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的来龙去脉

作者:崔玉亭 字数:17814 阅读:61 更新时间:2009/06/18

通信的来龙去脉

发明信的故事

  实物信,可以看作是人类最早的有形信件。常言道:“口说无凭”。为了更好地取信于对方,同时也为了避免遗忘和差错,便逐步创造了一种“实物信”,即用各种各样的实物作为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

  实物具有公认的性质,人们接触到实物,就会很自然地想到与这种实物相联系的意思。5000多年前,在古代俄罗斯南边的斯齐亚人,有一次就曾用实物给波斯王发过一封信,斯齐亚人派了一位使者用包袱提着这封信跑到波斯王那儿,波斯王打开一看,里面包着的竟是一只小鸟、一只田鼠、2只青蛙和5支箭!波斯王开始还有些疑惑,但琢磨了一下,便不禁勃然大怒。

  原来这封实物信的意思是说:“你能像小鸟那样飞上天吗?能像田鼠那样钻到地下去吗?能像青蛙那样在池塘里跳跃吗?如果都不能,那就休想跟我们打仗。只要你们的脚一踏进我们的国土,我们就要用箭把你们射死!”

  你们看,这封旨在表示奋力自卫的信,不是组织得很有意思吗?

  但是人们用实物通信,一开始就感到有许多不便之处,小的物件还可以,大的物件或是某些抽象的意思就不好办了。

  比如一个部落打死了一头大象,要邀请另一个部落的人来共享胜利品,可是大象这么大,怎么能抬去呢?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人们逐步想出了另一个方法,就是不再用实物,而是用代替实物的图画来通信了。这样,一种新的“图画信”就应运而生了。人们在石片上或树皮上,刻上或画上各种各样的图画,用来进行通信联络,这样就方便多了。

  传说古代印第安族的一个年轻姑娘奥基布娃,为了邀请她的情人到某一个地方约会,在赤杨树皮上画了一封信,画的左上角画着一只熊 (原始社会里人们崇拜某一对象或符号,并常常以此作为自己的标志。这个姑娘崇拜熊,所以用熊来表示自己)。左下角画了一条泥鳅,这是她情人所喜爱的符号。中间夹着两条曲线,表示应走的道路,两个帐篷表示约会的地方,帐篷里画的一个人表示是她在此等候,旁边的“十”字,表示周围住着一些信教的人,帐篷后面画着大小三个湖泊,指标着帐篷所在的位置。这是一封多么详细的图画信啊,它把要讲的内容都表达清楚了。

  在人类正式创造文字以前,在一些民族通信史上出现过“贝壳信”或“结绳信”。

  如古代秘鲁的印第安人就曾用五色的贝壳来当作文字。他们把口壳磨制成一个个光滑的小片,再涂上不同的颜色,用以表示不同的意思,然后再用一根粗绳子把这些贝壳串成一副带子,名之曰“竼班”,就能表达十分复杂的内容,成为一封信了。为了防止出差错,每个发信人必须亲自把“竼班”交给送信人,并当面把意思交待清楚,送信人牢牢记住,边走边背,直到把它送到目的地为止。

  据说有一次,一个印第安部落收到了另一个部落送来的一封“竼班”信:在一条绳子上,串着黄、白、红、黑四只经过磨制的贝壳。

  这是什么意思呢?信使指着一个个贝壳大声说道:“如果你们愿意向我们纳贡,就可以讲和,不然就开战,统统杀死你们!”

  原来,他们是用黄颜色表示贡礼,用白颜色表示和平,用红颜色表示战争,用黑颜色表示死亡。在这封信里,一个带色的贝壳就相当于一个完整的句子了。

  所谓“结绳信”,就是在绳子上结上大小不一的各种疙瘩,并涂上不同的颜色,用来表示各种不同的事情,我国古书上很早就说过:“上古结绳而治”,又说:“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绳信就是用此来交流思想的。

  人类的最早文字信件是在有了文字后才出现的。据考古学家研究证实,我国的文字至少在6000年前就出现了。当然,文字出现以后,还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信件,因为,那时还没有发明纸。

  那么,在“纸信”出现以前,人们的“文字信”又是用什么来书写的呢?

