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的呼唤
世纪的呼唤
树立环境意识
在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中,人们看到曾成功地攀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老登山运动员,又踏着当年的足迹,在人迹罕见的雪山中清除过去登山者所丢弃的垃圾。与此同时人们也看到北京东三环南路护城河西岸的一段狭窄的马路两旁,到处是被弃置的垃圾。强烈的对比,令人震撼。这截然不同的行动说明了什么?他们的根本差别是什么?前者不仅有保护环境的意识,而且在向人们宣传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而后者缺乏的正是这种意识。
举世闻名的阿尔卑斯山早在1787年就被登山者征服,是一个近百年来爬山滑雪都不断的旅游胜地,但在登山沿路和山项看不见一张丢弃的餐巾纸和一个空酒瓶。美国的国家公园有一句口号:除了脚印什么也不留。一句话,表现出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
美国南卡州一本宣传小册子上这样写道:“没有您的合作,我们的环保工作将一事无成。南卡州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正同您所拥有的财产一样,值得精心照料,当您从事户外体育活动、娱乐活动和野外考察时,请遵守两套规则:一套是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另一套是环境意识的道德准则。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后一套规则的履行,取决于您的自觉行动和自我良知。”接着进一步阐述了这些规则的方方面面:
“……野生动物生存的栖息地,要靠您的帮助和监护…… ”。在校园的人工湖畔你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数十只野鸭在湖面上互相追逐,欢声不断。后勤工人剪草坪遇到鸭蛋时,小心翼翼地避开,以使小鸭能及早地孵化出来。就这样,鸭子靠吃青草和湖中的鱼虾,年复一年地繁衍后代,从没有人试图将它们变成餐桌上的美餐。
“……当您野营结束、拆下篷时,请不要随地扔东西。因为研究表明,铝制易拉罐可在野外存留200~500年不变;塑料衣架可存留450年;而玻璃瓶则可存留400年以上。请您备这些东西丢到可回收的垃圾箱里”;人们自觉地遵守这些规定,在旅游景点,虽然络绎不绝的游客边走边吃零食,喝饮料,但草坪上却没发现任何丢弃物,甚至没有纸屑。在路口和其它游人驻足的地方排放着几个塑料大桶,游人可按金属、玻璃、纸张分类把丢弃物丢入桶内,既培养了人们的良好习惯,又便于垃圾回收。
“……当您划船、冲浪或游泳时,请务必处理好要处理的废品,因为这与南卡州水资源的质量和未来有关”。“当您在南卡洲的江河湖溪海里垂钓时,要记住捕——放的原则”。什么是捕——放原则?原来在南卡州,当人们捕到不够重量规定的鱼时,要自觉地放回水中。如果人们钓鱼不是为了享用,那么即便钓到足够重量的鱼,也应放回水中,以利于水生生物物种的延续。
在西方发达国家,公众的环境意识较强。他们与野生动物为友,以保护水资源为荣,以土壤为宝,以森林为贵,遵纪守法观念强,注重道德的培养,把保护生态环境看成自己的神圣使命。越来越多的人抛弃了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而宁愿过简朴的生活,因此,出现了“绿色消费”潮流。人们宁愿多花钱也喜欢购买与保护环境有关的产品,所以绿色食品、生态时装、绿色汽车和冰箱等受到消费者青睐而走俏市场,甚至出现了生态住宅、生态旅游、生态银行。公众的日常生活与环境质量息息相关,人类要与
自然和谐相处的认识正深入到每一个家庭。环境意识的产生是人类的一次伟大的觉醒。
那么到底什么是环境意识?“它是人与
自然环境关系所反映的社会思想、理论、情感、意志知觉等观念形态的总和。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一种新的价值观。”它是人类思想的先进观念。另一方面环境意识又不仅仅是单纯的意识问题,同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随着经济发展,环境意识有一个由浅层向深层发展的过程。在经济腾飞的初期,人们开始认识到污染的严重后果,但关注的仅是小范围的环境污染,如河流、农田、湖泊和城市里的大气、水质、土壤污染,并且认为污染是不可避免的。这实际上就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是浅层的环境意识。而深层的环境意识则认为要采取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把生产与环境保护作为统一的过程看待,在统一的循环中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结合。下面我们以齐鲁石化胜利炼油厂的环境治理来说明环保意识的升华。
齐鲁石化胜利炼油厂是60年代中期伴随着胜利油田的开发而在临淄兴建的一座大型的石油加工厂。建厂初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人们环保意识比较薄弱,普遍存在“重生产,轻环保”的思想,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该厂向大气排放的硫化物超过国家允许排放标准的几十倍。炼油厂的必备设备“火龙”,严重影响了周围居民的生活。工业污水灌溉农田,造成严重污染,致使工农关系紧张。面对这种严重形势,该厂领导认识到“生产要发展,环保须同步”,必须把治理污染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环境意识的增强很快化为厂领导的行动,自上而下建立了一系列环保机构,加大了环保投资,特别是重视增强职工的环保意识,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环保宣传活动,使环境保护成为职工的共识。这一切努力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结果:污水综合处理合格率大幅度上升,1994年达到82%,走在全国石化企业前列;解决了剧毒物硫化氢对大气的污染问题;“火龙”的燃烧也达到了正常生产的要求。进入90年代,该厂领导的环境意识更上一层楼,清洁生产是联合国列入21世纪环境与发展议程的一项重要议题。该厂积极开发清洁生产工艺,清洁燃料的研制是该厂追求环保社会效益的重要举措。研制并生产了高标号的93、95、97号无铅汽油,系列化生产使其占全厂汽油总量的90%以上,受到用户的欢迎,并出口新加坡。除了治理污染,该厂还努力改善生态环境。经过几年的努力,该厂先后建起了厂区绿化带、植物园和四处街心公园,并建立了油城第一个公园—小观园。全厂绿化面积占94%,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30平方米。生活舒适,环境优雅。给子孙留下蓝天、碧水、绿地,已成为胜利炼油厂领导和职工的不懈追求。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水平不高,在一定意义上看,是我国经济水平不高的一种表现。目前,我们已逐步解决了温饱问题,实现了第一个经济翻番的
