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四、心地平静 青山绿水

作者:[明]洪应明 字数:1660 阅读:169 更新时间:2009/06/18

三五四、心地平静 青山绿水

心地上无风涛,随在皆青山绿水,性天中有化育,触处见鱼跃鸢飞。

  【译文】

  内心田地上没有风雨波涛,随处都是青山绿水;人性天命中存有德化仁育,到处见到鱼跃鸢飞。

  【注解】

  心地:佛教语,指心,即思想、意念等。见一二三【注解】。宋后儒家用以称心性存养。《朱子语类》卷六七:“盖其心地虚明,所以推得天地万物之理。”

  随在:犹随处,随地。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司训》:“某为亲戚寄卖房中伪器,輒藏靴中,随在求售。”

  青山绿水:泛称美好山河。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问:‘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师曰:‘青山绿水。’曰:‘见后如何?’师曰:‘绿水青山。’”

  性天:犹天性。谓人得之于自然的本性。见一二三【注解】

  化育:本指自然滋养、养育万物,此处指先天善良的德性。据《礼记·中庸》:“能尽物之性,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德化,谓以德行感化。《韩非子·难一》:“舜其信仁乎!乃躬藉处苦而民从之。故曰:圣人之德化乎!”仁育,以仁德教化培育。《南齐书·崔慧景传》:“陛下德侔造化,仁育羣生。”

  触处:到处,随处。极言其多。《南史·循吏传序》:“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謡舞蹈,触处成羣,盖宋世之极盛也。”

  鱼跃鸢飞:语出《诗·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毛传:“言上下察也。”孔颖达疏:“毛以为大王﹑王季德教明察着于上下。其上则鸢鸟得飞至于天以游翔其下则鱼皆跳跃于渊中而喜乐。”后以“鱼跃鸢飞”谓世间生物任性而动自得其乐。

  【评语】

  心是一切善恶发生的根源,如同大地生长草木百谷一般,所以把心叫做“心地”。波涛是起于河海而不发生于陆地,所谓“平地起波澜”,就是说在不应该起事的地方起事。“随在”和“触处”两者的意义也就是到处。但人受了环境的改变而心有种种的变化。这是自己的修养还不够到家,则心易为外物所转。如果自己修养成熟就不被物转,心上的思念也就不动摇了,无论对任何事物都能平静如常。比方说站在红绿街头,对着牡丹玫瑰一般的美人,好像是对着死灰枯木而不动心。古语说“天地化育万物”,而人心能作出万事,只要自己的心能和天地合为一体,沒有一体偏私,就可以化育到性天之中,与天地齐德,而有化育万物之量,则到处都有鱼跃鸢飞海阔天空的妙用,可以说是活潑而无碍,无往而不自如。传统的修身养性之道,有一条重要的原则是心静,静如止水才能排除私心杂念,无私无欲,心平气和。庄子看到鱼在水中游,很羡慕地说“乐哉鱼也”。鸟跟鱼能逍遥自在的游和飞,是因为它们除了生理上的欲望饮食要求之外,再也没有像人类那么多的情欲物欲。人生在世不只是为了活着,仅仅为了生存而来到人世就大可悲了。也正因为有知有识,有理想,有追求,才会经常陷于苦恼,这都是由于无穷的欲望所引起的。要想控制欲望消灭苦恼,唯一的办法就是要能知足,能知足就可使精神愉快。知足是相对的,无止境的贪图是可怜的,但无条件的知足就变成虚妄。好比心静,静至只看到自己的内心,而看不到外部世界,自我封闭,孤陋寡闻,就谈不上真正的快乐了。

  【注】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五·集素》同文。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三五五、宠辱不惊 去留无意 下一篇:三五三、人生无常 盛衰何恃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