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初涉人生
第一章初涉人生
引 言
人所共知,丘吉尔是英国资产阶级政治家,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的代言人。他的个性也有一些令人厌恶之处。于是,有些人曾对他拒之千里之外。
不过,长期以来,总是有许多人着魔似地被他所吸引,对他很钦佩。
他说过:“恐惧和仇视是人类最丑恶的本性。”那么,他所崇尚和极力弘扬的人类最美好的天性,该是勇敢和爱心了。大概,这正是他和被他吸引的人们之间,“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灵犀”吧。
确确实实,他是勇敢坚毅、奋发有为的化身,是恐惧怯弱、平庸无能的天敌。只是他并非绝对地反对仇视,他说得过于简单和抽象,需要结合他的行为来认准他所说的仇视何所指。
他一生无所畏惧。他在实现自己的追求时,无论别人对他说多少“不”,他都置若罔闻;他下决心进行政治和军事斗争,便预先把“失败”从他的词汇表中删除。他是个多方面的强者,他有不少别人想都不敢想的破纪录、创第一。
他不怕而且勇于奔赴艰苦和危险。身为豪门贵族之后,偏偏不恋舒适安乐,刚出校门就自找门路,飘洋过海闯世界,一头扎进异国他乡的炮火硝烟中去实现他的人生价值。
他不把困难放眼里,脚踏困难登高峰。小时说话结结巴巴,在校功课成绩大多很差,由于生理原因总是发不准S音,从未受过正规的和非正规的高等教育,全靠在紧张忙碌的生活中挤时间刻苦学习和锻炼,终于成为出色的新闻记者,20世纪杰出的演说家,作品高产而又畅销的著作家,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他在中小学就不喜欢因而也就没学好数理化,以后也没有受过任何工艺技术训练,可是战争一旦有需要,他就敢想敢干,居然在军事科技方面也有发明创造。威力强大的新武器坦克的制造,带有铁丝网破坏器的坦克登陆艇的设计,供大部队在无港之处迅速登陆的人造港的建造,都闪耀着他那丰富想象力和勇于探索精神的光辉。
任何人生挫折、政坛风波都吓不倒他,他在宦海浮沉中镇定自若而又坚韧不屈地长游不倦。26岁当议员,33岁当大臣,在注重传统、官僚老化的英国,真可谓凤毛麟角。然而这颗政坛崛起的新星,却走着一条曲折坎坷的道路,他进出于两党之间,在九个部的大臣位置上移来转去,还曾几次贬官失位,最长的一次在野十年。直到66岁,强敌来犯才临危受命当首相。下台后坚信必定东山再起,果然77岁高龄重任首相。
他还是一个不屈不挠地向身体的虚弱病伤挑战的斗士,他以勇气、意志力和乐观精神从多灾多难的魔掌中夺得了健康长寿。早产了两个月,先天不足,儿时多病。青年时期又跌入深谷,严重的脑震荡三天三夜不醒;一次拉得右肩脱臼,接上后多年间用力过猛还会复脱。人到中年惨遭车祸。花甲古稀之年劳累过度,患肺心病等。耄耋之年严重中风,背骨、胯骨先后折断。
然而,他凭着顽强的求生欲望,坚持体育锻炼和有规律的生活作息,硬是多次战胜病伤,迅速康复,赶走叩门的死神,将生命的长跑进行到90岁后第55天。
他说仇视也是人类最丑恶的本性,因此在不涉及他的阶级立场、政治信念的时候,他对人不记私仇,而且对于他的政敌和战败的敌国,他也宽宏大量。
但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爱必有仇。丘吉尔仇恨社会主义国家、本国工人运动和殖民地民族独立斗争。然而,他尤其仇视那仇视整个人类的法西斯。出于对大英帝国的大爱深爱,他领导英国人民对德意法西斯进行艰苦卓绝、大勇大智的斗争,在他一生最光辉的时期,他捐弃前嫌,表现出博大的胸襟和气度,同国内外广大人民在一个队伍中团结奋进。
一旦他的厚爱与深仇在正确方向上找到了结合点,他蔑视恐惧的无畏气概,就发展成建立不朽功勋、推动历史前进、造福于人类的弥天大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英国,他以罕见的先知先觉、大清大醒,坚持不懈地敲响战争逼近的警钟。战争爆发后,他泰山压顶不弯腰,越是危急越顽强,他没日没夜地工作,激励群众斗志,团结举国上下,争取国标援助,变反苏为联苏,率领上千年没进行过反侵略战争的英国人,为捍卫民族生存而战。终于挽狂澜于既倒,由自卫转入反攻,直至犁庭扫穴,彻底消灭法西斯强盗。他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所创造的以手指表示胜利的V形符号传遍世界,他的大名也永远载入史册。
尼克松说:“要把一位领袖列入伟人行列的可靠公式,包括三个要素:
一个大人物、一个大国和一个重大事件。”丘吉尔的成功,离不开英国这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大国的人心和物力的支撑,必须凭藉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这个大舞台,否则就不会出现“丘吉尔神话”。
莎士比亚说:“有人生来伟大,有人变得伟大,有人的伟大是强加的。”
丘吉尔无疑是主要通过自身的努力走向伟大的。即使是“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丘吉尔的事迹也令有志有为者深受鼓舞和启迪。
勇敢地走近丘吉尔,正确地认识丘吉尔,有选择地借鉴丘吉尔。愿本书能为此尽绵薄之力。
1. 出身豪门
1874年,大英帝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正值世界上这个“日不落国”国力鼎盛的黄金时代。自然,紧接着太阳当顶之后的,是开始从中天慢慢西斜。
秋末冬初的一天晚上,牛津郡伍德斯托克镇附近的布伦海姆宫中,灯火辉煌,乐声悠扬,一场盛大的舞会正在进行。英国虽属海洋性气候,夏凉冬温,不过过于潮湿的空气,仍然使肌肤感到寒意侵袭。而在这座作为民族胜利纪念碑修建起来的富丽堂皇的公爵府内,湿冷已被隔绝在室外,一群贵族男女脱下厚重的外套,挂好防寒的冠冕后,立即兴高采烈地翩翩起舞,心头感受到的是一片暖洋洋、乐融融的春意。
正当乐曲高奏、舞兴正浓之际,詹妮·丘吉尔夫人,一位淡妆华服、风度优雅、腹部隆起的美貌少妇,忽然肚子像针刺一般疼痛起来,浑身直冒冷汗。她原是活泼好动的美国姑娘,随双亲在巴黎过惯了上流社会的文化娱乐生活,4月中旬同伦道夫·丘吉尔勋爵①在巴黎结婚后,5月25日作为新娘首次来到丈夫故里。这里是乡间小镇,一向在灯红酒绿、轻歌曼舞社交场合应酬交往惯了,她哪里耐得住乡镇生活的寂寞乏味。到11月下旬,已有7个多月身孕,她还是想方设法寻欢作乐。24日她和众人出去打猎,摔了一跤,受了惊吓。随后丈夫去牛津大学参加毕业典礼,接受学位证书。29日布伦海姆宫举办舞会,她哪能错过这大好机会。婆母和同辈妯娌姐妹,劝阻不住这个爱赶热闹好贪玩乐的女人。终于,舞会当中临产的阵痛突然爆发了!
① 侯爵、伯爵、子爵可泛称勋爵,男爵必称勋爵。公爵、侯爵儿子也可称勋爵,只是礼节性称号,并非真正的贵族。 詹妮强忍了一会,无效。“要生孩子吧?”她暗暗地想。她谁也没有告诉,急匆匆地向自己卧室奔去。
“哎哟!”在铺着地毯的走廊上走不到十步,她痛得大叫了一声。人们赶来,连忙把她扶进就近一间临时女更衣室,里面堆放着大衣、帽子和毛皮围脖。
11月30日星期一,凌晨1时30分,一个早产婴儿,像未听到发令枪响就偷跑的运动员一样,急匆匆地冲出了产道……
他,就是英国两任首相,两次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界风云人物”的温斯顿·丘吉尔。①
① 1923 年创刊的《时代》周刊,以报道国内外重大新闻见长,每年评选一个“世界风云人物”,丘吉尔为 1940 年和1949 年当选者。
他,就是20世纪大英帝国走下坡路的艰难时世中的救国英雄,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的三巨头之一。
他,似乎以其提前两个月来到人世间的不寻常之举,显示他未来将是一个以急性子著称的国务活动家、大政治家。由于急于事功、只争朝夕的个性,加上超群的高效率、创造性和坚韧性,丘吉尔在历史运行的轨道上,留下了众多的业绩和辙印。
婴儿长着来自外祖母的母系祖先易洛魁人②的黑眼睛、黑头发——后来才变成蓝眼睛、棕黄头发,来自父系马尔巴罗家族祖先的翘起来的圆头鼻子,脸色红润,身体结实。出生不一会儿,他就拼命大声啼哭起来,向世界发布早产的新闻;没过多久,英国最大的《泰晤士报》按照当时上层社会的传统,紧跟着在头版刊出了他早产的一句话公告。新生儿一阵罕见的极其厉害的哭声,也宣告了虽早产却健康无虞的信息,公爵全家人又惊又喜。当晚,教堂敲响了悦耳的祝福钟声。
② 易洛魁人系北美印第安人的一支。
婴儿很快有了一个四节组成的姓名:温斯顿·伦纳德·斯潘塞—丘吉尔。
这个长长的四节全名,没有任何一部分是我们这位书中主人公所独有的。按照那时地位显贵人家起名习惯,尊重传统的英国人往往把他们先辈的名字用在自己的姓名中。
丘吉尔是他的姓。他的第一代祖先是17世纪的约翰·丘吉尔,法律学家,铁杆保皇派。
