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性火器

作者:崔玉亭 字数:4798 阅读:51 更新时间:2009/06/18

燃烧性火器

宋代以后,各式各样的火器相继出现,种类繁多。根据各种火器的性能,大致可划分为三类:燃烧性火器、爆炸性火器和射击性火器。

  燃烧性火器出现得最早,其主要性能是燃烧,并兼有烟幕、毒气、障碍、杀伤等作用。这类火器名目繁多,据专家考证约有数十种,最初是借外力发射,用烧红的烙锥点火,后来演进为借助火药本身的反向动力推出,并用引信发火。燃烧性火器主要器种是火箭和火炮,其次是喷筒类、火禽火兽类等。

  1.火箭

  火箭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一项伟大的发明创造。火箭经历了近千年的发展史,一直保持到今天,对人类文明与科学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我们从

  “嫦娥奔月”,“鹊桥相会”的神话传说中,可以想象到古代人们对于太空宇宙、银河星球寄予的美妙幻想和神秘向往。飞离地球,遨翔太空,到达遥远的月空……这一巨大而浩繁的工程,从神话传说变为现实,似在弹指一挥间。虽说古代的火箭,无法与现今的宇宙火箭相比拟,但作为起点,它却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早期的火箭是用纸将火药包裹成筒状或球状,绑缚在靠近镞的箭杆上,使用时先点燃引线,然后用弓弩发射出去。宋、元两代用烧红的烙锥点火,明代改用引信点火。例如弓射火石榴箭,就是将火药用两三层棉纸涂油,引线从前方伸出,发射前点燃引线,这种火箭所引起的燃烧火焰,水浇不火。这类火箭曾被广泛用于战争。后来人们在实践中逐渐发现,火药点燃后产生一股向后喷射的气体,借助这一反向推动力,可以推射出火箭。于是根据这一原理,创制出新式火箭,可以不依靠弓弩的弹射力,借助火药燃烧时的推进力,射向敌人。如火药鞭箭。在975年,宋与南唐作战中,1126年汴京防守战中都使用过这种箭。早期的火箭在古代许多重要战役中曾大显神威。如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宋军抗击西夏的兰州战役;1161年(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宋军李宝袭击山东胶州湾陈家岛金水军根据地的战役,都大量使用了火箭。

  明朝火箭主要以火药为动力,种类增多,制造技术也有长足进步。火箭与鸟枪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轻兵器,多用于水战、陆战。那时军队中大量装备火箭,据说一个战车营就配备30000支。明军在抗击蒙古骑兵人侵的防御战中,大量使用火箭。据明代茅元仪著的《武备忘》中记载:火箭种类大致分为单级火箭与多级火箭。这两类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雏形。

  单级火箭:单级火箭又可分为单发和多发两种。单发火箭每点燃一次引线,发射一支火箭;多发火箭则一次发射几支、十几支甚至上百支火箭。发射方式有架、桶、匣、筒、溜槽等等。

  单发火箭依形制不同有火箭、飞刀箭、飞枪箭、飞剑箭、大筒箭、飞空击贼震天雷。火箭前部绑缚一个装满火药的推送药管,药管长约8寸,粗1.2寸,引线伸向后方,点燃后,火药向后喷射气体,推动火箭射出。所谓飞枪箭、飞剑箭、飞刀箭,即是在箭头安装枪头、剑刀头等,箭杆一般长六尺,粗五六分,箭头兵刃锐利,射出去能穿透铠甲,射程可达500步。有的还在箭头上涂毒剂,以提高其杀伤力。