目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大幅度改善,要求维护自身环境权益的愿望也越来越普遍。国家环保局与铁道部曾共同举办了一次“清除铁路沿线白色垃圾”活动,历时一个月,清扫铁路线6845.6公里,清除垃圾 124608吨,参加职工956941人次,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环境意识不可能自发或自动的产生,要靠教育,采用适当措施,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使之成为一项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在地球上生活的每一个人都能用自己的行动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环保意识的教育应该深入到生活中的每时每刻。
大连海洋渔业公司投资300多万元新建了草坪,这一天,总经理张毅早早来到办公楼,静观人们如何通过草坪。25分钟之内,先后有38名职工毫不痛惜地踏草坪而过,只有两名女职工过草坪时规规矩矩地走在水泥路上。张毅心头一亮,这不是讲究公德、爱护环境的好典型吗!职工大会上,他宣布奖励这两名女职工每人1000元。这件事引起很大震动。有人说这真是天上掉馅饼,可张毅说,我奖励的是她们自觉维护环境的道德意识,而这种意识的养成,非一日之功。这种奖励值得。
的确,如果每个人都能有良好的环境意识,那我们居住的地球何至于会伤痕累累?
保护环境,匹夫有责。
加强环境管理
1992年4月,平顶山市通过地方立法,取得了对烟尘、粉尘“论斤收费”权。每千克烟尘按0.45元收费,对实施排污许可证的8家排污大户进行问题收费。从1992年10月到1994年9月,这个市“论斤收费”额达305万元。宜昌、贵阳、杭州等地也出台了“论斤收费”办法,分别对二氧化硫和氟化物以量收费,价格不等。使出这一招,许多排污企业坐不住了。平顶山电厂的烟囱已超过150米,过去按浓度收费,国家没有此类标准,造成污染,群众反映强烈。实行
“论斤收费”后对厂方震动很大,该厂及时投资 120万元,对排污量较大的2号锅炉进行治理,使除尘率由 %提高到90 96%,烟尘排放量也由每年4796吨减少到1981吨。宜昌热电厂是该市煤耗最多、二氧化硫排放量最大的户主,实行“论斤收费”后,该厂每季度工多交排污费18.92万元,厂长一听急了:这样下去,企业受不了,从现在开始,我要抓治理。很快,通过改购低硫煤,使排污量明显下降。宜昌市80家持有排污证的企业,也纷纷寻求排污减量的对策,一年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7158吨。
“论斤收费”是1991年5月国家环保局决定开展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后出现的新事物。只要排就得收费,排污总量控制的核心是:排污单位对环境资源利用量是多少,就得掏多少钱,而过去排污收费是以浓度为标准,超标收费,否则不收费。1994年,国家环保局在438号文件中又进一步提出在经济比较发达、开发和开放地工先行开展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的试点工作,这是运用经济手段来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的一项新的环境管理举措。这次试点工作中,首次把大气、水体等环境因素作为有价值的资源,这是人们在认识上的一次飞跃。过去人们习惯认为矿产、森林、土地等是有价值并且可以计量的资源,而把大气和水体认为是大自然的恩赐,是取之不尽用这不竭的,因此,也就否定了它们的存在价值。正是由于这种认识的局限性,导致环境保护工作在管理上一直具有片面性。
70年代以前,环境问题往往被看做是单纯的污染问题,解决的办法通常是运用技术措施进行治理和运用法律、行政手段限制排污。后来,人们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环境问题不仅是污染问题还有沙漠化、水土流失、气候变暖等一系列问题。而“先污染后治理”成本既高又不是治本之道,所以应采取预见性政策,合理利用资源,预防污染。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人们提出应实行环境管理。197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在墨西哥召开了资源利用、环境与发展方针讨论会,提出发展是为了满足人类需要,人类对资源的利用不能超过生物圈的承载力。会议认为:协调环境和发展目标的方法是加强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是国家环境保护部门的基本职能。环境管理的内容涉及水、土、气、生物等各种环境因素,其领域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经济、社会、政治、法律等多方面,其范围触及国家的各个部门。所以环境管理具有高度综合性,同时由于环境状况受地理、气候、人口环境容量、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制约,因此环境管理又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这种特点决定了环境管理需采取多种形式和多种调控手段。如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乡镇企业的污染成了一个十分普遍而棘手的问题。乡镇企业的环保问题有其特殊性,诸如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广、缺少
“三废”治理资金和技术,经营不善者更是
