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陈出新话帽子

作者:崔玉亭 字数:13335 阅读:153 更新时间:2009/06/18

推陈出新话帽子

帽子,是一种戴在头上的起保护、装饰作用的物品。它的发明与别的不同,可以说是由不同地区、不同民族自发地完成的。

  自古代起,原始人把兽皮、树叶盖在头上当然不能叫做头巾。奴隶社会兴起,促成了帽子的出现,最初帽子是划分等级、身分的标志。只有统治者和他的百官才有资格戴冠;而百姓用布巾包头结发。所谓冠,就是各种帽子的统称。

  在中国古时候,皇帝戴的帽子叫冕,或称“通天冠”,高一尺(约0.3米);太子戴的“远游冠”高八寸(约0.23米);儒生戴的“进贤冠”则是高三寸(约0.1米)。此外,幞头是包头的软布头巾等。它们一直延续到隋唐时期。宋代有了展脚幞头 (帽顶高起),就像戏台上包公戴的那种帽子。而小生戴的叫做软幞头是明朝的便帽,当官的戴乌纱帽。清朝官府有两种帽子:暖帽和凉帽。民间还有瓜皮帽、地方性毡帽等。

  现在世界不少地区根据本民族的习俗发明或设计出各种式样的帽子。英国有礼帽是讲究绅士风度;士耳其小帽是伊斯兰教信徒们的头饰;菲律宾的罗宋帽洋溢着潇洒的气息;印尼妇女们戴的草帽,比锅盖还大,遮阳挡雨,怡乐自得,至于一些通用型的帽子,如热带、亚热带用的斗笠, (在中国南方、日本、朝鲜、东南亚地区流行),厨师戴的白色高帽 (名叫厨师帽,帽子越高表示手艺越高,最高可达35厘米),还有大学里传统性的“方帽子”

  (博士帽),都已得到公众的认可。

  过去,在设计新的帽子时,实用、宗教意义高于装饰意义。现在的新帽子设计对科学价值考虑较少。除了选材、尺寸合用外,偏重于新奇、观赏。如英国的设计师,在造型上别出心裁。奇装异服

  炊事兵与钢盔

  头盔古已有之。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两军作战时,将士们都身着头盔铠甲以保护自己身体。盔甲究竟是谁最行发明的,现已无从考证。那时候的头盔和现在军队所使用的钢盔,无论从材料上还是样式上都有很大差别。虽说现代钢盔是由古时候作战头盔发展演变而来的,但现代钢盔的诞生还是有它发明的一段过程。

  现代军用钢盔的发明与炊事兵瑞特利是分不开的,这个故事要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次战斗。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得正酣。法国一家餐馆的厨师瑞特利也应征入伍了。入伍后他又干上了老本行——炊事兵。

  一天傍晚,瑞特利背着一口铁锅到前沿阵地去,准备煮点热咖啡,作为士兵们晚餐后的饮料。不料就在他到达战壕时,德国人的大炮开始轰击,炮弹如雨点般地直泻到战壕上,在慌乱之中瑞特利连忙把铁锅往头上一套,接着他就不省人事了。

  战斗结束了,这条战壕里的士兵们都牺牲了,唯一生还的是瑞特利。虽然,瑞特利的手臂和背部也被炮弹片击伤了,但毕竟没有致命的伤处。他侥幸活了下来。

  法国统师部接到这场战斗的报告后,对唯一幸免于难的瑞特利特别感兴趣,专门派了一个名叫亚特里安的将军去看望瑞特利,了解他究竟是怎么会奇迹般地活下来的。

  瑞特利面对亚特里安将军,指着铁锅说:“是它救了我的命。当时我面对突如其来的炮击,无法逃脱,只好把铁锅戴在头上。就这样,它保护了我宝贵的头部没有挨着弹片。”

  这件事给亚特里安将军一个莫大的启示:是啊,头是人体最重要的部分,如果能做一顶钢铁的帽子让士兵戴在头上,不就可以大量减少伤亡了吗?

