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球和风动石

作者:崔玉亭 字数:12541 阅读:63 更新时间:2009/06/18

石球和风动石

最叫人惊讶的是南美洲的石球。这些石球是1930年,联合果品公司的地界标定人在哥斯达黎加的森林和沼泽地带发现的。球面圆整光滑,曲率处处一样,直径从几厘米到几米不等,小的重几磅,大的重13.5吨,总计有数百个之多,球面上还镂刻着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梯形等纵横交错的几何图案,疏密有致,宛如夜空的星星,又像某种神秘的巨人抛置的玩具。

  一般认为,这是2000年前印第安人的作品。他们有加工如此坚硬的花岗岩的工具吗?没有。他们有把如此坚硬的花岗岩加工成标准球体的技术吗?没有。附近没有花岗岩;他们有从遥远的地方把这样笨重的石球运送到这里来的能力吗?似乎也没有。

  最神秘的是它的用途,有人认为它是“星际模型”的教具。但在遥远的衣不蔽体、食不裹腹的古代,是谁制作了这些教具,又向谁传授高深莫测、浩渺无垠的宇宙知识呢?

  在我国福建南隅的东山岛上,有一块上大下小的巨石,长宽高都将近5米,重约200多吨,座落在一块卧地磐石上,接触面不到一二尺见方,海风吹来,微微晃动,仿佛是一个悬空的摇篮,人们看见它摇摇欲坠的样子,胆战心惊,然而它却稳如泰山。

  1918年2月13日,东山岛发生了一次7.5级的地震,山

  崩地裂,屋毁人亡,风动石却安然无恙。日寇侵华时,曾用钢绳套住巨石,开动军舰,企图把它拉倒,然而也是枉费心机,正如明朝诗人程朝京咏叹的:

  万夫欲举移不动,

  天风撼之动不休。

  人们说:这是造山运动的杰作,之所以摇而不倒,是因为重心低和相贴面小的缘故。但是,石大底小,摇摇晃晃,重心偏低而又不断转移,何低之有?况且接触面小,更容易放置不稳。

  当然,200吨的巨石,终非人力所为,大自然在茫茫大海之上,制造了这样一个灵动的奇迹,是不是在表示一种永恒的召唤呢?

  双塔山和会飞的石头

  从著名的承德避暑山庄向西行10公里,就有一道南北向绵延的山脊,山脊之上,矗立着两根粗大的红色岩柱,倚天拔地,一南一北,比肩兀立,尤如用红砖砌成的南北双塔,这就是有名的双塔山。乾隆皇帝曾赋诗赞叹:

  东峙奇峰若双塔,

  天成胜景自洪荒。

  由于地质作用,形成这种地貌也并非十分奇特,双塔山奇就奇在,在这凌空出世的山顶上,确有两座真正的砖塔,北塔塔小,看不清,南塔由下望去,清晰可见。

  这两座砖塔建于辽代,是承德最古老的建筑。是谁,用了怎样的方法,在这突兀而起的石柱上,建筑了这两座远离人间烟火的砖塔呢?

  双塔山高30多米,相当于现在的9层楼高,而且石柱都是上粗下细,绝难攀援。难道远在1000多年之前,辽代人就使用了现代化的滑轮吊车,将建筑材料吊运到了山顶之上?这,似乎不大可能。

  山上双塔的建筑方法,也叫人疑窦丛生而又叹为观止。两塔基础均是用三层砖直接砌在山顶之上,北墙采用齐缝砌法,这种砌法也仅此一家。其他三面用一般的压缝法砌成。

  1976年前,北面的墙壁沿砌缝裂开,呈倾斜之态,位移较大。而唐山大地震后,裂开的缝隙反而弥合,而且较以前

  更加牢固了。

  承德地处地震带内,难道古人总结出来的抗震结构就是这种世上绝无仅有的齐缝砌法?这似乎是没有多大科学道理的作法,但实际上确实达到了安全防震的效果。

  这需要多少力学和建筑学的知识啊!