  古时候人们把信写在一种又轻又薄的丝绸——绢帛上,这种信叫“尺素书”。据说这种“尺素书”是把写好的信笺(素)夹在两块刻成鲤鱼状的木块之间,故又称作“鱼书”。

  但由于绢帛价格昂贵,只有有钱人家用得起,因此那时人们使用得最多的信件是写在价格比较便宜、又容易制作的木简上的。

  远在春秋战国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用竹子和木板作为书写的工具了。他们用刀子把竹子或木头刮削成一条条狭长而又平滑的小薄片片,用毛笔蘸了墨在上面写字。这些用来书写的竹子片叫竹简,木头做的叫木简,又叫片版牍,或称牍。用来写信的木简通常三寸宽、一尺长,所以人们就把信称为“尺牍”。尺牍一般由两块木简组成,写信的时候,先在底下这块木简上写上要说的话,写完了在上面再加盖一简,并写上收信人和发信人的姓名——这就相当于现在的信封了。然后用绳子从中间将两简捆扎结实。为了防止别人路上拆看,在打结的地方,还要加上一块青泥,再盖玺印,这盖有玺印的泥叫封泥。然后就可以派信使把信送出了。

  信长用的竹筒就多。据历史记载,西汉文学家东方朔,有一次写了一封给汉武帝的信,竟用了3000根竹简,他雇了两个身强力壮的武士,才勉强把这封信抬进宫去。

  这种竹片和木头信在我国沿用了很长时间,直到纸张的生产和使用普及以后,才逐渐为纸信所代替。

  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家信就是刻在木块上的:在我国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四号秦墓中,曾挖掘出“木牍”书信两件,保存完好。它们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发现并保存完好的最早两封家信实物。

  通信是人类生活中不可少的事,在纸信出现以前,世界上其他一些古老民族也曾使用过各种不同的信件。

  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生活在亚洲西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就曾使用过一种楔形文字刻成的“泥版信”。因为两河流域缺少石块和木头,人们用粘土制成一块块泥版,然后用芦苇管或骨棒削成三角形尖头在上边一笔笔刻画。由于刻出来的线条上粗下细,形同木头楔子,所以叫楔形文字。当泥版信晾干或用火烤干以后,就可派专人投递了。

  与这种沉重的泥版信相反,古代埃及人则创造了一种用草当作纸书写的

  “纸草信”。这种纸草盛产于尼罗河沿岸,是一种水生植物,形状好像芦苇。人们在使用时,先把它的茎逐层撕开,剖成许多长条,然后排齐联结成片,压平晒干。古埃及人就用削尖的芦苇杆蘸着颜料在这种纸草上书写。这样的信件,邮递起来,当然就轻便多了。

  无论是木头信、泥版信、纸草信,还是蜡版信、兽皮信、树皮信,它们的制作和使用都有许多缺点和不便。当最理想的书写工具——纸发明以后,这些不同形式的信就逐渐让位于纸信而退出历史舞台了。

  关于邮政的故事

  早在公元前4000年,世界上最古老的“邮政”事业就在中国建立起来了。当时中国是周王朝,由于封侯过多,各诸侯霸占一方,征战不停,结盟讨伐,形成了彼此之间频繁往来,于是驿站就出现了 (驿站是设在古代官府衙门中传递公文的一个机构)。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巩固他的统治,进一步发展全国经济,稳定政局。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大兴土木修筑驰道,“车同轨、书同文”,颁发了《秦邮律》,大大地促进了邮驿通信的发展。

  到了唐代邮驿分陆驿、水驿和陆水兼办三种,共有 1600处,其中水驿260处,水陆兼办的也有80余处。对邮驿行程有明文规定,如陆驿规定马每天走70千米,车行30千米。根据官吏的大小,所配给的车马也有一定额数,不按规定办事的要分别给予处罚。此外,还有些特殊规定,如遇有要事驿马每天可跑150千米。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 (今北京附近)兴兵反对唐朝,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从北京到临潼路程有千余里,只用6天时间就把消息送到了,可见唐朝邮驿通信组织管理和通信速度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清朝中叶以后,出现了近代邮政,当时驿站还和邮局共同存在了一个时期,直到1912年5月北洋政府才明令裁撤驿站。但少数民族地区,驿站制度仍被继续沿用。如内蒙古锡盟地区,在解放初期还有清代建立的驿站存在,直到1953年在这一地区陆续建立起人民邮政后,驿站才并入邮局。

  世界上其他国家很早以前也出现过形形色色的驿站。它从诞生那天起就只递送官府文书,接送来往官吏,广大劳动人民没有利用它的权利。

  古代的驿站都是官办的“官邮”与“军邮”,只传送官府的公文与军报,不传送民间书信,也就是说,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民邮是没有的。

  那么,是什么时候开始有民邮的?这里我们先讲一则有关弯曲的邮政号角的故事。

  12世纪时如要在德国开设肉铺,地方当局对肉铺老板有一个附加要求,就是要有一匹马,承担起载运民间邮件的工作。这可能是地方当局为了缓冲百姓对通信不便的怨言,或许是对肉铺老板设的一个卡子。但肉店老板为了开店,也就答应了这个要求。因为他们购肉、卖肉四处奔走,载运民间邮件并不太麻烦。

  怎么通知人们来寄信、取信呢?肉铺老板们想了个办法,就是每当邮件送到时,送信、取信人就吹起弯弯曲曲的一只号角向四周居民百姓通报。人们闻号角声前来寄信、取信,因此肉店生意也随之红火起来。肉铺生意越做越大,肉铺买卖不分国界,这样邮寄信件的方法也扩大到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这种弯曲的邮政号角至今仍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邮政标记。

  我国的民邮开始于什么时候呢?