温斯顿是他的第二代祖先的名字。生存于1620年至1688年的那位温斯顿·丘吉尔,早年从军,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曾替国王查理一世同克伦威尔的军队打过仗。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当权时期,他遭到厄运。1660年,逃亡到法国的查理二世回来,王朝复辟,温斯顿时来运转,被封为爵士。爵士也译作骑士,是一个荣誉称号,并不是贵族。
近300年前的老温斯顿·丘吉尔儿子中,有个约翰·丘吉尔(1650—1722),即本书主人公的第三代祖先,是世家望族马尔巴罗家族的开创者。
约翰原是英国王室约克公爵的侍从,从军后立过战功,成为皇家骑兵团上校,35岁时受封为男爵,开始跻身于世袭贵族阶层①。他相貌英俊,头脑机灵,打仗勇猛,又善于在宫廷中钻营投机,于是步步高升,日益飞黄腾达起来。先是约克公爵继承王位,成为詹姆斯二世,他奉命去镇压蒙默斯公爵谋取王位的叛乱,大获全胜,晋升为少将,几年后又受封为伯爵。詹姆斯二世被推翻时,他又转而支持新国王威廉三世,被封为侯爵。他28岁时同安妮公主侍女莎拉·杰宁斯成婚。威廉三世没有子嗣,死后小姨子安妮公主继位为女王。安妮女王于1702年登基不久,就加封他为马尔巴罗公爵。1704年,第一代马尔巴罗公爵被任命为英、德、荷等国联军总司令,在争夺西班牙王位继承权的战争中,指挥联军把法国及其盟国军队打得大败。女王欢欣若狂,为了纪念这次重创不可一世的法王路易十四的辉煌胜利,决定给威震欧洲大陆的虎将马尔巴罗公爵以令人咋舌的重奖。在5000英镑的年金以外,又赏给50万英镑,从牛津伍德斯托克地区王室土地中划出数千英亩,让他修一座雄伟豪华的宫殿,建造精美阔绰的住宅庭院。这座据说比皇宫还漂亮的宫殿,命名为布伦海姆宫,因为公爵在8月13日布伦海姆战役中,指挥有方,用兵如神,打死打伤敌军3万人,俘虏1万人,取得名传遐迩永垂青史的战绩。还在伍德斯托克镇通往布伦海姆宫的路上,修建了一座巍峨壮观的凯旋门。
① 英国世袭贵族分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五等。公爵是最高一等,除王室成员外,公爵家族不超过20 个。世袭贵族一般按男系传长原则继承。非世袭的终身贵族只有男爵。
马尔巴罗公爵这时已经传到第七代,即传主丘吉尔的祖父约翰·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祖父五个儿子三个夭折。长子乔治后来成为第八代马尔巴罗公爵。第三个儿子即丘吉尔的父亲伦道夫·亨利·斯潘塞—丘吉尔,生于1849年。到1890年,当乔治和伦道夫相继去世,而乔治的儿子即传主丘吉尔的堂兄弟第九代马尔巴罗公爵尚未得子之时,丘吉尔曾一度成为公爵爵位的指定继承人。幸好后来公爵得子,丘吉尔没有成为马尔巴罗公爵继承人,否则,按照英国规矩,贵族是国会上议院的当然议员。一旦当了上议院议员,就不能当选权力很大的下议院的议员;而不具备下议院议员身份,就不能出任内阁大臣。所以,身为贵族,实际上就丧失了在政治上大展雄图、大显身手的资格。如果这样,也就没有了往后鼎鼎大名的丘吉尔。
现在,回过头来再说丘吉尔全名中的另外两节。
斯潘塞与丘吉尔构成双姓。因为第一代马尔巴罗公爵逝世后,由于儿子早逝,英国议会通过一项特别议案把公爵的爵位和领地传给其女儿及后嗣继承。大女儿成为女公爵,由于她没有直系继承人,于是爵位又传给她妹妹的次子查尔斯·斯潘塞(长子继承了父亲的伯爵爵位)。他作为姨母封号断承人,成为第三代马尔巴罗公爵。从此以后,这一公爵爵位便在斯潘塞家族内代代相传。传到第五代公爵时,奏请国王将两个家族的姓氏连在一起,称为“斯潘塞—丘吉尔”,以便使家族姓氏同其显赫的祖先第一代马尔巴罗的姓氏联系起来。要是当年无此一举,本书主人公也就不叫丘吉尔了。
至于伦纳德,是丘吉尔外祖父伦纳德·杰罗姆的名字。杰罗姆是美国纽约的百万富翁,从事房地产经营和股票投机,又办报纸又创建纽约音乐学院,还是在美国推广赛马运动的元老,无论在勇气、才能、人格、事业哪方面,都是响当当的男子汉。他的先辈是英国移民,新大陆开拓者的后代。他的妻子是个美人,有1/4的易洛魁人血统。詹妮是他们的第二个女儿,她从母亲获得俏丽的容貌,从父亲学到对骑射的爱好。丘吉尔在早年生活的回忆中写道:“我的母亲在我眼中永远像一位神仙公主,一位容光焕发具有无限才能的女性。”她1854年生于美国,普法战争爆发之前随母亲到巴黎、伦敦游历和居住。1873年8月,詹妮和伦道夫在一次舞会上相识,两人一见种情,不久便决定结婚,婚礼于1874年4月在英国驻巴黎大使馆内举行。伦纳德从纽约赶来祝福,赠给5万英镑的嫁妆。而古板、守旧的第七代马尔巴罗公爵夫妇却不大满意这桩婚事,以为自家是英国古老的高等贵族,而对方是美国的平民,再富裕也高攀不上名门显贵。他虽然给了儿子一笔礼金,一所位于伦敦的舒适的房子,却因为这一婚事不能门当户对,有失他们的尊严,没有前往巴黎参加儿子的婚礼。
丘吉尔复杂的全名,简要地记录了他父母的复杂的迥异的血缘关系。或许,正是先辈的多次跨家族、跨民族,跨种族的婚姻,带来了远缘杂交的优势,偶然地在丘吉尔身上埋下了体质的、智商的、意志的优良遗传基因组合的种子。
尽管姓名长达四节,丘吉尔签名时一般只写其中两节:WinstonChurchill。同时,对细节认真得有点拘泥的他,在任何场合,无论怎么忙,他也从不把自己的名字压缩得只剩W·C。
2. 保姆,豪门幼儿的惟一亲人
丘吉尔出身于名门望族的富贵人家,小时候却既没有得到父亲的循循善诱、严格培养,又没有领受到母亲的温情照料、慈爱关怀。
那时上流社会家庭大多忽视对孩子的抚育,而习惯于把他们交给保姆去照管。年轻的母亲往往“回避抚育孩子的责任,而满足于一天之中带上‘小宝贝’或小闺女在楼下的客厅中逗着玩一两次,孩子只是供他们玩赏的小猫小狗而已”。
丘吉尔的双亲尤其如此。伦道夫在结婚的那年,当选为他们家族所控制的伍德斯托克选区的下院保守党议员,并在议会发表陈述政见的首次演说,这是议员从政必须交出的第一份答卷。他在政治上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热衷于仕进,急切地向上爬,人们讽刺他是“伟大的急于求成的年轻人”。
他对幼小的丘吉尔漠不关心。
詹妮虽说是很有教养的女性,但她过分沉湎于上流社会的享乐与社交。
妈妈在丘吉尔心目中留下的最早最深刻的印象,是“喜欢骑马,爱穿紧身衣衫,常常身上溅满污泥”。她还卷进了丈夫激荡的政治活动漩涡,常常乐此不疲。因此尽管母亲并不像父亲那样板着脸孔,令人望而生畏,她“就像夜晚的明星一样照耀着我。我深深地爱着她”,可是这种照耀和喜爱“却总是从一段距离之外”。
父母完全把儿子交给保姆——40开外的伊丽莎白·安·爱维莉丝特太太。这位和善的妇人对丘吉尔悉心教养,爱护备至。
保姆亲热地叫丘吉尔为“温尼”,丘吉尔也给她起了个昵称,叫她“爱姆”,意思是慈爱的保姆。丘吉尔小时难得见到自己的亲生父母,“爱姆”就成了他幼年时代惟一的亲人。
“温尼”脸蛋长得圆圆的,经常机灵地转动的眼珠,闪出蓝色的晶莹的光辉。刚学会走路后,就使劲地甩开保姆牵着的手,常常独自在室内走来走去。结实的身体给他供应旺盛的精力,即使累得跌跌撞撞,倒在地下,脸上也露出得意的笑容,显得十分倔强和可爱。
他小时有点口吃,而且发音不清,但却十分饶舌,从学会说话起,就几乎没完没了地说个不停,显得非常自信和固执己见。
丘吉尔两岁的时候,一桩事关马尔巴罗家族的丑闻,闹得伦敦满城风雨。
丘吉尔伯父乔治拈花惹草,同有夫之妇艾利斯福德伯爵夫人有越轨行为。这事在当时上流社会中本来不算出奇,但偏偏威尔士亲王①(维多利亚女王之子,未来的国王爱德华七世)也在追求这个年轻女人,事情于是变得复杂起来。亲王发现乔治是其情敌后,策动他的朋友、伯爵夫人的丈夫提出离婚诉讼,并坚持要乔治与妻子离婚,与伯爵夫人结婚。这对马尔巴罗公爵爵位继承人乔治来说,是非同小可的耻辱。为了维护哥哥的情面,伦道夫写信给威尔士亲王,要他劝阻艾利斯福德伯爵不要告到法院。同时鲁莽地威胁说,亲王如不予合作,他就要把亲王写给伯爵夫人的几封情书公诸于世。亲王曾为劝说马尔巴罗公爵同意伦道夫婚事助过一臂之力,亲王私人秘书还当过伦道夫婚礼男傧相,现在伦道夫居然不念旧交,背信弃义,蓄意讹诈,亲王禁不住怒气冲天,提出同伦道夫决斗。这事惊动了女王和保守、自由两党领袖,他们一起商量调停,由大法官出面,迫使伦道夫签字,向亲王书面赔礼道歉。威尔士亲王仍然余怒难消,未肯善罢甘休,大肆扬言,谁家敢接待伦道夫·丘吉尔勋爵夫妇,他就决不登谁家的门。伦道夫一家遭到达官贵人普遍抵制,在首都伦敦和家乡牛津(位于伦敦西北78公里处)一带到处吃闭门羹,形单影只,孤凄冷落。为了解脱这一窘境,换个环境,伦道夫在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的同窗好友、当时的首相迪斯雷利,建议他父亲马尔巴罗公爵接受爱尔兰总督职务,让他以不领薪水的总督私人秘书身份偕同前往。爱尔兰的生活开销很大,闹民族独立的风浪又在不断高涨,但是从两个儿子的心境、名声和前程着想,公爵只好饮下这杯苦酒。
① 英国王储成年后都要到威尔士一座古堡中举行仪式,由国王加封“威尔士亲王”称号,以示正式立为王位继承人。
于是,全家前往爱尔兰首府都柏林,在那里生活了三年,直到1880年保守党政府下台,自由党格莱斯顿担任首相,免去公爵总督职务之时。
在爱尔兰,伦道夫和詹妮仍然不管孩子,朝夕厮守的,还是“温尼”和“爱姆”。“从小爱维莉丝特夫人照顾我,呵护我,我有任何困难都会向她 倾诉,她也会像慈母般地安慰我。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她就是我的母亲。”