  距离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的浦那约24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叫希沃里的小村,村庄里有一座庙宇,供奉的是苏菲教圣人卡玛·阿利·达尔凡。

  飞起的石头就在这座庙里。石头一共两块,大的约70千克,另一块略轻。

  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是:如果有11个人用右手食指指着岩石,同时异口同声连续地叫喊“卡玛·阿利·达尔凡”这个圣人的名字时,那块大石便会飘然升起,升到约2米的空中,并悬在那里,声音停止,它便会落到地上,小的那块只需9个人就够。

  马克·鲍尔佛起初不相信,他也加入试验者的行列,而那块大石居然真的弹跳起来,升到空中,屡试不变。后来,鲍尔佛将这一奇特景观拍成了电影。

  如果你不相信,有机会你也可以去试试。

  马尔杜城和“比米尼墙”

  菲律宾密克罗尼西亚群岛中的波纳斯,保存着巨大的石头城遗址,面积达175英亩。古城用又重又大的火山岩砌成,巨大的石块长达25英尺;古城中有皇宫、神庙、房舍、大厅、地窖、王陵等,都鳞次栉比地坐落在整治得非常标准的平台上,至少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它的存在使考古学家们困感。显然,建造这座古城至少需要数万名技艺高超的工匠。但是,据统计,密克罗尼西亚群岛1500英里范围内,总人口也不足5万,它是怎样建成的呢?当地农民传说,这是欧希巴和欧索巴兄弟施展魔法,一天之内建成的。要么,我们不相信这段传说,要么,我得追问欧希巴兄弟到底是谁?

  1937年,潜水员在距马尔杜古城不远的海域,还发现了一座沉没的古城,从海底捞出了不少金银财宝,这座海底的古城同海上的古城又有什么联系呢?

  1933年,千里眼人埃德加曾经预言,古大西洋的神庙遗址,可以在比米尼附近的海域找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水下遗址的发现愈来愈多,在美国东海岸海底,发现了规模可观的古代巨石建筑,有近50处之多,大多是10000年以前的遗址。

  1967年,美国“阿吕米诺”号潜水艇,在佛罗里达、佐治亚、南卡罗林群岛沿岸的海域,发现了一条平滑宽阔的马路,可以供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行驶。

  1968年,在巴哈马群岛的比米尼岛一带,发现厂广大的海下建筑群,有房屋、街道、堤坝、仓库等等。最为突出的是一道由巨大石块砌成的石墙,迤逦1600米,石块每块长约5米,高约3米,厚约1米,石块与石块之间,有水泥浇注的痕迹,这就是著名的“比米尼大墙”。一座42米×54米的平顶金字塔沉睡在3.5米的水下,根据同位素碳14测定:附着在墙上的红树根化石,已有12000年以上的历史。

  是谁,修建了这座规模巨大的“比米尼大墙”呢。

  悬棺和南·马特尔

  在福建武夷山西北部莲花峰的悬崖上,在人们无法攀登的岩洞中,至今还存放着一些古代的船形棺椁。1978年,我国考古工作者用大型绞车,将一具完整的船棺,从50米高的悬崖岩洞中吊放到地面。这具棺长4.8米,宽0.55米,高0.77米,棺和椁都是由整块楠木凿雕而成的,经同位素测定,迄今已有3600多年。

  在四川珙县的崇山峻岭中,也保留着一些悬挂在半山壁上的“悬棺”。据说,这是古代少数民族人的“作品”,他们在高高的悬崖绝壁上,横嵌入两根坚硬的木棍,棺本就存放在木棍上,棺木大多为整块楠木挖凿而成,长约2米,重逾千斤。

  这样的悬崖是无路可通的,它们距离地面最低也有20多米,高的50~60米,武夷船棺有的甚至高达几百米。古老的武夷山民和四川人,是怎样把这些棺木放上去的?是从上向下吊放的吗?也不是,因为他们要借助上面的石壁作檐,保护棺木不受雨雪淋漓之苦。即使立足点在山上,也无法把笨重的棺木放在凹进去的石壁上。