  回去以后,亚特里安将军立即向法国国防部写了报告,建议设计制造钢铁帽子,给每个士兵都发一个,以减少士兵在作战中的伤亡。法国国防部接受了建议,立即让工厂生产这种护头的钢盔。法国陆军部队士兵首先戴上了钢制的头盔。在战斗中钢盔果然起了很大作用,法军的伤亡大大减少。不久,德国人也仿效法国,设计了自己样式的钢盔,战火频频使得钢盔很快从欧洲风行到世界各国的军队中。

  但是,钢盔作用虽大,可分量挺重的,士兵戴在头上作战很不方便。于是,科学家们又在动脑子,为减轻钢盔重量而努力。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本世纪50年代,工程塑料开始问世。60年代初,一种既坚固又轻便的塑料聚碳酸酯发展起来。它耐冲击性能特别好,很适宜制作头盔。于是,一些国家的士兵又戴上了用聚碳酸酯工程塑料做的头盔。现在,每个骑摩托车的人戴的轻便牢固的塑料头盔就是用聚碳酸酯工程塑料做的。它可以防止在摔倒时头部受伤,减少伤亡。

  这就是由炊事兵瑞特利开始的头盔发明故事。

  防弹衣

  钢盔或工程塑料头盔,保护的只是头部,而人体的大部分在战争中还是容易受伤。尤其是人的胸腹部,受到枪击很可能是致命的。如果能像古代的甲一样,发明能挡住子弹的新型甲胄,岂不妙哉!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军人就首先试制了重达9千克的钢丝制马甲。它虽然能起防弹作用,但是重理太大,穿上它打仗实在不方便,特别是行军时更是累赘。所以这种钢制马甲出厂后,就没有真正使用过。甚至有人对这种防弹马甲的研究也失去了信心。

  本世纪3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鉴于炮弹威力日益强大,士兵们受弹片击中伤亡的越来越多了,因此美国海军陆战队司令部,重新向美国国防部建议,打算试制一种既轻便又能防弹的衣服,以减少部队的伤亡。

  国防部把研究制备新型防弹衣的任务下达给部队装备研究所。研究所人员日以继夜地试制,用各种材料作试验,发现锰钢最适宜,不久就出现了仅4千克重的防弹背心。另外,一部分研究人员又试制成功一种陶瓷防弹衣,它比锰钢制的防弹背心还要轻一些。经实地试验这两种防弹衣,防弹能力都较强。但是,它们质地都很硬,人穿上去后虽能防弹,但身体不能弯曲自如。所以,这两种轻型的防弹衣,还是无法普遍地使用。

  怎么办呢?

  在科学家面前是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这里先请看一则新闻:

  “深夜,纽约市布鲁克林黑人区内发生一场枪战,一个叫杰克的肉铺老板遭枪劫时,与强盗对射,杰克先生身中数弹,可喜的是他的肥胖身子那厚厚的脂防,竟救了他一命。”

  原来,杰克是个大胖子,子弹射到他的身上,厚厚的脂肪保护了他。杰克的奇遇给正在研究防弹衣的科学家一个启发,过去在研究防弹衣时,都一昧追求蛏硬,以致实用性大打折扣,而今是否可以在以柔克刚方面下功大呢?

  真是无巧不成书。就在这时,一种叫凯芙拉的软性纤维问世了,它既柔软如棉而又强于钢丝。据测定,它的强度比钢丝还大60%。因而,子弹打来好比苍蝇飞到蜘蛛网上,再也无路可走了。这真是绝好的防弹材料。

  70年代后,新的防弹衣出世了,把它穿在身上既柔软伸屈自如,又有很强的防弹能力。

  于是,先是美国总统如福特、卡特、里根穿上了它,以后特种部队和警察也都穿上了它。

  潜水衣

  在我国沿海一带,古代采珍珠者的劳动是极艰苦的。他们在船上先吸足一口气跳到海里,再潜入海底捞上珍珠,赶快浮上来换气。如果遇到意外,采珠者往往会憋死在海里。

  无独有偶,英国过去采海绵为生的人,他们潜水的方法和采珍珠的人是一样的。

  海绵是生长在海底的一种低等动物,由于具有良好的弹性和吸水性,常用来吸收脓血和药液等。因当时采集它很不容易,所以价格很高。英国阿伯伊斯特威斯布的人,大多以采集海绵为生。