“爱姆”向“温尼”讲述自己的家乡肯特郡。那是泰晤士河口以南、英格兰东南角上一块美丽的土地。她常常怀着深沉的热爱,非常动情和自豪地说:“肯特是英国的花园。”她像唱赞歌一样娓娓动听地描述肯特遍布原野的草莓、樱桃、李子……那鲜花盛开、水果满枝的美景,唤起小温尼的无限神往,恨不得马上就住到那人间天堂去。到20年代失去议员以后,他果然在肯特郡的恰特韦尔盖了一栋宅院。“爱姆”还说:英国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而肯特又是英国最好的地方;一个热爱自己家乡的人,同时也会以自己身为英国人而骄傲。在他幼小的心灵中,保姆为他播下了第一批爱国主义种子。
“爱姆”从前在英格兰的坎布里亚(旧译昆布兰)郡一个牧师家里当保姆。她一边推着童车,一边经常栩栩如生地给他讲牧师女儿耶拉小姐的故事。
“温尼”躺在童车里入神地听着,听得多了,他对耶拉的一举一动、喜好习 惯,都记得烂熟,难以忘怀,好像结交了一个未曾见面的朋友。父母很少给他亲子之爱,周围又没有来自兄弟姐妹的同胞手足之情(直到1880年,弟弟约翰才出生,以后母亲就没有再生养了),他把神交的耶拉当作姐姐,在想象中跟她对话和玩耍,从中获得不少温馨的慰藉。
“爱姆”还带“温尼”到她姐夫家去作客。有一次,站在英国南部怀特岛一个小城海边白色的悬崖上,目睹一艘黑帆三桅船,在突然遭到的暴风雨袭击中挣扎。第二天再去看时船已沉没,潜水员开始下海打捞尸体,见鱼群正在撕咬和瓜分海面的浮尸,吓得当场昏了过去。而“温尼”心头滚过一阵颤栗后,又浮起一种新奇的刺激。这场暴风雨到来时,附近一座年久失修的桥梁上,正驶过一列火车,霎那间出现桥倒、车陷、旅客全部丧生的大事故。
人们议论纷纷,谴责政府官员失职。保姆的姐夫做了30多年狱吏,他经常讲起监狱里暴动的事件。他的邻居闲谈,有个集中的话题,是当时英军同使用长矛的南非黑人打仗的新闻。在丘吉尔童年自由、快活而又有些寂寞、单调的生活中,很早就勾起了对于军事、政治、社会问题的兴趣。
丘吉尔最早的记忆,产生于都柏林生活阶段。那小鲁弗基村白色的邸宅、绿色的屋门,庭院的草坪、灌木的篱笆;那庄严隆重的铜像揭幕仪式,祖父在这个典礼上发表的崇敬英雄的演说;那穿着黑色军服的士兵在公园里练习射击的情景;那误以为遇上爱尔兰争取独立运动恐怖组织成员,鞭驴快跑而从驴背上跌落下来的狼狈,几乎所有新鲜的印象和奇特的遭遇,都同关于“爱姆”的镜头叠印在一起。
家庭教师快要上门了,“爱姆”教“温尼”突击学习26个英文字母,好让他在教师面前显得聪明和光彩些。“温尼”进了寄宿学校以后,“爱姆”还给他经常写信问寒问暖,鼓励他好好学习,尽心竭力地给他各种各样的提醒和指点。她是丘吉尔学前阶段的启蒙教师,走完人生第一站的好向导。
“爱姆”来自民间,她头脑中浸透着低教派的教义。英国的国教圣公①会分高、低两派,高教派搞繁文缛节的仪式,低教派不重仪式和经典,更注重为人的勤劳、善良、人道和富有同情心等信念和伦理,主要在下层流行。丘吉尔一生不信教,也从不反对任何宗教。当上大臣、首相以后,在尖锐的阶级冲突中,他自然要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显出顽固乃至凶恶的阶级本性,但他的日常表现却很少官气,同普通人、穷人的关系比较平易、亲近,从中不难发现保姆思想、品性对他潜移默化的熏陶。
① 圣公会是16 世纪英国宗教改革以后的天主教的名称。
爱维莉丝特去世之后,丘吉尔还念念不忘她对他的慈爱之情,把它说成“或许是世界上仅有的纯真的无私之情”,“本人福星高照的少有的几个例证之一”,“表明人的本性远比一味讲究功利主义高明得多”。他前往参加她的葬礼,出资为她竖立墓碑。
爱维莉丝特的画像,一直挂在国务活动家丘吉尔的办公室里。她晚景孤凄,无依无靠,后来启示丘吉尔建立退休制和设立老人保险金。
3. 挨打、反抗与转学
一天,女家庭教师就要跨进小鲁弗基村丘吉尔家大门,丘吉尔还没有学会26个英文字母。丘吉尔害怕在生人面前丢人现眼,听到这个消息后,就神不知鬼不觉地悄悄溜出门去,躲进附近的灌木林中。
“温尼,温尼,你在哪里?”“爱姆”跑到屋外树林中到处寻找,累得上气不接下气。
捉了几个小时的迷藏,爱维莉丝特终于从一棵大树后面把他拖回家里,又劝又哄地把他交到女家庭教师跟前。从此,开始了受尽拘束的痛苦日子。
学识字,还不太难。学算术,没完没了的习题,真是烦死人。他要母亲向老师求情。母亲虽然赞成美国的自由宽松的教育方式,但是“入境随俗”,她不便干预按英国传统对儿童进行的严格教管。何况儿子是名门望族之后,如果因为教育放松,日后庸碌无才,有辱世家门庭,她可担当不起这个责任。
于是对儿子的哀求不予理睬。
丘吉尔只好“自己解放自己”。每当女教师有事或没有察觉,他就到那间小游艺室里去玩;就是女教师在场和加以阻止,只要他学习学累了或者对功课内容感到索然无味时,他也公然拔腿就走,进了那间房子就从里面把门闩上,让人奈何不得。
那是他专有的儿童乐园,里面有许多玩具。他推着逼真的蒸汽机车在轨道上奔驰,用幻灯机在白幕布上放映生动的图画。最有趣的当然是调兵遣将,指挥那千多个铅铸的士兵啰!小小年纪,天天摆布玩具部队,发号施令,玩不厌的搏斗、拼杀、演习,过不尽的将军瘾。支配他一生的强烈的好斗个性和出人头地的领袖欲望,就从这种玩了十几年的游戏中潜滋暗长,逐步发展起来。
7岁,到上学的年龄了。此时,马尔巴罗公爵一家住在伦敦。
英国政府办了两所赫赫有名的中学——伊顿公学和哈罗公学,都是设在伦敦郊区实行封闭管理的寄宿学校,不到寒暑假,学生不能回家。贵族和官僚子弟在这里接受系统的严格的教育,英国政坛历届高官名流,大多都有这两所贵族学校的学历。
进伊顿或哈罗以前,先要读相当于小学阶段的预备学校。进哪间预备学校好?当然最好是选全国第一流的。从伊顿公学毕业的伦道夫为儿子选择了公立圣詹姆斯学校,这是模仿伊顿学校建立起来的寄宿学校。学费固然最昂贵,教学设备和条件也特别好。每班只有十个人,全部教师都由穿长袍、戴方帽的硕士担任。校内有足球场、板球场、游泳池和教堂,用发明不久、当时相当罕见的电灯照明,供应学生生活、学习用品。每学期举办两三次长途旅行,组织学生去风景优美的名胜古迹之地观光游历。
丘吉尔本来不想上学,可是大人们哄着说,学校生活很有趣,不像在家里那么冷清,可以同一大群小朋友玩,便也有些动心了,期待着热闹的学校生活来临。
上学这天,“爱姆”给他准备衣服鞋袜,目送载着詹妮和丘吉尔的三轮马车渐渐远去,想到要过几个月,在假期到来时才能重见“温尼”,眼泪不禁扑簌而下。下了马车,换上短程火车,很快就到了阿斯科特圣詹姆斯学校。
妈妈领丘吉尔见过校长,就在暮色中匆匆离去。听校长介绍每天都要上七八个小时的课,连橄榄球也是必修的课程,望着周围生疏的一切和妈妈越来越模糊的背影,丘吉尔心中突然涌起一阵悲酸,觉得自己被遗弃在一个陌生的世界里。于是他马上想起了“爱姆”,怀念那支玩具部队,留在家里多好啊!
一个老师把丘吉尔带到教室,递给他一本拉丁文①文法书,翻到其中一页,指着一组句子,要他半小时内把其中词尾变化记熟,一交代完毕就走了。
① 拉丁文是公元前古罗马拉丁人的语言,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传播到欧洲西南部,罗马帝国崩溃后分化成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天主教经典和很多欧洲古代重要文献都是用拉丁文写的。
英语和拉丁语使用相同的拉丁字母,丘吉尔咬咬牙,用英语的读法把这组句子中的词尾变形强记下来。
半小时后,老师走进教室,对这个新生进行智力摸底测试。丘吉尔不知所云地把这些词尾变化念出来,老师点点头表示满意。
丘吉尔觉得受到了鼓励,就壮胆问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老师回答说:“意思是‘桌子”。”
“这几个词也是‘桌子’吗?”
“也是‘桌子’。”
“为什么词尾要这样变化呢?”
“这样变化就这样变化。你如果还不明白,就去问桌子,它为什么要这样变化。”老师不耐烦地说。
“但是,我可从来没有这样做过。”丘吉尔听了老师的建议十分惊异,不禁脱口而出。
“你下次再这样无礼,我就要严厉地处罚你!”老师很生气地说。
这是丘吉尔第一次接触拉丁文,也是第一次认识到这所学校的规矩这么严厉。
从此以后,他一直没有学好拉丁文。以后学古希腊文,除了认识字母,也是一窍不通。他不明白,学这些外国古人死人的语言,有什么必要花费那么多功夫和气力。凡是他不能理解、想象,激不起他兴趣的东西,他就不愿学习,也一定学不好。
校长斯尼德—基纳斯里是个高教派年轻牧师,四年前他抱着专为伊顿公学输送学童的目的,创办这所学校。他一方面用繁琐的宗教仪式对学生进行精神奴役,另一方面用罗马天主教管理教会那一套森严的规矩来体罚学生,为人非常刻板,颇为冷酷。一个月当中有两到三次,把全校学生集合到图书馆。犯有过错的学生被带到隔壁的房间,校长用鞭子狠狠地抽打他们,直到鲜血直流为止,好让图书馆里的学生听到鞭打的声音吓得发抖,警惕自己务必严守校规,不要犯错误。丘吉尔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这所学校“体罚学生的残忍程度,我想就是司法部办的少年感化院也不及它”。
丘吉尔只有历史和地理学得还可以,主科的成绩都很差,在班上是有名的劣等生和淘气鬼。父亲送给他一本史蒂文森的小说《金银岛》,他看得入迷,上课时也陶醉在书中的探险故事中。每当学期快要结束,他就扳着指头数日子,盼望早日回家去指挥那些玩具兵。