“饥不择食”、见利就上。如何在乡镇企业中执行环评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是环境管理中的一大难题。因此“加强基层环境监督执法队伍,增强执法力量”成为关键。如中外驰名的“榨菜之乡”涪陵市为了加强镇企业环境管理,建立了一个完善的环境管理监督网。到1992年底,全市35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全部建立了环境保护所,除配备有专职环保员外,还配备了500名乡镇企业环保员,并经常对他们进行各种形式的专职培训。这个环境监督网,在涪陵市的农村环保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在与其它一系列管理措施相结合下,取得了显著成效,新污染源基本得到控制,老污染源逐步得到治理。
涪陵的经验说明,环境管理工作除了政府部门的参与,立法执法的保证外,群众性的环境管理监督网,有很大作用。中国是一个有12亿人口的大国,而在各级环境行政、监测、科技岗位上从事环保工作的人员只有8万,加上各部门、各行业、各厂矿企业从事环保工作的人员也不过30万。因此,中国环境保护的成败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公众的积极参与,其中监督管理不失是一个好办法。
强化环境管理是保护环境,保护我们家园的一项重要手段,愿大家都能参与环境管理,互相监督,共创美好未来。
执行环境保护法
《秦律·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夏月,毋敢夜为灰,取生荔,……毒鱼鳖,置阱罔,到七月而纵之”,意思是说,在春天不准到山林里砍伐林木,不准堵塞水道;不到夏季不准烧草做肥料,不准采集刚发芽的植物,不准捕捉幼兽、鸟卵和幼鸟,不准毒杀鱼鳖,设置陷井。到7月份才解除禁令。更早些时候,西周颁布过“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的《伐崇令》。这些显然是中国古代保护森林、水源、幼小动物、水产资源的法律,聪慧的先人已萌生了用法律保护自然环境的念头。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尔法典不但规定了对牧场、林木的保护,还规定禁止鞋匠住在城内,以免污染水源和空气。1306年英国议会通过国王颁布禁令,不准伦敦的工匠和制造商在国会开会期间用“海煤”取暖,否则处以巨额罚款,拆毁炉子,甚至个别处以极刑。这些都是环境立法的可贵萌芽。
时至今日,法律法规已成为保护国家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武器。盗伐、滥伐林木,捕杀或贩卖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都将受到法律的严厉治裁。1989年,陕西省佛坪县岳坝乡农民李传才勾结本村农民周明贵等人,以盈利为目的在山林中猎杀一只大熊猫,因触犯刑法,李传才被判处死刑,周明贵被判无期徒刑。法律是无情的,既使是误杀也难逃罪责:
1982年7月17日,陕西省洋县405厂工人崔惠仁、黄时中二人携带猎枪到龙家坡一带打猎。当他们在林边休息时,发现有几只大鸟向他们飞来,崔惊喜不已,喊道:“老黄,你看那边飞来几只鹭!”这种鸟群已飞到他们的头顶上,黄先开一枪未中,崔又紧接着开了一枪,只见一只鸟在空中盘旋,难以前进,此鸟已受伤,黄又补射一枪,只听这只鸟惨叫几声,便很快坠落林中。二人忙跑入林中四处寻找,但一直未寻到猎物,又继续往前打猎。后来受伤的鸟被两个小学生拾到后死亡。经有关部门辨认,竟是国家禁猎的、当前世界上最为稀有的珍鸟之一朱鹮遂即向公安部门报案。在此案侦破过程中,崔、黄二人得知自己猎杀了珍禽后,向有关部门投案自首。洋县人民法院依法判处二人破坏珍禽罪,分别处有期徒刑一年零六个月和一年。
在人类社会早期,环境问题主要是农业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由于生产活动简单,对环境自净能力和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冲击不大,所以古代只有一些零星的单项的环境保护法规。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生产力和空前发展,资源被大量开发、耗费,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 19世纪中期起,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陆续制定了防治污染的法规。不过环境法迅速发展是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由于环境污染,
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破坏日益严重,所以迫使各国政府不得不采用法律手段来保护环境。现在,许多工业发达和法制建全的国家,环境法已日趋完善,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成为国家整个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人类在经历了工业革命后进入了当今的信息时代,技术和观念的变革与发展,使人类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实惠,人类也因此而获得了更舒适的物质享受和更高雅的精神享受。但与此同时,人类为创造这些
“享受”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恶化等,为此引发了一些有识之士对环境与发展、发展与未来的思考。近年来,我们经常在不同的场合见到“可持续发展”这样一个名词。那么,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并已为国际社会所广泛接受和认同。按国际流行的解释,“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换句话说,“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使之既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能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森林、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安居乐业的永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需求和欲望的满足是发展的主要目标”。“可持续发展”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侧重点,发达国家更多的是侧重环境保护,而发展中国家则必须以发展为核心,在发展中解决好环境保护问题。
那么“可持续发展”又是在什么背景条件下提出的?