  就在阿伯伊斯特威斯城里,有个叫哈里的技工。他闲暇时常到海边去散步,看到采集海绵的人那种艰苦而又危险的劳动情景——吸足一口气潜入海底,直到憋得实在受不了才浮上水面,也只能采到几朵海绵。这使哈里产生了同情心。

  哈里是学机械的,算得是一位能工巧匠,在当地机械作坊业内也颇有名气。同情心促使哈里要造一种工具,让海绵采集者能延长停留在海底的时间,以便获取更多海绵。要实现这个愿望,在17世纪是很不容易的。哈里整整想了半年之久,仍想不出门道。

  有一天,哈里和朋友一起驾船到湖里去钓鱼,一阵旋转风袭来,把小般掀了个底朝天。当哈里掉到水里时,正好被扣在底朝天的般底下,这样,依赖船舱里的空气,哈里仍可呼吸,直到被别人救起。从这次偶然的事件中,哈里获得了灵感:如果用一个重桶,桶里盛满空气,带到水下去,那岂不是可以在水下边呼吸边作业了吗?

  经过一番研究,哈里用铁板做了一个潜水桶,桶里灌满空气,哈里自己跟桶一起沉入河底。由于铁桶漏气,第一次试验,哈里几乎陪上了性命。

  怎样做到桶里多装些空气,而桶又能沉到水底,使人不断吸取桶里的空气呢?

  哈里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就是在坚固的铁桶上开个口子,连上一条管子,桶沉下去后人在船上不断通过管子往桶里鼓气,供给潜水者。这样,不管人潜入有多深,潜水时间有多长,都能吸到铁桶里源源不断的空气了。

  哈里成功了。1690年,在英国阿伯伊斯特威斯市,首先造出了这种潜水用的铁桶,供采集海绵者使用。由于它的形状像一口大钟,因此人们叫它潜水“钟”。

  潜水“钟”据说还曾为英国海军立过战功。一次在英国和西班牙争夺海上霸权的战斗中,英国海军利用一个雾天夜晚,偷袭西班牙舰队。数十名水兵使用潜水“钟”,在海底潜到西班牙军舰旁,人不知鬼不觉地把炸药包放在舰舷,一举炸沉了西班牙军舰。使英国海军取得了胜利。

  哈里发明了潜水“钟”,使下海作业的人改善了情况,但是潜水钟还有很多缺点。首先是体积庞大,如果要把它用于军事目的的话,很容易被敌人发现;其次是使用时还要靠船上的人不断地鼓气。于是另一个英国人贝克尔就想来改进潜水装置了。

  然而,贝克尔苦思冥想,却始终没有想出好办法。

  1715年4月1日,正是西方人的愚人节。这一天,不分男女老少都可以尽情玩耍甚至恶作剧地开玩笑。

  这天,贝克尔像往常一样去上班,像往常一样在实验室工作得很晚。工作结束了,他踏着月光,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边走边想着潜水“钟”的事,对周围的热闹情景似乎无动于衷。当他快到家时,突然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他摔了一跤,爬起来一看,见门口地上躺着一个大头怪物。他害怕地尖叫起来。

  就在这时,那个“怪物”突然站了起来,发出了笑声,还高叫贝克尔的名字。原来,“怪物”是老朋友凯西。他在愚人节之夜和贝克尔开了个玩笑。凯西用的是一个类似大头娃娃的头罩。不曾料想,这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恶作剧,竟使贝克尔头脑里闪起了一道霞光——能不能做个头罩来代替笨重的潜水钟呢?