丘吉尔倔强任性,从不循规蹈矩,难免被抓住岔子,拖去受鞭子的体罚。
即使打得皮开肉绽,他也决不哭泣呻吟,而是咬紧牙关,噘起嘴巴,绷紧圆脸,斜瞪着眼。
有次,丘吉尔趁校长不在,拿起他的一顶硬编草帽丢在地上,把它踩得稀烂,出了一口挨打的恶气。
直到他进了军事学校,还跑回阿斯科特来同老仇人算账,只是这时学校主人已死,学校也已关闭。
1941年10月,当英国处于抗击希特勒的险恶境地时,丘吉尔向小学生发表演说,高呼:“决不屈服!决不屈服!”全身快速奔流的热血中,也激荡着当年反抗圣詹姆斯学校残酷体罚学生的勇气。
在这里念书两年多,学业没多少长进,身体却日益虚弱多病。1884年放暑假回来,“爱姆”发现“温尼”身上的鞭痕,并喊他妈妈看了。家庭医生给他检查了身体,让他在家休养和治疗一段时间后,建议他转学到海边度假胜地布赖顿去边学习边疗养。
1885年,丘吉尔来到英国南部海滨城市布赖顿,进了汤姆逊两姐妹办的一所学校。
在布赖顿学校就读的三年,尽管丘吉尔还是那样不守纪律和执拗,但是这里不再有体罚,教学方法也不那么苛严。丘吉尔感到愉快多了,努力学习他喜欢的英语、法语和历史,背诵诗歌,开始写文章,成绩有了进步。还学会了骑马、跳舞和游泳,开始集邮。11岁时因感冒转成严重的肺炎,但由于这里空气清新,环境幽静,很快就恢复了健康。
4. 特长突出的顽劣学生
12岁生日到来时,丘吉尔参加了中学入学考试。
父亲和祖父都是伊顿公学出身。按照家族传统,丘吉尔本该进入一流学校中最好的伊顿公学。不过丘吉尔的成绩实在差劲,而位于伦敦西北近郊山上的哈罗公学,比地势较低的伊顿公学空气清新,对患过肺炎的丘吉尔身体更为有利,于是决定送他进稍逊一筹的哈罗。
新上任的哈罗公学年轻校长威尔登,无意拒收身份显赫的伦道夫勋爵之子,入学考试不过是走走形式。可是丘吉尔事先并不知道这一点,还是认真地准备了拉丁文和数学。数学成绩不佳,考拉丁文作文时,他在考场上坐了两个小时,只在试卷上写了一个字,还用括号把它括起来,然后浓浓地涂上墨,再打上几个黑点。这科交了白卷,在返回布赖顿的火车上就病倒了,然而第二天丘吉尔就喜出望外地收到了录取通知书。
威尔登校长的好意和热情并未就此终止。也许他的教育事业心和教学法探索,很想找一个变劣为优的成功试验品。尽管他很忙,但是仍然抽出晚祷前的15分钟,每周三次为丘吉尔个别辅导拉丁文。除了高材生以外,他从不对别人进行个别辅导,这种特别的钟爱,连丘吉尔也感到奇怪莫解。然而喜好热衷的东西容易学,不感兴趣的事物学不进,大概是教与学的一条铁律。
一见拉丁文就头痛,丘吉尔的拉丁文作文仍然没有多少长进,辜负了校长的一番盛情与努力。直到20多年后,丘吉尔在议会发表演说,引用拉丁文警句时,他还发现阿斯奎斯首相由于听不懂,脸上出现痛苦惶惑的表情。
丘吉尔固执偏科,桀骜不驯,甚至挑拣自己愿意求教的老师,而对他不喜欢的老师则不予理睬。各项校规、公约、学生守则,他常常违反和破坏,他爱过一种自由自在、不受拘束、我行我素、独立不羁的生活。为此,校长不得不给他警告处分。一次,他遇见校长迎面走来,想回避已经来不及了。
校长非常严肃地对他说:“丘吉尔,我有很充分的理由对你表示不满。”丘吉尔回答道:“而我,先生,也有非常充分的理由对您表示不满。”校长听了十分恼火,正准备对这个冥顽不化的学生严加教训一番,眨眼之间,丘吉尔已经溜之大吉。
长大以后,丘吉尔为自己对威尔登校长的态度感到十分内疚。要不是威尔登破格录取他这个劣等生,要不是这位校长重视他的某些特长,没有把他当作不可救药的学生加以开除或勒令退学,哪有他丘吉尔日后的成才成名,飞黄腾达。回忆起哈罗公学的经历,他心中对威尔登升起感恩和敬重之情,特地请已是主教的这位校长为自己主持婚礼。
哈罗的点名方式不同于伊顿。伊顿公学点名时,全体学生起立,老师点到谁的名字,谁就举起帽子答礼。哈罗公学则让全体学生按姓氏字母次序排好队伍,老师点名时,一个个回答后,跟着从点名老师身边经过往前走。丘吉尔的双姓是Spencer—Churchill,由于字母S的位置靠后,点名时他排在全校倒数第三名,加上他成绩差,读了一年后被留级,于是成了全校被人耻笑的倒数第三名。后来姓氏排在他后面的两个同学因病退学,丘吉尔就成了长长的学生队列中最后一名。他对此十分羞恼,很不甘心,便心生一计,决定将姓氏改写为S·Churchill。将斯潘塞仅用一个字母代替,姓氏便由字母C打头,位置当然就大大提前了。可是学校当局不理他这一套,仍然按Spencer-Churchill的双姓来点名。
丘吉尔的父亲伦道夫,利用党内建党进行派别斗争和蛊惑人心地讨好工人阶级的手腕,谋取了保守党领导人之一的地位。保守党在议会选举中获胜,索尔兹伯里组织政府,伦道夫担任地位仅次于首相的财政大臣,并当上了下院领袖。他野心勃勃,求成心切,不满足于坐第二把交椅,急于登上首相宝座。当他缩减军费开支的主张遭到拒绝后,竟以辞职要挟索尔兹伯里,没料到首相居然同意他辞职,从此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这时,他才想到要关心和了解一下儿子的学习情况。一次,他同许多家长一道参观哈罗公学,正值学校点名,学生长队缓缓走过,看到儿子排在最后面,仿佛听到窃窃私语,心中涌起父子同是沦落人的想法,脸上流露出无可奈何的伤感表情。
詹妮不像伦道夫那样对儿子冷漠严厉,丘吉尔对母亲怀有亲切的感情。
进哈罗以后,他给妈妈写信:“这个地方好极了。景色很美,校园十分漂亮。
有一座很好的室内游泳池,一座设备齐全的体育馆,一间木工作坊和其他许多令人向往的活动场所。”但是,美景抚慰不了他那因为过于自由不羁的个性发展受阻而变得孤僻倔强的心灵,良好的设备也不会自然地带给他良好的成绩。他内心充满了孤单、寂寞和受冷遇之感,于是向妈妈发出了恳求:“请千万千万千万千万千万千万来看看我……请务必来,那么多次我盼望您的到来,但又都使我那样地失望。”詹妮答应得很好,但来探望儿子的次数仍然非常少;而且当儿子放假时,她也往往离家外出,去自我实现她那外向的活泼的个性。
在哈罗公学那漫长的数不清的灰暗日子中,也留下一些亮光闪闪的斑点。
学校让学生到步枪队接受操练和射击训练,步枪队组织学生以别的学校为假想敌,进行演习战和战术拉练。这对于从小就爱好调遣玩具部队的丘吉尔,真是如鱼得水,欢欣鼓舞。
学校那个露天大游泳池,也是丘吉尔施展身手、消磨时光、寻找乐趣之地。
一天,他看见一个又矮又瘦的学生披着毛巾,站在游泳池边想心事。经常感受到屈辱的他,这时脑海中突然蹿起一个恶作剧的火苗,觉得眼前这个弱者是寻开心的最好的耍弄对象,乘其不防,猛地将其推下水去。
落水者从水中探出一张愤怒的脸,拼命地游向游泳池畔。丘吉尔见势不妙,慌忙转身就跑。但已经来不及了,那个人上岸后像老鹰抓小鸡一样抓住他,凶狠地按着他的脖子把他拖进深水中,让他连呛带喝了几口水。
“你知道他是谁么?他是高你两年的艾默里,橄榄球队选手,这回你可找错对象了!”围观的同学纷纷对丘吉尔表示幸灾乐祸。
丘吉尔这才知道自己犯了大错,便连声赔礼道歉。他见艾默里尚未息怒,围观者又响起一片“揍他!揍他!”的怂恿声,只好改低三下四的苦苦哀求为讨好奉承:“我见你个子不大,还以为是同年级的呢。我父亲是个大人物,他的个子也不大,你今后也一定会成为大人物!”在围观者爆发的哗笑声中,这场风波才平息下来。
从这以后,丘吉尔暗暗地向艾默里学习,更加热爱体育运动,积极参加多项锻炼。他取得最大成功的项目是击剑,在全校比赛中荣获银质奖章。
丘吉尔几乎放弃了拉丁文和古希腊文的学习,用更多的时间集中精力学习受大家轻视的英文。英文老师梭马贝尔很有一套教学方法,他用彩色粉笔把冗长的复句中的各种句子成分一一标示出来,循循善诱地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法。不久以后,丘吉尔的英文作文进步很快,便和一位拉丁文好的低年级同学签订互教互学协定,他教丘吉尔拉丁文,丘吉尔“教”他英文作文—
—口述自己的作文让他记录下来。有次校长向那位同学提问,他差点露了马脚。从此以后,丘吉尔再不把自己的得意之作念给他听,只是向他口述一些平淡无奇的文思。
丘吉尔还当了一回大放光彩的耀眼明星。他继承了父亲的非凡的记忆力,有一次在全校大会上,他竟一字不差地背完了麦考莱①长达1200行的《古代罗马之歌》,全校师生为之惊叹不已,校长对他大加夸赞。他还能背出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大段台词,当老师援引《奥赛罗》或《哈姆雷特》出了差错时,他决不会放过这种机会,总是当众纠正老师,炫耀自己。
① T ·B·麦考莱 (1800—1859):英国19 世纪著名的历史学家、散文家和诗人,第一个为马尔波罗立传者。
5. 投考军校,最佳兼惟一的选择
那时候,名门望族出身的青年所热衷的职业,集中于当牧师、法官和军官三种上。当牧师和法官需要掌握古代语文,各门功课全面发展。丘吉尔只有历史和英文成绩好,另外擅长击剑、游泳和骑术,看来除了当军官外别无选择。
丘吉尔自小就沉迷于操纵1500名铅铸士兵的战斗游戏,后来又同弟弟约翰对阵,一方扮演美国炮兵,一方假定为黑人步兵,玩出种种花样。不过,他并没有认真考虑自己的前途问题,政治上失意而健康又每况愈下的父亲却不能不为儿子的职业提前定向。
这天,丘吉尔和弟弟又在指挥铅兵开战,双方调遣兵力,模拟实战场面进攻对方,对敌方的攻势严加防守。父亲悄悄走进房间,默默地在一旁观战达20分钟之久。不但不发脾气,而且长久地专注他的游戏,这在父亲是破天荒的事,丘吉尔高兴得直掉眼泪。随后父亲面带微笑地问道:
“温斯顿,你愿意当军人吗?”