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是“逼”出来的生存与发展战略。历史进入本世纪中期以来,地球上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与环境有关的怪事,前面有关章节已提到了许多事例,这里我们不妨作一回顾与小结:
1952年12月5日,英国首都伦敦的上空烟雾弥漫,黑烟持续4~5天不散,大多数居民开始感到胸口窒闷,咳嗽、喉痛、呕吐等症状随之出现,3天后开始成批死亡。在不到5天的时间内死亡4000多人,其中45岁以上的人群死亡最多,为平时的3倍,1岁以下婴儿的死亡率为平时的2倍。在烟雾散后的2个多月中,还陆续有8000人病死。时至今日,只要提到这次“悲惨的烟雾事件”,仍使人不寒而粟。
日本有个水俣县50年代初期,发现一些猫跳水自杀。同时有些妇女突然间四肢麻木,神经失常,全身疼痛难忍,身体不能伸直而像一把弯弓,最后在惨痛与恐惧中死去。再高明的医生也查不出病因,因而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水俣病”,意思是水俣这个地方特有的病。
在60年代,西欧爱尔兰上空成千上万只海鸟莫名其妙地大批死亡;我国著名的佛都圣地峨眉山金顶一带冷杉林成片死亡……
上述事件都是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后来的科学研究探明,海鸟死亡是由于鸟的身体含有高浓度的化学物质—多氯联苯;冷杉死亡是酸雨所致;伦敦“烟雾事件”是由于工厂烟囱、居民取暖排出的烟尘在无风的逆温状态下像锅盖一样笼罩在伦敦上空;“水俣病”则是工厂排放大量的含汞废水,污染了河水,经过食物链富集,在鱼体内不断累积,人们吃多了这种含汞的鱼,经过多年的潜伏期,才发作了这种病。
近十几年来,类似的环境污染问题更是有增无减,例如海湾战争引起的海水原油污染事件、前苏联核电站放射性物质泄漏事件、我国的淮河造纸废水污染事件,等等。可以说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几乎没有一寸
“干净”的地方,即使在冰层覆盖的南极大陆上的企鹅体内都发现含有滴滴涕农药。
除了环境污染问题外,地球上人类环境所必需的生态条件也正在日益恶化。人口大幅度增长、森林过度采伐、沙漠化面积扩大、水土流失加剧、不可更新资源(主要是矿产资源)过度消耗、生物物种加速灭绝、臭氧层空洞、全球性气候变暖等等,都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严重威胁。
如前面已提到的1934年5月发生在美国的特大尘暴,刮走了西部草原3亿多吨土壤,芝加哥在5月11日这一天,降下尘土1200万吨,给美国造成了严重灾难。
干旱、半干旱区的土地荒漠化是一个与粮食生产有关的大问题。据联合国统计,世界干旱、半干旱区荒漠化的土地面积已达4700万平方公里,有60多个国家面临沙漠化的威胁,世界上很多主要牧区处于沙漠化的危险之中。干旱区的农业用地大约有 80%已经达到中等程度的荒漠化。由于荒漠化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也是惊人的,仅就农业生产这一项的损失每年就有超过260亿美元之多。
森林因其具有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功能而被誉为地球的“肺”,足以说明森林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但是,在过去和现在,森林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一直被人类掠夺性的采伐,致使森林面积急剧减少,森林的生态功能减弱。有资料表明,非洲的热带雨林至现在已有三分之二被砍伐,欧亚大陆的温带森林也未幸免于难。森林面积缩小,使野生动、植物失去适宜的生存环境,导致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科学家在地球上已发现动物 140~150万种,高等植物31万种,微生物20万种。
目前全球濒临灭绝的动物约有1000种,开花植物有2000~3000种濒临灭绝。到本世纪末将有50~100万种生物灭绝。情况是否真如预测一样还未可知,但只要稍微浏览一下近几十年来发生的生物物种数量减少的实例就难免使人为之忧虑叹息。
30年前黑猩猩的估计数为10万只,而今在自然界仅有1.7万只幸存者。
60年代在肯尼亚幸存的2万头犀牛,到70年代仅剩5000头了。
1976年调查非洲仍有 130万头非洲象,到1982年只剩下60万头,平均每年减少10多万头,到现在还能剩多少呢?
30年代海洋中漫游的4万头蓝鲸,由于人类的捕杀,到70年代几近绝迹。
臭氧层空洞的出现是人类活动对自身生存环境破坏的又一“杰作”。由于臭氧层遭受破坏,太阳紫外线对地球的辐射增强而诱发皮肤癌和白内障的患者增多、农作物产量降低,其危害十分巨大,这在前面已作了叙述。
近几年来,由于大气层中“温室气体”浓度升高而导致地球气候变暖的报道在各类新闻性或学术性的报道中屡见不鲜,而且越炒越“热”。月球的表现由于没有大气层的保护,白天酷热,夜晚寒冷,即使有足够的氧气和水的供给,任何生物也不可能在这样的环境下长久生存。地球就不一样了,由于大气层地呵护,昼夜温差相对不大,冷、热程度基本上都在大多数生物可忍受范围之内。这是因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其它一些微量气体如甲烷、一氧化二氮、臭氧、氟氯烷烃、水蒸汽等有类似于温室玻璃的作用,可以让90%以上的阳光通过,同时又可以阻挡地球的热辐射向外层空间逸散,我们把这称为温室效应。大气层的温室效应维持着地球的热量平衡。地球大气层中“温室气体”浓度愈高、温室效应愈强,地球表面的温度就会逐渐升高,而目前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和其它温室气体正在发挥上述作用。地球表面的温度升高一点有什么不好呢?让我们对前面有关章节的内容作一回顾您就会明白。
温室效应会引起南极和北极的冰川大量溶化,使海平面上升,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大城市,如纽约、上海、雅加达、东京、大阪、悉尼、威尼斯、曼谷、台北等因此而面临被海水淹没的危险。同时,将有数以亿计的人被迫离开沿岸地区和三角洲地区,许多美丽的海滨沙滩风光也不复存在了。
温室效应会导致全球生态系统发生时空变化,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酸雨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令人头痛的又一大环境问题。天上降下的雨水是酸性,这与传统印象中雨的概念有很大差距。通常,没有受到污染的雨水被描述成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由于它具有清新空气,滋润万物的功能,因而常常被文人墨各赋予浪漫的情调。然而,现在雨水被污染了,变成了酸性的了,不再“润物细无声”了,而变成了对生物有害的物质。本世纪中叶以来,地球上相继出现了三大酸雨区。其一是以英、德、法等发达国家为中心、遍及大半个欧洲的北欧酸雨区;其二是50年代后期形成的包括美国和加拿大在内的北美酸雨区。这两个酸雨区的总面积达1000多万平方公里,降水酸度PH值小于4.5,一部分地区小于4.0;其三是70年代中后期在我国西南、华南、华中和华东部分地区形成的酸雨区,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其中不少地区酸雨的PH值在4.5以下,有的地方甚至出现PH值小于3.0的“强酸性”现象。酸雨对地球生态的各个构成因素,如水体、土壤、植物和人文景观均能造成不利影响,并因此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有人把上述种种生态环境问题归结为十大类,并称之为当今世界的十大生态环境问题:
1、土地沙漠化日益严重;
2、森林遭到严重砍伐;
3、野生动植物大量灭绝;
4、世界人口急剧增加;
5、淡水资源越来越少;
6、农药、化肥对作物和土壤的影响;
7、有毒化学品剧增;
8、臭氧层逐渐耗竭;
9、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体变化;
10、酸雨现象日趋严重。
实际上,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早已有之,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由来已久。但只是到了现在,因为直接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们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才更加强烈。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可持续发展”是
“逼”出来的生存与发展战略,人类也只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家园。
宏伟目标跨世纪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等重要文件,并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充分体现了当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反映了关于环境与发展领域合作的全球共识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21世纪议程》要求各国制定和组织实施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政策,迎接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执行 《21世纪议程》是各国加强国际合作,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护全球环境的新开端。
联合国环发大会以后,全球环境事业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人类可持续发展意识不断提高;相当多的国家制定了可持续发展的21世纪议程和绿色计划;如韩国宣布,到2005年将耗资近60万亿韩元(737亿美元)实施
“深化绿色”全国工程。该计划工程中的扩大水供应、垃圾处理和其他基础环境设施将
占计划总投资的2/3。韩国环境部的一位官员说:“几乎政府的各个部都将参与建设绿色国家的计划工程,它将分为二十多个不同的环境部分。”按照公布的计划工程,韩国将把垃圾加工处理率从目前的45%提高到80%。政府计划投资12.2万亿韩元通过使用过滤设备和供应清洁的燃料来阶止空气污染。全球和区域环境合作有所进展,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逐步加强;国际环境履约取得进展。如在停止生产和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方面,全世界各国都开始采取切实行动。