  机遇属于头脑有准备的人。在此事启发下,贝克尔设计了一个新的潜水工具——潜水服。潜水服的头部是一个圆球形的头盔,有根管子直通船上,脚下是一双沉重的铁靴子,有利于潜水者靠它的重量潜到水下去。

  虽然贝克尔的发明还十分粗糙,而且也不大方便,然而它比潜水“钟”要高明多了,何况这是世界上第一件潜水服。

  贝克尔的发明,竟持续了100年也没有多大的改进,只是在1837年,由英国人西伯把船上铁桶里的空气换成了压缩空气。到了20世纪,情况就大有改观了。

  20世纪以来,人们对海底沉船的宝藏越来越感兴趣了,尤其是潜水艇的发明,使海战从海面进一步转到了水下。这一切,都使人们对贝克尔型的潜水服“耿耿于怀”,迫切希望科学家能发明适合时代需要的新型潜水服。这个历史任务,由一个法国青年科学家——伍德劳泽勇敢地挑起来了。

  他首先以敏捷的头脑,提出了一个把压缩空气钢瓶从船上搬到水里与潜水衣连在一起,让潜水员背在身上潜下水去的方案。这样,潜水员可以脱离船上为他送气的那根管子,自由地活动了。而且,潜水员可以用开关自己掌握所需要的空气量。

  方案一定,他马上行动起来,进行制作试验。很快,新型的潜水衣出台了。这种轻便的潜水衣受到潜水者们的喜爱。

  以后,潜水衣又几经改进,但基本构造还是伍德劳泽发明的样子。

  防火衣

  战争时常在硝烟弥漫下进行,一般的衣服是挡不住火的,因此要发明防火的衣服。

  提起防火衣服,最早的记载还是在中国。东汉时,一个寒冷的冬天晚上,大将军梁冀正在宴请宾客。酒至半酣,他故意失手打翻碗碟,让油污沾到身上。宾客们看到他立即脱下衣服,随手便投入了熊熊燃烧的炭火盆,都以为一向骄横的大将军发脾气了,心中忐忑不安。谁知不久,他忍不住地一笑,命人从火里钳出衣服,轻轻一抖,又穿到了身上。大家发现,衣服丝毫未损,反而更光彩夺人了。原来,这是大将军为了夸耀自己的这件“宝衣”而演的一场戏。

  无独有偶,在法国也流传着一个与此相似的故事:

  在古代法兰西王国,一位昏庸的君主曾诬陷一个善良聪明的人为强盗,并要判他死刑,这个人请求国王改用火刑处死自己。处刑的那天,这个聪明的善良人穿了一件特殊的衣服,戴了一顶特殊的帽子,结果在烈火中没有被烧死,国王以为有神灵在保佑他,于是赦免了他。

  古代这种不怕火烧的布叫做火浣布,顾名思义是可以在火里洗涤的意思。它是用石棉纤维纺成纱织成布,然后做成衣服的。

  18世纪后,石棉开始大规模生产,稍后的防火衣服、帽子、手套等也应运而生,大都用于消防员救火时用,穿了它可以抵抗烈焰的袭击。在军事上也常用于火攻的场合。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防火衣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各种耐高温的化学纤维一个接一个地被化学家创造出来。例如芳纶——3013、超细玻璃纱、氟纶、碳纤维等都能耐高温,有的在高温中不被破坏。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有一项重大发明就是抵御激光武器的服装。目前,这种服装已用于宇宙航行,在电影中看到的宇航员穿的怪服装,就是用18层防火、防烧、防辐射……“布料”做成的。

  用于军事目的的服装还有很多,例如正在研制的适宜在沙漠地区作战穿的变温服可自动变温,还有适宜在丛林作战中穿的防虫服等。功能各异的军服正在层出不穷地不断涌现。

  水兵服的来历

  白色或是蓝白相间的上衣,无沿帽,帽后有两根黑飘带,蓝色而又肥大的裤子。水兵这与众不同、颇具特色的服装是如何诞生的呢?

  水兵古已有之,有水兵就自然有水兵服装,但在18世纪中期以前,世界各国水兵的服装各不相同。就是在同一个国家里,各地的水兵服也是不统一的。当时英国的海军是最强大的。1747年,英国乔治二世国王巡视了海军以后,认为不统一的服装有碍于皇家海军的威严,于是下令研制统一的水兵服装。

  皇家海军大臣广泛征求各方面人士意见,很多人认为海军服装应以蓝白两色构成。因为,蓝色既像水兵们朝夕相处的海洋,又像广阔无垠的天空,而白色则象征着军人纯洁的灵魂。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设计的水兵服,令乔治二世十分满意。于是他下令所属的皇家海军官兵一律以白色为上装,蓝色为下装进行统一着装,以示其仪表和品行。

  到了1817年,美国海军部首先仿效英国样式,颁布了统一水兵服装的命令。从那以后,各国海军的服装都逐渐采用了上白下蓝的颜色,式样也趋于一致了。

  世界各国水兵的无沿帽差不多都有飘带,不过有的很短,如日本的;有的很长,如俄国的。只有少数国家的海军水兵帽没有飘带。

  水兵帽上为什么要装两根飘带呢?