  公元1036年,即北宋景祐三年时,皇帝下了圣旨,“诏中外臣僚,许以家书附递”,准许官办的邮驿附寄私人家信,但只准许做官的“中外臣僚”传递书信,与一般百姓还是无关。

  一直到了公元1403~1425年,即明成祖永乐年间,才出现专门办理民邮的民信局。据资料所载,我国第一家民信局是在500多年前,出现于当时商业最繁盛、交通最便利的浙江宁波。这种民信局是私人经营的商业性质组织,代人寄递信件和包裹,收取一定的寄费;代人汇兑银钱,收取一定的汇费。

  在东南各省出现“民信局”的同时,西南各省也出现了另一个民邮系统,它的名称叫做“麻乡约”。其由来是:明朝初年,明军灭了割据四川的“夏国”,因为四川盆地土地肥沃,人口众多,各省的移民纷纷来到这里,其中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的人极多,他们在四川定居以后,为了同家人取得联系,每年都要推派同乡人回家几次,来往捎带衣物和信件,日子久了,成为定例,就出现了民营通信性质的“麻乡约”商行。“麻乡约”始建于四川的重庆、成都等地,以后普及到四川、云南、贵州各大中城市。

  到了清代,民信局有了很大发展,全国组成了相当庞大的民间通信网,光绪初年连东三省、甘肃、新疆也有了民信局。

  民信局一直存在到1934年才由邮局取代,从而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发明信箱

  随着邮政事业的发展,邮政通信工具也不断完善起来。譬如有了信、有了邮票、有了邮局,还得有地方投寄信啊!你总不能每次都拿着信跑到老远老远的邮局去寄。于是信箱、信筒便在生活中出现了。它们的出现方便了万千用户,这不能不说是邮政通信中的一大发明。可是你们知道最早的邮筒和信箱是怎么诞生的吗?这里还有一些有趣的故事哩!

  1488年,伟大的葡萄牙航海家、好望角的发现者迪亚士又率领船队从欧洲出发到南非进行考察了。

  此番他想绕过好望角到非洲另一侧去考察,谁知中途船队遇到了狂风巨浪,大西洋的怒涛把他们的船队冲散,有的船只被打翻,有的船只被撞坏,所幸当时船队离海岸并不太远,其中有一条船被吹到了岸边,可是情况已够惨的了,很多海员被恶浪卷走,有的则葬身鱼腹,迪亚士本人也遇难身亡了。

  大西洋的风暴来得快去得也快。没有多久,风暴平息了,一些幸存者会聚在一起商量着怎么办:

  “是返航?还是继续前进?”

  争论结果群龙无首,方向又不明,大家只能起程返航。

  由于这次出航是考察,队伍中好多人都是怀着一种科学研究的心情跟随迪亚士出发的。如今壮志未酬,人们不禁掉下伤心的泪水。

  一位有心的军官把他们的此番遭遇,详细地记述了下来。可能是心有余悸吧,他把这份珍贵的材料放在一只鞋里,并把这只鞋挂在离岸不远的一颗树上。目的是万一他们这批劫后余生者乘的船回不到欧洲,那么这次悲壮的考察之行也可留在人间,以后当有人经过这里,从这只别致的“信箱”中取出信,就可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了。

  果然,隔了一年后,另外一名葡萄牙航海家阿奥·戴·诺瓦在去印度的航程中途经这里。

  “咦!海边大树上怎么挂着一只鞋?”航海家特有的敏感启发了他。

  诺瓦驾着一艘小船划近了大树,取下了鞋子。

  “啊!鞋子里有一封信!”诺瓦惊叫起来。

  他激动地打开信阅读起来,并且知道了迪亚士遇难的详细经过。诺瓦的心情十分不平静。他在这里停了下来,在迪亚士和自己同胞遇难的地方,修建了一个小教堂,他仍把这只鞋挂在树上,作为纪念。

  谁知,慢慢地在小教堂周围逐渐形成了一个不小的村落,而且在很长的时间里,葡萄牙海员一直用这只特殊的鞋作为“邮筒”来传递信息。人们把信放进鞋内,由路过这里回去的船把它捎到祖国或其他船队能够到达的地方。

  几百年过去了,那棵挂过鞋子的树仍然枝叶茂盛,人们还在树旁建起了邮筒。

  为了纪念这第一个“邮筒”,大家又在这棵树旁立起了纪念碑,有趣的是纪念碑的形状就是一只鞋!