  多发火箭是将许多绑缚有火药管的火箭,装在一个竹筒或木筒内,把每支火箭的引线联接在一起,点火后火箭同时发射出去。如“五虎出穴”,一次可发射五支箭,如虎添翼,飞向敌人。“火弩流星箭”:筒长2.5尺,柄长2尺,外用铁箍三道固定竹箭筒,内装10支火箭,每支长2尺。阵前点燃引线,“众矢齐发,势若飞蝗,一弩可抵十兵之用。”(《火龙经》)“一窝蜂”:用一只上宽下窄的木桶,内装两层箭格,可放32支火箭,每支箭杆长4.2尺,火箭上的药管长4寸,将各箭引线伸出火门板孔外,射出距离约300步。这是明朝洪武年间,兵仗局制造的新式火箭,在1399年,朱允炇与朱棣争夺皇位的“靖难之变”中曾用它交火,显示了较大的威力。“五虎齐奔箭”:将100支箭装在一个四方型木匣内,每支箭长1尺6寸,箭首缚药管长3寸,箭翎后带铁硾。一次点燃,百矢齐射,势如群虎狂奔,射杀威力很大,且辐射面广阔。“神火箭牌”:用木板制成发射箱,箱下装两个座墩,中间设有可动转机铁轴,箱内盛火箭百余支。将发射箱预先安置在要冲地带,待敌人进攻时发射,威力无比。此外还有“百矢弧箭”,“火龙箭”,“火蛇破敌箭”,“群豹横奔箭”。关于火箭的发射装置,也几经改进,从弓弩发射到使用箭格、发射架,后来又创造了管、槽形发射器。管形发射器可发射1到9支箭,有“单飞神火箭”、“三只虎钺”、“九矢钻心独火龙炮”等。槽形发射器,又叫“火箭溜子”。形状像短枪,用它的滑槽发射火箭,可按规定的方向,上下飞行,近似于现代火箭的导轨。

  多级火箭:多级火箭是在单级火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我国古代兵器专家经过多次研究改进,于 16世纪末创制了世界上最早的多级火箭。起初是二级火箭,既能飞出去,又可自动飞回。在明代海战中曾使用过的“飞空砂筒”就是一种二级火箭。用薄竹片做成箭身,连药筒共长7尺。箭身前端两侧各绑缚一个药筒,方向相反。飞去的药筒筒口向后,这个药筒上面,再连接一个长7寸,直径7寸的药筒,内装燃烧剂和特制的毒细砂,筒顶安装几根薄倒须枪;飞回的药筒筒口向前,三个药筒依次将引信连接好,用火箭溜子发射。水战时,对准敌船,可穿透船篷或船帆,并喷射火焰和毒砂,击伤敌人,同时,通过连接的引信,引燃飞回的药筒,火箭乘胜而归。这种新式火箭初登战场时,使得敌兵惊恐万状,莫明其妙。还有一种多级火箭叫“飞龙出水”,它是水陆两用的火箭。用毛竹五尺,去节刮薄,两头装有木雕的龙头尾,龙口向上,龙腹内装有数支火箭,龙头下面左右各装一个半斤重的火箭筒,龙尾两侧也安装两个火箭筒。看上去就像一身生四翼的飞龙。将4个火箭筒的引信汇总一起,并与龙腹内的火箭引信相连。水战时,可离水面三四尺点燃引信,飞龙便腾空飞去,可在水面上飞行1500米远。当4支火箭燃烧将尽时,通过引信点燃龙腹内的火箭,这时从龙口中喷射出数支火箭,继续向前,直达目标,致使敌船燃火焚毁。