里约会议帷幕刚刚落下,我国政府就以跨世纪的战略眼光,制定了“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强调了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1994年,我国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了62项与环境有关的优先项目计划。我国对履行各项国际环境条约持严肃负责的态度。迄今已制定了 《环境保护行动计划》、 《消耗臭氧层物质逐步淘汰国家方案》、《关于严格控制境外危险废物转移到中国的通知》、《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等法律法规,成立了相应的履约执行机构,在实际履约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1996年7月15~17日,我国环保事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盛会——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江泽民、李鹏、朱镕等领导同志在会议期间亲切接见全体与会代表并合影留念;江总书记在会议座谈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李鹏总理在开幕式上作了重要讲话;宋健国务委员在闭幕式上作了总结讲话;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丙乾、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到会并分别发表重要讲话;国家环保局局长解振华受国务院委托向大会作了工作报告。
这次具有跨世纪和战略意义的会议,总结回顾了“八五”期间我国环保工作取得的经验和成就,研究部署了“九五”期间环保工作和任务,进一步落实环保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动员全党全国人民,努力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确保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环保目标。
江泽民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始终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经济的发展,必须与人口、环境、资源统筹考虑,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他强调,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科技水平不高,经济技术基础比较薄弱,保护生态环境面临的任务很艰巨。因此,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我们必须努力做到投资少、消耗资源少,而经济社会效益高、环境保护好。
李鹏总理在讲话中指出,未来15年,我国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环境保护工作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为了确保环保目标的实现,要继续解决认识问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认识问题。当前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必须严格环境管理;二是必须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三是必须逐步增加投入;四是必须加强法制建设。
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以后,国务院很快下发了《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国务院批准、国家环保局下发了
《国家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以及《“九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和《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以确保“九五”环保目标实现。
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
1996~2000年,我国经济总量将持续增长、人口继续增加。“九五”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将以每年8%的速度持续增长;人口以年均10.83%的速度增长,到2004年将达13亿;城市化进程加快,4000万农民将转向非农业生产。到2000年,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将达到小康水平。到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人口将达到14亿,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经济快速增长,人口持续增加,对本来已遭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将带来更大的压力,生态环境问题将更显突出,经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将更加尖锐,成为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1)我国多年来延续的是以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从根本上扭转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的倾向还要花很大的力气。
(2)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定时期内,法制有待健全,执法力度有待加强,企业行为有待规范,环境保护将面临许多新问题,难度可能更大。
(3)人均资源占有量低,特别是北方水资源短缺,中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全国矿产资源可采储量不足,耕地不断减少,生物资源呈下降趋势,这将更加制约经济的发展。
(4)以煤炭、石油、电力为主的能源工业和以冶金、建材、化工材料为主的原材料工业的优先发展,加上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这些构成严重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潜在威胁。
(5)科学技术落后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环境产业弱小、技术水平不高,影响污染防治的效果。
(6)城市化进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缓慢,生活污染负荷大幅度增加,逐步成为污染城市环境的主要污染源。
(7)乡镇企业高速发展,并从东部向中、西部扩展,形成全方位发展的格局。乡镇企业总体上的技术水平和污染防治能力较低,环境污染出现由点向面发展的趋势。
(8)环境保护资金渠道不畅、投入不足、欠账较多,这是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主要困难。
(9)公众对改善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隐患。
(10)全球环境保护活动日益活跃,环境保护越来越成为国际事务的重要内容。中国是二氧化硫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居多的国家之一,损耗臭氧层物质的用量也较多,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履行国际环境公约的任务十分繁重。同时,环境保护正在成为国际贸易和投资的重要条件之一,这将给我国对外贸易和国际竞争带来很大的压力。
上述10个方面的矛盾对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比以往更为严峻的挑战。
跨世纪15年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将给解决我国环境问题提供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
党和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高度重视,把生态环境问题列为未来15年必须高度重视和下大力气解决的、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之一,把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列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之一,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战略之一,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些都标志着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将进入一个新时期。
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是实现今后15年奋斗目标的关键,将对保护环境发挥重大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有利于推行清洁生产;有利于减轻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压力;有利于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将进一步带动环境法制建设,促进环境法律体系的完善和执法力度的加大,从而使环境监督管理得到加强。
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的逐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可能较多地增加用于环保的投入。
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将促进环保产业技术和装备水平的提高,为改善环境提供经济而高效的技术和装备。
全民族环境意识的提高将推动公众广泛地参与环境监督,逐步形成人人自觉保护环境的社会风尚。
国际环境合作日益加强对我国是一个有力的促进,国际金融机构和发达国家贷款向环境保护倾斜正是积极利用外资的有利时机。
