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上课时小动作特别多

作者:柯云路 字数:2406 阅读:251 更新时间:2009/10/10

为什么孩子上课时小动作特别多

家 长:老师经常对我说,孩子上课时的小动作特别多。

  作者:孩子的小动作多,有时候可能与从小的家庭教育和环境教育有关。有时候与孩子的性格有关系。有的孩子爱动一些,有的孩子就安静一些。对这个问题也要引导。

  我认识一个小孩,特别好强,调皮,逞能,我有时逗他玩,我说跟你打个赌,你坐在那儿,我数一百下,你肯定要动的,你肯定坚持不下来。他呢,挺好强,就坚持坐着不动。

  孩子有的时候就是通过游戏的方法,通过他的好强向一个方向引导。对于一个很小的孩子要这样,二年级的孩子已经比较大了,对于比较大的孩子,也还有一个引导的方式。你通过榜样的方式,通过那些纪律性强、要求严格的人为表率,给他一个形象的教育。

  所谓孩子自在的学习状态,自在的生活状态,并不是说我们家长不教育,而是进行一种更重要、更艺术、看来更困难的教育。这种教育要求家长真正进入孩子的心灵,真正了解孩子的心理和特点因势利导来做。

  在孩子的学习上,要培养他的兴趣,培养他向上的积极性。在道德上,要培养他向上的积极性。在生活中,要培养他安排自己那种能力的兴趣和积极性。

  目前这种硬性塑造还不仅表现在学习上,也表现在我们对孩子的行为规范和生活规范上。比如不要干这个!这个不行!那个不行!这是简单的规范。孩子到底应该怎么做,其实还有更好的引导方法。让孩子这样做,他这样做行为、道德优美,那么,对这样的行为要有欣赏,要有夸奖,要有鼓励,要有榜样。

  这样,孩子不仅在学习上,也包括在道德方面,在行为规范方面的努力进取、自我完善,也就自然会与积极向上的主动性相联系。

  在这个问题上,家长要避免强行塑造,避免捏泥人的教育误区,重视孩子的自在状态。这是教育孩子一个特别高的境界。

  自在是生命的高级状态。不仅是小孩,大人也要处在这种自在状态。任何一个人如果所有的行为,生活、工作、业余的时间都被另外一个力量安排得满满的,自己没有一点主动选择的可能性,会非常痛苦的。

  什么叫自在状态呢?自在状态就表现在,他在生活、工作中有种自愿、自觉、自然的感觉,有主动性。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一个民族要生存,一个人要生存,都离不开所谓的成功。一个民族要成功,要发展,一个人也要成功,也要发展。

  然而,仅有成功的价值判断,还不只是我们的全部出发点。只有成功,这个衡量标准和衡量体系还比较狭隘,还不是很完美。在成功的基础上还要讲自在。

  自在是什么含义呢?

  对一个人或者对一个国家来讲,首先需要成功。这个国家在经济上是建设得不错的。对于一个人,你的事业是比较成功的,同时你的身心又是比较健康的。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又提出更高的要求,就是自在感。一个人首先要工作,在工作岗位要基本上能站住,不是说大家吃饱了饭就什么都不干了,我们这个民族吃饱了以后就什么都不想了,这不是自在的含义。在现代社会讲自在,就要结合现代社会的种种条件。

  一个民族如果只能温饱,那么它在这个世界上也可能很不自在,还可能受欺负。一个人,如果说我只能挣一碗饭吃,也可能不一定自在。

  所以,在现代社会讲自在,具体到一个人无疑与他的工作相联系。对于一个学生无疑与他的学习相联系。一个人一生中总要工作,就像一个孩子总要学习一样。

  那么,如何使自己的人生自在,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使得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处在一种自在的状态之中。从小确确实实培养起自觉、自愿学习、工作的兴趣和积极性,这是非常幸福的。

  一个人如果一生中一直在学习,一直在做事,做得很漂亮,做得很成功;而且整个过程是一种自觉创造,自愿创造,有那种积极、热情、趣味、兴趣、爱好在里头,你从事一种职业,你热爱这个工作,你做得很成功,而且不觉得苦,很幸福,因为有一种兴趣在里头,这叫自在。如果一个人好像很成功,但是他做得不是很愉快,并不是很自觉,只是为了谋生而做,这就很不自在了。

  从小培养孩子自愿、自觉、自然、自如地学习,这是使孩子未来能够自愿、自觉、自然地工作、创造,进入自在人生的最好教育。有了这个基础,我们才是真正地考虑到了孩子的未来,真正尽到了做父母的职责,也给孩子的未来带来了真正的幸福。

  所以,在培养孩子的兴趣上,在培养孩子向上的热情上,包括培养孩子在行为、规范、道德、能力各方面的积极性、向上的精神方面,应该引导他产生那种自愿、自觉、自然的状态。

  这是家长特别重要的两个职责。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真正的朋友式的对话 下一篇:不要对孩子强行塑造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