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三三、陷于不义 生不若死

作者:[明]洪应明 字数:2006 阅读:154 更新时间:2009/06/18

五三三、陷于不义 生不若死

山林之士,清苦而逸趣自饶;农野之人,鄙略而天真浑具。若一失身于井驵侩,不若转死沟壑神骨犹清。

  【译文】

  隐逸山林的人,清贫困苦而超逸脱俗的情趣自我富足;农村田野的人,才华低劣而朴实纯真的天性浑然具备。如果一旦失去控制置身于市井交易之中,还不如弃尸于山沟水渠神韵风骨仍然清白。

  【注解】

  山林:借指隐居。见一九七【注解】

  逸趣:超逸不俗的情趣。南朝·梁·沈约《锺山诗应西阳王教》:“君王挺逸趣,羽斾临崇基。”

  饶: <形>本义饱。《说文》:“饶,饱也。”富裕、丰足。《小尔雅》:“饶,多也。” 余,剩。《玉篇》:“饶,余也。”

  农野:村野;田野。汉·班昭《东征赋》:“到长垣之境界,察农野之居民。”

  鄙略:本义轻视忽略。宋·司马光《投壶新格》:“孔子犹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为之犹贤乎己,况投壶者,又可鄙略而轻废哉!”此处作字面解,鄙是浅鄙,略是计谋、才华。鄙略是指才华低劣。

  天真:指不受礼俗拘束的品性。语本《庄子·渔父》:“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於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於俗。”谓事物的天然性质或本来面目。南唐·冯延巳《忆江南》词之一:“玉人贪睡坠釵云,粉消妆薄见天真。”

  浑:〈副〉全,都,皆。浑然,全然,完全。《西游记》第一回:“几树青松常带雨,浑然相个人家。”

  失身:身子失去控制。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上:“李氏子为千牛,与其儕类登慈恩寺塔,穷危极险,跃出槛外,失身而坠,赖腰带掛钉,风摇久而未落。”

  井:人口聚居的地方,市街。《管子·小筐》:“处商必就市井。”《白虎通》:“因井为市,故言市井。”

  驵侩:亦作“驵会”,“驵阓”,“驵狯”;说合牲畜交易的人。后泛指经纪人﹑市侩,居中介绍卖买之人,古代称市郎。《汉书·货殖传》:“节駔侩。”颜师古注:“侩者,合会两家交易者也。駔者,其首率也。”

  转死沟壑:指弃尸于山沟水渠。语本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二:“国相会稽骆俊素有威恩,是时王侯无复租禄,而数见虏夺,或并日而食,转死沟壑,而陈独富强,邻郡人多归之,有众十馀万。”

  神骨:神韵风骨。唐·元稹《画松》诗:“张璪画古松,往往得神骨。”

  【评语】

  居住在山林中的文人隐士生活虽然清苦,但他们的高风亮节、情逸超群的风度,却使人在尊崇敬仰之余感觉神骨清高,使人可望而不可及。在田野里劳动的农夫,外表虽然粗魯,但他們由衷诚挚的浑厚模样,却表现出天真纯朴的作风,使人在敬重之外,更有一种说不出的羡慕之情。这时候回想一下在市井中生活的人,不免会与利祿之輩、販夫之徒為伍,实在让人感觉陋劣污秽,惭愧不已。古时候的忠臣义士,宁愿为国尽忠而死,绝不肯投降失节以求生,就是怕失掉了人格身分。这就是孔孟所说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因为一个人假如能保全名节而死,连枯骨都显得特别干净一尘不染,所以,宋末文天祥被元朝俘虏而不投降,並且作了两句诗以明心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同时又在狱中作“正气歌”来抒发他的民族正气。臨临刑之前在衣帶上面写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这就是“陷于不义,生不若死”,君子宁愿杀身以成仁,也不可受辱失节损失名誉。古代的义利观是重义而轻于利。所以,古人对中介经纪,对于经商贸易的人是看不起的,以为他们奸滑而失去人的本性。此处不论其对错,但历史上确实涌现出了许多重义重名重节的忠臣义士。当国破家亡时,他们宁肯为国尽忠舍身以殉义,也木愿失节投降以求生,宁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全名节,也不愿卑躬曲节一味苟且偷生,这样的无私无畏的精神,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瑰宝。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五三四、茫茫世间 矛盾之窟 下一篇:五三二、观物有得 勿徒留连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