“愿意,我要当司令官。”丘吉尔随口答道。他以为父亲发现了他有军事天才,其实父亲不过认定他的智慧不够当牧师和学法律,不能实现他政治上未遂之志。
事情就这样决定了。丘吉尔在哈罗的后几年,是在该校的军校预备班度过的。进这个班也要经过考试,但是学军事投合他的兴趣与心愿,他发愤苦读几个月,加上猜中了一道题目,考前几分钟拿出填写新西兰地图的卡片来熟记硬背,这个平时成绩总是倒数第一名的学生竟然考上了。而有的成绩比他好的同学,却在投考这个被讥为“蠢材的天堂”的军校预备班当中考得比他还差。
读军校预备班,目标是瞄准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校。军校入学考试须考五科,拉丁文、英文和数学三科必考,另外两科可自由选考,丘吉尔选法文和化学。第一次投考失败后,丘吉尔认真做了备考的战略分析,五科中必须有三张王牌,才可能有得胜的希望,他现在还只有英文和化学两张王牌。拉丁文是绝对的弱项,总分3000分能得400分就不错了,法文也不那么好拿分,惟一能争取得高分的只有数学了。向数学发起猛攻,夺取第三张王牌,这才是正确的战略决策。
差不多有半年时间,丘吉尔拼命演算数学习题,梅友老师不厌其烦地给予指导,数学成绩终于像移近火炉的水银柱一般猛升。数学总分为2500分,第一次只考得500分,第二次跃增为2000分。由于其他科目得分很不理想,丘吉尔再次落榜了。可是这次尝试给丘吉尔以巨大的启示和教益,只要下定决心,不少事情是完全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克服困难,突击解决问题的。
与此同时,作为配套的辅助措施,丘吉尔放弃了他十分珍惜的假期休息和娱乐,由父母安排,去凡尔赛一家法国人家中住了一个月,在与法国朋友经常相处、密切交往中提高法文水平。尽管这次学习收获有限,但却养成了他大胆讲法语的习惯,这对他后来整个政治生活,特别是外事活动极有好处。
投考两次名落孙山后,父母接受哈罗公学校长的建议,采取断然措施,让他离开哈罗公学,进詹姆斯上尉开办的备考补习班。据说詹姆斯具有对临阵磨枪的学生进行辅导的丰富经验和出色的成功纪录,他善于将历届试题搜集汇总,归纳分析,指导学生系统地回答各种典型题目,熟悉各类题型的快捷解法,并在临考前帮助学生猜题押题,填鸭式地把一堆答案塞进学生的脑海里。
离别哈罗时,威尔登校长拉着丘吉尔的手,鼓励他说:“到补习班好好学习,前途无量啊!”丘吉尔受宠若惊,感激莫名。可是积习难改,詹姆斯上尉给伦道夫写信,说他儿子在补习班学习漫不经心,粗心大意,“总想对辅导老师指手画脚”。
正当丘吉尔准备第三次考试时,一次意外的不幸中断了他的补习。
1893年冬天,丘吉尔姑母维伯恩夫人,把她在英国南部海边休闲地博恩默斯的宽大别墅借给丘吉尔家度假。别墅旁边是连绵四五十英亩的大松林,英吉利海峡曲折的峭壁之间有座长约四五十米的独木桥。这天,18岁的丘吉尔同12岁的弟弟和14岁的表弟一起玩捉迷藏游戏。跑了20分钟,丘吉尔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想跑到独木桥对岸去躲避他们的追击。当他走到桥中央时,发现他们两人正扼守桥的两端,虎视眈眈地等待把他抓获。丘吉尔灵机一动,跨过桥的栏杆,抓住桥下树梢接近桥板的小杉树枝条滑下去。“啪”的一声,树枝折断,一脚踩空,跌进9米多深的山谷里。
头破了,腿断了,严重的脑震荡使他顿时失去知觉,三天三夜不省人事。
“哥哥从桥上掉下去摔坏了!”噩耗传来,詹妮带着急救箱十万火急赶来,立即送往伦敦救治。正在都柏林友人家庆祝圣诞节的伦道夫接到电报,也连忙赶回伦敦。请来名医检查,发现一只肾脏跌破。顽强的求生意志使丘吉尔化险为夷,逐步康复,经过三个月的调养,终于可以下床走路了。
在半年多的养伤期间,丘吉尔同父母住在一起,知名的政治家常来家中作客。他有幸结识了不少政客名流,听到了许多政治话题,勾起了对于政治的进一步兴趣。伤好之后,他跟随父亲去下议院听会,目睹某些人在会上激烈辩论、在会后私谊甚好的政治家风度,深感父亲以辞职相威胁过于意气用事,终于落得个下台结局是个大悲剧、大错误。他模糊地幻想着,有朝一日父亲重返政坛,他将父唱子随地一道从事政治活动,为父亲助一臂之力。
1893年8月,丘吉尔第三次投考桑赫斯特军校之后,伦道夫为了培养儿子的吃苦耐劳精神,特地安排丘吉尔兄弟去瑞士徒步旅行,并请了一位体育教师陪同指导他们。他们攀登阿尔卑斯山顶峰,观赏壮丽的日出,俯视山下的深谷清溪,美景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在莱蒙湖,丘吉尔背着体育老师,约当地一个男孩去湖中划船。远离湖岸之后,他们扑通扑通跳入水中游起泳来。游累了,想上船休息一下,这时突然刮起大风,船越吹越远。他们游得精疲力尽,尤其是那个少年,简直支持不下去了,小船却似乎永远在前面。太阳照在蓝色湖面上,山庄、林木的倒影如诗如画,死神却已逼近,救星只有这只小船。顽强的求生意志又一次驱使丘吉尔鼓起余劲奋力向前游去,终于一把抓住了船舷。登上小船后,再划回去救起同伴。
跳深谷跌得死去活来,游湖中几乎要见龙王,事后回忆这两件永生难忘的历险事件,丘吉尔毫无害怕之情,只觉得冒险给他极大的乐趣和满足。如果说学业成绩屈居人后多少令他有些自惭形秽,那么在勇敢无畏方面他却能以胜人一筹而感到自豪,他觉得这是跨进军校最好的见面礼,军人最需要有这种品质。
出国旅行途中,丘吉尔收到父亲从国内来信。一则祝贺他终于考取军校,没给声名显赫的祖先太丢脸;二则怒气冲冲地责备他只有刚好及格的成绩,只能学骑兵,不能像父亲期望的那样去学步兵,父亲已事先请求第六十步兵团团长康诺斯基公爵,在团里为儿子军校毕业后预留一个位置。学骑兵除了每年缴纳150英镑生活费外,还要自备几匹马:军务用的,竞技用的,狩猎用的,以及相应的器械和工具。大手大脚好讲排场,已使家庭经济相当困难,现在又要为儿子学骑兵支付大笔费用,伦道夫十分恼火,大骂儿子是蠢货,因为学步兵需要更多的知识和才能,不像学骑兵,起重要作用的主要是勇敢和骑术。而这两方面,正是丘吉尔之所长与所爱。成绩不佳,正好因祸得福,他不用逃避世俗热衷的步兵科,可以一头扎进众人鄙弃而他却情有独钟的骑兵科。
值得庆幸的日子终于来到了,梦寐以求的愿望就要实现了,父亲的批评丝毫没让丘吉尔扫兴。他在回信中恭顺地承认了自己过去的过错与缺点,保证“将用我在桑赫斯特的学习与行动力争改变您对我的看法”。
旅行度假尽兴而归,愉快奔赴新的前程。
6. 毕业就丧父,走上自立人生路
如愿以偿,得其所哉,丘吉尔在生活中第一次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位置,新的转折点开始了!
19岁那年初秋,丘吉尔从伦敦乘火车西行,在坎伯利站下车,步行几英里,来到伯克郡的桑赫斯特,兴高采烈地跨进军校大门。
丘吉尔一路上驰骋美好的幻想,他眼前浮现着一个英姿勃勃的年轻骑兵军官形象:自己穿着华丽的骑兵制眼,骑在马背上风驰电掣地奔驰着。他渴望像他的祖先约翰·丘吉尔,即马尔巴罗第一代公爵那样,从事戎马生涯,在战争中大显身手,出人头地。他自信有朝一日必定去印度或非洲进行征战,像上世纪英国殖民大臣克莱普当年青云直上那样,一直升上最高统帅的高峰,指挥千军万马,所向无敌,建立丰功伟绩,让温斯顿·丘吉尔这个名字,用发亮的金字永远镌刻在大英帝国的纪念碑上。
“报告,骑兵科新生温斯顿·丘吉尔前来报到!”他扯开响亮的大嗓门,宣告自己控制不住的兴奋和喜悦。
军校的课程丰富多彩,有战略战术、军事管理和军法、地形学和制图、筑城学、射击、操练和马术。那曾经带给他羞辱的古奥艰涩的拉丁文,一去不复返地滚蛋了!一切都是新课,大家同时起步,机会均等,公平竞争,丘吉尔学起来津津有味,进步很快,那戴了多年的劣等生的帽子,从此可以扔到大西洋中去了。
学好功课的同时,他还有余力广泛涉猎军事和战史方面的课外书,他让父亲寄来了很多需要的书,自己又购买了不少喜爱的书。这么一大堆书,简直可以装备一个小小的图书室。
军校的生活当然是紧张的。早上6点3刻起床,上课一直上到下午4点,中间只有短暂的早餐和午餐时间休息一下。真是知之者不如爱之者,爱之者不如乐之者,丘吉尔学得起劲,一点也不感到学习负担沉重。
军校的生活又是活跃的。下午4点晚餐之后自由活动,直到晚上11点熄灯就寝。丘吉尔喜欢打猎、打马球,到学校附近的村庄探访,并且开始进行社交活动,周末与同学们到贵族亲友家参加舞会,结识高级军官和政府官员。
他身高虽只5英尺6英寸,但长相像母亲,眉清目秀,容貌悦人,举止优雅,谈吐风趣,颇有一些人对他有好感好评,为他所吸引。
他还想方设法寻找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扩大校外联系,在假期和节假日创造条件培养和发展自己。
他去陆军大学,参加如何做一个好参谋的训练,分析历史和现实的战例,研讨战略战术的实际运用。他恨自己没能早100年出生,否则就可以在英国军队中同拿破仑较量,打一场长期的战争,大大增长自己的军事才干。
他经过多次交涉,终于得到一个骑兵连的同意,在营地里参加各种训练和演习。他不惜负债在连队附近村庄租用马匹,参加骑兵的越野赛和障碍赛。
为了驯服性情暴烈的战马,几次从马背上摔下来,他也毫不气馁。
正如他在《我的早年生活》中所说的,军校时期他开始懂得,“一个人生存的最大意义,便是不断地努力,好好地充实自己”。
军校的纪律是严格的,松松垮垮培养不出未来的军人。纪律作为手段的必要性,一旦为自觉追求某一目标的人所了解,它与自由放任个性之间的冲突就会在无形中化解。严明的纪律作为目标,其自身也有种种实现的手段,暗示、感化、启发人的自尊这样的软手段往往是强有力的。入校不久,丘吉尔遇到了一件永生难忘的事。
他们的中队长波尔少校,是一个沉默寡言、做事谨慎而且管理严格的长官,大家对他又尊敬又害怕。学校规定外出必先登记,获得长官的许可方可离校。一天,丘吉尔坐马车去拜访朋友,途中遇到波尔少校骑马返校。丘吉尔脱帽向他敬礼时,忽然想起这次是未请假外出,便匆匆结束访问赶回学校,若是波尔少校侥幸尚未查看登记簿,便争取赶快补登上去。穿过走廊,来到放有登记簿的桌子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少校的大字缩写签名。糟糕!他已查看过了,丘吉尔正准备接受严厉的处罚。然而意外的是,上面还有自己的外出登记,这一定是少校代他签写的。丘吉尔心里翻起一股说不出的感激热流,没想到在他严厉的外表下,还有一颗如此慈祥的心。从此,他那任意违反纪律的恶习大大收敛了,再也没有重犯私自外出的过错了。
温斯顿学业上不断长进,品德上由顽劣向优秀转化,伦道夫政治上一蹶不振,健康上持续恶化,像两个向心的拉力,把父子间的感情由疏远拉向亲近。从前,父子间稀少的相处,不是相对无言,就是父亲大声训斥儿子;现在,儿子还只是士官生,父亲就把他当正式军官,在他放假期间,带他去看杂技、魔术、马戏表演,上皇家戏院看戏,甚至远赴法国马赛拜访蓄养赛马的马主。从前,儿子想帮父亲抄写信件,父亲也断然拒绝;现在,父亲主动带儿子去保守党一些政要邸宅,参加保守党的重要集会,让他见识见识政治。
令丘吉尔感到遗憾的是,这一变化来得太晚。他在晚年写了一篇题为《梦》的短篇小说,叙述他同父亲的鬼魂所进行的政治讨论,父亲问了他许多问题,并且就他的回答发表了一些中肯的评论,反映了早在60年前,他就渴望同父亲在政治思想上进行沟通和交流。
1894年6月的一天,丘吉尔正在野外进行制图作业,一位副官来通知他赶快骑自行车前往伦敦,以便次日一早为父亲送行,并说他父亲已代他向陆军司令请假并得到了许可。他看到父亲脸色苍白,身体消瘦,气色大不如前,不禁一阵心酸,眼泪夺眶而出。为了不使父亲伤心,他赶快背过脸去。医生诊断,伦道夫的梅毒和精神病已发展为不治之症。伦道夫不听医生要他静养休息的劝告,决定在告别人世前作一次环球旅行,对于丘吉尔能如期赶来送行,露出了会心的微笑,轻轻拍着儿子的肩膀,久久地向他无言地注视,几次欲言又止。此情此景,丘吉尔也想不出什么得体的话送别父亲,只是再三劝慰母亲在陪同父亲远行期间,多多关心和照料父亲。
日子过得真快,3个学期18个月的军校生活就要结束。1894年12月,丘吉尔通过毕业考试,在骑兵科130名学生中,他名列第20名,成为优等生,不久获得骑兵中尉的军衔。
正当丘吉尔可以第一次以优良的成绩告慰父亲,正当他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梦想协助父亲实现政治上的美梦之际,父亲在1895年1月24日清晨病逝于伦敦,终年不到46岁。父亲的死,对丘吉尔是个沉重的打击,他才20岁稍稍挂零,初出茅庐,羽毛未丰啊!
