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海洋

作者:崔玉亭 字数:7716 阅读:40 更新时间:2009/06/18

探索海洋

关于深海钻探术的思索

  人类从海洋走向陆地,将来有可能又会回到海洋,这是因为:随着全球人口越来越多,人们生活环境会越来越窄,而海洋却占据地球总面积的 71%,广阔无垠的大海,可从根本上解决人口的增长问题;另外,厚厚的海水,是天然的隔热层,人们生活在海底,四季恒温,没有寒冬和酷暑的烦恼,再有,海洋中众多的生物,为人们就近捕食提供了便利。

  多少世纪以来,我国民间一直流传着金玉充盈、金碧辉煌的海底“龙宫”的神话。法国也传说,公元前350年,阿列克山特大王在100米水深的海底居住了80天,这“水晶宫”是透明材料制成的。

  动听的神话只是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海洋的愿望,并非真有其事。但海洋的魅力、求知的欲望、探险的情趣,深深地吸引着人们去做征服海洋的各种尝试。今天,我们可以高兴地说,不久的将来,海底“龙宫”就要建成了。这里,我们先介绍不久前出现的海底之家,再参观一下海底城市的菜园和采油基地,最后再看看新颖的海底城市中心区。

  “海星”站——海底之家

  20世纪初,致力于水下工程研究的人员提出建造“水下房屋”的方案,但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也没有迫切的需要,就被搁置起来。随着科学技术和海洋开发业的发展,从 60年代初开始,水下定居点的理想才逐渐变成现实。

  1962年9月,法国在地中海试验了世界上第一个水下居住室,两名海洋工作人员,在10.5米深处生活和工作了8天。

  1963年6月,“海星”站潜水系统在红海实验。第一个定居点——海星站设在11米深的海底,第二个定居点——圆筒形居住室设在27米深处,15米深处还设有兼做中途停留站的水下仓库。一圆盘形潜水器负责水下安全与救护。在这海底之家里, 名潜水员在8     11米深处居住了 30天,其中 2人还去第二定居点生活了7天,并以此为基地,潜游到100米深处,创造了潜水的新纪录。另外,海面还有工作母船和一条通讯联络船,负责海底之家的生活保障和通讯。

  海星站有一个中央控制室和四个辐射室,形似海星。两间辐射室是寝室,第三间为水下实验室,第四间是过渡室,下面有个“湿门”,是进出海洋的大门,由于室内气压与设置深度的水压相等,海水也不会涌进室内。

  目前,海底之家能供人们在几十、几百米深的海底居住几十天甚至更长的时间,扩大了人类的生活圈,为建造海底城市打下了基础。

  水下便屋

  水下便屋是海底之家的卫星站,用作水下仓库或中途停留站。外形一般为半球形或帽形,用玻璃钢、有机玻璃或尼龙橡胶薄膜等材料制成。

  最新水下便屋利用折叠式充气结构,由两层薄膜织物构成,两层之间有许多接点相连,内层是绝热保护层,外层万一破坏,内层能起保护作用。充气后,气囊保持一定的形状,用绳子系在海底压重物上,成为浮在水中的水下气球。屋内有电话、照明灯具、食物、饮水和呼吸用气体。把多个水下便屋集中在一起,组成水下营地,可作为大规模海底作业基地的临时住处。

  水下“菜园”

  浅海区阳光充足,营养丰富,是各种海洋生物繁殖的好场所。因此,这里不仅可以建设海藻农场和人工渔场,也可建造水下“菜园”,种植和饲养名贵海洋生物。“菜园”由沉放在海底的金属或塑料的笼子组成。用波浪能推动空气泵。通过供气管,把新鲜空气从海面送到海底,氧气供鱼贝类呼吸,二氧化碳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这就大大提高了生长和繁殖速度。