  在南太平洋波纳佩水域,耸立着一片石柱叠起的建筑物,当地人叫“南·马特尔”,意思是“环绕群岛的宇宙”。石柱用玄武岩凿成,呈五棱形或六棱形,出水4米,大约100万根,组合成89丛,散布在长约1100米,宽约450米的浅滩上,远远望去,鳞比栉次,参差有致,蔚为壮观。

  据当地人传说:“它们是古代酋长的坟墓,至于古墓的来历,则只有酋长知道,口耳相传,切忌泄漏,否则,将遭到死亡的诅咒。”

  19世纪末,德国著名考古学家卡伯纳两次来波纳佩岛发掘文物,结果,暴卒于归途的船上。

  1907年波纳佩岛第二任总督伯格根据酋长的指点,准备对坟墓进行发掘,下令不到第两天,酋长和伯格都暴病而死。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占领了该岛,东京大学教授杉浦健一,威逼酋长,要其说出古墓的秘密。几天之后,酋长遭雷击身亡,杉浦回日本后,准备将古墓的秘密整理成书,可是,书未成人就死了,年仅37岁。

  杉浦死后,家里委托泉靖一教授继续整理书稿,奇怪的是,泉靖一教授接手不久,也突然去世,从此,手稿笼罩上了令人毛骨悚然的阴影,再也无人敢于问津了。

  70年代初期,日本海洋生物学家白井祥平曾到这里调查,当他驾着小艇从遗迹外侧绕到内侧时,海上风雨骤起,电光闪闪,雷声隆隆,而且下起了滂沱大雨,他只好调船回岛,5分钟后,天空放晴,却是滴雨全无。

  据考察,这100万根石柱是从该岛北面的采石场开凿、加工后,再用木筏运到这里进行水上施工的,其工程之浩繁,不可想象。石料全是玄武岩,坚硬异常,粗略匡算,即使投人 1000个壮实劳力,日以继夜地工作,也须1500多年,何况,遗址建造期间,该岛人口不足25000人,而且,根据潜水探测过的人说,水下还有一个完整的城市。

  有一种假说是:石柱是火山爆发喷出的岩浆,冷却时凝

  固成型的,但是,石柱清晰的棱角,石丛严整的结构,明白地否定了这种假想。

  19世纪末,一个驻印度的英国军官詹姆斯·却哥伍德破译了一位高僧珍藏多年的泥版,上面说:“5万年前,太平洋上有一块辽阔的 ‘第六大陆’,东至夏威夷群岛,西到马利亚纳群岛,南到波纳佩岛和库克群岛,是人类最早的发样地。”现在散布在南太平洋中的无数岛屿,正是12000年前大地震陷落时的山峰,但是,又有什么办法证实“第六大陆”确实存在呢?

  珊瑚石城堡

  在所有的遗址中,最现代的而又最富有浪漫情调的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的珊瑚石城堡。

  李特斯克奈是拉脱维亚人,他在失恋之后,远走美国,决心利用他住所附近的珊瑚石凿建座城堡,献给他永恒爱恋着的无情的情人。

  一道围墙围住他的工地,因此,没有人窥见过他的劳作。20年之后,当城堡建成的时候,他也在边阿密医院溘然长逝,当时是1951年。

  这简直是一座梦幻般的迷宫,浓荫掩映,怪石鳞峋,会儿空旷幽韵,一会儿峭崖笔立,厅堂、居室、雕栏、喷泉、石桌、石椅、幽径、回廊,应有尽有,把人们引向一个神话般的世界。

  一座镂刻着火星、土星的圹垠环宇的巨形石碑腾空向起,一张心脏形的石桌中间镶着四季长鲜的名贵花卉,一只石头雕刻的日晷仪可以在一年之中的任何时刻向你显示当时的时间。

  一座天文望远镜由两块巨大的珊瑚石构成,第一块凿有一个一英寸的小孔,高度和人的视线平齐,第二块足有25英尺高,顶头有一大孔,假如在晴朗的夜,视线通过小孔、大孔,可以准确地望到遥远的北极星。

