河流下面穿过,有时要穿过几座大山。管道施工前,首先要将地下的情况勘探清楚。航空遥感测绘、浅层地震勘探仪等新技术,可高效、准确地探明地下的情况。各种专用施工机械及施工技术,大大提高了施工进度。
目前,管道运输技术正在迅速发展。其重点主要侧重于以下三点:一是管道的直径不断增大,一般将大于1米,铺设的距离不断加长,难度增加。二是电子技术、遥控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在管道运输适用的范围越来越广,除了油、气外,将用于输送煤炭、矿石、粮食等散装货物,连结英法两国的大口径管道、配备特殊的车厢来运送旅客的海底隧道已正式开通。
我国每年要运输成品油 7000多万吨,目前尚未建成一条成品油运输管道,主要靠油罐列车运输,多方面造成的损失都较大。铺设成品油运输管道已列入我国的建设计划。在煤炭管道运输方面,我国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了便于将煤炭通过管道运输,需先将煤制成水煤浆——一种可流动的稠液体。我国在水煤炭浆制作技术方面,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相信不久即可实现煤管道运输。
总之,管道运输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科技的进步,它将在运输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