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是:挑战与机遇共存,忧患与希望同在。我们必须抓住时机,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宣战,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我国的环境状况能够真正同人民生活达到小康乃至更加宽裕的水平相适应。
2010年远景目标
跨世纪15年我国环境保护分阶段的目标是:
到2000年,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环境法规体系,力争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建成若干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示范城市和示范地区。
工业废水中的氰化物、砷、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排放总量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总量
比“八五”末有所减少,烟尘、工业粉尘和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石油类等污染物排放总量与“八五”末基本持平或略有增加,二氧化硫综合治理能力有显著提高。
淮河、海河、辽河、滇池、巢湖、太湖、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区、晋陕蒙接壤地区等国家重点治理流域和地区的环境恶化状况有较大缓解。
直辖市、省会城市、经济特区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和重点旅游城市的环境空气和地面水环境质量,按功能分区分别达到国家标准;其他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中,多数城市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初步适应改革开放和居民小康生活水平的要求。
造林绿化的生态效益得到发挥,初步形成绿色生态屏障体系,水土流失和沙化治理进度和效益比“八五”期间有明显提高;大规模开发活动的生态破坏得到一定控制,农业生态条件有所改善;自然保护区面积进一步扩大,初步形成布局较为合理的自然保护区网络;生物多样性保护得到加强。
到2010年,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较好贯彻,环境管理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城乡环境质量有
比较明显的改善。建成一批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和地区。
工业技术水平显著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环境恶化的压力得到缓解。
主要流域和海域的环境污染不再加剧,部分得到明显改善,酸雨污染的发展趋势基本得到控制。
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多数城市的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适应,重点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地面水环境质量基本满足功能要求,大气环境质量基本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建成一批环境清洁优美的城市。
森林覆盖率达到17.5%,森林资源结构得到明显改善;有近1/4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土地得到治理,近1/2的“三化”(退化、沙化、盐碱化)草地得到治理和恢复;农业生态条件进一步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进一步发展。
21世纪环境保护规划
到2000年:
废水排放量控制在480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300亿吨,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180亿吨;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74%,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25%;废水中化学耗氧量排放总量控制在2200万吨,其中工业废水中化学耗氧量排放总量控制在 1600万吨。
工业废气处理率达到80%,其中燃料燃烧废气消烟除尘率84%,生产工艺废气净化处理率 74%。烟尘排放量控制在1750万吨,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165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2460万吨,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2200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控制在1700万吨。
固体废物产生量控制在11.1亿吨,其中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9.3亿吨,城市生活垃圾1.8亿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4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0%。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控制在6000万吨以下。
森林覆盖率达到15.5%;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面积达到一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0%。
工业污染防治
以水污染和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实施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有效削减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新建项目不仅必须达标排放,还要争取做到“以新带老、总量减少”;结合企业技术进步,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加快治理老污染源的步伐。
拓展工业污染防治的管理范围,加大执法力度。加强“三资”企业的环境管理,严格禁止境外污染向境内转移。加大对乡镇企业的环境执法力度,努力控制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
工业废水污染防治。要与节水和污水资源化紧密结合,保障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努力控制化学耗氧量,有效控制石油类、氰化物、砷、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排放,实现达标排放。
工业废气污染防治。要与节能紧密结合,改造落后的燃烧器具和燃烧方式,提高能源效率,提高除尘效率,发展清洁能源,改善能源结构。加快二氧化硫的治理步伐。有效控制工业粉尘和烟尘的排放。
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要以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为核心,大力发展综合利用,积极推行废物交换,控制住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量。妥善处理处置危险废物,加强化学品进出口的环境管理,严格控制有毒化学品的生产和使用。
工业噪声污染防治。要与改善生产条件、加强劳动保护相结合,抓好工业噪声源的治理。
辐射污染防治。重点防治核辐射污染,加快放射性废物处置场、库的建设,加强放射性“三废”管理。认真做好新建核电站的环境影响评价,加强核电站辐射环境监测。做好广播电视发射和工业高频源辐射管理。
到2000年:
工业废水排放量控制在300亿吨,其中县及县以上企业220亿吨,乡镇工业80亿吨。工业废水处理率,县及县以上企业达到83%,乡镇工业达到60%以上。工业废水中化学耗氧量控制在1600万吨,其中县及县以上企业770万吨,乡镇工业830万吨。
工业废气消烟除尘率,县及县以上企业达到98%,乡镇工业达到70%以上。工艺废气净化处理率,县及县以上企业达到 80
%,乡镇工业达到50%以上。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2200万吨,其中县及县以上企业1550万吨,乡镇工业650万吨。工业烟尘排放量控制在1650万吨,其中县及县以上企业850万吨,乡镇工业800万吨。
城市环境保护
“九五”期间,我国城市化进程继续加快。到2000年,城市数量达到 800个,建制镇达两万个左右,城市人口 4.5亿,城市化水平达到35%。城市环境保护仍将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之一。
要继续执行“统一规划、优化结构、合理布局、配套建设、综合整治”的方针,实行污染集中控制,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治理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和交通污染。重点保护好饮用水源地、居民文教区、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区。
基本控制住城市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部分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建成若干个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示范城市,大多数城市的环境质量基本适应小康生活水平的要求。
全国城市污水排放量控制在330亿吨,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180亿吨,城市生活污水中化学耗氧量排放量控制在600万吨。汽车尾气排放达标率不低于70%。生活垃圾产量1.8亿吨。
新增城市集中污水处理能力 1000万吨/日,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25%;新增供气能力800万立方米/日,燃气普及率达到70
%;新增集中供热面积2.3亿平方米;新增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能力17万吨/日,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六平方米,绿地覆盖率达到27%。