不幸接二连三而来,4月,外祖母伦纳德·杰罗姆夫人病故;7月,老保姆爱维莉丝特太太仙逝。当“爱姆”病重时,丘吉尔冒着暴风雨前去看她,给她请来名医;她急忙要“温尼”换下全身淋湿的衣服。接着,丘吉尔匆匆赶回伦敦,以便次日参加维多利亚女王的阅兵大典。阅兵大典一结束,他立即奔回她身边,这时她已陷入半昏迷状态,见到他,她嘴角露出一丝微笑,安详地离开人世。“我很怀念她,她一直是我出生到20岁时最好的朋友。如果没有她,我的童年将是暗淡的;如果没有她,我大概也没有今日的成就。”
保姆辞世留给丘吉尔的悲痛,在两位亲人之上。
政治上、经济上、精神上的大靠山一齐轰然倒塌了。从今以后,丘吉尔要完全靠自己了,他只能奋发图强,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了。这一年,丘吉尔变得懂事多了,成熟多了,坚强多了。后来,他抚今追昔,面对青年说:
“当我回顾这些岁月时,我不禁虔诚地感谢至高无上的神所赋予我们的生存 才干。所有的岁月都是好的,无论起伏与兴衰,危险与坦途,永远是动的感觉与希望的幻景。青年们,全世界的青年们,让我们高举战旗,肩负起历史的责任,排除困难,勇敢地向既定的目标进军吧!”
7. 异想天开之举策划得天衣无缝
1895年2月,丘吉尔踏上工作的第一站,到第四轻骑兵团服役。
这个岗位,是他们母子利用家族名望、熟人关系和“公关”手腕谋求到的。
第四轻骑兵团团长布拉巴松上校,有着传奇般的征战经历,又是伦敦社交界的活跃人物,同威尔士亲王交往甚密,也是丘吉尔父亲的朋友。他那魁梧、英俊的外貌,攻城掠地的战功,是吸引丘吉尔考军校学骑兵的重要原因之一。还在军校学习时,他就以团长身份邀请丘吉尔赴宴,二三十个军官身着华丽的骑兵制服围坐在餐桌旁,餐桌上摆满这个团创办200年来参加历次战役和体育比赛荣获的奖杯。在乐队演奏的美妙乐曲声中,大家享用丰盛豪华的美酒佳肴。这种排场和气氛留给丘吉尔的印象太深刻了,他怎能不投奔布拉巴松麾下,参加这个战功卓著的光荣团队呢。
丘吉尔请妈妈给布拉巴松写信表明自己的心愿。詹妮那时40岁左右,仍然明艳照人,是社交界明星之一,在温莎受过维多利亚女王的接见,萧伯纳和王尔德也曾出席过她的家宴。她满口答应为儿子的前程扫清道路,打开大门。“我与她的关系,与其说是母子,不如说姐弟来得恰当,对于母亲对我的呵护,我有说不出的感激。”布拉巴松给詹妮回了几封信,说他无权直接应允丘吉尔入伍之事,劝她亲自给陆军总司令坎布里奇公爵写信。母亲遵嘱照办,坎布里奇公爵欣然答应。就这样,丘吉尔嘴里含着万能的银钥匙①,被正式任命为第四轻骑兵团的军官。
① 口含万能的银钥匙,是英国人形容运气好的一种说法。
入伍不久,年迈的陆军总司令到团队驻地来视察,丘吉尔被选中担任侍卫官,会见了威尔士亲王,并同陆军元帅罗伯茨进行了长谈。几周后,丘吉尔应邀会见了约克公爵及其夫人,即后来的英王乔治五世和玛丽王后以及他们的叔父。这样一来,年轻中尉丘吉尔在政界上层的知名度大大提高。他“收到许多请帖,并且只要愿意,就可以天天晚上去参加舞会”。他虽然没有这样做,但对政治的兴趣却是更加浓厚了,并且萌发了仿效父亲在政治上追求辉煌业绩的抱负。
母亲希望他定一个与专业有关的课题,例如“军马的供应”之类研究一下。丘吉尔认为这种题目“会使人的思维变得狭隘而墨守成规”。他宁肯攻读视野开阔的政治和历史书,如亨利·福塞特的《政治经济学》,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莱基的《欧洲的道路》。
母子间在花钱方面存在矛盾。詹妮向来挥金如土,从不量入为出。丘吉尔喜好美食与玩乐,花钱也是大手大脚。那时当个下级军官每年只有120英镑的津贴,如要维持自己职位的开销,包括购制昂贵的军服、马靴、社交场合的应酬等,每年还得贴上500英镑。丘吉尔置身于这个名气远扬的团里,开支就更大,何况他还要添置打马球的设备,负担弟弟学费。
丘吉尔在写给母亲的信中坦率地说:“我同情您的一切铺张行为,甚至超过您对我的铺张的同情,正如您认为我花100英镑买一匹玩马球用的波尼马①是一件要命的事一样,我也觉得您花200英镑去买一件舞会礼服同样是件要命的事。然而我还是以为,您应当有舞会礼服,我也必须有玩马球用的波尼马,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太穷罢了。”
① 波尼马指几种80~140 厘米高的矮种马。
丘吉尔争取不到母亲的资助,除接受伯母一些馈赠外,只好靠大举借债来解除燃眉的拮据。
未曾借入先思归还。什么时候,指望什么财源,才能还清借债呢?思来想去,除了靠职务的晋升,津贴的增加,天上不会掉下金元宝来。
可是,在和平的年代,军职的升迁只能像蜗牛一样爬行,还得论资排辈,讲究先来后到,像他这样初出校门的初级军官,要等到何年何月,才有出头和发达之日?慢腾腾地前进是他的天性所不能忍受的。循规蹈矩地在军队内服役,靠熬年头逐级晋升,不是他所要走的道路。
他的求取功名的心愿相当迫切,他急不可耐地要获取权势和金钱,他巴不得一鸣惊人,一飞冲天!
年轻人大多讨厌平淡无奇的岁月,渴求轰轰烈烈、新奇浪漫的生活。丘吉尔尤其喜欢冒险与刺激。瞧,布拉巴松上校胸前佩戴那么多闪闪发光的勋章!听,这位英雄的团长又在滔滔不绝地讲述远征加纳和阿富汗的战斗经历和立功事迹。自己何时才有这种机会,上前线去冲锋陷阵,杀敌立功,让国人当成英雄来崇拜?
战争是立功的最好机会,也是升官的最佳捷径。丘吉尔这样想着,摊开了世界地图,寻找硝烟弥漫之地。在大于英国本土13.5倍、面积3300万平方公里的大英帝国的版图上,处处不见炮火的踪影,抢夺与镇压殖民地的战争正处于一个间歇期。当视线过筛一般扫到西半球中部的加勒比海地区时,蓦然发现,古巴丛林中透射出烽火的点点红光,西班牙的殖民军正在同起义的古巴游击队交战。就像掘墓人挖到沉睡地下的财宝一样,激动的心一下子从胸腔跳到了嗓子眼。
如此热切地急于远涉重洋去陌生的异国他乡,以个人身份介入一场与祖国无关,与自己也无世俗利害关系的战争,这真是一桩惊世骇俗而又困难重重的举动。一般人做梦也想不到,即使想到了也绝对做不到。但是丘吉尔敏捷的思路刹那间像电网一样连通起来,不久就制订出一个前往古巴体验和参加战争的周密计划,把异想天开的闪念变成现实的举措。
英国同古巴没有联系,如何通过西班牙的中介架线搭桥?正好亡父老友亨利·沃尔夫在担任英国驻马德里大使。以马尔巴罗公爵八世之侄的身分,凭父亲的老关系,丘吉尔想去古巴的要求得到沃尔夫的大力支持。沃尔夫请西班牙国防大臣开了介绍信,正在古巴统率8万大军同游击队作战的马丁内斯·坎波斯元帅开了绿灯,欢迎他前来。
丘吉尔是个现役军官,突然离英赴古,是不是得找个说法,并经过陆军总司令亲自批准?①这也不难,新任陆军总司令沃尔斯利元帅是伦道夫的老友,他单独接见了前来拜访的丘吉尔,批准了他赴古计划,并将他介绍给情报部。情报部为了给他提供方便,要他尽可能搜集有关西班牙军队当时使用的新式枪弹质量的情报,安排他以出公差的名义进行这次战地旅行。
① 当时英国陆军只有一个步兵军团,一个骑兵师,外加民兵和志愿军,所以总司令直接过问基层军官一些重要事情。
要有一段不短的时间?真凑巧,眼下正是军官一年一度冬季休假的时候,这两个半月的假期不去打猎、打马球,到大洋彼岸去游历和冒险,观战和作战,去创造新奇的充实的生活,实现一个军人的价值,那才更有意义呢。
要找个志同道合的伙伴?当然,这样可以免除孤单寂寞,有什么意外还可彼此照应。跟同学和战友巴恩斯中尉一说,他高兴得欢呼起来。
最好能一箭双雕,抓点创收,兼捞外快,赚点零花钱。这方面有什么锦囊妙计么?丘吉尔的写作虽然还不错,但毕竟从未投过稿,更没有发表过只言片字,哪家报刊会相信这个毛头小伙子、部队中的“老粗”呢?不过,事在人为,试试看,要敢闯嘛!他终于同伦敦的《每日纪事报》挂上了钩,以每篇5英镑的稿费发表他从古巴寄回的战地通讯。他没有新闻工作经验,报社为什么愿同他签合同呢?原来又是关系学和名人效应在起作用。这家报纸1891年曾聘请伦道夫为记者写南非报道。丘吉尔一位传记作者这样解释:“完全可以肯定,马尔巴罗公爵后代的响亮名字和他母亲的社会关系,使他的地位从一开始就比舰队街①其他同事更加优越。”
① 伦敦舰队街为英国新闻出版机构集中之地。
8. 冒险参战赴古巴
筹划周密,万事俱备,1895年10月,丘吉尔和巴恩斯乘坐客轮启程。
越过大西洋,11月到达纽约。美国民主党领导人之一伯克·科克伦招待他们小住几日,观光游览。科克伦是丘吉尔外祖父的好友,詹妮在巴黎见过他,这次捎信请他对丘吉尔一行多加关照。科克伦担任过几届代表纽约州的国会议员,练就了一整套出色的演讲技巧。丘吉尔向他诚恳地求教,他给丘吉尔耐心讲述,详加指点。丘吉尔日后成为才华出众的演说家,考其师承,实出于此。