  我们在街头巷尾常常见到一只只绿色的邮政信箱。它们给寄信人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你可知道最早的信箱是何时出现的吗?这里也有一些有趣的故事哩。

  最早的信箱是16世纪初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市“坦布里”出现的。它是一只只封闭式的木头箱子,上面开有投信口。信箱被放在主要的教堂里。

  你们可能不相信,这些最早的信箱,最初并不是为了寄信的,而是为了揭发坏人和行径可疑的人,投诉者也多是投递匿名信。原来当时政府和教会为了治安和改善社会风气,想出了这个方法。

  后来这些信箱就不仅仅是被用来向警察告密,普通的信也投寄入内了。

  但是,至今为止有关信箱的最早记载则是出现在1653年法国巴黎的一个文件上。据这个文件记载,信箱是根据当时法国邮政部长费凯夫人的设想制作的。

  部长夫人怎么会想到设计信箱的呢?原来当时的法令规定,寄信人必须到圣杰克大街收寄信件的地方直接交寄。然而这对广大寄信人来说是多么不方便啊!为此,大家向部长提出了意见,部长也很烦恼。部长夫人知道了这一情况,于是她就提出了设立信箱的设想。部长采纳了她的设想,建立了信箱。

  这些信箱竖立在主要交叉路口,每日从箱内取信3次。不幸的是人们开始不知珍惜信箱保护信箱。那些扰乱社会治安的人竟卑劣地把粪便倒入信箱恶意破坏,信件被弄得污秽不堪。此外,还有老鼠和一些寄生虫在信箱中咬坏信件。由于上述原因,街头的信箱曾一度停止邮政业务,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约在1800年才被重新使用。

  显然,从意大利和法国出现信箱时间来看,意大利是早于法国,看来,发明信箱这荣个誉应属于意大利。

  意大利和法国出现信箱后,18世纪末,普鲁士国王费雷德里克邀请法国邮政专家到柏林帮助重建邮政事业。信箱在普鲁士也随之被广泛使用。1836年信箱传到了比利时,1852年英国也出现了信箱。

  邮政信箱最早只是一个很简单的木箱,后来包上了一层金属板,在以后的100年间,经过了不断地改进,有的加上了各种标记,标出了邮政注意事项;有的涂上油漆,加以装饰,带有标志,放置在群众方便的地方。

  最早的信封

  写信要用信封,可是你知道信封是怎样诞生的?最早的信封是什么样式的?最早的信封出现在何时、何地?

  古代邮寄信件的封装方式与现在是完全不同的。

  公元前3000年,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岸的亚述人和尼罗河边的埃及人,采用泥版信装在泥制的外套内,这泥制的外套就是世界上最早的信封。

  以后人们还把动物皮和羊皮纸写成的信卷成一卷,外边用皮条捆扎,然后再用火漆封缄。皮条火漆封缄就组成了信封。

  我国古代没有纸张时,公私“简牍”(公文或书信)大都写在竹简或木牍上。为了保密,将竹简或木牍用绳捆缚,在绳端或分叉处加以检木,封之以粘土,然后上盖印章,以防私拆。这种封缄办法流行于秦汉。

  我国是发明纸的国家,当魏晋之后,纸、帛盛行,用绳捆、泥封信件的办法,逐渐被纸、帛信封所代替。

  据史料载,唐代名将郭子仪,战功赫赫,儿子又是驸马,被皇家封为汾阳郡王。尽管他高官厚禄,地位显赫,但生活却很节俭,每次收到书信后,总把用过的信封,改制后再继续使用。由这一故事可见,信封在我国唐代,就很盛行了。

  关于欧洲纸信封的出现,这里还有一段小故事:

  19世纪的欧洲,一些贵族及公子哥儿小姐们,时尚到海边度假。设在海边的一个书店老板布鲁尔还兼顾为游客代发信件的业务。当时的信件是没有信封的,只是写在纸上贴上一定的邮票就可寄了。日子一久布鲁尔发现有的女士特别爱写信,而她们写的信多数是寄给自己情人的。尽管她们对他很信任,可是在长长的邮路上也难免“泄密”。因此有些女士害怕信的内容被外人窃知而不写信了。善於动脑筋的布鲁尔心想:如果能有一只纸袋把信封在里面,这样既可方便信的投寄又可把信的内容保密。

  布鲁尔经过一番苦心钻研,按当时他店里出售的信纸大小,设计了一种信封。寄信人只要将口子封上,信中的秘密便万无一失了。

  布鲁尔发明的信封得到了游客的欢迎,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布鲁尔书店的生意越来越兴旺了。到了1820年,这种信封便开始定量地生产了。1844年,两个伦敦人制成了第一台糊信封的机器。但那时信封的规格、纸质和式样还未统一。