  收取海产时,潜水员把水下气球挂在笼子上,用气瓶给气球充气,就可把笼子提升到海面,或直接运送到海底城市中心区,供水下居民食用。

  水下石油基地

  现在石油开采,一般都使用海上平台或人工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石油开采从大陆架浅海区逐步向深海推进。到21世纪,将使用水下采油系统,建立水下石油开采基地。这种基地的井口装置、石油输送站、管理站等等都设在耐压球体内。若干个球体连成一组,并有耐压管道与水面相通。通向水面的管道,除油、气管外,还有升降电梯通道,以接送人员和器材。

  油区专用潜水器在水下巡视,加强了油区的监督和管理,在紧急情况下,还可帮助水下工作人员脱险。

  海底城市中心区

  海底农场、海底菜园、海底采油基地等在建立的同时,都要解决水下居民的居住问题。近些年来,人们对未来海底城市作了种种设想,在未来的21世纪,这些设想将会得到实现。

  由于海水的巨大压力,海底城市中心区将由许多抗压球体组成。一个球体好比陆上的一幢房子,几个或几十个球体联结起来,组成一个居民点,再由若干居民点组成一个城市中心区。水下城市的中心是车站,深潜器担负水中公共汽车的角色,供水下职工上、下班之用。

  另外,海底城中还有设备先进的疗养院,那些需要疗养特别是神经方面有问题的患者,住在静谧的海底,呼吸着能调节神经元的空气,透过特制的透明窗户,观赏千资百态的海底动物,他们的心灵会得到净化,所患之病要不了多久也会不冶而愈。

  打捞“斯坦泰克号”的启示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知有多少船舶沉于海底,让这些沉船重见天日,是科学家大伤脑筋的事。首先是沉船的地点难以确定,即使能准确知道船舶的出事地点,但在沉没的过程中,海浪、风向和船本身的倾斜角度,使船最后沉到海底时会大大偏离出事地点,其次,海深浪急,一般的打捞办法只能束手无策,特别是在数千米深的深海更是难上加难;另外,如沉船时间较长,船体与海底泥沙粘在一起,会产生相当大的吸力,更增加了打捞的难度。

  美国作家加斯勒的科幻小说《激流考察队》是一篇以打捞一艘沉没于太平洋 4 000米深处的沉船“斯坦泰克号”为背景的科幻小说,给我们深海打捞方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启示。

  首先,根据出事时船所在的方位,再考虑它当时的方向,航向及出事时船舶的倾斜角度,用精确的方法,计算出它沉到海底时的位置,经过潜水艇和超声波搜索,果然很快就找到它的踪迹。然后用一种称之为“湿钢”的新型材料将船所有的裂口焊好。这种叫湿钢的新型材料,外形像塑料,在空气中柔软易曲,但与水接触后仅过90秒钟,就变得坚如钢铁。打捞人员坐潜水艇到海底,通过特制的喷嘴把湿钢喷到裂口上,倾刻之间裂缝就补得严严实实的;甚至连门窗等也统统焊死,当沉船的所有裂缝都补好后,沉船就变成了一个密封的整体。然后再在船的上方安装几个阀门。当一切就绪后,就往船内注入强大的压缩空气,当船压缩空气有足够的升力可以把船身浮上海面时,就往船底周围的沉积层注射一种化学电解质,这种电解质的反应使沉积物分解并形成一层气泡,这气泡层消除了静摩擦,使沉船容易摆脱掉沉船与淤泥间的吸力。

  沉船摆脱淤泥的羁绊后,压缩空气的浮力举动沉船,迅速向海面上升去。这时,随着离海平面越来越近,船内的气压也会越来越大,若不采取措施,到一定限度,压缩空气的压力反过来又会产生膨胀使沉船炸裂,从而前功尽弃。这时,事先安放的压力安全阀开始发挥作用了,这些安全阀的耐压力事先都经过精确计算,当气压升到一定程度时,第一个安全阀自动打开,放出一部分压缩空气,这样依次打开,既保证了沉船的上升,又不使船中的压缩空气压强过大,直到沉船最后浮出海面,打捞成功。