  最令人惊叹、迷惑、百思不解的,是那扇重达9吨的石

  门,只要一个小孩轻轻一推,两扇威严、沉重的石门就会缓缓开启。

  李特斯克奈不是石匠,不是搬运工,不是建筑师,不是天文学家,然而,他却完成了石匠、搬运工、建筑师、天文学家,乃至物理学家加在一起都不能完成的工作。

  他身材矮小,体重不足110磅,而且孑然一身,他没有雇佣过一个工人,没有使用过任何现代化的起重设备,甚至也没有一件像样的专业工具,然而,他是怎样竖立这些石柱,雕凿这些杰作,吊起这扇石门的?

  这又是一个难解之谜。

  李特斯克奈给我们的启示是:如果我们相信,李特斯克奈确能用自己的智慧和伟力,完成如此浩繁的工程,那么,相形之下,古代的那些遗址,集千百万人的力量和智慧,就无所不能,无奇可言了;如果我们不相信李氏能单枪匹马完成如此浩繁的工程,那么,是谁帮助了他呢?

  巨石雕像

  在埃及尼罗河上游的努比亚地区,有一座阿美西斯二世神庙,它在尼罗河的悬崖峭壁上雕凿而成。神庙高33米,宽38米,纵深65米,幽暗深邃,浑然一体,令人奇怪的是每年2月22日,即阿美西斯的生日,和10月21日,即阿美西斯加冕日的清晨5时58分,一束阳光准时地穿过牌门楼、山门、大殿、厅堂直指后殿,依次在后殿的三座神像——阿蒙神像、阿美西斯二世神像、阿尔马甘斯神像身上扫过,20分钟后消失。尤其令人惊叹的是;后殿中的坡塔神像却安然地静立在黑暗之中,从来不受阳光的照拂,因为,它是埃及的夜神。这座集天文、地理、建筑和工艺于一体的3000多年前的神庙,给我们的启示又是什么呢?

  1939年,考古学家斯特林在墨西哥东海岸的原始森林中,发现了一批巨大的石雕头像,最大的高4.6米,重约60吨,都是用一整块一整块的玄武岩雕成的,而采石场却在100公里之外。

  考古学家鉴定,这些头像大约是3000年前的作品。3000年前,这里生活的奥尔梅卡人还处于原始阶段,既没有车子,也不会使用牲畜,怎么运输这些巨大的巨雕呢?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石雕,都安放在石座上,头像都面向东方,朝着几英里外的大西洋,似乎在瞭望远方。这一点,和复活节岛上的石像,又是多么的相似啊!

  墨西哥夸特林昌村的河床里有一座雕像,高7.5米,直径4米,总重量167吨,石雕像上镌刻着“不得随意移动,否则暴雨无情”的字样,并注明因挪动石雕,导致水灾的年月日。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文物,墨西哥政府决定将石雕像运往首都,村民个个反对,但无济于事,石雕像被一辆72轮的巨型卡车运走了。

  1964年4月16日,石雕安放在国家博物馆的主楼前。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个庞然大物刚刚安顿完毕,暴雨便滂沱而至,仅第一天的降雨量就达40毫米,是105年来的最高日降雨量。全国城乡闹水灾,唯独夸特林村安然无恙,因为他们曾经领略过石像的报复,早已作好了防洪抗涝的准备。

  后来,政府组织了一个探索与研究石雕奥秘的工作小组,20多年过去了,仍未识破庐山真面目,这座神秘莫测的石像现由警卫队昼夜守护,以防有人再度冒犯。

  发现神秘岛

  1722年,荷兰的一个舰队司令罗格文率领三艘军舰在南太平洋航行,突然,前方出现了一个亮点。

  一难道是一座岛屿?”他想,“为什么航海图上没有呀?”