  信封流通后,起初邮局对装寄信件的信封尺寸大小没有严格的要求。邮局收寄的信件大小不等,给邮局分拣信件带来很大不便,还影响了邮件的传递速度。

  随着邮政事业的迅速发展,信封大小问题已成了各国邮局共同关心的事了。于是1979年10月26日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第18次万国邮政联盟代表大会上通过了修正的万国邮政公约。其中有一条就是有关统一信函的标准问题。

  我国有关部门按《万国邮政公约》第一部分《适用于国际邮政业务的共

  同规则》第20条规定:长方形涵件,长度不小于宽度的 2    (近似值为1.4倍)。普通信封的最小尺寸长140毫米,宽90毫米(公差2毫米)。最大尺寸长235毫米,宽120毫米(公差2毫米)。根据这一标准,国家标准局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信封”标准。此标准中除了信封尺寸外,还对信封纸张质量及糊缝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并强调无论是生产信封单位,还是自行印刷信封使用的单位,都不得在信封的正面或背面印有广告之类的宣传文字或图样。从此,我国邮政事业上信封的标准化正式走上了统一、规范的道路。

  信封规格的统一,对信函处理的自动化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对我国邮政通信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有趣的首日封

  首日封是一种特殊的信封。贴上当天发行的纪念邮票,盖一个注明日期的精美纪念邮戳。首日封名贵之处就在于这种邮戳只盖一天。

  真正出于集邮的目的而专门邮寄首日封信封是美国于1909年9月25日开始的。这一天发行了赫德森——富尔顿2分邮票,一位有心的私营文具商为此制作了纪念信封,即首日封。但当时没有明确出现首日封叫法,也没有正式开展这项活动。

  世界上第一枚首日封是1923年9月美国集邮家乔治·林搞起来的。他贴了当天邮局发行的已故美国总统沃伦·哈丁的纪念邮票,并在信封左下角印上文字说明收藏起来,他竟成了世界公认的首日封的鼻祖。如今这枚首日封已成珍品。

  从此以后,首日封收集者越来越多,而首日封的制作也越来越精致、美丽,并富存保存价值。首日封一般也不再交邮局邮寄了,而是由邮局或集邮部门专门发行,收藏者直接收藏。美国在1937年还使用了第一枚刻有“首日发行”字样的邮戳。

  美国政府为了纪念登月者,在阿波罗15号登上月球时,由宇航员在登月舱内,用特制的邮戳,加盖在事先带去的信封上,这便成了唯一的从月球上发出的珍贵的首日封。

  我国是在1957年底发行《治理黄河》纪念邮票时正式发行首日封的。

  由于首日封与邮票密切关联,因此首日封上一般都印有与邮票相关的图案与文字说明,它有效地补充、丰富与加深了邮票的内容,它不仅提高了相关邮票的欣赏、收藏价值,而且对于研究邮政的发展历史,也具有很高的价值。况且,首日封是邮票发行首日的标志,过后是不可追补的,这正是收集者的乐趣所在,所以首日封已成为集邮爱好者收集的主要对象之一。

  邮政编码

  随着社会的进步,邮政事业飞快地向前发展着,邮政信函数量成倍成倍地增长,邮件分拣仅依靠人工熟记地名、按地址投格的古老分拣方式,已难于适应速度和质量的要求。改进邮局管理已是刻不容缓的事了。

  德国邮政职工一马当先于 1942年首先想出用两位数字表示邮区的不完备的系统,这是邮政编码最早的雏形,也是邮政通讯史上一个了不起的发明。接着英国的邮政职工在1957年7月把国内一个个不同地名分别编定为一个有规律的四位数的编号系统,并把它端正地写在信封的固定位置上,这样就可以使用自动分拣机了。

  由德国邮政职工创造、美国邮政职工改进的这种编码是为着实现信函分拣的自动化而制定的邮政通信地址的代号,人们把它称为“邮政编码”。

  英国是最早实行邮政编码的国家。从60年代起,各国的邮政部门对邮政编码者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到了80年代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行了这种制度。如今,国际邮政行业把是否实行邮政编码,作为评价一个国家邮政技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

  我国邮电部于1978年吸取外国经验试行了“邮政编码”,并于1980年7月1日在全国推广。我国的“邮政编码”采用“四级六码”制。对全国每个投递区分别编为6个阿拉伯数码组成的代号,即所谓“六码”。六位数码分别表示省 (直辖市、自治区)、邮区、县市和投递局“四级”。主位数的前两位代表省,第三位代表邮区,第四位代表县、市,最末两位代表投递区。

  利用“邮政编码”使用自动信函分拣机,每小时可分拣信函2万件以上,相当于10名分拣员的工作量,并可以保证分拣质量。有了“邮政编码”且不说使用自动分拣机,就是用手工分拣,看编号投格,也比看文字要简单得多。分拣员把“邮政编码”称为“不需要任何网络知识的分拣手段”是很有道理的。

