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吠陀文学”小释
作者:佚名
字数:737
阅读:92
更新时间:2011/03/24
“吠陀文学”小释
当我们浏览上古印度的文学时,看到文学作品的名字上出现很多而我们总是不明其义的或许就是“吠陀”这个词。实际上“吠陀”一词,是印度古语的译音,含知识和智慧的意思。作为书名,《吠陀》特指印度上古时期一些文献的总称,是流行于上古印度各民族的颂神诗歌和宗教诗歌。《吠陀》包括本集和附录两部分。最古的《吠陀本集》共四部:《梨俱吠陀本集》(颂诗)、《娑摩吠陀本集》(歌曲)、《耶柔吠陀本集》(经文)和《阿闼婆吠陀本集》(巫术咒语)。附录部分是解释本集或由本集所派生的文集如“梵书”“森林书”“奥义书”,它们都是解释“吠陀”的作品。《梨俱吠陀》是最古老的一部。其编纂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2—9世纪,其中最早的诗句可以上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共收录诗1028首,主要用来颂神。而《娑摩吠陀》和《耶柔吠陀》则是依附于《梨俱吠陀》的文献,前一部是配曲演唱的歌词选集,,后一部是说明如何应用这些歌词进行祭祀。古文献中所说的“三吠陀”便是指它们了。《阿闼婆吠陀》收录了731首诗,其作品主要用于驱邪镇灾,但也包含有丰富生动的反映现实生活的神话故事和一些感情健康的作品。其作品产生的年代虽属较晚,但最晚的也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这四本本集相传是由婆罗门祭司用最严格的口授方式代代相传的,直到19世纪才印成书。他们本是圣典,但由于其中收有大量的文学作品,所以后世也称之为“吠陀文学”。