  有人说这是为了随时测知风向的需要,在水兵帽上辍上两根飘带可以作为风向标使用。不过这种说法并不确切。其实,水兵帽上的飘带和英国海军将领纳尔逊有关。

  1805年,法国联合西班牙,由皇帝拿破仑亲自率领一支庞大的舰队,向英国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面对强敌,英国海军著名统师纳尔逊毫不畏惧,于10月20日率领一支舰队,分成两列纵队,在特拉法尔加角附近海上与法、西两国敌军展开了决战。在纳尔逊勇敢而又灵活的指挥下,英国海军一举歼灭敌舰15艘,使英伦三岛免遭攻击,大大地巩固了英国在海上的霸主地位。这场胜利,也使纳尔逊成了闻名遐迩的英雄。但是,纳尔逊却在这场激战中胸部受重伤而为国捐躯。

  为了悼念纳尔孙,英国决定在举丧期间,所有水兵帽后都要缀上两根黑布带,以表示哀悼。谁知缀上以后,人们发现飘带使水兵们更具风采,因此在举丧期过后就不再拆除,让它沿用下来成了特殊的装饰品。

  水兵裤与其说是男裤,还不如说更像女裤。你看它:前裆没有开口,腰部两侧开衩以扣子相连,裤管特别肥大。它的来历也很有趣。

  1713年一天午夜时分,英国海军海军战舰“海狼号”奉命紧急启航,驶出爱丁堡港执行任务。谁知,才出海不久,便遭到了敌舰的偷袭。船沉了,船上33名官兵纷纷跳水逃生。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最后被救上来的只有一个水兵。他就是游泳技术最差劲的约翰·卡尔。其余的人全部罹难。

  事后,有关部门展开调查。据约翰·卡尔自述,是忙中出错穿的一条女裤救了他的性命。原来当天夜晚,23岁的约翰·卡尔在军港附近的家中过夜。半夜里听到紧急出航的钟声,慌乱之中来不及细看,竟然穿上了妻子的一条裤子。当军舰下沉时,他和大伙一起往海里跳。幸运的是,一到水里那裤子居然不脱自落,而且裤管里充满了空气。约翰·卡尔马上一把抓住鼓鼓囊囊的裤子,得以在海面上漂浮了17个小时,直到获救。

  海军有关部门对约翰·卡尔的奇遇大感兴趣。经过分析试验,发现女式裤子两边开衩又用扣子相连,在水中很容易脱落下来,而肥大的裤管在垂直落水时能迅速充满空气。不仅如此,水兵常要冲刷甲板,大裤管可以很方便地翻卷到膝盖以上,干活时就不会溅湿裤子了。

  迷彩服

  近年来,形形色色的时装走入服装新潮流。想不到,本来用于军事上的迷彩服也成了许多青少年喜爱的时装。

  对于迷彩服,或许在电视上你已经见过。这是由绿、黄黑、棕等色斑构成的作战服。在现代战争中使用的“红外夜视仪”、“激光侦视仪”、“电子形象增强器”等,不论是丛林密密,还是漆黑之夜,都能够将对方埋伏的兵力了解得清清楚楚。但是,穿上迷彩服,其伪装性和隐蔽性,都能迷惑那些“火眼金晴”,一片模糊。迷彩服竟有这么大的神奇作用,它究竟是谁发明的呢?这里边还有一个故事哩。