  邮票的来历

  公元1410年左右,即明代永乐年间我国出现了民间的民信局。人们寄信寄邮包开始通过民信局交付邮费委托投寄。按当时民信局的规定,邮费大多由寄信人交付一半,收信人交付一半。应付邮费由发信人或民信局在信件上写明,如“沪至宁酒力付讫,宁至鄂照例”等字样(这里的酒力和下面讲到的酒资、号金等均指邮费报酬的意思)。当时也有在寄信的时候就付清全部邮费,不过寄信人要在信件上批明“酒力付讫”等字样。还有人在寄信人交寄时不付邮费,待信件寄达后由收件人交付全部邮费的,一般这样情况要在信件上批明“酒资照例,号金照例”等字样,送信人根据此批语向收信人收取邮费。

  19世纪初,西欧各国也多采取由收信人交付邮资的办法,邮资费按路程远近而定,在信件上填明应付数目,由送信人照收。

  不管是寄信人交付邮费,还是收信人交付邮费,总是比较麻烦,弊端也不小。

  19世纪30年代,在英国某地曾发生一起拒付邮费的故事。

  一辆邮政马车在一个小村上停了下来。邮差手举一封信,高喊收信人爱丽斯·布朗姑娘的名字。名叫布朗的姑娘跑了过来,接过信略微看了一下信封后就把信退还给了邮差。“对不起,因为我付不起邮费,请把信退回给寄信人吧!”

  当时英国寄信的规矩是,邮资是由收信人一方付的。如果收信人不付邮资,信便退到寄信人处。

  邮差见布朗姑娘本人在场,不肯付邮资,两人便争执起来。

  这时,正好有位名叫罗兰·希尔的人路过这里,他问清了情况,就代姑娘付了邮费,并把信递给了姑娘。姑娘对希尔说:“谢谢您,我的确渴望收到这封信。因为它是我未婚夫汤姆寄来的啊!几个月前他去伦敦找工作了。”接着她停了一下,说:“只是我们约定,在信封上注有‘+’号表示平安,画有 ‘○’则表示已找到工作,并已凑足了结婚费用。因为这封信上已注明了记号,所以我就让邮差把信退回去了事,这样也可省掉一笔邮资!”

  希尔是在邮局工作的,他就是后来主管英国邮政的官员。希尔既为这对青年男女的聪明智慧而感到高兴,同时也感到当时邮政的收费制度不科学。于是希尔针对当时的邮政制度的弊端,在1857年写出了《邮局改革——其重要性和实用性》一书,提出了预付邮费的办法。他的具体设想就是用一张“凭证”贴在邮件上表示邮费已付。

  1839年英国财政部采纳了他的建议,编制了下一年度邮政预算,并经维多利亚女王批准公布。同年,希尔选择了艺术家本杰明·柴伟顿的维多利亚女王肖像作邮票图案。1840年5月6日,英国发行了世界上第一枚邮票——

  “一便士黑票”,总印量为6800万枚,并于6月开始使用。从此,邮票表示交付邮资的办法很快为世界各国采用,并各自发行了自己的邮票。

  不过,1840年世界上第一枚邮票诞生之前,曾有过种种代替邮资的标签、戳印和票证,它们可谓是邮票的前身。1651年,法国巴黎的市内邮政采用了一种名为“邮资付讫证”。它是一种向公众出售的标签,寄信人把它套在或贴在信封上,再把寄信日期写上即可。邮局收寄信件以后,把信封上的标签撕毁,使之不能再用。这种标签完全可以说是邮票的前身。

  当今世界,已发行大约20多万种形形色色的邮票。邮票的印刷材料也不只限于纸张,有的国家用塑料、丝绸,有的甚至用金、银、铜、铝等金属箔制作邮票。

  邮票的出现大大推动了通信事业的发展,罗兰·希尔由于发明了邮票对邮政改革作出了巨大贡献,1854年被升任为英国邮政总局的高级秘书。1860年获得爵士称号,1879年在他去世前,被授于英国首都伦敦荣誉市民的称号。

  邮戳

  邮戳,一般总认为比邮票产生得晚。事实上,邮戳诞生的日子,比世界上第一枚邮票——英国黑便士邮票要早179年。

  世界上第一个有日期的邮戳,是英国亨利·比绍普 1661年创制和使用的。比绍普生于1611年,曾任英国皇家军队上校。1660年6月25日任邮政总局局长。那时,伦敦由于共和派和保皇派之间发生激烈斗争,影响到了邮政管理,双方在邮局工作的人员,都利用职权扣压和私拆对立派的信件,侦悉对方的意图和动向,因而造成邮件的积压和延误。另外,邮政局的局长多数是老板,他们为了节约开支,常常用不合用的马匹应付邮差,邮件经常发生延误。为了维护邮政信誉,查处积压邮件的渎职行为和考核邮差沿途的投递速度,比绍普设计了一个有日期的邮戳。