  当船逐渐靠近小岛的时候,岛的四周黑压压的一片,岿然不动,不知是什么,吓得他们胆颤心惊。和它们高大魁伟的身材相比,自己简直是个可怜的侏儒。——其实,这是一批巨石雕像,因为这天是复活节,所以,他把这个小岛叫做复活节岛。

  这些石像的造型非常奇特,高高的鼻子翘起,薄薄的嘴唇紧闭着,像是表示轻蔑,又像是表示嘲笑,没有眼珠,只是在斜面的前额下凹陷着两个轮廓分明的眼窝,眉弓宽大,耳廓偏长,双手按着肚皮,神情严肃,似乎在望空怀想,又像在对海沉思。

  他们肩并肩站在一起,气势磅礴,雄伟壮丽。

  石像大小不一,最高的22米,几乎相当于5层楼房的高度,脑袋长7米,直径3米,鼻长3.4米,躯干13米。最重的达400吨以上,最轻的也有几吨,平均重量60吨左右。

  它们的头上有的还戴着红色岩石雕刻的发髻,发髻直径1.8~2.5米,高约1.5米,重的有30吨。

  石像大部分站在岛的四周,有的还躺在采石加工厂里,刚刚完工或尚未完工;也有的弃置在搬运的路上,也有的倾圮

  倒伏在荒野草丛之中,总计有1000多尊。

  是谁雕制了这些人像?又用什么方法把它们运送到海边?它们长年累月站在岛边的崖岸上,期待着什么?直到现在,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这是一个远离大陆的孤零零的小岛。

  东面,距智利的厄尔帕来索2600海里;东北面,距厄瓜多尔的加拉帕戈斯群岛,约3300海里;西北面,距法属塔希提岛2700海里;南面是南极。面积只有118平方公里。

  这也是一个贫瘠的小岛,岛上布满火山,呈三角形,顶点正好是死火山的喷口,中部则是风沙横行的荒漠,土层浅,含硫量高,农作物难以生长。岛上没有乔木,只有杂草,没有河流,只有水塘,除了老鼠,也没有任何野生动物。岛上居民靠打鱼、捕鸟、用阿科夫或臭卡 (一种木钎)打洞,栽种红薯,甘蔗来养活自己,这是非常艰难的。尽管有人估计岛上最多人口曾达到5000人,但实际上它只能维持2000人生存,他们有什么力量来雕凿这1000多尊平均重达60吨的石像呢?又怎样把这些石像从几公里,十几公里外的采石场送到陡峭的海岸呢?

  石像之谜的关键是运输问题。

  1956年,挪威人类学家海尔达尔用牵引法进行了试验。他组织了180个当地居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将一座12吨的石像,硬拖到了海边。但是,他是在没有岩石的沙地上进行牵引的,而岛上的大多数地方都是熔岩横卧的乱石岗。

  另一名学者威廉·马洛伊用三角吊架法进行了实验。他从比利时运去了木材,对一尊高不过3米,重不过6吨的小石像进行了试验,刚一起吊,吊架就断了,何况岛上的土壤

  层,一般不超过5公分,树根只好横向延伸,根本长不出可作支架的大树。

  让·米歇尔·施瓦茨 (一位法国医生)研究了岛上的表意文字,证实了岛上居民的传说,石像是靠“对应力”一左一右,半圈半圈地向前移动,“走”到海滩上去的。即用绳子拴住石像的脖颈和中部,用力使他改变重心,当石像倾斜,重心移到一侧的最小接触点时,另一侧就可以轻而易举地移动,他还作了计算,320人产生的有效拉力,就可以拉动一尊8吨重的石像。

  但是,能承受320人拉力的绳子哪里去找?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居民食不裹腹,哪有余地和余力来种植可以制绳的作物,而且要应付那长年累月,永无休止的对纤维的消耗?

  而且山路崎岖,事先还得平整道路,即使不需要道路,那采石场的出口地,经过长年累月的拖拉,也会自然拖出一条道路来。但是,考古学家没有找到这种类似的道路的痕迹。

  1989年9月,法国考古学家让·皮尔·摩安用圆木滚动法进行了试验,他将常青藤放在水中浸泡,取得纤维制成绳子,他认为:几个世纪以前,岛上还长着常青藤和可做圆木的大树,虽然我们不能断定常青藤的有无,但大树是没有的,即使是有,也承受不了那长年累月的消耗!