  18世纪,正是英国殖民主义者蒸蒸日上的时代,这个号称海上霸王的“狮子岛”国,凭借炮舰政策,耀武扬威,到处掠夺金银矿,倒卖鸦片,牟取暴利。

  1890年,英军得意扬扬地到达了非洲南部。这里,土地肥沃,物产富饶。上岸之后,又是一场大抢劫,并强行驱走当地的土著居民(班图人和布尔人)正当他们准备运回财宝之际,土著人忍无可忍,向他们发动了进攻。英军横尸遍野,损失严重。土著人伤亡极少,打完就走。

  英国军官好生奇怪:论军队人数,英军成排成连,数百之多;土著人三五一伙,散兵游勇。论武器火力,英军洋枪、洋炮,远程射击;土著人木棍、毒箭,近距搏杀。为什么英军老打不赢呢?他们向英军统帅部作了报告。

  不久,几个专家来到前线进行调查。调查的结果使统师大出意外,原来英军吃败仗的主要原因是士兵穿的服装颜色有问题!专家们解释道:土著人头上戴着树枝,身上披着树叶,躲在草丛中,很难被发现。而我们自己的士兵,“上红下白高帽子”,在野外非常显眼,目标大,容易遭到攻击,一打一个准,哪能不吃亏?有一位专家将带回的几种活蚱蜢请大家看,然后说道:

  “蚱蜢躲在草里,我们为什么很难发现?因为它身上的黄绿色颜色同周围环境很相似,这叫做保护色。如果我们要打胜仗,原来的红色军服必须改成黄绿色。”

  统帅部采纳了专家建议,很快下达了命令,英国士兵的军服一律改换为黄绿色,同时大型火炮的炮身也涂刷成黄绿色,增加隐蔽性。以后,战局发生转折,英军获胜。消息传出,别的国家也跟着学,将军装改制成黄绿色了。

  说到这里,只是讲了迷彩服的一半。那时许多国家规定军人穿黄草绿色军服是出于在草地上作战。实际上,战场是多变的。还有空中打击等一系列问题没有解决。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的1943年,德国飞机狂轰滥炸英国。英国飞机也对在西欧作战的德军进行报复。当时,德军身着黄绿色军服、头戴黄绿色钢盔、野炮也涂成黄绿色。英国飞机一旦发现有移动的“绿色区”就低空扫射。因此,德国部队在调动中常遭飞机袭击,伤亡惨重。柏林大本营正无计可施的时候,得到一份材料报告,有一支几千人的德国部队,因天气寒冷,黄绿军装单薄,在换防过程中军士把各种颜色的布、衣缠在身上御寒,居然躲过了英国飞机的侦察与攻击。大本营的专家们于是又进行了一番调查研究,终于研制出了一种叫三色迷彩服的军装。它是把单一的黄绿色,改印成深绿、浅绿、土黄的混合色。这些色块有的像条纹,有的像斑点,弯弯扭扭,很不规则。从高空向下看,或者从远处望去,给人以似动非动的错觉,能迷惑对方的眼睛,看不清有没有人。

  为什么迷彩服上的色斑不能是单一色?线条只能是不规则的曲线,绝不能是直线?因为大自然既是色彩斑斓,又没有方方正正的花和叶。如果有,在敌方仪器前就会露出破绽,即将遭到毁灭性的攻击。经过研究,迷彩服所使用的染料中又加了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它能使迷彩服反射红外线的能力与周围自然景色的反射能力基本相同。

  这样一来,军服的伪装性能就更好了。所以,世界各国的军事专家从保护自己、打击敌人这个原则出发,进一步研制了适应各种不同战斗范围的军服,于是便又有了四色迷彩服、六色迷彩服,等等。随着现代化战争的发展需要,又出现了林地型、山地型、沙漠型、雪地型、海洋型、市区型等多种形式的迷彩服。至于将来的军服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由此可知:在迷彩服的创造过程中,花去了多少人的时间和精力呵。而且,从发明最初的绿军装,进而出现迷彩服,都需要不断加深对科学、对自然的认识,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

  航天服

  看过 《西游记》的人都知道,神话中的孙悟空有腾云驾雾的本领。世世代代,人们多么渴望人类能像孙悟空那样腾云驾雾啊。16世纪,我国的学者万户企图飞上太空,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他把47支当时最大的火箭捆绑在椅子后面,自己坐在椅子上两手各拿一个风筝,想借助火箭的推力上天,可惜他太天真,火箭点燃后,只听一声巨响,烟雾弥漫,碎片纷飞。

  人能否在浩瀚的太空 (无大气微重力的环境)自由行走呢?