11月下旬的一天,他们在黎明的曙色中登上哈瓦那海岸。冒险的生涯眼看就要开始,丘吉尔心中产生一种略带夸张的壮烈想法:也许我会在这里成为举世闻名的英雄,也许我会默默无闻地死去。不管成功还是失败,都会有人责备我好战。让世人去说三道四吧,一个在和平年代生活而又渴望迅速成长的年轻军官,如果不企盼打仗,那才是难以理解的呢。
古巴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植物繁茂,土地肥沃,景色秀丽。丘吉尔完全沉醉在这个岛国迷人的风光中,赞不绝口地说:“美啊!美啊!怪不得西班牙人称她为西印度群岛的珍珠。”
他和巴恩斯被安置在一家豪华的饭店里,被当作盟国的重要使节一般来接待。饱吃蜜甜的柑桔,吸够提神的雪茄,便尽快赶去圣克拉腊同坎波斯元帅见面。第二天,坎波斯元帅满足了他们亲临战场的要求,安排他们去前线同一支机动部队会合并随军行动。
又搭汽车又坐船,还徒步穿越原始森林,经过几天行程,来到机动部队驻地。次日天还没亮就整装出发,在微弱的晨曦中,西班牙军队像长蛇一般缓缓地蜿蜒前进,去搜索和“清剿”古巴游击队。
“敌人在哪里?”丘吉尔禁不住发问。
“不知道。也许我们还没有发现敌人,说不定就被隐藏在身边丛林中的敌人所射死。”他被这样告知。
这种战争形态闻所未闻,同丘吉尔的想象相差太远。“这不是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么?”这个可怕的念头令他有些战栗,但随即他就给自己壮胆和打气:既然是为了寻求刺激,怀着冒险的心情前来,那么无论遭逢什么战争经历,得到什么军事体验,都可慰藉那贫瘠、荒芜的心灵,比碌碌无为、枉来世上走一遭要强。
天慢慢亮了,笼罩大森林的雾气渐渐散去,阳光在密密的枝叶间隐隐约约地闪烁着。上午九点,在一个开阔的空地停下来休息。很快准备好了早餐,有咖啡、燉肉和从未饮过的香甜的兰姆鸡尾酒。用过了早餐,将帆布绑在邻近树木的枝干上,大家奉命在吊床上午睡,从上午10点睡到下午2点,度过长年皆夏的热带一天中最炎热的时光。午睡后又行军4小时才宿营。
11月30日,丘吉尔的21岁生日,他经受了第一次战斗洗礼。
这天清晨行军,忽然队伍后部枪声大作,古巴游击队发起了袭击。浓雾散去,敌人已不知去向。西班牙军人拿着长刀,边走边砍除藤蔓杂草,在大森林中开路前进。天快中午才吃早餐,指挥官命令士兵坐在马匹旁吃随身所带的干粮食品。丘吉尔从参谋那里领来半只烧鸡正坐下撕着吃。一阵急促的枪声又从林中响起,他身后的一匹马受惊跃起,被子弹击中鲜血淋漓,须臾便倒在血泊里。
“好险啊!”子弹的呼啸声停止以后,丘吉尔毕恭毕敬地向替死的马鞠了一躬:“谢谢你。”
另一天晚上,天气热得无法入睡,丘吉尔同两个参谋到附近的小河游泳。
他头枕石块,浑身泡在清凉的浅水中,不觉昏昏睡去。忽然,一颗子弹从他头上飞过,把他吓醒。他慌忙提着裤子,躲进密林中去。这一夜,枪声时响时停。起初提心吊胆,不敢睡觉。但是想到游击队出没无常,防不胜防,又见西班牙士兵照样呼呼入睡,他便也在睡睡醒醒、醒醒睡睡的状态中熬到天明。
他觉得游击队的作战方法收效不大,有些好笑,但对于他们艰苦奋斗和大无畏的精神,却很钦佩。
古巴之行是丘吉尔自我设计、个人奋斗、急功近利、加快人生上升进程的发轫初试之作。他对自己这一习作自我感觉良好,他终于成功地办完了一件似乎绝不可能的大事,而且收获颇多。
他走向了海外,接触了实战,对于生死和功名的关系有了种种复杂的真切的体验。年纪轻轻,就有如此重要阅历,实属难能而可贵。
他和巴恩斯荣获西班牙政府颁发的红十字勋章,这一嘉奖表彰他们的勇敢精神。不过丘吉尔后来承认,为了并非十分重要的目的而进行这种几乎导致丢掉性命的冒险,未免有些年轻人常犯的轻率与鲁莽。
他写于1895年12月13日至1896年1月13日的五篇战地通讯都发表了,这既是生财之道,又是扬名之术。
勋章和通讯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名声,受到很多人赞赏。他成了各种宴会和舞会上的嘉宾,结识了各界不少名流。
他已经在考虑将来弃军从政的问题。他需要更多的勋章和更多的通讯为这一转变创造和积累条件。为了名扬四海,还得出国,还得当战地记者,充分运用这次成功的经验。
当时克里特岛爆发了反抗土耳其统治的起义。丘吉尔想驾轻车就熟路,他向 《每日纪事报》建议,让他担任该报特派记者去采访。但是该报不愿为 他支付特派记者的大笔旅差费。
当时英军与布尔人共和国的关系十分紧张,随时有爆发武装冲突的危险。他劝说母亲提请陆军总司令沃尔斯利批准他到南非去。他在给母亲的信中把自己雄心勃勃的抱负表露无遗:“在南非的几个月会使我赢得南非勋章,并且很有可能使我获得不列颠南非公司的明星勋章。从这儿我将马不停蹄赶往埃及,一年或两年后我将再带回两枚勋章,从此我将弃武从文。”这一愿望也暂时不能实现,重要原因之一是第四轻骑兵团中一件诽谤性诉讼需要进行广泛的调查,政界也有议员插手,企图以此打击军方,丘吉尔被告知眼下不能离开部队,以免被人认为有回避调查之嫌。
不过,这些客观障碍,仅仅是使丘吉尔加速扬名,早日登上政治舞台的计划推迟了一些时间而已。
古巴之行,还给丘吉尔一生的嗜好和习惯留下两个鲜明的烙印。
他在古巴染上了抽雪茄的嗜好。直到老态龙钟,驼着背,拄着手杖,嘴里还叼着一支香烟。嗜吸雪茄烟,简直成了丘吉尔个人的“商标”。他的许多照片和画像,都是肥嘴大脸正咬着一支又粗又大的雪茄,炯炯有神的眼光,稍稍向斜上方瞪视着,或稍稍向斜下方凝视着。他的办公桌和床上,放着一个大盒子,装有许多蓝头或白头火柴,以便重新点燃因聚精会神思索和工作导致停止抽吸而熄灭了的雪茄。就是不想抽吸,他也常常习惯性地叼着一支雪茄,似乎只有维持这一姿态,他才能启动思维,进入高效率运转的工作境界。有关资料甚至说,丘吉尔抽烟往往把烟吐出来,很少吸入气管去。美国总统罗斯福1942年初首次在华盛顿会晤丘吉尔后,白宫椭圆形办公桌上,也一直放置着丘吉尔嘴咬大雪茄的木雕像,直到罗斯福逝世后才被撤去。
他在古巴向西班牙人学到了每天在最热的时候午睡的习惯。而且推而广之,有所发展,即使寒冬腊月,也要午睡。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海军大臣时起,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了每天午睡。他有一种非常幸运的本领,头一挨枕头很快就能入睡,他从不放弃这一甜美的享受。他通常午睡一个小时以上,如果有紧急事务,至少也要睡20分钟。即使只睡20分钟,他也感到能够重新焕发精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担任首相,以70岁左右垂垂老矣的年纪,肩负异常繁重的工作,有时需要彻夜工作,睡得很晚更是常事,正是午睡使他能够恢复疲劳,振奋精神。丘吉尔经常向他周围的同僚宣传午睡的好处。他说,现代人忽视午睡的重要性,实在是不懂科学、很不明智之举。
一个人从早到晚工作,即使可以做到,也会影响工作效率。如果有片刻的午睡,既可消除上午的倦意,又能为下午的工作带来生气,还可以夜以继日工作,一天能做一天半的事。他说他从不感到疲劳,就是得益于坚持午睡这一科学的作息习惯。
9. 班加罗尔:驻防苦读度闲暇
1896年春天,决定将第四轻骑兵团编入印度驻防部队。这次万里赴戎机将长达十几年之久,为了让军官们出国前有充分时间处理私事,他们得到长达半年的假期。
这是丘吉尔有生以来最闲逸和快活的时光。他和母亲住在一起,享受难得的天伦之乐。他成天在伦敦上流社会中混,在声色犬马、灯红酒绿之中沾染了奢华的习气。他特别热衷于赛马和马球比赛,他那五匹优秀的马在马球比赛中成绩不俗。但日子一长,对无意义的逸乐生活便生厌倦。他渐渐发觉,在承袭祖先庇荫奢靡享乐的豪门贵族与辛劳一生却摆脱不了穷困的大众之间,存在一道明显的鸿沟。
这种无所作为、平庸懒散的日子终于结束了。全团1200人乘坐运输舰从南安普敦港出航,经过23天波涛汹涌的颠簸,9月的一天,眼前出现耸立云天的椰子树和巍峨壮丽的宫殿,到达了印度孟买港。
换了小船,驶近码头。风从岸上吹来,卷起大浪,把摇荡的小船又冲离码头。经过几次努力,当船再靠码头时,丘吉尔飞快地抓住岸壁的铁环,一脚踏上石阶。正在这时,又一个大浪冲来,小船猛烈地摇晃,在丘吉尔的手掌和身躯之间形成方向相反的拉力。他的右肩突然感到扭痛,上岸后才知道脱臼了!