  几尊危崖石像否定了这一切一切的假说。

  在离复活节岛500米的海面上,耸立着三个小岛:莫托伊基、莫托努伊、莫托考考,高达300米,危崖绝壁,陡峭得连小船都无处靠岸。现在谁也无法攀上这些石崖了,但是岛民们都还记得,原先有几尊巨大石像耸立在危崖的顶端。

  法国考古学家马奇埃尔证实:这些石像已经跌落在海中,眼睛长满藻类,只有阿胡 (石基)还稳稳地坐落在这高高的危崖巅顶上。试想想,除了现代化直升直降的飞行器,谁能把这些石基、石像运到那孤岛危崖之上呢?

  当地居民说:是“马纳”(至高无上的权力)搬运的,只有两个人具有

  “马纳”。当石像雕好后,国王就赐与它“行走”的“马纳”,最后一位国王去世的时候,“马纳”也被他带走了。

  我们相不相信这种“马纳说”呢?不相信。因为,当地的居民,即使是土著,也不是石像雕塑者的后裔。

  岛上最早的居民,据说是波里尼西亚的大酋长赫图·马图阿,因为他的国土在逐渐沉落,他率领着两船家眷、部属,找到这块栖身的地方,时间大约是12世纪末。

  他们来到这里的时候,石像早已存在,没有人对他们讲述过石像的故事。因此,他们的讲述只是他们世代相传的臆测而已。据放射性碳测定,岛上人类最早的遗迹是公元690年,实际上可能还会更早。

  令人惊讶的是,这里的一切似乎是在一个无法预期的时刻突然结束的。采石场里300多尊石像,有的尚未完工,有的等待启运,山道荒野里还有百来尊石像倒扑在衰草乱叶之中,显然是在运输途中。石场里还七零八落地扔着采石工具:石斧、石镐、石钎、石凿……似乎昨天还在这里劳作,但是——为什么他们突然停止了呢?是战争?却没有战争的痕迹。是灾害?亦或是疾病?但灾害和疾病都是渐进的。或许,他们是在一个威严的生命的命令之下,一天之内,弃舍了这个贫瘠的荒岛。但是,他们不只没有可供远洋航行的船筏,甚至也没有制作这些船筏的材料,他们到哪里去了呢?

  然而,后来者子孙的命运是悲惨的。1722年,罗格文的第一个脚印里就沾满了土著人的鲜血。1805年,美国“南西号”纵帆船掳掠了22个士著男女,航行三天之后,他们不顾死活,跳进波浪,潜入茫茫大海,不知去向。

  最大的一次掳掠发生在1862年,全岛有1000多人被抓到秘鲁去开采鸟粪,其中包括莫拉塔王、王的家属和岛上的最后一批学者,而且带来了病菌

  (特别是天花)和死亡,到1877年,岛上的土著居民只剩111人。

  岛上还发现了一批“木板”,木板上镌刻着人、兽、鱼、鸟等象形文字,岛民们称它为“会说话的木片”,可惜的是,这些木板,除了被岛民隐藏下来的20几片外,大都被眼光短浅的愚昧的传教土焚毁了,而认识这些象形文字的学者也在1914年去世,解开千古之谜的最后线索也就此断绝了。

  这里是与世隔绝的寂静的世界,石像的伟大、庄严和神秘,使任何现代考古学者都感到惶惑不安。

  对于复活节岛以及石雕,大略有以下几种假说。

  1.宗教意义说

  石像下面还有一个石基,长80米,高约3米,石基上有长约7米的石阶,石基下面是雕刻石像者垒成的墓穴,叫“阿法纳”。我们可以想象那座石像就是死者本人的模拟像,或者是死者本人顶礼膜拜的宗教守护神,他们向往天国,或者祈求死后的安宁。