  这一切当然是科幻小说的情节,但我们谁又能说它仅是幻想呢?科学技术的发展,完全有可能使幻想变为现实。

  海底抗震新设想

  要在海底修建建筑物,还有个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海底地震的威胁,海洋占地球总面积的71%,所以它经受地震的次数要比陆地多得多,只是因为它上面一层厚厚的海水,地震所造成的能量经海水的缓冲,人们不易感觉罢了。而海底建筑却不能不考虑这问题。

  不过,人们如果能修造抗海水巨大压力的海底建筑,那么这种材料在抗震方面也会大显身手。据测算,这种海底建筑,能抵御9级以上的地震。据有史以来的记载,9级以上的地震极为罕见,所以一般来说,海底抗震不会成为大问题。

  当然,极为罕见不等于没有,修造海底建筑费用昂贵,为确保安全,对于9级以上的地震,科学家设想了不少解决的好办法,其中之一就是“能量逐步释放”。

  我们知道,地震的发生是因为地壳的偏移运动,使地壳一部分隆起,一部分下陷,产生了横向移动,于是发生了倾斜,当倾斜经长期积累,隆起的地壳弯曲程度逐渐增大,最后导致爆炸。一句话,地震就是倾斜的岩石突然崩裂,把原来因倾斜积累的能量迸发出来所产生的振动。

  知道了这个道理,如果在这个“爆炸”发生之前把它的能量事先释放——当然是分几次逐步释放的话,就可避免这种强地震。

  科学家是这样设想的,地震发生之前,预测到它爆发的准确时间和震中,然后在震中四周的地壳中,多次起爆微型原子弹,制造多次人工小地震,使地壳积累的能量通过这小地震而释放,那它最后的总爆炸就不会发生了,地震因而也就避免了。

  至于预测地震的时间和震中并不是件难事,因为在海底,地震前所产生的地震波,通过海水的传播比在陆地上空气的传递要容易探测,因为它最先发生的是“P波”,它以 8公里/秒的速度传播,它前进的方向和垂直的振动,引起纵向摇摆,其次是“S波”,它以 5公里/秒的速度传播,它前进的方向和垂直震动引起横向摇摆,最后才是“L波”,这个“L波”摆动产生可怕的破坏力,因此,只要观测到“P波”和“S波”,就可预测到产生破坏性的“L波”。

  抗压有待新技术

  我们知道,建造海底建筑,首先要解决的是抗海水压力的问题。海水的压力与海深是成正比的,海水愈深,压力愈大。没有一定的抗压能力,海底建筑只能是幻想。为解决这问题,不少科学家花费了毕生的精力,后来,人们从龟壳和蛋壳的结构中得到启发,实验证明,龟壳和蛋壳结构,能使所受的力均匀,甚至相互抵销,用同样的材料,蛋壳般圆型结构能承受最大的压力。根据这原理,潜水艇做成圆形,大大增加了下潜深度。

  科学的发展,轻便而又质硬的材料不断涌现,现在,人们在海底修造了一些海底建筑,作海底观察和科学实验用,这些海底建筑有拱型外壳,能把海水的压力均匀地传送到海底,增强了海底建筑的抗压能力。

  科学家设想,如果能发明更高强度而又耐腐蚀的新材料,在深海的海底修建建筑物将不会是幻想,有的科学家提出设想,这种海底建筑的外壳可以做成夹层,夹层中间充满压缩空气,既轻便又减少建筑物的质量,更主要的是,这压缩空气和外面的海水压力相等或相仿,这样可以全部抵销海水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到那时,辽阔的海底将出现一个又一个的海底城市,神话中的海龙王,再也不是神话,人人都可以随时到海底生活。

  世纪海洋工程

  21世纪水下机器人的设想

  无人遥控潜水器,也称水下机器人,它的工作方式是,由水面母船上的工作人员,通过连接潜水器的脐带提供动力,操纵或控制潜水器;通过水下电视、声纳等专用设备进行观察;还能通过机械手,进行水下作业。目前,水下机器人已广泛用于海底开采和监测。