  这枚邮戳是一个直径为13毫米的小图戳,分为上下两格:上格为日,下格为月,整个邮戳表示几月几日收寄。它于1661年4月开始启用。最先用于伦敦邮局。17世纪末,爱丁堡和都柏林也开始使用。到18世纪,魁北克、波士顿、奥尔巴尼、查尔斯顿和加尔各答等地也开始普遍使用。比绍普邮戳一直使用了126年,直到1787年,才停止使用。

  至于没有日期的邮戳,它的历史还要比有日期的邮戳早很多。现存世界上古老的没有日期的邮戳是威尼斯共和国邮戳,使用时间约在1435年,不过这种邮戳不是用印油盖在信封上,而是在封泥上压印出来的。

  几个世纪以来,邮戳在不同国家经历了各自特殊的发展过程。如 168O年后,英国还启用加盖表示邮资已付字样的邮戳。接着,法国和其他一些国家也开始使用这种证明邮资已付的专用邮戳。这种表示邮资已付和已付邮资余额的邮戳和收寄地名邮戳是一并加盖在信封上的。而各国对邮戳的设计变化也越来越多,有的无文字,有的图案精美,有的只标出城镇名称,有的可以表示日期和数字,而最受人们欢迎的还是标有纪念性文字的邮戳。

  邮票上的齿孔

  当你撕下一张邮票贴在信封上时。你可能没有察觉到,邮票的齿孔给我们带来多少方便啊。但是,你可知道,这小小的邮票齿孔的问世还有过一段有趣的故事哩!

  1840年5月6日,世界上第一枚邮票在英国诞生时,邮票是没有齿孔的。邮局工作人员是用剪刀将几十枚连成整张的邮票一张一张地剪开,出售给用户。这样既麻烦,又不容易裁剪整齐。

  1848年冬季的一天,英国伦敦下着大雪,一位记者在市中心的一家饭店里,把当天的新闻写成稿件,分装在几个大信封里,准备寄往外地的几家报馆。当他取出刚刚从邮局买来的一大张邮票,准备剪开,贴在信封上。可是到处找不到剪刀。怎么办?他灵机一动,从衣襟上取下别在西装领带上的一根别针,用针尖在邮票空隙间,刺了一连串均匀的小孔,然后轻轻一撕就拉开了。

  这时,一个在铁路上工作的名叫享利·阿察尔的爱尔兰青年,目睹了这个情景,他联想起车票票根上的齿孔就自言自语道:如果能制作一架打孔机,把每张邮票的空隙间都打上齿孔,使用起来该多方便啊!

  于是,他就凭着新闻记者的启示和自己工作中的联想在1847年10月1日向邮政总长提出了他的申请,经邮局技术师认可,推荐给邮票税票总监批准,终于制造了两台打孔机。第1台装有两个滚轮切刀,用来打出由短切口组成的横向和纵向齿孔。第2台装有双刃刀,用以在纸上冲出许多行切口。

  打孔机经阿察尔进一步改进后,在1850年1月转让给萨默塞特印刷厂,1850年8月,由邮票税票总监批准,1852年5月21日,调查委员会认可并批准购进。阿察尔型的新打孔机由戴维·纳皮尔父子公司制造,安装在萨默塞特印刷厂,1854年1月28日,有齿邮票正式使用。

  第一个发行通用有齿邮票的国家是英国,随后是瑞典。接着挪威、美国、加拿大也在1856、1857、1858年相继使用打孔机。

  邮票上的齿孔度是法国巴黎的雅克·阿马勃勒·勒格朗博士在1866年发明的。这是测量在2厘米长的线段内齿孔数的简单方法,一直沿用到至今,并且能使集邮家精确地表述齿孔的各种变异。一枚标有“齿孔14度”的邮票,就意味着它的四边上每2厘米(0.787英寸)有14个孔。标记“齿孔15×14度”的邮票,就意味着它的上下边线每厘米有15个孔,它的两侧边每2厘米有14个孔。

  对剖的邮票

  剪断的邮票,肯定是不能使用了。但是,历史上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由于小面值的邮票一时售缺,公众寄信发生困难,邮局不得已采取临时措施,把大面值的邮票对剖为二,各以半价使用,这就是“对剖邮票”。

  世界上最早使用对剖邮票的是英国。他们在1841年曾将2便士蓝色邮票剪成两片,每片作1便士使用。1848年将10先令邮票对剖作5先令用。1854年将6便士邮票,对半剪开,贴在从伦敦寄往祖茨的阿什比的信件上,作为支付5便土过时补加邮费使用。这枚邮票被R.M菲利浦收藏,现存国家邮政博物馆,还有人把1851年新不伦瑞克3便士和6便士邮票对剖,与其他面值

