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七、欲心邪念 虚心正念

作者:[明]洪应明 字数:1287 阅读:128 更新时间:2009/06/18

五一七、欲心邪念 虚心正念

欲其中者,波沸寒潭,山林不见其寂;虚其中者,凉生酷暑,朝市不知其喧。

  【译文】

  心充满欲望的人,波涛沸腾在寒凉的水潭,深山老林不能见到它的寂静;内心无欲无为的人,凉爽产生在酷热的暑天,朝廷市集不会察觉它的喧嚣。

  【注解】

  中:内心,曹操《短歌行》:“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寒潭:寒凉的水潭。见二四一【注解】。波沸寒潭,指寒冷平静的潭水被扬波起浪。

  虚:道教语。指无欲无为的思想境界。《韩非子》:“所以贵无为无思为虚者,谓其意无所制也。”

  朝市:朝廷和市集。《史记·张仪列传》:“臣闻争名者於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泛指名利之场。元·刘时可《春日田园杂兴》诗:“坐睡略无朝市梦,踏歌时有里閭游。”比喻喧闹的场所。

  【评语】

  人的精神往往会产生出难以想象的作用,克服难以忍受的困难。例如日本古時候有個快川和尚,他因為得罪了織田信長,被信長的士兵圍住寺院,把寺裡的和尚都用火燒死,快川在臨終時說了兩句偈言是“安禅何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亦凉”的偈语,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心静自然凉”。又如当第一次广州起义失败陆皓东被捕后,清吏以酷刑拷打他供出同党,可是他却神色自若地坚不吐实,并且对清吏表现“我身虽痛而心不痛”,这也是在精神上能把握定、静、虑、得的修养工夫,只要有这种工夫即使身临大难也不会苟且偷生,一切艰难困苦都不会使他们屈服,一切热火与酷刑都不能使他们动心。不像小人的人随著境遇有种种的转变相反,达人的心可以心来转变境遇。故佛家有“行人修德,虽火坑亦是青莲”。有道高僧如法显、玄奘,鉴真,为了信仰,为了传教,克服了无数常人难以忍受之难,最终达到目的。他们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来自他们内心的纯静和信念的执着,故不远万里去迫求他们向往的目标。这种精神用之于常人,可钦佩的例子也是举不胜举。如变法英雄谭嗣同在危难之时决不苟且,镇定自若,临终还留下千古绝唱。人虽逝矣,精神不死。正由于有崇高的信念支撑着他,才使他面对生死同样心静如止。心中不定,不能把握欲念,即使是远离都市隐避到山林,身体虽得安静,心中却充满了欲念,如滚水一样沸腾,反而烦躁不堪,因此,一切的寂静对他而言是毫无感受的。反之,人若能去人欲存天理,心常放在空虚之地,则精神抖撤。虽然在盛夏酷暑中,也会感到清凉。虽然有车马声音杂沓其心亦不感觉骚乱。所以说,万里均由心念所生啊!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五一八、人为乏趣 天机自然 下一篇:五一六、来去自如 融通自在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