  日本研究制造了无人有缆潜水器,用于200米以内水深的油气开采,完全取代了由潜水员去完成的危险水下作业。英国、意大利联合研制的无人遥控潜水器,性能优良,能在6000米水深持续工作250个小时,用于水下检查维修、水下测量;美国科学家研制的“小贾森”有缆潜水器有其独特的技术特点,它采用计算机控制,并通过光纤沟通潜水器与母船之间的联系。母船上装有四台专用计算机,分别用于处理海底照相机获得的资料;处理监控海洋环境变化的资料;处理海面变化的资料;处理由潜水器传输回来的其他有关技术资料等,母船将所有获得的资料经过整理,通过微波发送到加利福尼亚太平洋格罗夫研究所的实验室,并贮存在资料库里。

  目前,无人无缆潜水器尚处于研究、试用阶段,还有一些关键技术问题需要解决。展望21世纪,无人无缆潜水器将向远程化、智能化发展,其活动范围在250~5000公里的半径内。在控制和信息处理系统中,采用图象识别、人工智能技术、大容量的知识库系统,以及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精密的导航定位的随感能力等。如果这些问题都解决了,那么无人无缆潜水器就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海洋智能机器人。海洋智能机器人的出现和广泛使用,在21世纪一定会实现,它为人类进入海洋从事各种海洋产业活动提供了技术保证。

  21世纪水下实验室

  水下实验室,也称水下居住实验室或水下居住舱。水下实验室的出现,为潜水员和科学家在水下进行较长时间的活动和工作,提供了海底活动基地。水下实验室在海洋开发、海洋工程、海洋考察以及海洋军事等活动中能发挥重要作用。如果说,潜水器在海洋开发方面把人类的手臂延长到大洋海底的话,那么,水下实验室则是直接把人类自身移向大海深处。

  1962年,美国研制的“海中人—1”号和法国研造的“大陆架—1”号水下实验室,分别在地中海进行实验,人类的饱和潜水技术从理论研究进入了全新的现场试验阶段。各国相继研制出各种水下实验室,在不很长的时间里水下实验室增加到七十多个。

  水下实验室,用于海洋开发和地质、化学海洋环境污染等方面的考察研究,并取得了理想的成果。

  1987年9月,美国海洋大气局研制出可移动式“水族馆”号水下实验室,并布放在圣克罗岛外的海域。“水族馆”号水下实验室造价550万美元,是目前用于海洋开发与研究的最为先进的水下实验室。实验室可供六名研究人员在海底工作7~30天,还能使研究人员在居住室外的海底环境中每天工作九小时。当供电和供气系统出现故障时,室内应急系统可继续工作72小时,从而让研究人员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减压并浮出水面。在巴哈马群岛海域,科学家们在123米深处生活了两天,研究了人类居住在海底时神经及生理状态的反应。“海底实验室2”号在加利福尼亚附近入海,十名科学家在水深90米处生活了15天,其中一位宇航员在海底生活了30天。

  德国在水下实验室的研究方面有其独到之处。1969年,由造船和核能利用公司研制的“赫尔果兰”水下实验室,长九米,宽六米,高六米,乘员四人,自持力可达149天。这个水下实验室的特点,是完全采用水面浮标系统进行补给。这种补给不受气象和海况条件的影响。另外,这种水下实验室除具有常规减压设备外,它还可以在海底直接对潜水员减压,潜水员在返回地面后可以立刻离开实验室而不会发生危险。它还配备有救生室、救生筏等水下安全室和陆上减压室,在紧急情况下供潜水员安全迅速撤离作业现场。“赫尔果兰”号水下实验室的这些技术性能,在世界水下实验室中堪称是第一流的。

  水下实验室,作为未来有很大发展前景的高技术,总的趋势是向作业深度大、自持力强和机动性好的方向发展。目前,饱和潜水的最大人体模拟实验深度已达686米,实际实验深度已达520米。随着饱和潜水技术的发展,作业深度还会有新的突破,大作业深度的水下实验室在本世纪末或21世纪初将会出现。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21世纪——海洋开发的时代 下一篇:爱护海洋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