  各个民族都有类似的雕刻,但大多是象征性的,为什么岛民一定要以如此匮乏的生活,如此原始的手段,来完成这一雄伟浩繁的工程呢?而且,完成得了吗?这样,问题又回到了开头。

  2.大陆残存说

  据说,南太平洋中有一块古大陆,北抵夏威夷岛,东端是复活节岛,西端是马利亚那群岛,面积大略是南、北美洲的总和。大陆居民约六七千万人,创造了相当灿烂的文化。大约在12000年以前,一场突然而来的灾祸使大陆沉没,夏威夷、复活节岛、塔希堤,都是被茫茫大水所分割的残存的山巅。复活节岛的石像是当时的人崇拜太阳神的产物,雕凿在灾祸到来之后停止,或许,这个山头幸免于难的先民,大多是雕塑家,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已被几千海里宽阔的水域所困,他们以他们特有的工艺,雕凿了这些石刻,竖立在最显眼的崖岸,呼唤着救助,那凝望和沉思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他们的殷切的期待。

  但是,考古学家并没有证实太平洋古大陆的存在,而且,他们的搬运能力也叫人怀疑。

  3.宇宙人基地说

  土著人称自己为“提毕托奥提赫纽”,意思是“世界的肚脐”,这真叫人惊诧。假如你处于极高的空中,茫茫的太平洋就像一张洁白平坦、富于弹性的肚皮,复活节岛就是这肚皮中的肚脐,太形象了。但是,这只有在高空之中,对复活节岛的相对位置有相当了解的情况下才能说出这个比喻,被囚困在岛上的先民有如此辽阔的视野吗?

  复活节岛有一支古歌:

  巨大的脑袋,

  灰土色的头发,

  他们在古老的岩洞里,

  在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人中间,

  他们叫什么?

  他们叫“内鲁”。

  谁是“内鲁”?“另一个世界的人”是谁?于是人们怀疑宇宙人曾光临小岛,石像是他们的航标,或者,一个宇宙飞船失事,被困在小岛的宇宙人竖起自己的形象向他们的同类求救。宇宙人有超自然的能力,雕刻和搬动都不是问题。一天,救援飞船来了,他们匆忙地离开了小岛。

  简单,合理,但是如果不能确证宇宙人的存在,这种解释也会和前面的解释一样虚妄。

  无独有偶,在西太平洋加罗林群岛的波纳佩岛上,也有一座神奇的、叫人叹为观止的石头宫殿。

  这个小岛面积334平方公里,居民仅20000人左右。

  一圈又高又厚的黑色石墙里,散布着一幢幢石头城堡、神庙和古墓,这些宫殿用材极其坚固,虽长年受台风暴雨侵袭,却没有被风化毁蚀。

  这些建筑共有80多座,占地18平方公里,这个宏伟的建筑群体,似乎和小岛并不相称。现在,这个建筑群里一派荒凉,墙壁上苔迹斑斑,宫室内冷清无比。

  在一些庙宇的墙壁上,画有精致的壁画,这些壁画反映了小岛当时繁盛的面貌,一条运河从庙宇直通海湾,人口稠密。

  这,正是科学家们最感兴趣的地方。

  是什么民族,由于什么目的,在这个小岛上建造了如此宏大的建筑群?一个四顾茫茫的大海中的岛屿,一场极具反差的历史的兴衰,以及这一片静静矗立的石头宫殿。总会给人无限地遐想。

  这是太平洋中孤独岛屿上的又一个不解之谜。

  有人把波纳佩岛和复活节岛相联系,推测这里就是“古太平洋帝国”的首都,而复活节岛则是帝国的宗教圣地和墓场。

  还有人说,从前岛上有一个先进的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是的,只有创造了如此辉煌灿烂的文明的民族,才有可能建筑起如此瑰丽的石头艺术。可是,这个先进的民族,他们为什么离开了这里,丢下这孤零零的宫殿?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太阳神的子孙 下一篇:精确的历史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