大气总悬浮微粒年日均值浓度,南方城市要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北方城市争取达到三级标准。二氧化硫年日均值浓度,南方城市(除高硫煤地区城市)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其它城市达到三级标准。氮氧化物年日均值浓度,人口在100万人以下的城市达到国家一级标准,100万人以上的城市达到二级标准,2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争取达到三级标准。
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不低于 95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达标率提高5~10个百分点。
制定和实施城市环境保护规划。“九五”期间,所有城市都要制定或修订环境保护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要与本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有机结合,与城市建设规划相配合,在确定城市性质、规模、结构、布局和功能分区时,应充分考虑城市环境容量,提出城市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编制污染治理和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项目规划。尤其要做好新建开发区的环境规划。
“九五”期间,要制定《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管理办法》和技术规范,提高规划的编制水平,加强规划的实施管理。
坚持实行城市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人民政府要对城市环境质量负责,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把城市环境改善指标列为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城市人民政府要坚持办环保实事,每年选择几件污染扰民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或基础设施薄弱环节,集中资金,限期解决。把办环保实事列入政府任期目标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保证实施,讲求实效。
继续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建设与改造,把污染治理项
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城市经济发展计划。积极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和运行费用。
城市水污染防治。要与节约用水紧密结合,推行清污分流和污水资源化。加快治理工业污染源,重视生活污水处理,提高污水集中处理和合理排江排海的能力。到 2000年,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都要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厂。严格控制城市污水中重金属的污染,基本控制有机污染和城市河流污染带的发展。重点保护好饮用水源地和主要水域功能区。
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继续建设和巩固烟尘控制区。实行优质燃料优先供应民用的政策,加快城市供气和集中供热建设;推广使用型煤,禁止原煤散烧。严格控制粉尘污染。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严重的城市要加强对二氧化硫的治理。控制大气氮氧化物污染的发展。重点保护好居民文教区、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区的大气环境质量。
城市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大力开展废物综合利用,加快城市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置场的建设,提高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置能力。重点加强对危险废物的管理与合理处置。
城市环境噪声控制。结合城市改造,根据城市功能区特点加强管理。继续创建噪声达标区,确保居民文教区的环境质量。结合城市道路建设,加强交通干线的噪声防治,重点控制主要交通干线的噪声。加强建筑施工噪声、工业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管理,解决噪声扰民问题。
国家继续抓好对37个重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定量考核。完善指标体系,改进考核办法。
对全国城市实行分类指导。根据城市规模、性质、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和主要环境问题,提出分类指导原则和不同的环境保护要求,包括:建设一批示范城市,保护一批风景名胜和旅游城市,重点治理一批污染严重的城市等。
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九五”期间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依法保护并合理开发土地、水、森林、草原、矿产和海洋资源,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价格体系,逐步建立资源更新的经济补偿机制。
(1)生态保护和建设:
“九五”期间,要继续大力开展植树种草、防沙治沙、改良草场、水土保持等工作,有效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要重视对热带森林、天然林、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和生态脆弱区等特殊生态系统的保护。
实行“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的原则,加强资源开发活动的环境管理,重视旅游资源和旅游区的环境保护,加速推行环境影响评价等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
到2000年,基本建立自然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的法规体系,初步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基本控制自然生态恶化加剧的趋势,部分地区有所改善,生态建设开始步入良性发展。
新增森林面积99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5.5%,平原农田全部实现林网化;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00万公顷;治理沙漠化面积343万公顷;治理和建设草地1830万公顷。
造林绿化,要以增加森林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以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为基础,“九五”期间造林3300公顷,初步构筑起绿色生态屏障,发挥森林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加快森林资源培育和用材林基地的建设,提高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重点建设速生丰产林基地,增加用材林蓄积量,缓解木材供需矛盾,减轻对公益性森林资源的压力。
加快大型防护体系的建设,重点建设
“三北”、长江中上游、沿海、太行山绿化、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工程。“九五”期间启动黄河中游防护林体系、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体系、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辽河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
以解决农村能源短缺、保护植被、加快脱贫致富为目标,大力发展经济林和薪炭林。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林业工业,促进林业建设的良性循环。
水土保持是改善生态环境和实现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基础。“九五”期间继续大力开展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建设,重点加快黄河中游和长江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治理步伐,目标是:
黄河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25万公顷;
长江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20万公顷;
珠江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5万公顷,
海河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5万公顷;
淮河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万公顷;
松花江、辽河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5万公顷;
其他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90万公顷;
治理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盐碱地面积200万公顷。
(2)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
紧密围绕2000年农业发展目标,抓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控制农田污染和农药化肥对水环境的污染,力争做到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重点地区农业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农业资源得到保护和合理利用,促使农业走上高产、优质、高效和发展道路;乡镇环境质量和农民居住环境得到改善,与小康生活水平基本适应。