  为了保障航天员能完全脱离飞船,在太空或月面独立生活,并适应恶劣的环境,美国航天局花费了1亿美元,经历5年之久的研制,生产出43套航天服,每套价值230万美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昂贵的服装。

  航天服实际上是一个小型的“密封舱”,共分4~6层,每层的功能各异。以4层为例,由里向外数,最里面贴身的一层称为通风与液冷层,起“冷却器”和排除人体余热通风的作用,防止受太阳光的照射而过热,使人体保持舒适。第二层为密封层,装有供航天员呼吸的空气,并可防止太空温度骤变的影响。第三层为增压层,它可保持航天服里的空气压力与地球大气压力相等。最外面的一层为护村层,表面涂有闪光物质,可反射阳光中的热辐射和微流尘对人体的危害。此外,在航天服上还有一细软管与背包式生命保障系统连接,以便从中不断更换新鲜空气。全套服装加上生命保障系统,重约83千克,穿这套服装,可保证航天员在太空或月面停留8~9小时。

  为了使新设计的航天服能确保航天员的身体不受危害,在使用前都进行了多次的动物试验,让身空航天服的狗、兔、猴等动物经受火箭起飞的超重、再入大气层和失重等严酷的考验。经过多次试验和改进,最后制成了适合航天员穿用的航天服。服装附件

  免扣带

  免扣带又叫尼龙搭扣。它是一种在茄克衫、裙子、内衣、鞋、拎包等许多物品上应用的附件。人们喜欢用它,是因为它一搭即牢,一扯就开,使用十分方便。免扣带的发明人是瑞士的马斯楚。

  1948年秋季的一天,秋高气爽,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去郊外游览,欣赏大自然的秀美风光。

  这一天,马斯楚也和朋友们一道去登山。等他们气喘吁吁地登上山顶时,已日近中午了。他们席地而坐,准备享用带来的午餐。这时,马斯楚感到大腿上有刺痛的感觉。他一看,原来是裤子上沾了几颗鬼针草的种子。

  回到家,马斯楚耐心地把裤子上的鬼针草种子摘下来。忽然,他心血来潮,想看看这惹人嫌的小东西是怎么粘在裤子上的。他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发现鬼针草种子的芒毛上有一个个细小的钩子,正是它们勾住了纱线。见此情形,马斯楚突发了灵感。“对啊,它能勾住纱线,能不能用来代替纽扣呢?如果能的话,岂不是意外收获?”他下了决心,要利用鬼针草的结构做出代替纽扣的物品。

  他试着做了许多钩状的东西,但总不行,钩子太硬要勾坏布料,钩子太软又勾不住衣料。他没有泄气,还是继续研究。这样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终于做成了一种勾得上、分得开,又不会勾坏衣料的东西。即在一块布上用极细的尼龙丝织上许多钩子,在另一块布上用粗一点的尼龙丝织上很多小圈。当两块布轻轻一合时,钩子勾住小圈,合在了一起;当稍稍用力一拉时,钩子就被拉脱分开。

  马斯楚成功地实现了设想。他将自己的产品命名为“免扣带”,申请了专利。

  但是,免扣带刚刚问世时,世人都不知它为何物,有什么用,更不知道它的优点。因此,免扣带被人冷落了好长一段时间。

  后来,一家织布公司的老板知道了,他以商人的敏锐看出免扣带会有广泛的市场,于是提出来与马斯楚合作,制造免扣带并把它推向市场。

  经过商人大力宣传,人们终于认识了免扣带不像纽扣那样,要一粒一粒地扣上和解开,只需一合一扯的优点,因而喜欢上了它。几年后,服装、鞋帽、包袋……到处有了免扣带的“足迹”。

  鬼针草到处都有,被鬼针草刺的人何止千百万,只有马斯楚先生抓住了被刺的“机遇”,为社会作出新的发明,这对我们应是一个启发。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神气十足的领带 下一篇:中山装的来历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