  2.火枪

  火枪是用一个或两个竹筒装上火药,绑缚在长枪枪头下面,与敌人交战时,可先发射火焰烧灼敌兵,再用枪头刺杀。这种火器在南宋时非常盛行。有一种叫“梨花枪”,金人称“飞火枪”,枪头下装有2尺长的药筒。内含柳炭、铁滓、磁末、硫磺、砒霜等混合药剂,具有燃烧、毒烟、喷射等作用。明代火枪改进一步,枪柄6尺长,末端有铁钻,枪头1尺长,枪头下夹装两支喷射药筒,用引信相连。使用时两个药筒相继点燃喷射火焰;枪头两侧有钩镰状的铁叉,两长刃向上可作镋用,两短刃向下可作镰用,具有烧、刺、叉、钩等作用。明代梨花枪,只有一个铁筒,状如尖笋,小头口径3分,可安引信,大头口径1寸8分,内装毒药,用泥封口。兵士们可随身携带数个药筒,以备更换发射。喷射出的毒焰可达几丈远。清代梨花枪,长7尺3寸,枪头由两个5寸的直刃和6寸长的横刃制成,刃下装竹药筒,长2尺6寸,束三道铁箍,内装毒性烟雾火药,杀伤力亦很强。梨花枪经过几代更迭而不衰,是因为它制作简单,使用方便,且又有多种杀伤性能。因喷药筒内装有形似梨花的铁蒺藜、碎铁屑而得名“梨花枪”。这时期火枪是战斗中主要的轻型武器之一。南宋有位武将,名叫“李全”,据说他曾凭借一杆梨花枪称雄山东,被公认为“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明朝又有胡宗宪大将,在领兵抗击倭寇的战斗中,使用梨花枪击杀敌兵,取得巨大胜利。

  3.喷筒

  现代战争中,我们可以目睹火焰喷射器的威力。那带有钢筒的小武器发射出长长的火舌,赤焰所到之处,立即变成焦土。但追溯到它的祖先,又得翻开 《武经总要》一书,查找到“猛火油柜”,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火焰喷射器。它可算是个庞然大物,四足伏地,顶着一个四方形的大铜柜,上面竖四根卷筒,首大尾细。尾部开一小孔,大如黍粒;首为圆口,径半寸,柜旁又开一窍。卷筒是注油口,上面有盖。四根卷筒又扛一根横筒,筒内有拶丝杖,杖首缠散麻,厚半寸,前后束两个铜箍固定。这里的散麻起活塞作用,发射时,人在筒后用力抽动拶丝杖,压缩空气,将柜中的石油从尾部小孔喷出。那时人们称石油为“猛火油”,因此得名,油柜上有贮火药的火楼,临放时,用烧红的烙锥点燃火药,石油喷出后,经过药楼,燃成烈焰,喷向敌人。这种猛火油柜形体笨重,只能用于守城战斗或水战。为便于携带野战,明朝创制了喷筒类火器,不仅燃烧,也能喷毒气放烟雾。这类火器有毒药喷筒、满天喷筒、毒龙喷火神筒、一把莲、钻穴飞砂神筒、神火喷筒等。

  毒药喷筒:用直径2寸的竹筒一支,长2尺左右,用麻绳密缠,筒下端接5尺长的竹或木柄。竹筒内装药,先下炭多硝少的燃烧剂,再下喷射药,然后下毒药饼,一枚为一层,共装5层。发射药的装配量依竹筒粗细和药饼大小而增减。喷射火焰最远可达10丈。若击中船逢、船帆等目标,可立即燃火焚烧,散放毒烟能致敌人中毒身亡。

  毒龙喷火神筒是专门用于攻城的高射喷筒,竹筒长约3尺,装毒火药和烂火药,悬挂在高竿上,进攻城堡时,对准敌城墙垛口,顺风燃放,喷射火焰毒烟,致使守城敌人中毒昏迷。

  钻穴飞砂神雾筒是用毛竹做筒,安装坚木柄,筒内装入含砂的火药。顺风燃放,可远至10余里,致使敌兵昏迷,然后乘机攻击,无法取胜。

  明代军中装备很多喷筒式火器,这种火器制做简便,将毒药配火药装入竹筒纸筒内,筒下安装长竹竿或木柄,就可以手持放,体轻实用,很受兵士欢迎。明代兵书中记载的喷筒火器就有10余种。喷筒类火器主要用于燃放火焰、毒烟及砂砾等,以致敌军中毒昏迷,或受烟幕遮障,或飞砂伤及双目而失去判向力等等。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爆炸性火器 下一篇:攻城守城器械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