每年耕地净减少量控制在20万公顷;建设50个生态示范区,200个生态农业县,耕地面积1300万公顷;建设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县 300个,年能源开发和节约能力增加2000万吨标准煤;化肥流失率降低到60%,可降解地膜使用量达到30%;建设农业系统各类保护区98个;建设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1000个,面积1000万公顷,产品种类达到2000种以上;农畜水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率低于2%。加强法规建设,依法管理环境。制定农业环境管理法规和标准,健全农业环境管理体系,加快农业环境监测网建设,完善农业环境监测总站和50个农牧渔各行业的中心站,建设和配套150~200个基层站,实现监测工作常规化。
努力控制农业污染。对10个农业环境重点污染区进行综合整治。防治农用化学物质污染,有效施用化肥,加快农药新品种研制开发,增加高效低残留的新品种产量,农药年用量控制在25万吨 (折纯量)。推广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防治畜禽养殖厂的粪便污染和水产养殖带来的污染。到2000年,大中型畜禽养殖场粪便处理率达到60%以上。
大力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使生态农业成为促进我国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中坚模式。
节约和保护耕地。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依照有关规定将必须保护的耕地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增施有机肥料,推广配方施肥技术。防治农畜水产品污染,开发生产无污染产品,建设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立农业环境重点保护区,保护农作物和畜牧业的品种资源和野生种源,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建立遗传基因库,开展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与开发利用。开展乡镇环境综合整治,改善乡镇环境和农民居住环境。保护渔类资源,重点保护影响渔业资源的产卵场、索饵场、洄游通道、越冬场等重点渔业水域。大力开展生态渔业示范区建设,建设10个内湾生态渔业示范区。
(3)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加快建立和完善全国自然保护区网络,进一步扩大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形成类型齐全、不同级别、布局基本合理、面积适宜、建设与管理初步协调的自然保护区网络。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珍稀濒危物种的就地保护,积极开发物种迁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技术,建立一批国家级珍稀濒危物种的迁地保护和繁育基地,加强对珍贵濒危物种进出口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临督管理,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
建成自然保护区(包括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面积达到一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0%,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0个。
建设以保护大熊猫、白暨豚、银杉、金花茶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为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具有国际意义的湿地自然保护区以及自然生态系统保存完整的西藏羌塘、青海可可西里、内蒙古科尔沁、海南东沙群岛珊瑚礁等自然保护区。
从抢救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出发,加紧建设热带、亚热带等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和人
口密集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加强草原和草甸生态系统、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地质遗迹、古生物遗迹等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建立和完善国家级珍稀濒危动物驯养繁殖基地,建设国家级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基因库和各类物种、生态环境和遗传资源数据库,保护和开发作物和家畜以及野生缘种的遗传资源。
建设国家级生物多样性保护开放研究室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实验室。
海洋环境保护
加强海洋环境管理,继续保持海域水质的良好状态,基本控制近岸海域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发展趋势,使部分污染比较严重的重点河口、海湾、海域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防止新经济开发区邻近海域的生态破坏,力争减轻海洋环境灾害。完成近海海洋环境功能区划,扩展管理领域,对我国管辖的全部海域逐步实施环境监督管理。
实施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
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是保证实现
“九五”环境保护目标的需要。我国环境污染已经十分严重,在不少地区有些污染物排放量已明显超过环境承载能力。若不采取果断措施,随着经济和人口增长,污染物排放总量还会增加,环境污染程度还会加剧,污染范围还会扩大。为了实现“九五”环境保护目标,必须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
《“九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是国家对环境保护实行宏观管理的控制性计划。计划中所列的12种污染物,都是对环境危害大的、需要重点控制的主要污染物。只有控制住这些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才有可能基本控制住环境污染加剧趋势。
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是我国环境管理制度的重大转变。“九五”期间,要积极创造条件实施总量控制计划;同时,要开展试点,积极探索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各级政府负责,各部门协同作战。各级政府要按照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的要求,组织制订和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的工业部门,在制订行业发展计划时,要体现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要求,努力实现增产不增污。
在国家重点控制的流域和地区,按照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制定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并对有排污量削减任务的企业实施污染物排放量核定制度。
改革环境管理制度,加强环境管理基础工作。按照总量控制要求,改革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等制度。环境管理制度的改革,要有利于实现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贯彻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企业技术进步,有利于提高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同时,要加强环境科技、标准、监测、统计、信息工作,建立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管理支持系统。
加强对环境质量的宏观调控。在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同时,加强对改善环境质量的宏观管理,实行上管一级,即:国家审批重点流域和重点城市污染防治规划,确定其必须达到的环境质量;省、自治区、直辖市审批所辖地市和辖区内流域的污染防治规划,确定其必须达到的环境质量。
实施 《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
为了实现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要实施《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
《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第一期)》以有效削减污染负荷和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汇集了各地区、各部门在“九五”期间计划实施的、资金较有保障的重点工程项目,突出重点流域和地区的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污染源治理和“三废”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工程项
目。完成这些工程项目,将使我国主要环境问题加剧趋势得到基本控制,局部地区环境状况得到改善。
《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在今后的3个五年计划期间将分三期实施。第一期在
“九五”期间实施,共有项目1591个。其中,水污染防治项目800个,大气污染防治项目334个,固体废物污染控制项目 274个,生态环境保护项目117个,全球环境问题有关行动项目63个,国家环境监督管理能力建设项目三个。随着实施进程,还将不断补充新的项目,滚动发展。工程投资按“污染者付费”原则,由地方和企业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