以后,凡遇用力过猛,就会脱臼,对于他喜爱的游泳、赛马和打球,行动颇为不便。不过,顽强加固执,使他宁肯脱臼,也不放弃这些运动。而且塞翁失马安知非福,这次的不幸,却在以后救了他一条命。在恩图曼冲锋中,因右肩脱臼只能拿手枪而不能拿军刀,要是拿军刀,可能早已阵亡沙场。他由此总结出一种对待逆境和困厄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不应对于不幸心存沮丧,相反应勇敢地面对现实。更何况这种不幸,如果你能从另外的角度来看,也未尝不是一件幸运的事。就好像命运坎坷的人,总比一帆风顺的人活得更有意义更能体验人生一样。”
从孟买登上长途火车,第四轻骑兵团官兵于10月间进驻印度南部德干高原的班加罗尔,维持驻地一带的治安。这里纬度很低,白天骄阳似火,由于海拔近千米之高,晚上却十分凉爽。营地周围盛开104种色彩绚丽的名贵玫瑰花,白天蝴蝶在花丛中回旋飞舞,晚上美丽的印度姑娘在月下翩翩起舞,环境富于浪漫情调。
丘吉尔等三个中尉合住在带花园和游廊、面积大约两英亩的平房里,雇佣大批廉价的印度仆役照料他们吃喝玩乐。丘吉尔住三间房,养几匹马,有一名男管家、两名男仆。他们三人还合用两个园丁、三个运水工、四个洗衣工和一个守夜人。由于天气炎热,每天只上午11点前有些训练和军务。闲来无事,不是采集蝴蝶标本,就是打马球。他们这个团还在海德拉巴举行的马球赛中夺取了集体冠军,丘吉尔在比赛中发起勇猛的进攻,将球攻进球门。
但是总的说来,正像他给母亲信中所说的,这段生活“贫乏单调、枯燥无味、百般无聊”。
当他即将跨进23岁的门槛时,突然感到美好而宝贵的青年时期不久即将逝去,而他的知识库藏却还空空如也。在社交场合,他从那些牛津或剑桥毕业的名门子弟口中听到不少哲人名言警句,有的他也学会了引用,却不解其中深刻含义。有时大家谈起英国历史大事或轶闻掌故,他只能洗耳恭听而插不上嘴。他也曾萌发进牛津、剑桥去接受系统教育的念头,可是古典语言一窍不通,像只拦路虎把他挡在大学校门之外。
思来想去,要实现追求功名的远大抱负,只有靠刻苦的自修,才能弥补知识的浅薄与不足。决心既下,马上实行。
时间,有的是,他把同事们下午睡觉、打牌、品尝带苏打水的冰冻威士忌的闲暇时间,都用在读书上。对他所喜欢的打马球,也有所节制。从1896年11月到1897年5月这段时间,在热得让人心烦意乱、昏昏欲睡的下午,他每天阅读4小时到5小时,全神贯注于书中丰富的内容和优美的文句中。
书籍,他开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叔本华、赖基、马尔萨斯、达尔文、吉本、麦考莱等一批名家名作的书单,让母亲按月大包小包地给他寄来。他从诸如 《理想国》、《政治学》、《人口论》、《进化论》、《罗马帝国衰 亡史》、《英国史》这些经典著作中,获得了大量知识,接受了哲学和历史学的基本观点。
他还请母亲寄来一套《政治年鉴》,以便从中研究英国现代政治史。他仔细阅读,分类摘记。每次读到议会辩论重大问题的段落前,他就预先细想自己对此问题持何看法,阅读时再同与会者的各派观点进行比较。
他特别喜欢八大本《罗马帝国衰亡史》,手不释卷地读了不止一遍。吉本那华丽铺张、崇尚辞藻的文风对丘吉尔影响很深,后来丘吉尔也写了多卷本的《世界危机》《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英语民族史》等史学惶惶巨著。
他钦佩麦考莱把历史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的本领,并因此原谅了他认为麦考莱对自己的祖先马尔巴罗公爵有所贬低的过错。为了尊崇和夸耀自己祖先的光荣,修正麦考莱书中给人留下的歪曲的形象,丘吉尔后来撰写了四卷本的 《马尔巴罗传:他的生平和时代》。
这些著作所提供的哲学思辨和历史教训,使丘吉尔怀着苏格拉底当年一样的心情来探讨英国的前途。他认为决定未来的是人才,而要造就人才必须革新教育,废除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和制度,让青少年身心得到自由而平衡的发展。
他也关心宗教问题。他读了温伍德·里德的《人类殉难记》,认为书中对基督教的批判很具体。在哈罗和军校,早晚祈祷是每天必修课程,他觉得这种仪式太形式化了。他在现实生活中也目睹了不少牧师言行不一、令人气愤的伪善言行。不过,他还是从宗教教义中吸取了劝人为善、对人宽容的旨意,认为这样能使人在任何情况下获得和保持安详、宁静的心境,从而面对现实克服困难。至于那些宗教传说故事、圣经语录以及各种宗教仪式习俗,他一生都抱着“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不相信、不宣讲、不参加,只在必要时才敷衍一下,这在国民普遍信仰宗教的国度的大政治家中,是非常罕见的。
经过这半年多集中时间苦读自修,丘吉尔从书中汲取了丰富的精神滋养,形成了他的才学根基和知识网络。这对于弥补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缺陷,日后成长为出类拔萃的国务活动家和著作家,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10. 马拉坎德:激战浇开著述花
从1897年5月底开始,有3个月休假。丘吉尔回到英国,拜访了保守党总部。接着在保守党附属团体樱草会巴思市分会举行的一次会议上发表了第一次政治演讲。以前他总认为自己不能发准“S”这个音,可能引起听众哄笑。
然而喜出望外,“演讲结束后,掌声如雷,一直持续了好长时间。我毕竟也能做这样的事!……我开始对自己和世界非常满意。”《晨邮报》记者还对这次演讲作了详细报道。自信打开一扇扇成功的窗口,成功又把自信的气球灌得越来越大。
度假满期前夕,传来印度西北边境发生反殖民统治斗争的消息。对于天性总是渴求轰轰烈烈、大刀阔斧干一番事业的丘吉尔,这样的大好机遇岂能错过。宾登·布拉德将军指挥马拉坎德野战部队正在这个地区采取军事行动。
丘吉尔曾在伯母第二任丈夫家里见过这位将军,连忙给将军发去电报,要求将他调去。将军回电,编制已满,欢迎他以战地记者身份前去。丘吉尔立即启程,先回团部请准超期度假,再从班加罗尔日夜兼程赶去印度西北边境。
布拉德将军已帮他领到《加尔各答先驱报》随军记者证,母亲又为他联系好在伦敦《每日电讯报》发表战地通讯。虽说这次从军全是自费,但一稿两发也收获不菲。
印度西北高山深谷,白浪滔滔的溪河在海拔一两千米的悬崖峭壁下蜿蜒而急湍地奔流。这里世世代代是原始的帕坦部族的家乡,每个山民都是英勇的武士,每座房屋都是战斗堡垒,每个村庄、院落都修建了墙垛、枪孔、吊桥和烽火台,他们使用大刀、长矛、土炮和从英军夺来的洋枪战斗,曾在1863年把英国远征军杀得尸骨成堆。现在,在马拉坎德山口的马门河谷之战中,他们又对英军及其雇佣的锡克族军队进行围歼、袭击和骚扰,劫走大批马匹和军事物资。英军残酷地进行报复,丘吉尔曾在回忆早年生活时记述道:“烧毁他们的谷物,破坏他们的贮水池,炸毁他们的房屋,反抗的人则格杀勿论。”
9月16日黎明,丘吉尔随同一支“清剿”队向深谷前进。突然,隐藏在峭壁悬崖岩石间的帕坦人连跳带跑地冲杀过来,英军惊恐万状,不一会就有“五个人已经倒下了,两人已死,三人受伤。一人胸部被射穿,鲜血如泉涌; 另一个腹部受伤,手抓脚踢地在地上打转;还有一个军官右眼被射出,满脸是鲜血,样子非常可怕”。英军抬起死伤者慌忙逃窜,帕坦人穷追不舍。其中一人挥刀向丘吉尔砍来,丘吉尔拔出长剑与他对杀。又一个敌人拾起大石头向丘吉尔扔来。丘吉尔一边躲闪,一边掏出手枪将他击毙。这时丘吉尔发现自己已陷入敌人重围、要不是逃跑得快,与后面赶来的援军会合,他几乎要被活捉。
丘吉尔起初只是作为记者随军行动,由于英军军官死伤较多,难以补充,于是不久他就被任命为参谋部的联络官,骑马飞驰于各支分遣队之间,后来又亲自参加战斗和指挥运送伤员的工作。从维护殖民统治的人看来,他表现得非常勇敢,指挥坚强有力,富于主动精神。因此,布拉德将军对他十分赏识和称赞,10月初派他到急需军官的旁遮普第391步兵团任职。但驻印英军司令部不同意这一调动,并命令他重返班加罗尔第四轻骑兵团。
丘吉尔的战地报道写得十分及时而且生动,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同时为了不引起军政头目的反感,他又恰到好处地掌握了取舍材料的分寸,对于英军在一次溃退中的狼狈详情,以及毫无人道地使用开花的达姆弹和毫不迟疑地杀害俘虏,他都隐去不写,只在同家人亲朋交谈时,反复说到这些他所厌恶的真相。
这些报道发表时,用了“一个年轻军官”的署名,这是他妈妈与友人商量后决定的,她生怕报道中涉及敏感的战略和政治问题时,可能有人会抓辫子,使作者陷入困境。可是丘吉尔偏偏对这种隐姓埋名的做法感到遗憾,为了扩大影响,并且“在选民面前扬扬名”,他以这些报道为基础,加上搜集到的其他材料,用两个月的时间,写成处女作《马拉坎德野战部队纪事——边境之战插曲》,1898年3月在伦敦出版,隔年又出了修订的第二版。
这本书也给丘吉尔招来了麻烦。这位年轻的中尉居然在书中对驻印高级将领提出批评,对英国的国防制度说三道四。他还在 《三军联合杂志》约写 的一篇专文中,进一步阐述了书中观点,认为在印度山民进行游击战的地区,实行“前进的边疆政策”困难重重,劳民伤财,今后军事远征应当谨慎行事,注意节省开支。后来他看到远征军受到重创的消息,几次申请上前线作战,都遭到军方领导冷冰冰的拒绝;即使只是利用圣诞节10天假期去前线看看的要求,也没有得到许可。
这本书问世后,丘吉尔养成了“写作习惯”。在班加罗尔期间,他用两个月时间写出了一部小说,名为《萨伏罗拉》。萨伏罗拉是虚构的地中海上劳拉尼亚国一位年轻的反对党领袖,他具有英勇、机智、博学、善辩等优良品格,在公众的支持下发动内战,推翻军事独裁政权。小说先在《麦克米伦杂志》连载,1900年2月出版,以后几次再版,直到丘吉尔80岁时还出了一版。
《萨伏罗拉》在艺术上显得有些抽象和粗糙,丘吉尔以后再也没有出版过小说。但它还是能引起不少人的兴趣。因为从书中某些形象身上,可以看到丘吉尔本人和他的父亲、保姆的影子。更为重要的是,这部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他的政治宣言,勾画出了他青年时代的内心世界。主人公萨伏罗拉办公室陈列的书籍中,放在最显眼位置的,是丘吉尔最喜欢的吉本和麦考莱的著作。丘吉尔这样描写主人公的心理:“斗争、劳动,一连串的事变,舍弃轻松愉快生活的许多东西,这是为了什么?人民的幸福,他很少感兴趣……他非常明白,他做一切事情的主要动力是虚荣心,他无力抵御它。……
他不喜欢也不能忍受安逸、舒适的生活。他的天性是狂暴的、强悍的、勇猛的。充满抱负、动荡和不安的生活,才是他惟一可以接受的生活。他应该一往无前。”
虚荣心——丘吉尔一生特别是青年时期活动的内驱力,丘吉尔交给我们进入他内心之门的一把钥匙。他的盛开的虚荣心之花,长在维护英国垄断资产阶级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这棵大树上。
11. 苏丹: 《尼罗河上的战争》
“我渴望得到这样或那样的刺激。”早在丘吉尔到达印度驻防仅三个月之时,他就给母亲写信,要她设法将自己调往埃及。他预料英国及其占领的埃及将对苏丹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他迫不及待地寻找战争机遇。
现在,苏丹之战的机遇果真到来了。丘吉尔像赌徒不肯放弃每一次赌博机会那样,决定从亚洲跳往非洲参战。
早在1881年苏丹就爆发了马赫迪领导的反英起义①,到1885年,几乎把全部外国军队都赶出了国境,连英国驻苏丹总督戈登将军也被击毙。这个刽子手戈登作恶多端,1860年参加了进攻北京和抢劫、焚毁圆明园的罪恶活动,1863年又统领“常胜军”配合清廷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活动。英勇的苏丹人民在反侵略斗争中也为我国人民报了仇,出了气。英国帝国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