  1

  邮票一起组成1先令3便士和7  便士的邮资使用。1881年还出现将1便士紫

  2色票对剖作0.5便士用。

  最著名的对剖邮票,恐怕要算1940年海峡群岛上的对剖票了。那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非常时期,海峡群岛被德军占领,邮票不能及时运到,于是便将2便士英王乔治6世像邮票对剖作1便士邮票使用。

  1895年1月,在胡德港,加拿大3分邮票被分成1/3和2/3两部分,分别作为1分邮票和2分邮票使用。这种“剖开邮票”的每一枚都用手工加盖上相应的数字,以表明新面值。

  使用剖分邮票最多的国家是墨西哥。1856年的8里埃尔邮票被分成4种较低面值的邮票,即1枚8里埃尔邮票的3/4,等于6里埃尔邮票;它的1

  /2,等于4里埃尔邮票;它的1/4,等于2里埃尔邮票;它的1/8等于1里埃尔邮票。1861年邮票中的8里埃尔一枚也被如此分割,除此之外,这套邮票中的其他面值邮票也被分割使用:1里埃尔邮票的一半为1/2里埃尔,2里埃尔邮票一半为1里埃尔,4里埃尔的一半为2里埃尔,4里埃尔邮票的1/4为1里埃尔。

  我国也曾使用过对剖邮票。1903年 (清光绪三十九年)10月22日~25日间发生飓风,交通受阻,邮票运不到,福州邮局1分面值的邮票售缺,于是就把伦敦版蟠龙图红色2分邮票斜角用剪刀剪开,暂作1分邮票使用。

  邮政事业上还曾有过的由可撕开单独使用的两个部分构成的邮票,即所谓双连邮票。

  最早的双连邮票是1843年的“双日内瓦”邮票。每一部分可作为5分邮票,供当地邮件贴用;全张可作为10分邮票,供省际邮件贴用。两部分的顶端有一条连通的横带,带内标明10分面值。其他早期双连邮票包括:俄国科捷尔尼茨地方邮票 (1869~1870年)和挪威的德拉门地方邮票 (1868年)。以后意大利、罗马尼亚等国也出现过双连邮票,性能也有所扩展,如意大利用在包裹上,罗马尼亚则把双连的一半作为回执,另一半专作邮资不足的邮件补偿之用。

  集邮的由来

  邮票自从问世的那天起,就表现出它特有的“双重价值”,即邮票本身表示邮资所固有的价值和它所含有的欣赏、艺术价值。

  邮票是表示邮资的有价凭证,邮局出售后贴用在寄递的邮件上,把它盖销,使之不能再用。然而,邮票并不因为把它盖销与否,而改变它所具有的欣赏、艺术价值,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欣赏价值更为突出,它的收藏和研究价值也越高。

  那么世界上第一个集邮者是谁?集邮这个词儿又是何时诞生的?

  1840年5月1日,英国“黑便士”邮票诞生的那一天,大英博物馆的约翰·格雷博士专门到邮局买了“黑便士”邮票,作为纪念品把它珍藏起来。以后每当发行新邮票他必定收藏。若干年后他出版了一本早期邮票目录(1863年)和第一本集邮贴册名录。

  由于邮票从它一诞生起就有它特殊的艺术价值,在“黑便士”邮票发行不久,英国就有位妇女开始收集盖销了的邮票,用它来美化她的梳妆室,伦敦的一家权威报纸,还特地为她收集邮票而大登征集广告。当时有些教师要求学生把收集到的邮票贴在地图上,启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有许多家长鼓励子女收集邮票。邮票逐渐显露出它的“双重价值”来了。

  集邮这个词,则是法国巴黎人乔治·埃尔潘创造的,用以替代在 19世60年代曾使用的不科学的词“邮票迷”。

  邮票诞生后,世界各国发行了大量邮票,内容十分丰富,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到自然风貌、乡土民情,无不反映在邮票上,难怪有人把邮票喻为“形象的百科全书”、“微型大辞海”。

  随着集邮的发展,邮票的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史料件、娱乐性在人类文化中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同时邮票也成为“商品”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广泛交易。

  100多年来,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邮票收藏家和集邮家。如费拉里、塔普林、布赖富斯3位收藏家被公认是19世纪收集数量最多、价值最大的邮票拥有者。现今任何一位邮票收藏家都不可能超过他们。目前世界上邮票收藏家有斯珀里(1958年卖出收藏品,售价275万美元);利利(1968年卖出收藏品售价在300万美元以上)。

  1869年成立的伦敦皇家集邮协会,是现今仍然存在的最古老的集邮协会。1870年,在德国德莱斯顿举行了第一次邮票展览。1926年6月18日各国集邮爱好者在法国巴黎成立了国际集邮联合会,1982年8月我国《中华集邮联合会》也已被接纳为该会会员。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无线电通讯 下一篇:话说通讯  原始的通讯方式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